黃金屋首頁| 總點擊排行| 周點擊排行| 月點擊排行 | 總搜藏排行 繁體中文版| 收藏黃金屋| 設為首頁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首 頁 手機版 最新章節 玄幻·奇幻 武俠·仙俠 都市·言情 歷史·軍事 游戲·競技 科幻·靈異 全本·全部 移動版 書架  
  文章查詢:         熱門關鍵字: 道君 大王饒命  神話紀元  飛劍問道  重生似水青春  
黃金屋中文 >> 朕真的不務正業  >>  目錄 >> 第一千零七十章 光明的火炬,需要柴薪

第一千零七十章 光明的火炬,需要柴薪

作者:吾誰與歸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吾誰與歸 | 朕真的不務正業 | 更多標簽...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朕真的不務正業 第一千零七十章 光明的火炬,需要柴薪

朱翊鈞知道了兩個名字。

一個是科內利斯·德·浩特曼,此人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創始人,此刻,東印度公司的雛形已經形成,另外一個約翰·霍金斯,他是英格蘭東印度公司的創始人,同樣也是英格蘭三角貿易的開創者。

經過霍丞信的介紹,朱翊鈞了解了這位約翰的生平,也了解了英格蘭三角貿易的概況。

約翰·霍金斯的三角貿易,從一開始就是英格蘭的國家行為,因為他的岳父是本杰明·綱森,此人是英國皇家海軍的財務官,同樣也是英格蘭上議院的議員。

在岳父的資助下,他很早就開始在大西洋冒險。

在嘉靖四十一年,在數位倫敦商人的幫助下,約翰霍金斯率領以薩洛蒙號為首的蓋倫船隊出發,這船很小,按照大明的算法,大約相當于大明四百料的戰座船。

船隊一共有三條船,而領航員是一名西班牙人。

三條船抵達了幾內亞海岸,捕捉了三百名昆侖奴,將其帶到了海地島,交換到了足夠的商品后,回到了英格蘭。

時至今日,這個貿易航線,已經持續了足足三十二年之久,無數的黑番被帶到了南北美洲。

攪屎棍總是這樣,做事不考慮后果,為了更快的積累財富,不曾閹割的黑番,完全打破了保持默契的交易規則,把大西洋三角貿易,攪成了一個糞坑。

“費利佩要遠征英格蘭的想法是對的,他唯一的問題,就是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打了遠征之戰,一步步的把自己逼到了這個境地。”朱翊鈞略顯感慨。

費利佩作為日不落帝國的霸主,日不落就是西班牙的核心利益,當大西洋貿易變成了糞坑,海貿環境極具惡劣的時候,他作為海洋霸主,的確要蕩平海寇的老巢,讓海疆恢復平靜。

他低估了大西洋風暴的威力,將遠征打成了爛仗。

英格蘭搞三角貿易,搞私掠許可證,允許海盜合法化的根本目的,就是渾水摸魚,這也就解釋了,為何英格蘭寧愿不跟大明貿易,也要維持私掠許可證的存在。

“馬六甲城是昆侖奴的集中地,在馬六甲城阻斷未曾閹割的黑番,是當務之急。”霍丞信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到馬六甲城六次,馬六甲城的管理是比較混亂且松散的。

“愛卿所諫言之事,朕一定會留心。”朱翊鈞坐直了身子,嚴肅的說道,他會把這個當個事兒辦。

掉以輕心的代價是極其昂貴的,大明朝廷如果不把這個當個事兒辦,大明的后花園南洋,就會變成和大西洋一樣,成為糞坑。

“朕也祝愛卿,此行一路順風。”朱翊鈞表達了自己誠摯的祝福,希望霍丞信第一次自己帶隊,不會出現任何的意外。

霍丞信鄭重行禮,恭敬的說道:“謝陛下隆恩。”

除了送別霍丞信之外,朱翊鈞這次還要送一位故人離開,黎牙實。

黎牙實被皇帝召見,走進了觀潮樓一步步的上到了五樓,行了一個五拜三叩首的大禮,俯首帖耳的說道:“臣黎牙實蒙受圣恩二十年,沐浴王化,如今垂垂老矣,今日乞圣上恩準,準臣返鄉。”

“免禮吧。”朱翊鈞搖頭說道:“朕還以為,你會一直留在大明,但沒想到,你居然學到了血性和氣節,要做竊火者,可是你想過沒有,你竊來的大明智慧,泰西人真的想要嗎?”

