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復山河 第四百四十三章、離經叛道
養心殿。
“北虜再次入寇,你們幾個覺得朕御駕親征如何?”
永寧帝略顯遲疑的問道。
最近這幾天,京中因為北奴入侵,已經鬧的沸沸揚揚。
文武百官爭先獻策,仿佛人人都是諸葛武侯再生。
半數以上的策略,全部都是夸夸其談,不具備參考價值。
可有些計劃,還是讓永寧帝動了心。其中最特別的,就是有人建議他——御駕親征。
理由非常充分。
軍權旁落,不利于江山社稷的穩定。想要拿回權力,最快捷的操作就是御駕親征。
只有親臨前線,近距離接觸一線將領,才能在軍中培養親信,把軍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需要大獲全勝,只要擋住北奴的進攻,他就能收獲巨大的政治聲望。
相比前兩次北虜入侵,大虞朝現在的準備,無疑是最充分的。
遼東五鎮、薊州三鎮、宣府三鎮、大同三鎮、山西兩鎮,光北疆一線朝廷就部署了十六鎮募兵。
這些部隊,要么出自遼東將門,要么是勛貴嫡系,全部都是大虞朝一等一的精銳。
如果御駕親征,還能帶上二十萬余京營,到時候投入前線的作戰部隊,足有近四十萬。
加上后勤運輸人員,對外宣稱百萬大軍,都不算過分。
從紙面數據看,虞軍實力無疑遠超北奴。只要發揮正常,擊敗敵軍幾乎板上釘釘。
長城防線擋住了北奴的第一波進攻,就是最好的證明。
這種送上門的軍功,永寧帝自然不愿意留給勛貴系,交給文官來指揮,他又不放心。
“陛下,萬萬不可啊!”
“戰場上兇險萬分,隨時可能發生各種意外,您乃……”
勸說的話說到一半,見永寧帝臉色難看,徐忠恩果斷選擇了閉嘴。
這哪里是問策,分明就是心中有了想法,只是信心不足,想要獲得更多人的支持。
如果是朝中大臣,自然要據理力爭,可他是一名宦官。
身份決定了,他不能和皇帝對著干,哪怕明知道事情存在風險。
“陛下英明!”
“縱觀歷史,古之雄主大都有親率大軍,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經歷。
陛下,自繼位以來,內除奸賊,外定叛亂,方有今日天下之太平。
北奴不知死活,一再挑釁天恩……”
汪逸風的夸贊,讓永寧帝龍顏大悅。
見到這一幕之后,一眾宦官紛紛訴說御駕親征的好處,把永寧帝吹捧到了天上。
“陛下,老奴剛才糊涂了。光想著風險,忽略了御駕親征的好處,實屬罪該萬死。”
意識到情況不妙的徐忠恩,果斷轉變政治立場。
“哈哈……”
“你這老貨,平常沒事的時候,就多讀點兒書。
今日之大虞,早已經不是昨日的大虞。
自從北方各部擴編之后,我朝軍事實力大增,現在正是兵強馬壯的時候。
北奴此時送上門來,那就是自己找死。
這種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朕豈能放過!”
永寧帝笑著說道。
軍費不是白花的,朝廷投入了那么多錢在軍事上,自然會有相應的收獲。
勛貴系上臺之后,整頓各地軍務,狠抓軍事訓練,這是世人皆知的。
盡管他對景李二人獨攬大權不滿,但對他們推動的整軍行動,永寧帝還是非常認同的。
正是前期的投入,給了永寧帝御駕親征的信心。
高興過后,他很快又犯了愁。御駕親征,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事。
皇帝有意只是基礎條件,還必須獲得朝中百官的支持。
參考以往的慣例,永寧帝不認為朝中文武百官,能夠在這個問題上支持他。
尤其是執掌大權的勛貴系,在這個問題上,更會強烈反對。
一旦皇帝御駕親征大獲全勝,把皇權深入到了軍隊中,勛貴系的最大政治資本就沒了。
偏偏在這個問題上,又很難繞過勛貴系。
甭管誰率兵出征,沖鋒陷陣的都少不了勛貴集團。
沒有這些人配合,再好的作戰方案,都落實不下去。
文淵閣。
“諸位同僚,陛下有意御駕親征,大家覺得如何是好?”
