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復山河 第四百二十一章、朝會上的混戰
“國公爺,袁總兵、衛總兵、朱總兵……在外面求見。”
軍中高層集體找過來,景國良知道消息傳開了。
大家都是一個鍋里混吃飯的,現在軍中袍澤被人坑害而死,自然要出面討個公道。
今天若是不出頭,明天類似的事情落到自己頭上,同樣不會有人出聲。
“帶他們進來。”
景國良面無表情的說道。
鬧就鬧吧,他也憋了一肚子的火。
“國公爺,朝中奸臣當道,導致五萬勤王大軍……”
不等眾人把話說完,景國良就揮斷道。
“行了,你們要說啥,老夫一清二楚。
不光你們心里有怨氣,本公的心情也非常沉重。
可再大的火氣,那也要等回到京師再說。
北虜騎兵肆虐,通州和京師之間,實質上已經被分離開。
總不能無視敵軍的威脅,強行向京師靠攏吧!
有什么想法,就自己向朝廷上折子,本公絕不攔著。”
看似在勸大家克制,實際上卻是火上澆油。
話說到這份上,眾人不上折子都不行。
北虜圍城的關鍵時刻,勤王大軍中一眾將領,齊刷刷的上折子討要公道。
就算不是逼宮,那也和逼宮沒有任何區別。
無論皇帝,還是朝中百官,都不能無視眾將的態度。
“國公爺,光上折子彈劾,恐怕發揮不了多少作用。
要怎么做,才能為死去的袍澤討個公道,您給個章程吧?”
袁澤福上前說道。
政治斗爭,需要考慮的問題很多。
一盤散沙,成不了氣候。
就算是要鬧,那也要有方案,有預期目標。
如果放任大家各行其是亂鬧一通,除了攪亂朝堂之外,沒有任何實質意義。
“章程,哪有什么章程!”
“現在朝堂都被那幫奸臣把持著,人家說什么就是什么。
陛下受到蒙蔽,根本不聽勸,老夫也無能為力。
大家先下去休息吧,等有了方案,再通知你們。”
景國良故作惱怒的說道。
小人物可以無所顧忌的放狠話,表明個人立場,但是他們這些大佬不行。
真要是采取行動,那也要先和勛貴系另外兩位大佬溝通之后,才能夠做出決定。
眼前這一出表演,主要是為了給皇帝施壓。
官場上混,必須遵守游戲規則。
報復文官可以,但不能是他們親自提刀去殺。
政治清算行動,必須由皇帝主持。
一下子把文官集團打趴下不現實,但趁機奪取更多話語權,才是他們的真正目的。
韃靼大營。
“大單于,虞朝第二批勤王大軍昨日抵達通州,統帥是勛貴之首景國良。
此人也是虞朝宿將,雖然沒有亮眼的戰績,但在軍中威望很高。
登陸通州之后,選擇了就地安營扎寨。
通州挨著京師,兩地虞軍遙相呼應,沒有可趁之機。”
額爾德平靜的闡述道。
經歷了昌平之戰,再也沒人敢小覷虞軍精銳的戰斗力。
大家南下劫掠是為了發財,不是來和虞人拼命的,沒人想啃硬骨頭。
“滿萬就無敵”的神話,在上一次濟南之戰中就破滅了。
一個萬戶就擊敗數萬虞軍精銳,那只是美好的愿景,真遇上虞軍主力少不了損兵折將。
“可惜了!”
“如果把這支勤王大軍引出來吃掉,我們逐鹿中原的希望,就更大了。”
看了一眼地圖之后,呼格吉勒忍不住感慨道。
事實上,他內心深處一直盤算著和虞軍主力決戰,只是遲遲無法下定決心。
上一次覆滅舞陽侯所部,就鬼方盟友損失慘重。
再一次的話,鬼方人肯定撂挑子。
讓韃靼一族的部隊上,就算軍事上能打贏,戰略上也輸了。
付出數萬人的傷亡,吃掉一支虞軍精銳,他圖什么啊!
