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441章 系統的正確用法
蘇澤想起來,如果自己上書有關教育的改革,能不能模擬到閣臣人選?
或者說,因為教育專務大臣出缺,奏疏不通過,那這時候消耗威望點,能不能讓系統“發力”,迅速將新的教務和保生醫療專務大臣給推舉出來?
想到這里,蘇澤對著兩人說道:
“羅孔目,還是請你去組織會推的工作,這一次的會推閣臣由我們中書門下五房來組織。”
兩人離開之后,蘇澤拿起一份空白的奏疏。
內容其實也很簡單,就是要求日后的蒙童在小學入學之前,必須要接種牛痘。
蘇澤迅速寫完了奏疏,然后將奏疏塞進了手提式大明朝廷。
《請蒙童接種牛痘疏》
這樣的一封奏疏,自然沒有模擬不通過的可能,但是蘇澤果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
——模擬開始——
《請蒙童接種牛痘疏》送到內閣。
新任教務和保生醫療專務大臣遲遲不能會推出人選,內閣擱置了有關教育和保生醫療的奏疏。
你的奏疏被擱置了。
——模擬結束——
剩余威望:4250。
若要通過你的奏疏,需要支付500點威望值,是否支付?
果然可以!
蘇澤激動起來。
前面模擬的時候已經說了,是因為遲遲無法會推合適的人選,所以新任閣臣難產,所以奏疏才被擱置的。
那這500點威望值,是不是就能讓新任閣臣快點出爐?
蘇澤果斷選了“是”。
叮!威望值已扣除,請宿主在現實中提交奏疏,模擬結算將在奏疏執行后進行!
剩余威望:3750。
蘇澤看向系統,那按照時間,這一次由中書門下五房組織廷推,應該很快就能推舉出新任閣臣人選了。
吏部。
在接到了內閣的命令,得知下一次的會推由中書門下五房主持后,吏部文選司的官員都憤怒了!
其中一名官員走到文選郎張四維面前說道:
“張選郎!這是中書門下五房侵奪部權!我們文選司不能這么忍氣吞聲啊!”
張四維的臉色也不好看。
以他的涵養和城府,本來不該表現出來,但是這一次中書門下五房的奪權太狠了。
會推閣臣的權利不常用,很多選郎一任都沒一次機會。
但作為文選清吏司作為大明天下第一司的根本權力,文選郎能以五品官職,超越朝中諸多要員職位,成為不是重臣的重臣,正是來源于這些權力。
文選清吏司已經失去了七品以下官員任免的權利,又不再負責會推閣臣,那就和《過秦論》一樣,“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早晚被中書門下五房將職權侵奪干凈!
身為文選郎,張四維自然要為部門利益說話。
他說道:
“本官這就去求見楊尚書,言明此事的要害!”
可等到張四維離開公房,剛剛的義憤填膺立刻消失。
義憤填膺只是做給下屬看的,張四維很清楚,這件事去找吏部尚書楊思忠沒用!
楊思忠就在會推閣臣的名單上,肯定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為了一個主持會推的權力,就去得罪如日中天的中書門下五房,楊思忠是絕對不會這么干的。
張四維很自然的認為,這是蘇澤的謀劃。
他暗暗感慨,蘇澤選的時機真好!
如今蘇澤得到高拱的全力支持,以高拱在吏部的影響力,很容易就壓下反對聲。
只要這次會推成功,那日后會推閣臣就是中書門下五房的事務了。
張四維心中暗恨。
按照大明重臣的升遷路徑,他這個文選郎下一步就會在詹事府或者翰林院繞一下,接著升為上三部的侍郎,接下來就等著機會會推入閣了。
只要能成為候補閣臣,就是高拱的政治繼承人,就能擁有派系內第二多的資源。
但是因為蘇澤的出現,這些年朝堂上的風頭都被蘇澤出了,張四維在文選郎的位置上遲遲沒有動彈。
現在蘇澤的官職已經超過自己,隱約已經成為高拱的繼承人了。
張四維想到張居正遞來的橄欖枝,心中又浮動了一下。
他還是壓下了這個心思,張居正是內閣次輔,本身也有很多門生弟子。
他就是投靠過去,張居正也未必能拿出比文選郎更好的職位。
但是可以先和張居正接觸一下,日后關鍵時刻這份關系說不定就能派上用場。
當然,張四維也不是束手待斃的人。
中書門下五房要侵奪文選司的權力,那如果蘇澤搞砸了呢?
