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人類失蹤,幸好我有億萬克隆體 第165章 牛郎星
真正的恒星際航行,與之前李青松所進行過的,從洛神星到木星的航行可不同。
兩者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就像是地球時代的一個普通人到鄰居家串門,與乘坐飛船前往火星相比一樣,甚至比這更要夸張。
最巔峰時代的人類文明都未曾完成這一壯舉。而現在,李青松要依靠一己之力,完成這一偉大航程。
此刻,李青松已經確定了自己的遷徙目標。
牛郎星。
沒錯,就是那個在人類文化之中具備極為重要地位的牛郎星。
真正的牛郎星是一顆質量約為太陽1.8倍的龐大恒星。它的半徑也有太陽的約1.63倍,亮度是太陽的十倍,表面溫度則高達7000攝氏度左右。
它和太陽的距離更是達到了16.8光年左右。換算成公里的話,便是約158萬億公里,足足是當初洛神星到木星距離的一萬余倍。
之所以選擇牛郎星作為這一次遷徙的終點,是因為李青松經過觀測,已經確認了牛郎星那里存在一顆巨大的氣態行星,以及兩顆巖質行星。
除此之外還有巨大的巖屑盤和小行星帶,其中極有可能具備許多矮行星。
氣態行星可以作為氘燃料的采集地,巖質行星可以作為各種礦產資源的來源地,如此一來,牛郎星便具備了讓自己快速采集各種物資的基礎。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原因。那便是牛郎星位于遠離格利澤625星系的方向,逃往那里,能更進一步遠離那個智械天災,降低被它發現的可能性。
并且牛郎星的距離也較為合適,沒有太近也沒有太遠,正好適合李青松拿來作為第一次恒星際航行練手之用。
當然,牛郎星也只是李青松選擇的一個中轉站而已。在那里以最快的速度采集完成各種物資后,李青松還會再度開展恒星際航行,一直到徹底脫離智械天災威脅為止。
確定了遷徙目標,大規模的建設隨之開始。
這一次,李青松建造的目標很明確。
造飛船,造大飛船,造足以進行恒星際航行的大飛船!
這樣一來,原本的空天母艦就遠遠不夠用了。甚至對于李青松來說,藍圖克人那種空天母艦也有點太小。
藍圖克文明工業實力有限,在遷徙途中僅能攜帶滿足最低所需的資源,無法展開任何科研活動。
而自己不同!
不說在航行途中展開大規模的科學實驗與研究,至少資源消耗較低的研究,自己總得能進行吧?
要是什么科學研究都不做,白白把時間浪費在航行之中,李青松可接受不了。
于是李青松便設計了一種全新的超巨型空天母艦。
這種空天母艦的造型脫胎于當初設計的哪種,只不過更為復雜與龐大。
它整體來看是長方體的網箱狀的結構,每一個平面有50根粗大的縱軸,既做支撐整體結構之用,也能用來作為內部通道,同時保持維生環境。
與50根縱軸交叉的,是同樣的50根橫軸。50根縱軸與橫軸交錯,便營造出了2500個小方塊,如同一個個網箱。
但這只是一層而已。這種空天母艦,李青松設計了10層,于是內部的“網箱”數量便達到了2.5萬個。
它的長寬達到了6公里,高度則有600米,如此粗略算來,其內部容積便達到了18立方公里左右。
那一個個的網箱之中,既可以懸掛戰艦、客船、工業船等飛船,也可以懸掛物資箱、維生艙等,還可以懸掛各種各樣的生活艙、冬眠室、工廠模塊、生產線等等,用途多種多樣。
它上面總計裝備了5000臺高速離子推進器,除了分布在船尾,還大量分布在飛船各處。用于驅動這些推進器的,則是同樣分布在飛船各處的總計100個大型核聚變反應堆。
如此眾多的反應堆和推進器,讓它可以承載著最高能達到3億噸的質量在太空之中飛行,且飛行途中還可以方便的改變姿態、改變方向等。
這樣龐大的空天母艦,李青松打算造500艘出來!
除了最為重要的空天母艦之外,李青松還打算造1000艘以上的,單艘滿載質量達到2000萬噸的重型運輸船。
這些重型運輸船既是物資運輸的補充,可以運送大量物資,其次比起空天母艦來說體型較小,更加靈活一點。
再一個較為重要的建設類目便是戰艦了。
消化吸收了藍圖克文明的科技之后,戰艦相關的技術李青松同樣突飛猛進。既然如此,全面升級戰艦系統就有了必要。
這宇宙可不太平。李青松可不想遇到了敵人結果卻沒有戰艦可用。
最新型的戰艦的制造規模,將比李青松所擁有的艦隊更為龐大。
哪怕是地球級戰艦這種大型戰艦,李青松都打算建造1000艘出來。
再之后,金星級戰艦,5萬艘。最小型的水星級戰艦,60萬艘!
除此之外,還有500萬艘以上的無人戰艦,一萬座以上的星際炮臺,1000萬顆以上的各式衛星,還有星際導彈、星際地雷等等等等。
單單是水星級戰艦,李青松就需要10艘空天母艦才能裝得下。
算上金星級和地球級,以及各種各樣的無人作戰裝備,還有支撐這些戰力作戰的物資、燃料等,所需要占用的空天母艦數量足足有100艘!
建造100艘超巨型空天母艦來專門運送戰艦和作戰物資,這是藍圖人們無法想象的。
莫莫蘭斯對此極為驚嘆,甚至極為忠心的建議李青松不要這么做,聲稱這樣太過浪費運力。
李青松對此嗤之以鼻。
忘了你們藍圖克文明當初是怎么戰敗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不就是長途星際航行,補給物資不足么?
你們犯過的錯誤,我怎么可能再犯。
這一次恒星際遠航,李青松總計打算攜帶50億名克隆體。
其中40億名克隆體將長期處在冬眠狀態,剩下10億名克隆體將始終保持清醒。
航行過程之中工業生產任務較少,這10億名克隆體之中的至少八億名,李青松打算全部投入到資源消耗較少的科學研究中去。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