景國良皺著眉頭問道。
戰爭不是紙面游戲,如果兵多就能贏得勝利,世界上也不會有名將。
為了應對北虜入侵,他們一直忙著調兵遣將,準備集結全國的精銳給敵軍予以重創。
地方上的勤王大軍,還沒有出發,皇帝就先跳出來要御駕親征。
永寧帝想拿回大權,他完全能夠理解,一定程度上也在予以配合。
可權力轉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最起碼皇帝的政治水平要提高一個檔次。
現在這樣被人鼓動一下,就敢御駕親征,他著實無法放心。
“首輔大人,我大虞以武立國。
天子御駕親征,也是有海量先例的,并且都取得了不錯的戰果。
陛下有此雄心壯志,我等應當支持才對。”
白季臨的話音落地,室內的氣氛一下子凝重起來。
天子御駕親征,無論戰爭結果如何,勛貴系都是最大受害者。
皇帝親臨前線能夠提振士氣,最主要原因就是天子能看到大家立功,杜絕了中間商賺差價。
倘若大獲全勝,永寧帝能夠順勢提拔一批親信將領,打破勛貴系對軍隊的壟斷。
如果不幸吃了敗仗,損失最慘重的,同樣是勛貴系。
必輸的格局,此時跳出來支持天子親征,無疑站在了勛貴系的對立面。
“首輔大人,白大人說的不錯。
難得陛下有此雄心,我等做臣子的,自當全力支持。”
姜書翰跟著開口道,隨即一眾文官紛紛響應。
一半是為了黨爭,一半則是出于公心。
大虞皇權衰落的不成樣,如果不能重塑皇權威嚴,距離王朝末年就不遠了。
天子御駕親征看似風險不小,實際上完全可控。
皇帝掛帥出征,不等于皇帝要上陣殺敵,甚至連軍事指揮都可以交給其他人干。
天子的儀仗,只要出現在軍營中,就是對軍心士氣的最大鼓舞。
“首輔、次輔,諸位大人說的不無道理。
陛下,既然下定決心要御駕親征,我等做臣子的也不好攔著。
與其阻攔陛下親征,不如提前制定完善的作戰方案,把風險降到最低。”
保齡侯的話一出口,把景國良和李原氣了一個半死。
政治上沒有永恒的盟友,保齡侯代表外戚在此時背刺,一下子把他們置于了尷尬境地。
“既然你們都這么說,若干繼續攔著,反倒成了我們的不是。
不過陛下終歸沒有帶兵經驗,真到了戰場上,誰能保證不出亂子?”
李原冷漠的質問道。
天子御駕親征,本身沒有任何風險,最大的風險在于永寧帝本身。
讓他不干涉戰事,在一旁充當看客,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皇權再怎么衰落,對中下層官兵的影響力,依舊是巨大的。
不是誰都有膽子,對皇帝的圣旨說不。
“次輔,事情都沒有發生,誰又能保證一定出現最糟糕的局面呢!”
高景風開口回懟道。
當了這么久的應聲蟲,現在到了他們表現的時候。
同為內閣中的一員,在法理上他們的權柄,并沒有小多少。
皇帝吹響了奪權的沖鋒號角,他們自然要趕緊跟上。
“行了,你們的意思,我們知道了。
既然大家都下定了決心,那就下去準備吧!”