“馬麗昂把農奴變成了自由民,可是這些自由民,永遠失去了馬麗昂之前,也沒有感謝過她。”

“泰西什么樣子,你非常清楚,現在后悔還來得及。”

這是大明皇帝第二次挽留,第一次是黎牙實蹲了一個月的天牢,吃了一個月摻了鋸末的面包后,緹帥趙夢佑詢問。第二次是朱翊鈞當面詢問,他現在后悔真的來得及。

而且大宗伯沈鯉準備給黎牙實升官,升到正四品,這樣一來,他就是萬歷維新以來,唯一一個夷人四品官了,至少逢年過節大宴賜席的時候,有個座位,而不是像其他夷人一樣只能站著,而且還要背對著人。

“臣得回去,安東尼奧是國王,就是陛下給了他大牧首的職位,他對葡萄牙的關切,大于對大光明教的熱情。”黎牙實鄭重思索后,還是沒有后悔。

他要回去吃摻土的面包,而不是在大明吃山珍海味了。

這次葡萄牙使者,只把馬麗昂的骸骨送回了大明安葬,完成了馬麗昂的遺愿魂歸大明,可圣物,最后的亞麻素布,留在了里斯本,留在了大光明殿。

安東尼奧的這個決策,是為了葡萄牙,而不是為了大光明教,不是為了用雷霆審判罪惡,接引光明到人間。

這非常合理,安東尼奧從一開始就獲得了平民的支持,他在費利佩手下忍辱負重,背上了大明皇帝超高的戰爭利息,再回到葡萄牙和費利佩搏命,只是為了對得起這份支持。

他作為國王,自然更加看重葡萄牙的未來,而不是大光明教。

“黎牙實,朕問你,你覺得你有多大的把握,做到這件事?”朱翊鈞鄭重的詢問,雷霆審判罪惡,接引光明這件事,成功的概率有多大?

“零,必敗的局面。”黎牙實平靜的回答了這個問題。

他到泰西,是為了完成馬麗昂的未竟之事,至于能不能做到,黎牙實覺得不能,這完全不是事在人為,就能做到的。

“陛下,帶來光明的火炬,需要柴薪。”黎牙實誠懇的說道:“此業,唯有前赴后繼。”

“大明能有今日之輝煌,就是前赴后繼,一代又一代的反抗,一次又一次的伐無道,前赴后繼。”

黎牙實在大明生活了二十年,對于大明為何是天朝上國的這個問題,有自己的見解,除了伐無道之外,就是薪火相傳。

這兩個基本的共識,造就了今日大明兩百年的輝煌,缺一不可,哪怕缺少一個,都無法完成哪怕一次的糾錯。

“行吧,那就去吧。”朱翊鈞選擇了放行,黎牙實去意已決,留是留不下了。

黎牙實寫的論中國,朱翊鈞已經看了許多次,他有幾個不太理解的地方,詢問了黎牙實,得到了一些不太明確的答案。

“陛下所問之事,臣只是一知半解。”黎牙實眉頭緊鎖的說道:“陛下問其究竟,臣只能以文成公和王謙一事舉例了。”

“陛下,文成公有功于江山社稷,在萬歷維新浩浩蕩蕩的大勢之下,他在洪武軍屯衛所和永樂住坐官廠的基礎上,將其合流在一起,制定了官廠制度。”

“但是文成公沒有把官廠傳給自己的兒子王謙,而是還給了朝廷。”

“其實當時很多人講,文成公會在離世之前,打壓官廠的總辦、大工匠,展現自己的暴怒,而后等到他離世后,王謙作為兒子,就可以施恩于這些總辦和大工匠,進而籠絡人心。”

