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重生鑒寶:我真沒想當專家 第207章 著書立言
春陽正暖,玻璃幕墻染了一層淡金。
浮雪漸漸化開,擺渡車在跑道上拖出長長的水痕。飛機沖天而起,耳中傳來震脆的轟隆聲。
去的時候大包小袋,回來的時候不但沒見少,還多了許多。塞滿了兩臺越野的后備箱,又在大奔的后座上碼了兩層。
趙大開大切,趙二開大奔,一家四口上了第一輛。
坐在副駕上,王齊志左瞅右看:“沒見哪里扎壞啊?”
單望舒瞪了他一眼。
就林思成的性格,哪里會留到他們回來?估計年還沒過完,車就修好了。
但王齊志問的不是這個,而是林思成一改錐,把車窗捅了個窟窿。
又不是紙糊的?
不好在小輩面前亂吹,王齊志岔開了話題:“伯恒,你師父這幾天在忙什么?”
“就培訓和總結:公開培訓了兩天,又內部培訓了一天,之后寫了兩天論文,又和商教授、李助教把耀州瓷的資料匯總了一下……”
王齊志一臉狐疑:“再沒干別的?”
“好像……沒有吧?”趙大回憶了一下,“哦對,我二叔來了,我師父陪著喝了一場酒!”
唏,這不對吧?
自己故意晚了一個星期才回來,姐夫和林思成就沒見一見,沒擦出點火花?
下意識的,他回過頭,和單望舒對視了一眼。
夫妻倆一樣一樣的:驚奇中帶著狐疑,愕然中帶著不解。
葉安寧裝沒聽見,低頭不語。
兩人肯定沒見面,不然趙大就應該知道,王齊志再沒問。
閑聊了一路,大概一個小時后,車開進了學校。
帶的東西大部分都用來送人,懶得往樓上搬,王齊志讓趙大把車開到了中心的后門,準備放到庫房里。
剛下車,他怔了怔:不時有學生進進出出,依稀有些面熟,好像都是本院的研究生。
看到王齊志,本能的一停,再躬腰問聲好。
咦,突然就這么有禮貌了?
王齊志攔住了兩個男生:“我記得你們是考古系研三的吧,往這跑做什么?”
兩人學生勾了勾腰:“王教授,林老師這邊開培訓課,導師推薦我們來試一試!”
王齊志又怔了一下:中心要擴大培訓這事他知道,還是他和商妍定的。目的是從臨屆的研究生中吸收幾位,提前培養,定向培訓。
只是培訓,不需要上崗,所以沒工資,更沒補貼,主打一個愿者上鉤。所以王齊志就以為,報的人不會太多。
但看這情況,也就兩三分鐘的時間,進來的出去的就有七八個。
關鍵還在于,導師推薦他們來的?
不是……林思成搞個培訓,還得導師幫他們走后門?
總覺得哪里不對,讓趙大叫人搬東西,王齊志三步并作兩步,進了展廳。
人還是那幾個人:兩個實習生臨時充當接待,但壓根沒發現進來人,隔著小吧臺,頭對頭的嘀咕著什么。
走近一看,兩人拿著筆,一個咬著筆桿子,一個咬著后槽牙。表情一樣一樣的:皺著眉頭擰巴著臉,要多愁有多愁。
教了快十年書,一看就知道,這是碰到不會做的難題了。
仔細再一瞅,工工整整的兩行標題:
古陶瓷無痕修復中耀州瓷刻花工藝復原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的耀州瓷修復技藝活態傳承路徑。
咦,可以嘛,過了個年的功夫,突然就知道上進了?
看來林思成搞的這個培訓挺成功。
王齊志沒出聲,還刻意放輕了腳步。人都走過去好遠,兩女孩才發現他。
剛要打招呼,王齊志擺擺手:“寫你們的!”
說著話,人進了辦公室。
趙修能坐在沙發,一手紙,一手筆,不知道在寫什么。看到王齊志,他連忙站起了身。
剛要寒喧,看到了茶幾上的幾張打印好的紙,王齊志當場就愣住了:耀州窯制瓷工藝及其發展脈絡研究。
不是……趙總,你是要鬧哪樣?