縱使僥幸覆滅大虞,僅靠數萬軍隊,也無法坐穩天下。
站在韃靼王庭的立場上,逐步削弱大虞,從這頭巨人身上吸血滋養自身才是王道。
等到巨人倒下時,他們也積攢了足夠的實力。
進可逐鹿中原,退可割據遼東。
“大單于,機會都是創造出來的。
上一次虞軍北上,就是虞朝內斗的結果。
現在虞朝內斗更加激烈,如果我們再添一把火,沒準機會就會送上門。
虞朝勛貴想要追究文官們的責任,那幫文官肯定不會坐以待斃。
為了自己的利益,那幫虞朝官員什么事都干得出來。”
薩日娜上前諫言道。
從韃靼一族崛起至今,最關鍵的幾次戰役,全是在虞朝官員幫助下打贏的。
只不過這些事實,虞朝士大夫們肯定不會承認。
對自己的拖后腿行為,他們有一萬種理由推卸責任。
“你說的不錯,虞人最擅長內斗。
現在沒有機會,不等于未來沒有機會。
沒準哪天,他們就自己把機會送了過來。
傳令下去,取消對大虞京師的進攻計劃,牽制住京中和通州的虞軍即可。
其余人都放開手腳去劫掠,這一次不光要搶,還要燒毀虞人的房屋,讓更多的虞人流離失所。
必要的時候,可以釋放一部分虞軍俘虜,讓他們帶著這些流民和大虞皇帝對著干。”
呼格吉勒大笑說道。
虞朝叛軍,一直都是他們的戰略盟友。
現在這些盟友死的差不多了,僅剩下的中原義軍,根本成不了氣候。
那就沒有盟友自己造。
制造幾百萬,甚至更多的難民出來。
這么龐大的群體,喪失了生存資源,鬧起來的破壞力,絕對夠大虞朝廷喝一壺。
京師,太和殿。
早朝剛剛開始,大殿內的氣氛就凝重起來。
看了一夜奏折的永寧帝,此刻上下眼皮還在打架,全靠意志力撐著來上朝。
最近幾天,京中局勢不斷風云變幻。
先是嚴密封鎖的消息,被人外戚捅到了太后跟前。
三天皇宮中,還上演了母子對峙局,場面一度失控。
如果不是太后暈倒,永寧帝差點兒,被逼去跪太廟。
看似逃過一劫,實際上得不償失。
三天剛和太后鬧翻,前天京中就傳出皇帝不孝,把太后氣暈的消息。
消息能這么快傳出去,有能量這么干的勢力,本來就沒幾家。
為了平息輿論,昨天廠衛大舉出動抓人,想要追查幕后黑手,結果在執行過程中,遭到京中多個衙門的抵制。
輿論不僅沒有平息,反而鬧的滿城風雨。
從閩浙趕來的勤王大軍,在政治上呼應了京中勛貴、外戚,要求朝廷誅殺奸臣。
看那架勢,仿佛朝廷不動手,他們就要清君側一般。
見火燒到了自己身上,惱怒之后,永寧帝也慫了。
為了緩解自身的壓力,永寧帝暗示朝政大員主動辭職,為此前的事負責。
只不過他高估了自己的影響力,一眾文官高層并不買賬。
政治上有些鍋可以背,有些鍋卻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沾。
勛貴和外戚們群情激奮,此刻出來背鍋承擔責任,非得被這些人生撕了不可。
身居高位尚且有一搏之力,一旦丟官去職,搞不好全族都得跟著下地獄。
參考永寧帝以往的作風,他們如果喪失了價值,很難得到庇護。
沒有皇帝庇護,那些死了兒子的勛貴,絕對干得出滅仇人滿門的事。
文官們都不認為昌平之戰是自己的責任,才有了今天這場朝會一開場,氣氛就格外不對。
“諸位愛卿,就沒有什么,想說的么?”
永寧帝忍不住提醒道。
事情鬧的這么大,肯定要有人出來承擔責任,才能平息受害者家屬的怒火。
大家都沒責任,那就成了他這位皇帝的責任。
畢竟,出兵圣旨是他下達的,還是一連下了好幾道。
勛貴們直接對號入座,舞陽侯成了大虞版的岳飛,而他成了昏君趙構。
現在就差“秦檜”、“萬俟卨”、“張俊”、“羅汝楫”、“王氏”等人,還沒有對應上。
想起民間編排的段子,永寧帝就欲哭無淚。
天地良心,他真沒想坑害舞陽侯。
就算忌憚勛貴勢大,要出手削弱,他也不可能挑自己的舅舅下手。
解釋沒有意義,死了人的家屬,最初只是記恨引發這一切的文官。
在他的騷操作之下,成功為自己拉來了仇恨,不少勛貴連他這位皇帝,也一并給記恨上了。
京中勛貴群龍無首,各家除了抱團討要公道外,私下里都是各行其是。
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顧群大局,個別怒火上頭的靈機一動,就造成了現在的尷尬局面。
局勢發展到這一步,皇帝、勛貴、文官都下不了臺,只能硬著頭皮上。
“陛下,北虜圍困京師,當加強京中防御,以防敵軍攻城。”
徐文岳面不改色的回應道。
對皇帝投來的目光,他選擇了視而不見。
其他事情,讓他背鍋,也就背了。
輔政大臣的底子厚,些許小事動搖不了根基,但是這次不行。
勛貴們沒指名道姓,說他是奸臣,自己就更不能承認。
皇帝想要他帶頭辭職,為此事負責,那是不可能的。
就算辭官不干,那也只能是其他原因,絕對不可以和“奸臣”沾邊。
不然生前身后名,可就全完了。
“陛下,徐閣老說的不錯,京中防務必須加強。
除了軍事上之外,還要警惕北虜奸細,在城中放出的流言蜚語。”
谷嘉熙跟著補充道。
仿佛是收到訊號,一眾文官紛紛活躍起來,開始和勛貴們魔法對轟。
勛貴指責他們勾結北虜,出賣勤王大軍。
他們暗諷勛貴勾結北虜,在城中散播謠言。
在雙方對噴的過程中,以往的各種破事,都被揭露出來。
長城防線貪腐、京營空餉、南方士紳滅門、六部漂沫……一系列的問題,都被擺在了臺面上。
全部都是有鼻子有眼,想要追查非常簡單,完全不像是編的。
“鄭英逸,他們說的都是真的?”