這次會推結果皇帝都不滿意,如果中書門下五房的會推結果皇帝也不滿意呢?
張四維來到了吏部尚書楊思忠的公房前。
楊思忠也很煩。
這次會推名單被皇帝退下來,說明皇帝對名單上的三人都不滿意。
楊思忠已經經歷過兩次會推了,如果這次還落選,這輩子大概就要入閣無望了。
此時他也萌生了退意。
聽說張四維求見后,楊思忠更煩躁了,他知道楊思忠是為了文選司廷推權力的事情而來。
但選郎是他最重要的下屬,楊思忠還是召見張四維。
一見到張四維,楊思忠就開口道:
“張選郎如果是為了廷推的事情而來,那就不要開口了,此事閣部已經有了定議。”
這個結果也在張四維的意料之中,他立刻說道:
“楊尚書,下官不是為了此事而來的。”
“那又是為了何事?”
張四維說道:
“楊尚書,下官是勸說您不要退出會推。”
楊思忠看向張四維,疑惑的問道:
“這是為何?”
張四維說道:
“陛下駁回會推,但閣臣會推也要看人望,楊尚書眾望所歸,理應入閣。”
楊思忠明白張四維的意思了。
皇帝駁回會推結果,但會推是公議結果,如果幾次下來結果都是一樣的,那就說明候選人是眾望所歸。
這時候皇帝自然也可以推翻會推結果,那就是用中旨任免閣臣。
但是這樣一來,就等于破壞了君臣之間的默契。
而且中旨入閣的閣臣,威望上就先天不足,甚至可能這位閣臣自己也不愿意接受中旨入閣。
所以張四維的方法也簡單,如果中書門下五房的會推結果和文選司會推結果一樣,那引發皇帝和朝臣之間的爭端,聲望受損的就是蘇澤了。
張四維要做的,就是盡可能維持原來的結果。
對于這點,張四維也是有點信心的。
名單上的三人都有入閣之心,楊思忠和李一元的火星子都要冒出來了,只要楊思忠不肯退選,李一元也不會退選。
再想辦法說服王世貞不退選,張四維只需要在大小九卿之間散布皇帝要中旨任免閣臣的傳言,會推結果肯定還會維持原狀。
等到了那個時候,下不來臺的就是蘇澤了。
張四維擔任文選郎多年,手上自然也有不少資源。
更何況對于三人來說,如果這次不能會推入閣,下次入閣也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時候了。
張四維暗暗發動自己的人脈,對三位閣臣候補都做了工作。
新的會推暗流涌動。
當日,吏部文選清吏司放棄主持會推,中書門下五房接手。
蘇澤以中書門下五房的名義,向大小九卿和科道官員派帖,約定于兩日后齊聚六科廊,再推閣臣。
中書門下五房的會推,定在了六科廊。
和上次吏部會推相比,這次會推在紫禁城內,參與會推的大小九卿們更加莊重。
這也是蘇澤要達成的結果。
既然內閣要從吏部手里奪會推的權利,那身為內閣意志的延伸,中書門下五房自然要做好。
給領導做事就是這樣,問題和困難在事前可以提,但是一旦領導層達成共識,那執行層就要毫不猶豫的去做好。
否則抱著抵觸的心態瞻前顧后,往往是兩邊都不討好,惹的所有人厭棄。
蘇澤還專門對會推會場進行了布置,并且印發了精美的燙金選票,還設置了一個大紅的票箱。
蘇澤又仿效后世,設置了一個發言臺,重新修訂了會推的流程。
既然要會推,那也要讓候選者發言,蘇澤限定每一個參與會推的候選人,都可以進行三分鐘的發言,闡釋自己的施政綱領。
這項改革也得到了內閣的支持。
會推本身就是推舉賢才,那候選人介紹自己也是應該的,這也說明會推閣臣是大小九卿們理性的選擇。
一身朱紅色官袍的通政使李一元走進了會推會場。
他瞥了一眼不遠處的吏部尚書楊思忠。
昨天晚上,有同年好友上門,勸說李一元不要放棄會推。
身為大明消息最靈通的通政使,李一元如何不知道當下的局勢。
皇帝駁回了九卿會推的名單,說明對所有人選都不滿意。
如果這一次會推,還呈上同樣的名單,那皇帝也要斟酌百官的眾議。
當然,也有可能適得其反。
李一元冷笑,昨日來勸說自己的同年,到底是被誰驅使,李一元心中也有數。
是吏部的手筆。
這次皇帝駁回會推結果,也讓李一元也認清現實。
自己不在帝心,那輪功勞和威望也是不如楊思忠的。
再推三人,也輪不到自己上位。
明白了這一點之后,李一元很快就決定調整策略。
既然自己沒機會入閣了,那就不能讓楊思忠入閣!