外面的實習生寫論文,你也寫論文?
不對,這何止是論文……這是要出書!
看這個標題就知道,這是要從耀州瓷的起源開始,按唐、五代、宋至清末民國的朝代脈絡,梳理耀州窯窯業技術的演變歷程。
至少要囊括六個朝代上千年,且要涵蓋院館珍藏分析、裝燒工藝、覆蓋及折射影響,國內外相關瓷窯關聯性,及裝飾技法、文化傳播及學術史。
這不但是綜述,而且是論著,要講明白了,論文篇數得以“百”計。
不夸張,別說趙總,就這個標題,把林長青和商妍喊過來問一問,他們敢不敢動這個念頭。
再猜一猜,趙總什么文化水平?小學沒畢業。
所謂的地、富、反、壞,說的就是他爹他爺爺,他咋上學?
正驚得一愣一愣的,趙修能一臉苦色,眉頭皺的比展廳里的兩個實習生還深:“王教授你知道,我就沒上過幾天學,林師弟非讓我背這個?”
啥,背?
林思成寫的?
仔細再一看:除了標題,剩下的全是提綱,并非論文,也沒有實質性的內容。
這才對嘛。
他暗暗呼了一口氣,又有些狐疑:“林思成讓你背這個干什么?”
“林師弟說,等印書的時候,后面給我掛個名!”
意思是,林思成要出書?
林思成,你厲害了,老師我不在才半個月,你就要放衛星?
“趙總,他人呢?”
“在三樓!”
“好,趙總,你先背!”
哪顧得上可憐兮兮的趙修能,王齊志“騰騰騰”的就上樓。
剛出了三樓的樓梯口,他又是一愣。
偌大的會議室,坐滿了近一半。八九個學生圍著講臺,神態恭敬。
王齊志看不到林思成,但能聽到聲音。
“師兄,你這篇不行:五代耀州青瓷具備的柴窯特征……我那天確實講過,耀州青瓷與柴窯青瓷有相似之處,但只是因為部分制瓷工藝都來源于越窯……你不能光憑‘可能’,就將兩者混為一談……
信不信一看標題,期刊就能給你PASS了……當然,做為研畢論文應該是沒問題的……”
“師姐,你這個也不行:宋耀州窯青瓷斷代特征比較研究,你學的是保護與修復,卻論證鑒定與斷代,導師這一關就先過不了。不過可以試著投一投相關期刊……”
“咦,這個好:宋代耀州窯五足香爐研究……師兄,你可以適當的將覆蓋蓋擴一擴:比如鼎式爐,花式薰爐,鏤孔復層香爐……這些都是宋代耀州香爐中的經典器型……
要不這樣,研究范圍也稍大點:宋代耀州窯香爐研究……數據和索引稍稍詳實一些,做為碩士學位論文,基本沒什么問題……”
林思成基本是一目十行,但篇篇都是一針見血,飛快的掃一遍,就能指出論文中的問題所在。
研究生有沒有聽進去,服不服還不知道,但坐在旁邊的李貞和商妍早已心服口服。
還有林長青,林思成但凡講的多一點,或是特別一點的,他就會把學生叫過來,再和商妍看一遍。
每看完一篇,兩人就面面相覷,瞳孔中流露著異樣的神色:就這論文的指導水平,比起他們倆,好像都不差?
關鍵是賊快,三五分鐘就指導一篇論文,還帶修改意見的,見過沒有?
正驚疑不定,眼前一暗,兩人下意識的抬起頭。
“咦,王教授……”
王齊志忙點頭,把兩人按了下來,又順帶著瞄了一眼:這不就是剛剛林思成說的,宋代耀州窯香爐的那一篇?
