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屋首頁| 總點擊排行| 周點擊排行| 月點擊排行 | 總搜藏排行 繁體中文版| 收藏黃金屋| 設為首頁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首 頁 手機版 最新章節 玄幻·奇幻 武俠·仙俠 都市·言情 歷史·軍事 游戲·競技 科幻·靈異 全本·全部 移動版 書架  
  文章查詢:         熱門關鍵字: 道君 大王饒命  神話紀元  飛劍問道  重生似水青春  
黃金屋中文 >> 人類失蹤,幸好我有億萬克隆體  >>  目錄 >> 第116章 材料學煉丹

第116章 材料學煉丹

作者:彩虹之門  分類: 科幻 | 星際文明 | 彩虹之門 | 人類失蹤 | 幸好我有億萬克隆體 | 更多標簽...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人類失蹤,幸好我有億萬克隆體 第116章 材料學煉丹

相比起進攻激光炮,防御激光炮的功率和質量、體積就小得多了。

激光炮的整體結構類似一臺望遠鏡,有外部的鏡筒,里面則有精密的光學器件。

精密激光炮的鏡筒直徑最高能達到10厘米,長度可達數米。但防御激光炮,鏡筒最大也不過1.5厘米,長度更是只有30厘米左右。

它的擅長方向也與進攻激光炮截然不同。

進攻激光炮的發散角極小,可以進攻較為遙遠的目標。防御激光炮則因為目標通常較近,已經闖過防御電磁炮防御圈,距離飛船僅有幾十公里甚至幾百米的緣故,它對于發散角的要求并不高。

它的進攻距離最遠也只有幾百公里,超過了這個距離,便會因為光束發散的緣故,導致失去殺傷力。

它的功率也較低,殺傷力也十分低下。畢竟它的目標只是一些微小的彈丸而已,實在用不到那么大。

與它其余方面的低下性能相比,它的激發時間與持續時長則遠遠高過進攻激光炮。

它甚至不需要充能準備時間,可以做到瞬時啟動。同時,因為整體功率較低,無需太多散熱的緣故,它可以長時間使用,最高能一直啟動幾個小時時間,比進攻激光炮那啟動幾十秒就要休息幾十秒的效率高多了。

這同樣是基于它的戰術需求所定制的。

畢竟星際戰場之中,電磁炮彈丸的數量可能極多,有大量的攔截目標需要它去攔截。

啟動速度慢了,還沒啟動,高速電磁炮彈丸可能就擊中了船體。持續時間短了,那漫天遍野的電磁炮彈丸怎么攔的過來?

綜合種種需求,便造就了進攻激光炮與防御激光炮截然不同的造型與性能。

經過了漫長光陰的不斷迭代與研究,此刻,防御激光炮也已經初步完善成型,具備了實戰意義。

于是,進攻電磁炮、防御電磁炮、進攻激光炮、防御激光炮四種武器,李青松已經全部掌握。

加上此刻高速雷達也再度經過三輪優化,可靠性、穩定極大提升,同時體積和質量極大下降,看似李青松已經具備了制造一艘真正“現代化”戰艦的全部需求。

但李青松知道,還不行。

還缺少一個至關重要的部件。

高速轉向架。

星際戰場之中,無論進攻武器還是防御武器,對于精度和反應速度都有著極高的要求。

有可能一艘飛船高速從己方前方掠過,進攻的時間窗口僅有零點幾秒,甚至幾毫秒。

也有可能一顆彈丸忽然出現,以高速向己方飛來,攔截窗口也僅有幾毫秒時間。

雷達探測到了它,防御武器也具備擊中它的能力,還缺少什么?

瞄準精度和反應速度啊。

進攻或者防御武器的炮口必須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對應的轉向,從瞄向其它方向轉為瞄準目標,然后立刻激發。

反應速度必須要極快,剛一發現立刻就要轉向。轉向精度必須極高,略微偏差一點,就不可能擊中目標。

以一顆距離己方50公里——對于星際戰場和彈丸飛行速度來說,這個距離已經算極為接近了——的彈丸來說,己方防御電磁炮或者防御激光炮瞄準的角度每差萬分之一度,經過50公里后,其誤差也將擴展到大約8.7厘米的程度。

而一顆電磁炮彈丸,哪怕質量為5克的重型電磁炮彈丸,其尺寸通常也不會大于1厘米。

8.7厘米的誤差可謂天差地遠。

經過簡單計算,李青松確認,要精確瞄準50公里之外的目標,電磁炮或者激光炮的精度必須要達到十萬分之一度才行。

可以確認,在星際戰場之中,激光炮和電磁炮都必然時刻處在運動狀態,必須要不停地改變瞄準位置,可能一秒鐘就要變換十幾次、幾十次朝向。

飛船可能時刻處在劇烈的機動、轉移或者振動、搖晃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每一秒鐘十幾次、幾十次的移動炮口,每一次移動的精度必須要高達十萬分之一度,這對于精度和速度的要求簡直高到了天際。

就算是李青松,現在也沒有把握做到。

這一項技術同樣從幾十年前便已經開始攻關。

一開始時候,李青松使用自己能找到的最先進的材料,使用最為精密的設備,也僅僅只能做到每秒鐘移動一次炮口,把精度做到百分之一度,且還是在完全靜止不動的情況下。

這個性能其實已經足夠高了。但比起實戰化要求還是差得太遠。

李青松只能如同其余幾項關鍵技術那樣,調集大量人力物力精力腦力,對這一項技術展開不斷的迭代攻關。

耗費了漫長的時間,在將技術水平提升到極限之后,李青松卻也只能將精度提升約百倍,還是達不到實戰要求。

縱覽整個研究過程之后,李青松最終確定,想要突破現有的精度極限,就只剩下一個辦法了。

開發更為堅韌、磨損度更小的材料,同時,再度提升金屬加工工藝。

提升金屬加工工藝這一點沒什么好說的,無非是慢慢磨而已。但新材料的開發,卻充滿了不確定性。

搞材料研究搞了這么久,李青松愈發覺得,開發新型材料其實和古代人類所謂的煉丹其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將一些莫名其妙的玩意兒扔到煉丹爐里,最終能煉出來什么東西,只有天知道。

材料學研究同樣如此。

用各種各樣的原料,經過各種各樣的加工手段,加熱、冷凍、攪拌、靜置、化學處理,等等等等,最終能生成什么材料,具備什么樣的性能,同樣只有天知道。

現有的化學和物理以及材料學理論還太過落后,實在沒辦法只通過理論計算,便將合適的材料開發出來。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用絕招了。

按照理論層面粗略的方向指引,李青松直接成立了五十萬個材料攻關小組,每個小組兩名克隆體,每一組都嘗試一種新的配方,直接采取暴力破解的方式展開了這一次材料學研究。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
上一章  |  人類失蹤,幸好我有億萬克隆體目錄  |  下一章
人類失蹤,幸好我有億萬克隆體 手機網頁版
瀏覽記錄

字母索引: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頁面執行時間: 0.1198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