“但文成公沒有,他沒有做出父死子繼的戲碼,而是還給了朝廷,身股制改制后,官廠不僅是朝廷的,同樣是匠人的,完成了官廠制度的建設。”

“臣是一個夷人,在臣看來,這就是大明貴為天朝上國的另外一個原因,大明人尊重秩序,這種尊重,讓大明人享受秩序、安定兩百余年。”

黎牙實不覺得這是王崇古個人操守的問題,而是尊重秩序這種普遍文化和共識的結果。

除了王崇古沒有搞父死子繼之外,還有孫克弘舉薦了陳敬儀為新的商總,而不是交給了自己的兒子。

老國王死的時候,總是刻意打壓舊臣,等到新王登基,新王會對舊臣進行照拂、施恩籠絡,這是一種人盡皆知,籠絡人心的辦法。

這種把戲,人盡皆知,但這個把戲,在這片土地上,總是反復上演。

既然每個人都知道,為何還能成功籠絡人心,答案就在尊重秩序這四個字上。

舊臣被打壓而后被施恩,這個過程,舊臣遵循了秩序,而新王不擔心舊臣反抗自己,因為舊臣反抗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天下秩序。

這也是司馬懿被飽受詬病的根本原因,司馬懿不尊重秩序。

魏明帝曹叡死時,特意將司馬懿確定為顧命大臣,另外一個顧命大臣,則是宗室曹爽。

齊王曹芳繼位,登基稱帝,曹芳對司馬懿極好,先是給了司馬懿升官大司馬,再升為太傅,并賜恩典,入殿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

曹芳對司馬懿極其信任,司馬門的守軍,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

正始四年,司馬懿出征,要去打皖城諸葛恪,曹芳駕車出津陽門,親自為司馬懿送行。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殺大將軍曹爽及其家人、架空對他禮遇有加的曹芳,是毫無道理的,是徹頭徹尾的背叛,是對天下秩序的挑戰。

以至于在西晉建立之初,都不知道如何美化司馬懿豢養死士、發動兵變這件事,甚至連皇帝曹芳步步緊逼,要置司馬懿于死地的故事,都講不出來。

因為發動兵變的關鍵,司馬門的守將,還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懿能成功是因為皇帝曹芳的信任。

這是莫大的信任,才會把自己的生死交給他們司馬家,但司馬懿辜負了這份信任。

西晉無可奈何,只好把諸葛亮抬了出來,這可是司馬懿的一生之敵,卻成了西晉塑造忠君的典型人物。

大明人普遍尊重秩序,相應的,秩序也不吝嗇,賜予了大明兩百年多年的安定和和平。

在大明時間久了,就會容易忘記戰爭的殘忍,而對戰爭產生一種不切實際的向往,甚至對封建二字,都會有些幻想,覺得可以解決部分央地矛盾。

這種吃飽了撐的向往和幻想,讓黎牙實感觸良多,他多么希望泰西人,也能過上安定和祥和的日子。

幾百年,數代人,享受秩序帶來的好處。

黎牙實坐直了身子說道:“陛下,請相信文恭公說的,夷狄狼面獸心,畏威而不懷德,這句話是真的,泰西人,或者說蠻夷,并不尊重秩序,他們習慣了出爾反爾,習慣了言而無信,習慣了胡攪蠻纏。”

文恭公就是萬士和,這位禮部尚書,在禮部講的最多的就是這句。

千萬不要相信任何蠻夷給出的任何承諾和任何話。

“哪怕是臣,臣離開了大明,陛下就不用再相信臣說的任何一句話了,臣出了大明,就是蠻夷了。”黎牙實面有不忍,他可以忍受摻土的黑面包,但不想自己變成蠻夷。

對于一個清醒而有理智的人而言,變成蠻夷,是一件極度悲哀的事兒。

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他回了泰西,就是蠻夷了。

“你這不是很明白嗎?非要走。”朱翊鈞嘆了口氣,這黎牙實已經是士大夫的模樣了,他心里清楚的很,此行對他意味著什么,但他還是要去。

這就是黎牙實的《論中國》里講的大明天朝上國三要素,伐無道、前赴后繼和尊重秩序。

“臣告退。”黎牙實再行大禮,站起身來,一步步下船,也沒有回頭,向著棧橋而去。

朱翊鈞在觀潮樓送別了大明環球貿易船隊,他看著一艘艘巨舶,在駁船的牽引下,駛出了港口,在海面上揚起了一張張如同云朵一樣的風帆,遮洋的船帆,最終消失在了海天一色的地平線。