大致掃了一遍,王齊志暗暗點頭:確實不錯,覆蓋面稍廣一點,做為碩士學位論文綽綽有余。
翻到第二頁,論文結尾的空白處,林思成寫了幾行:
器型:五足爐,鼎式爐,花式薰爐,鏤孔復層爐,豆式爐……
論文方向:裝飾、紋樣、釉色……
重點及特色:宋代審美、藝術內涵……
王齊志怔了一下:怪不得會議室里這么多的學生?
就這三行,從論點到方向,再到重點,既直指要害,又面面俱到。
如果打個比方:廚子教學徒炒菜,全切好了不說,還備了調料。甚至哪一步先放什么,開多大的火,炒幾下,都給你標的清清楚楚。
再要不會炒,那他媽是豬!
王齊志直勾勾的回過頭。
然并卵,林思成被學生圍的嚴嚴實實,哪能看的到?
指導完一篇,學生深深的躹個躬,一臉感激的離開。頓然又有另一位起身,圍在講臺旁。
走的走,來的來,李貞只是用鋼筆寫個號,竟都沒有歇口氣的時間?
王齊志瞅了好一陣:“林教授,商教授,總不能是全院的研究生,全來了?”
研究生才幾個?
商妍嘆口氣:“還有臨屆的本科生!”
王齊志一臉愕然:“怎么搞的?”
“就周一周二,林思成公開培訓了兩天,可能講的有些多,耿院和景院就說,讓林思成整理整理,看能不能出本與耀州窯相關的綜述。”
“林思成說沒時間,耿院和景院就說:沒關系,他給方向和論點,論文讓學生寫。能用的就用,用不了也能給他補充點資料……然后從前天開始,咱們這兒就成這樣了……”
不是……綜述是什么概念……讓學生給林思成當槍?
如果只是普通的培訓,院領導斷然不會這樣拍腦袋做決定。所以十有八九,應該是林思成在培訓會上講啥了。
王齊志暗暗思忖,正準備問,又傳來林思成的聲音:“這誰寫的?宋耀州窯天青釉配釉淺論……這是失傳又復原的技術,一沒古文獻,二沒有資料可索引,銅川的配方壓根就沒公開過,你怎么淺論?”
“什么,我知道,想向我請教?這位同學,你是想讓我見識一下法庭長什么樣,還是想讓我嘗一嘗一看的水煮大白菜是什么味道?來,門在那邊……”
“還有這篇:五代耀州窯倒流壺膨脹差異的解決辦法……真的,你寫在標題下面這些說是狗屁都嫌多余,你還不如只寫一行:林思成,你給我寫篇論文,老子要發Sci……”
“啥,你們導師布置的?扯蛋,這要是你們導師讓你們寫的,我把頭割下來……李貞,把這兩的名字記住,以后敢進中心,給我攆出去……”
起初,王齊志還在奇怪:以林思成性格,竟然也會發火?
又仔細一聽,他火氣也上來了:這倆是什么狗屁玩意,林思成又不是你爹?
倒流壺的膨脹差異……他要會,他自己不會發,輪得到你倆?
隨即,他又愣住:咦,好像不對?
林思成要沒在培訓會上講,這兩個研究生哪知道什么天青釉配釉,倒流壺膨脹?
心中愕然,他緊緊的盯著商妍和林長青。
兩人波瀾不驚,隨后,商妍又往旁邊指了指。
猛一回頭,王齊志瞳孔一縮:
旁邊的展柜里,擺著七八件瓷器,青嫩細潤,熠熠生光。
肯定是仿品,但問題是,中間的那只盤,那只壺,不就是天青釉和倒流壺?
天青釉王齊志知道,商研和林長青也知道,再加一個趙修能。
但倒流壺,聽都沒聽林思成提過……
王齊志睜圓了眼睛:“哪來的,林思成仿的?”
“對,他和李貞,還有肖玉珠,三個人就用了一天!”商妍悵然一嘆,“起先他只說是試一試,我和林教授就沒在意……結果第二天,他就把壺抱了出來……”
“據他說,用的是‘倒置三燒法’,比起青花瓷修復的‘多次復燒’、銅胎琺瑯修復的‘多點多燒’,要稍微復雜一些……”
這不是廢話?
