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人類失蹤,幸好我有億萬克隆體 第170章 高溫凍死
對于奧爾特云,李青松心中一直有一些好奇的地方。
那便是,奧爾特云……真的存在嗎?
雖然各種太陽系演化理論都支持奧爾特云的存在,且太陽系內部也發現過一些疑似來自奧爾特云的天體。譬如彗星、小行星之類,但真正的奧爾特云,不僅人類,李青松也從未觀測到過。
據估計,奧爾特云之中的天體,單單是尺寸在1公里以上的,便可能有上萬億顆,就算是尺寸在20公里以上的,也大概有幾十億顆。
奧爾特云天體的總質量加起來,更是高達地球質量的五倍以上。
比五顆地球更多的質量便這樣散布在太陽系的邊緣,從未被任何人看到過。
如此之多的天體和質量結果卻竟然從未被看到過,這似乎很難理解。但其實原因很簡單。
奧爾特云的范圍太過廣袤了。
從距離太陽0.03光年到1.5光年之間的區域,都可能屬于奧爾特云。
這一片區域的總體積約為1.17億億億億億立方公里,五倍地球質量約為31025千克,將這些質量散布到如此廣袤的區域之中,平均每一立方公里能分到的質量不過才萬億分之2.6克而已,大約等同于一顆PM2.5顆粒的幾百分之一。
五倍地球的質量看似龐大,但相比起如此廣袤的區域仍舊太少太少,這里的物質稀薄程度仍舊太高太高。
要在如此浩瀚的空間之中尋找一顆尺寸可能僅僅幾十公里,甚至幾十米的天體,可不容易找到。
但驗證奧爾特云是否真的存在,對于李青松來說具備極為重要的意義。
這能讓他完善自己的太陽系演化理論,更進一步增加對于宇宙太空的了解。
這從短期內看不到好處,無法轉化為戰力或者具體的技術,但長遠來看極為重要。
人類文明,不,李青松認為,所有的智慧生命所掌握的一切知識,一切物理學理論,從本質上來說其實都是對這個宇宙的了解。
對宇宙了解的多少,決定了這個文明能掌握到多少知識,進而擁有多高的科技和戰力以及生存能力。
而研究太陽系的起源,便是一種增進對宇宙了解的過程。
如果未來自己能到達更高級別的科技層次的話,自己還會對更多的星系,更大尺寸的宇宙結構展開研究。
在這個距離上,李青松操縱著眾多無人探測飛船離開艦隊,分散在了廣袤的太空之中,如同一面篩子一般,開始在這一片廣袤的太空之中細細篩選。
最遠的無人探測飛船與主艦隊的距離達到了約1億公里。
以主艦隊為圓心,以1億公里為半徑,如此,李青松的探測截面便達到了約3.14億億平方公里。
以此處為起點,假設奧爾特云邊緣為距離太陽1光年,那么,從此處航行到奧爾特云邊緣,便等于李青松掃描探測搜索了一個底面積為3.14億億平方公里,高約為1光年的圓柱體。
這個圓柱體的體積達到了大約2.951029立方公里,約占奧爾特云總體積的千億分之二點五。
以現有理論之中,奧爾特云物體總質量為地球五倍,也即31025千克計算,假設這些物質是均勻分布的,那么掃描千億分之二點五的體積,從概率方面計算,大約能發現7.51014千克,也即約7.5百萬億噸的物質。
7.5百萬億噸的物質,以理論之中奧爾特云內彗星或者小行星的平均密度,也即約0.6克每立方厘米計算,這些物質,大約等同于一顆半徑為67公里的小行星,或者300顆半徑為10公里的小行星。
總的來看,如果現有的太陽系演化理論是正確的話,那么這一趟旅程之中,發現奧爾特云宏觀物質的概率還是很高的。
一片浩瀚虛空之中,李青松便操縱著這支龐大的艦隊不斷的加速,不斷掃描身邊的所有虛空。
時間便這樣悄然流逝著。
李青松發現自己所處空間的物質密度一直在不斷的降低之中,從太陽系周邊的每立方厘米約3到10個粒子,降低到了現在的每立方公分約0.05到0.1個粒子。
密度降低了十倍不止。
但很特殊的一件事情是,這里的“溫度”卻很高,甚至高達上萬攝氏度。
在地球上,上萬攝氏度的高溫可以融化一切。但在這里,上萬攝氏度的高溫卻什么都融化不了。
把克隆體丟到這高溫里,反而有可能被慢慢凍死。
原因很簡單,溫度是有關粒子平均動能的指標。這里的粒子運動速度極快,便意味著溫度極高。
但它們的物質密度卻又極低極低,就算單個粒子的動能再高,從宏觀來看整體能量依舊極低,如此便出現了高溫與凍死同時共存的景象。
這似乎與之前的預計有些不太一樣。李青松果斷派出了更多的科研力量,開始就這一現象進行研究,試圖找到導致這種事情的背后原因所在。
就算在這空無一物的浩瀚虛空,也仍舊會有太多太多李青松前所未見的物理現象發生。
這一次遷徙不僅僅只是遷徙,還是一次科研之旅。
時間便在不斷的觀測,不斷的研究,不斷的加速之中流逝著。
數年時間悄然而過,艦隊終于加速到了預定的最高速度。
李青松的遷徙艦隊要比當初藍圖克人的遷徙艦隊速度更快一些,達到了4光速,也即約1.2萬公里每秒。
此刻到達最高速度,艦隊加速停止,那始終籠罩整支艦隊的,因為加速而帶來的大約等同于地球250分之1的重力終于消失。
生活在滾筒飛船之中的藍圖人和克隆體們,終于不用再受那總是若有若無的,似乎總是將自己向一邊拉扯的微小重力困擾了。
此刻,艦隊與太陽的距離達到了1.8萬億公里,約0.19光年。
在這個距離上,李青松再度回頭看向太陽。
蒼穹之中,太陽仍舊異常明亮,極為顯眼。
在這里看到的太陽,其視星等仍舊有約6.34等。
如果站在地球上的話,金星是全天除了太陽月亮外最亮的天體。但它的亮度也僅有4.89而已。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