一直到帆船消失后,朱翊鈞仍然沒有起身,而是坐在觀潮樓,看著新港恢復了往日的熱鬧。

黎牙實講的東西,朱翊鈞完全能夠理解,尊重秩序,而后享受秩序帶來的恩賜,這可能也是大明智慧的核心之一。

皇帝陛下想起了萬歷初年的一件舊事:王崇古殺京營百戶。

戚繼光在喜峰口埋伏了北虜董狐貍,立下了赫赫戰功回京領賞,到北大營駐扎的時候,遭到了京營百戶的刁難,戚繼光不愿意京營和邊軍的矛盾激化,選擇了諒解。

而王崇古還是軍法處置,殺死了這位百戶。

那時候,王崇古是京營總督軍務。

當時朱翊鈞尚且年幼,其實不太理解,為何張居正沒有借機發難,而朝中的大臣,包括戚繼光本人,都沒有對這件事進行深入追究。

到了后來,朱翊鈞當皇帝時間久了,觀政理政的時間久了,明白了王崇古的選擇,和朝中大臣的沉默。

戚繼光在薊州等地,領三鎮總兵官,手下有軍兵十萬,戚繼光表面上諒解了這位百戶,實際上戚帥當時,真的不打算為難這位百戶,對于個人榮譽,戚帥早就看開了,能讓他安生的打仗,就是天幸了。

王崇古作為京官,他只能把這百戶杖殺,一旦戚繼光心里擰成了疙瘩,這十萬人會造成多大的動亂?要知道當時戚繼光是立下了大功,阻攔了土蠻汗的入寇,回京領賞,卻被一個百戶如此羞辱。

隆慶元年,土蠻汗以朝廷給俺答汗封王,不給他封王,討要封賞為由,攻破了喜峰口,大肆劫掠了京畿一番,而戚繼光擊退了土蠻汗的再次入寇,讓土蠻汗損失慘重。

論功行賞,到京師來領賞,卻被羞辱,這和李靖打完了吐谷渾之戰,干掉了吐谷渾的可汗,回到了長安,卻要接受謀反質詢調查一樣。

百戶是當時京營的軍兵,自然要按軍法處置,以下犯上,羞辱有功將帥而不知悔改,王崇古軍法處置了這位百戶,也算是一種尊重秩序的選擇。

當然,王崇古的主要目的,還是阻攔戚繼光封伯入京營做總兵官,他自己都不否認自己是個奸臣出身,這個主要目的,他從來沒有否認過。

但朝中大臣、科道言官也對這件事沉默,就是因為這位百戶,在挑釁秩序。

同樣,還有朱翊鈞手刃賤儒陳有仁。

陳有仁美化倭寇肆虐,抹黑詆毀戚繼光東征平倭,當時王崇古給皇帝補了駕貼,甚至還給了十張空白駕貼,最后這空白駕貼,都用在了維護王崇古的身后名之上。

而朝臣們同樣也沒有對皇帝當街手刃賤儒的做法,大肆批評。

因為陳有仁破壞的是‘功賞過罰’這一個天公地道、不證自明的秩序,有功的要給予恩賞,有過的要遭受懲罰,賞罰分明,才能讓秩序維護下去。

“回宮吧。”朱翊鈞站起身來,回到了晏清宮,他下了車站在宮門前,看著已經掛好的匾額,笑著說道:“無能的應天府啊,就只會說不要,人松江府就只辦事,他應天府怎么贏?”