倒流壺中間的那兩根管在瓷器學中,有個專門的詞:異形器。
細不說,還必須中空,不管是初燒還是復燒,火只能烤到外部,里外必然會受熱不均,繼而導致變形開裂。
所以,不單單要解決導管與壺體之間的膨脹差異,更要解決導管外部與內部的膨脹差異。
要那么好解決,何必因擾好幾家機構二十多年?
真的,要不是圍那么多學生,王齊志早把林思成拎起來了:就“試了試”,就試成了?
就初六,林思成還給他打電話,問他哪天回來,王齊志說是初十。
林思成提了一下培訓的事,又說要試著仿幾件耀州瓷,培訓的時候當標本用。
當時,王齊志滿腦子都是:姐夫去了西京,會不會發生點什么,壓根就沒多想。所以他就以為,林思成仿的只是普通的器形,至多仿一下天青釉,更或是茶葉末。
哪知道,他弄出來了一把倒流壺?
不是,你倒是說呀?
要知道仿的是倒流壺,我還管什么姐夫不姐夫?
王齊志越想越后悔,盯著柜子里的倒流壺,咧著嘴,擰把著臉,就跟牙疼一樣。
“然后,林思成就輕描淡寫的,就把那壺,拿到了培訓會上?然后,就直接講?”
商妍點了一下頭,又嘆了口氣:“倒也不算輕描淡寫:剛開始講,銅川的人就追過來了?”
啥玩意?
王齊志猛的一怔愣:“沒打起來?”
“怎么可能?帶隊的是王市長,何況還有那么多的領導,教授,學生?”
“然后呢?”
“沒然后啊?林思成就正常講,天青釉和倒流壺就講了點皮毛,然后講了一下耀州瓷工藝在各朝代的演變,重點還在于各朝代主流器形的工藝特點和修復要點……”
“景院長覺得他講的很全面,又和耿院商量了一下,兩人一致建議他整理一下,看能不能出本綜述……”
不是,我問的哪是這個?
不對,這個確實得問……所謂出書立著,論文寫的再多,頂多也就是教授。只有形成系統性的知識體系,才能稱之為學者。
王齊志就是覺得,對于林思成而言,未免有些早,也根本不用急。
他驚訝的是,天青釉和倒流壺。
如果前者是銅川瓷研所、幾家大型陶瓷廠的安身之所,那后者就是這幾家的立命之體。
一個是生活的著落,一個是精神的寄托。林思成倒好,就當著那么多人的面講,等于“喀嚓”一下,全給撅把斷了。
信不信過幾天,等風聲傳出去,林思成的手機能被人打爆?
蓋因燒過倒流壺的,又不止五代時的耀州一家?
還有金代的磁州窯,更有元代的定窯,景德鎮。同樣,技藝失傳了……
更怪的是,銅川的人都追到西京來了,甚至親眼見了,林思成竟然還能安安穩穩的坐在這里指導論文?
王齊志越想越不對勁:“不是……王澤玉他們,就沒找一下林思成的麻煩?”
“找麻煩不至于,不過當時確實說過要談一談。但不知道怎么回事,當天晚上就回去了,再沒人問,也再沒人打過電話!”
林長青一臉狐疑,“林思成也說,這些人挺怪!”
怪什么怪?
這要不是姐夫幫他攔回去的,王齊志改姓林?
厲害了林思成?
不聲不響,姐夫就把這事給辦了,其至于林思成知都不知道。
這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姐夫即便不是百分百滿意,至少也是百分之九十以上。
頓然間,王齊志就坐不住了。
只說是剛回來,連家都沒進,他不動聲色的下了樓。
剛出了中心,王齊志就撥通了葉興安的電話。
說了一大通,繞了一圈彎子,王齊志又試探了一下:“姐夫,晚上喝一杯!”
電話里稍稍一頓:“好,喝一杯!”
掛了電話,王齊志呵呵的笑:果不然……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