斟酌再三之后,李一元捏住了自己準備好的稿子。
在中書門下五房的安排,大小九卿依次入座。
不得不說,中書門下五房搞的會推,看起來就要比吏部正式多了。
蘇澤宣布了流程之后,接下來就是鴻臚寺卿上臺,闡釋自己的施政綱領。
王世貞的施政綱領也很簡單,他提出的教育要務就是編教材。
如今不少地方成立了小學和預科,但是教授的內容還是各地學校自己編寫的,甚至有時候都是老師隨堂即興教授,各個小學的教學水平天差地別,也極度依賴老師的個人水準。
王世貞不愧是大文學家,他提出要由禮部編寫一部專門的教材,分發給各地小學,按照教材內容統一施教。
這樣各地的教材統一,預科的入學考試才能公平。
王世貞的主張得到了在場眾人的鼓掌,他這套施政綱領切實可行。
接下來是楊思忠上臺。
楊思忠是做吏部工作的,他對于教育改革的方向是設立對老師的考核晉升體系。
楊思忠提議仿效六等吏員,也對小學教師進行分類,按照級別確定待遇和俸祿。
通過這套體系,可以獎勵優秀的教師,懲罰不合格的教師。
這套施政綱領也得到了現場的掌聲。
蘇澤暗暗點頭,朝堂高層都是有兩把刷子的,楊思忠的提案不就是原時空的教師職稱嗎?
最后是李一元上臺,他上臺后,清了清嗓子說道:
“諸位同僚,李某才疏學淺,恐不能勝任閣臣之責,辜負陛下和百官的厚望,所以決定放棄這次會推。”
下方的大小九卿們炸開了鍋,李一元接著說道:
“在下推舉詹事府學士諸大綬。”
李一元說完,大小九卿的目光看向諸大綬。
詹事府學士是詹事府的二把手。
一把手詹事府詹事是殷士儋兼任的,如今殷士儋致仕,諸大綬實際上就是詹事府的一把手。
其實一直以來,詹事府的工作都是諸大綬主持的。
身為詹事府的實際負責人,諸大綬也在大小九卿之列。
李一元主動放棄,還推舉諸大綬,諸大綬為官清正,名聲也很好,眾大臣也沒有更好的人選,于是這次的會推名單就成了“王世貞、諸大綬、楊思忠”。
會推新名單出爐,蘇澤立刻帶著名單前往內閣,三位閣臣又讓他將名單送入宮內。
入宮路上,蘇澤開始思考。
新任閣臣竟然是諸大綬!?
諸大綬是詹事府學士,統領詹事府,負責太子教育,自然也是重臣。
他當過翰林院的二把手,也是妥妥的翰林出身。
諸大綬在資格上是可以出任閣臣的,但是平日里很低調,所以在第一次會推閣臣的時候沒被選上。
但是蘇澤越想,越是覺得合理。
諸大綬是詹事府學士,和小胖鈞的關系也很親近。
隆慶皇帝安排這一任的閣臣,自然也要考慮交接班的問題。
選任一名東宮僚屬來出任閣臣,自然也有托孤輔政的意思。
諸大綬同時也有致仕閣臣殷士儋的好友,是心學的宗師,同時還是越中十子之一,在文壇也有名望。
最后蘇澤猜測,諸大綬可能是殷士儋在辭行的時候推薦的繼任人選。
殷士儋的心思也很容易猜,就是為了心學在內閣中再留一個種子。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