景國良當即打斷道。
朝堂上的這些聲音,他并不擔心,真正令人揪心的是勛貴系內部。
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紛爭,勛貴系自然也不例外。
在從文官手中奪權的時候,勛貴集團是一個整體,但到了內部利益分配時,同樣不乏紛爭。
頂尖勛貴喝酒吃肉,各種利益拿到手軟,中下層勛貴的收益則小了很多。
除非少數家中誕生將才的,從中分走了一碗肉,其余人都是跟著喝湯。
能力中上的水平的子弟,進入軍中往往止步于中層。
既沒有過人的能力,又沒有過硬的后臺,晉升主要是趕上了擴軍的大勢。
一些反應慢的勛貴,族中子弟入伍晚慘,錯過了時代紅利,軍中連代表人物都找不到。
如果沒有變故的話,這種格局將長期持續下去。
皇帝御駕親征,對頂尖勛貴來說是風險,但對他們來說卻是機會。
在皇帝面前立下一次戰功,勝過以往立下十次戰功。
反正甭管局勢怎么變化,皇帝都離不開勛貴的支持。
打壓一批勛貴下去,也必須扶持另一批起來,才能保障皇權的穩固。
只要在戰場上脫穎而出,不愁仕途沒有保障。
想要指責都不行,忠君愛國是政治正確,不能拿到臺面上挑刺。
畢竟,頂尖勛貴在整個勛貴集團中占比非常低,數量最多的還是中下層勛貴。
或許其中的單個家族不起眼,但這個群體為勛貴系貢獻了數量最多的中層、基層軍官。
景李兩家實力再怎么雄厚,也不可能站在這么多人對立面。
既然擋不住,那就索性放手。
能夠做到這份上,他自認為對得起朝廷給的俸祿。
景國良答應了,群臣卻傻了眼。
同預想中的計劃不一樣,他們都準備在朝會上大干一場,結果高層會議就敲定了結果。
安排的文官死諫,秘密策反的勛貴,全部淪為無用功。
最糟糕的是勛貴系沒有和皇帝翻臉,永寧帝就不可能冒著江山社稷顛覆的風險,對勛貴系高層下手。
按照這樣的局勢發展,戰后朝堂格局雖然會發生變化,但很難按照他們的意志變化。
漢水侯府。
朝堂上的紛紛擾擾,尚未波及到安南,甚至連閣臣遇刺案的消息都沒有傳過來。
沒有這些煩心事,李牧正好把精力投入到都護府的治理上。
大軍停止對外擴張后,就開始四處剿殺山賊土匪。
短短數月的功夫,都護府衙門又多了三十萬免費勞動力。
一部分是真山賊土匪,更多的還是前朝余孽。
不過這些都不重要,對待這些威脅領地安全的破壞紛爭,李牧都是一視同仁。
無論是建橋修路,還是興修水利工程,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都護府的人口突破一千萬,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但虞人占比實在是太低了。
哪怕加上各地的軍戶,目前的占比也僅僅只有三成。
尤其是新收復的二十府,當地虞人占比還不足一成。
即便是靠著對調拆分,打破了當地人抱團,局勢依舊不容樂觀。
地方上混雜的多種文化和生活習俗,終歸是一種威脅。
當年始皇帝并六國后,頒布了‘書同文,車同軌,度同制,行同倫,地同域’法令,方有今日神州大地的統一。
現成的答案放在那里,需要本侯教你們抄么?”
李牧對著眾人敲打道。
安南都護府發展迅猛,短短數年時間,就坐擁上千萬人口。
可惜人口不等于國力,新增的人口,主要源于對外擴張。
哪怕出臺一系列措施,穩定住了地方,許多地方百姓對都護府依舊缺乏認同感。
土著占比數量更高,如果不趁早采取措施,究竟是誰同化誰,可是一個未知數。
歷史上華人在海外建國,也不是一次兩次,成氣候的卻是一個都沒有。
最主要原因就是民族融合沒有搞好,本該同化當地人,結果因為政策失誤反被當地人所同化。
放著國內的好日子不過,跑到中南半島發展,可是為了當土皇帝。
“侯爺,我們一直在推動語言文字統一,怎奈語言不通惹麻煩。
都護府境內大大小小的語言,足有上百種之多,文字也有十余種。
目前遇到的最大困境,就是翻譯數量嚴重不足。
尤其是執行人口拆分后,一個村莊都能出現數種語言。
因為語言不通發生的糾紛,每天都在各地上演。”
衛新之當即叫苦道。
統一語言文字,這是歷代統治者,都想要做到的事。
哪怕是大虞朝,境內依舊存在多種語言文字。
因地域衍生出來的方言,更是多不勝數。
朝廷數百年沒有完成的事,自然不是簡單的幾條政策,就能夠解決問題。
“朝廷流放過來了一批儒生,一個個手無縛雞之力干不了重活,正好拿去廢物利用。
在各地開設語言學校,讓他們教授土著語言文字,教材內容僅限于忠君愛國。
切記同都護府其他學校分開,可不能讓這幫腐儒,帶壞了軍中下一代。”
李牧一臉嚴肅的說道。
都護府的學校,同大虞境內的私塾,完全是不同路線。
傳統的四書五經,在這里退居次要地位,占據主導地位的新式教材,全部是李牧親自主持編纂。
小學的主要組成科目,包括國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思想。
因為同傳統儒家教育做出了切割,讓李牧在文人圈子里,很是不受待見。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