松江巡撫李樂、松江知府胡峻德的動作真的很快,在皇帝準許更名后,立刻又上奏,請定六部在松江府常設衙門,以便國事,作為世界貿易中心、經濟中心,半個科學中心,松江府的這個請求,是非常合理的。

巡撫、府衙這一級別的衙門,已經不能很好的處理松江府諸多事務了。

朱翊鈞并沒有準許這個奏請,一方面是照顧應天方面的情緒,一方面則是沒有必要,他每年都到松江府駐蹕,處理一些棘手問題,這樣勞碌和奔波,他辛苦歸辛苦,可一個大明,三個朝廷班子,就有點太多了。

有應天府一個備份,眼下的局勢,完全足夠了。

實在不行把應天府那套裁撤,換到松江府來。

朱翊鈞在七月末關于戎政改制的問題,召開了一次特別的廷議,最終戚繼光的奏疏,通過了廷議,邊方組建二十七個邊方步營正式開始推行。

但關于從遼東到廣州,沿海地帶設置步營,并沒有獲得普遍共識。

在部分朝臣們看來,還是有點太貴了,以浙江九營、南京振武營這樣的地方性質的步營為宜。

大明沿海地帶十分的富裕,地方財政完全能夠養得起類似浙江九營的地方步營,完全沒有建立朝廷直管步營的必要。

水師精銳加上地方步營,完全可以保證地方安寧,防止海患的發生了。

二十七個步營,每年超過330萬銀的軍餉支出,對于朝廷而言,戎政靡費將近兩千萬銀的規模,還是有點太多了。

這種恐怖的軍費支出,在嘉靖年間是不可想象的。

以嘉靖進士為主的大臣們,對于皇帝如此奢侈的做法,表達了自己的不解,現在的軍事實力,真的完全夠用了,天下沒有那么強力的敵人,需要如此龐大的軍費支出。

陛下難道準備遠征泰西不成?

“大臣們的顧慮是為了江山社稷考慮,嘉靖年間大明歲入五六百萬銀,萬歷維新的今天,超過六千萬銀的歲入,大臣們不得不顧慮,大明歲入能一直維持如此龐大的規模嗎?”

“一旦無法維持,營兵建設容易,可裁撤就很難了。”朱翊鈞將幾本反對的奏疏,放在了面前。

以少司徒侯于趙為首的一批人,他們的反對,不是為了對抗皇權,而是表達擔憂。

興衰這事兒,這片土地反反復復上演了很多次,今天興盛,養得起,明天衰亡,養不起了,要裁撤,那暴力必然失控。

南京振武營兵變、杭州羅木營兵變,都是戰爭逐漸結束,削減待遇之后,引起了嘩變。

北方需要營兵鎮守,而且依托于軍屯衛所存在的二十七個步營,即便是解散,也就是返回衛所,還能種地活下去。

可沿海地區地區的營兵,可沒有那么多的軍屯衛所做兜底了,兩百年兼并,稍微富裕一點的地方,軍屯衛所的田產,早就被兼并一空。

“其實還有個路子,大臣們都沒說。”朱翊鈞笑著說道:“養不起的時候,營兵搞天下均田好了。”

張宏真的一點都不敢接這句。

矛盾的演變具有不可預知性,這是普遍存在的性質決定的,因為構成一個矛盾的小矛盾實在太多了,沒人知道會發展成什么樣。

營兵天下均田的過程,一定會變成群雄蜂起、逐鹿中原的軍閥亂戰,最后的結果就是生靈涂炭。

“大臣們講的對。”朱翊鈞朱批了侯于趙等人的聯名奏疏,先把已經達成共識的九邊二十七營做好,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再議沿海備倭步營之事。

飯一口一口吃,路一步一步走,朱翊鈞還很年輕,他一點都不著急。

“報!陛下,安南塘報!”一個緹騎匆匆忙忙的跑進了晏清宮御書房,將火漆封好的信筒呈送到了御前。

朱翊鈞檢查火漆,打開了信筒,查看了書信火漆印綬后,仔細看起了塘報。

來自征南大將軍陳璘和征南將軍駱尚志的塘報。

安南平安王、攝政王鄭松,征調了足足十二萬大軍,號稱三十萬,從升龍城向著海陽城和廣安城而去,試圖一舉奪回海陽和廣安城。

駱尚志是先鋒,廣安和海陽二地,他只有三千人,他沉著應對,從廣安撤軍,集中力量防守海陽。

如果打不過,可以從水門直接出海離開,廣安則需要走一段河道,才能入海。

“這個名叫杜檜的家伙,真的不是海防巡檢發展的細作?!”朱翊鈞看著戰報,總覺得這個杜檜的所作所為,都太像大明細作了!