永寧帝冷漠的沖錦衣衛指揮使質問道。
能堂而皇之拿到朝堂上來說,知道的人肯定不少,廠衛不可能一點風聲都沒收到。
“回稟陛下,諸位大臣的彈劾,雖然有所夸大,但大部分都屬實。”
鄭英逸一臉忐忑的回答道。
內心深處,他已經忍不住罵娘。
皇帝完全分不清主次,現在這種時候,哪里能追究真假。
縱使全部都是真的,那也必須是假的。
向他要答案,難不成能把滿朝文武,一起拉出去砍了不成。
無法按律處置百官,揭開了蓋子,那就撕下了朝廷最后的遮羞布。
以往必須藏著捏著的各種骯臟事,一下子擺在明面上,這讓天下人如何看待朝廷。
“真是朕的好臣子啊!”
“滿朝都是污臣,難怪天下會治理的一團糟!”
永寧帝的話一出口,群臣臉色紛紛大變。
知道皇帝不靠譜,沒有想到這么不靠譜。
大家都成了污臣,那任用眾人的皇帝,又是什么?
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玩法,大家都不知道該如何點評。
“陛下,朝堂上沒有污臣,這些都是道聽途說,當不得真!”
徐文岳急忙提醒道。
除非今天能把大家都換了,不然最好還是不要扣帽子。
哪怕事情是大都是真的,那也必須是假的。
“陛下,徐閣老說的不錯,朝中百官都是賢臣,這些多是小人中傷。
硬要說污臣的話,那幫大逆不道的武夫,勉強符合標準。”
賴耀華的話出口,一陣涼意涌向眾人心頭。
不等永寧帝表態,怒火上頭的勛貴們,直接沖了上去對著賴耀華開始拳打腳踢。
玩過政治的都知道,一旦開始自證清白,那就輸了九成。
前面的斗爭中,雙方寧愿互揭其短,也沒人站出來解釋,就是最后的證明。
賴耀華的話,無疑是想把勛貴們往他熟悉的辯論模式上引。
可惜他忽略了對方積攢的怒火,以至于庭辯搞成了武斗。
見勛貴們動了手,擁有數量優勢的文官也不甘示弱,紛紛加入到了混戰中。
看著下面局勢失控,永寧帝不僅沒有下令制止,反而在一旁看起了戲。
在矛盾無法化解的時候,打一架也未嘗不是解決辦法。
雖然這會加深文武矛盾,最少能把他這個皇帝摘出去。
事實證明,群架中數量不是決定勝利的主要因素。
轉瞬的功夫,文官們就在械斗中落入下風。
年邁的徐文岳,不知被誰推了一把,一頭撞在了大殿的柱子上,當場血花四濺。
“出人命啦!”
驚呼聲,把永寧帝從憤怒中驚醒。
“侍衛,快把他們分開!”
百官上演全武行,在大虞朝不是第一次,可當庭打死人,那就不一樣了。
隨著一眾侍衛入場,讓文官們的局面,變得越發糟糕。
拉架是在拉架,只不過是在拉偏架。
在不起眼的地方,甚至還暗自幫著下黑手。
沒有辦法,皇帝的近身侍衛,不是從勛貴中選的,就是從外戚中挑的,再不濟也得是軍中良家子。
出身決定了他們的立場。
相較于之前的混戰,他們的黑手,造成的傷害更大。
眾人被分開時,文官中已經沒有多少能夠獨自站起來的,遍地都是哀嚎聲。
贏得大戰的勛貴,除了最初的得意之外,很快就意識到問題嚴重性。
貌似這次玩大發了,有理也變成了沒理。
“陛下,徐閣老、呂閣老、谷閣老、賴大人……逝世了。”
徐忠恩一臉忐忑的匯報道。
除了挑起矛盾的賴耀華,文官中還有十幾名大臣,在混戰中不幸離世。
傷員更是數以百計。
戰況之慘烈,為大虞朝歷次朝會斗毆之最。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