駱尚志打廣安的時候,杜檜不動如山;

等到廣安被大明軍攻破,杜檜覺得獨木難支,轉進如風,望風而逃;

鄭松組織了足夠的兵力,以十二萬擊三千,無論怎么看,優勢方都是安南。

駱尚志也搜集到了足夠的水文地理,做好了撤退的準備,準備返回姑蘇島主營,等安南軍再而衰,士氣不在的時候,再取廣安和海陽。

這個時候,意外發生了,杜檜領兵兩萬,貪功冒進,急速行軍,直撲海陽而來。

十二萬人的確太多了,駱尚志手下三千人絕不是對手,可杜檜就來了兩萬。

墩臺遠侯將情報傳來后,駱尚志還以為其中有詐,有埋伏,是鄭松在誘導三千陷陣先鋒出城作戰,一舉殲滅。

但最終駱尚志確定,并非設伏,杜檜真的和后軍相距甚遠,戰機稍縱即逝,駱尚志沒有猶豫,果斷在必經之路的魚嘴灘設伏,一舉擊潰了杜檜。

這次的擊潰,引發了總潰敗,后軍根本不知道前面發生了什么,就遇到了大量的潰兵,大明打過來了,本就人心惶惶的軍隊,很快就變成了,誰逃得慢,誰就是殿后的場面。

“戚帥給朕講戎事,就總是說:撤退時,最大問題,就是誰來殿后,強軍自然是精銳殿后,弱軍是誰跑得慢誰殿后,但這些跑得慢的軍兵,又不傻,他們會舉手投降。”朱翊鈞想起了戚繼光講戎政講的內容。

這安南軍隊的表現,讓朱翊鈞扶額。

“首里侯也覺得有點怪,專門詢問過了,杜檜不是海防巡檢發展的細作,這個杜檜,他的母親和鄭松的母親是親姐妹。”張宏專門了解過,真不是細作。

鄭松的母親出自廣南阮氏,是安南南方最大的軍頭,鄭松的母親叫阮玉寶,而杜檜的母親叫阮玉麗,是同父同母親姐妹。

鄭松對母親十分感激,因為在安場營大火中,她的母親為了保護他而死,鄭松成為了鄭主之后,做了很多紀念母親的舉動。

這杜檜,就像是有了免死金牌一樣,所以棄城而逃的他,仍然可以帶兵。

杜檜貪功冒進,因為他理所當然的覺得,只要十二萬大軍的消息傳到了海陽城,搶夠了財貨的大明軍自然會撤離。

這樣一來,杜檜只要足夠快,就能獨占收復失地之功,彌補之前棄城而逃的罪責。

杜檜完全沒料到,駱尚志和三千陷陣先登營兵,非但沒有逃走,還主動出城作戰,打了杜檜一個措手不及。

“他怎么敢如此小覷駱尚志?那可是婁虎啊!他是個小人,就理所當然的以為,別人和他一樣,是個小人?”朱翊鈞對這一戰的結果,有些哭笑不得。

杜檜貪功冒進,而且還輕視大明軍,這一次的大敗,是真的活該!

鄭松領十二萬大軍鎩羽而歸,駱尚志和陳璘關于是否追擊,想法有點不太一致,駱尚志想乘勝追擊,而陳璘作為主帥,最后的決策是步步為營。

“都是大明的好兒郎。”朱翊鈞給了朱批,陳璘不讓追擊,駱尚志面對潑天的軍功,服從了軍令。

就是李如松這種刺頭,打仗的時候,也不會違抗軍令行事,這就是當下大明軍容耀天威的根本所在,軍紀嚴明。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
上一章  |  朕真的不務正業目錄  |  下一章
朕真的不務正業 手機網頁版
瀏覽記錄

字母索引: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頁面執行時間: 0.0819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