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屋首頁| 總點擊排行| 周點擊排行| 月點擊排行 | 總搜藏排行 繁體中文版| 收藏黃金屋| 設為首頁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首 頁 手機版 最新章節 玄幻·奇幻 武俠·仙俠 都市·言情 歷史·軍事 游戲·競技 科幻·靈異 全本·全部 移動版 書架  
  文章查詢:         熱門關鍵字: 道君 大王饒命  神話紀元  飛劍問道  重生似水青春  
黃金屋中文 >> 眉山蘇氏,蘇允最賢  >>  目錄 >> 第四百五十六章 眉山蘇氏,蘇允最賢(全書完)

第四百五十六章 眉山蘇氏,蘇允最賢(全書完)

作者:墻頭上的貓1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墻頭上的貓1 | 眉山蘇氏 | 蘇允最賢 | 更多標簽...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眉山蘇氏,蘇允最賢 第四百五十六章 眉山蘇氏,蘇允最賢(全書完)

洪武四年春,汴梁城的殘雪尚未完全消融,卻已被籌備登基大典的火熱氣氛驅散殆盡。

工匠們日夜趕工修繕城墻,朱漆重新刷上斑駁的城磚,在朝陽下泛著溫潤的光澤;

城門上方,新刻的“中都”匾額由百位壯漢合力吊起,金粉勾勒的字跡在風中折射出萬千光芒,仿佛預示著新朝的輝煌。

護城河上,二十四艘畫舫載著樂師,船頭雕刻的龍首吞吐彩綢,正演練著明日的迎賓曲目。

天命所歸的華章大典當日,五更鼓響,中都城的朱雀大街早已戒嚴。

三丈高的朱紅幡旗沿著御道排開,每面旗上都繡著玄色火焰紋,在晨風中獵獵作響。

百姓們裹著粗布棉衣,天不亮便擠在街道兩側,脖子上掛著自制的紅綢,踮腳張望。

有老秀才捋著胡須對旁人講解:“此乃火德承運之兆,太祖取‘大明’為國號,正是應了這火德興旺!”

卯時三刻,三十六名金甲武士抬著九龍沉香輦緩緩駛出皇宮。

蘇允端坐在輦中,玄色龍袍上金線繡的十二章紋隨著動作微微起伏,冕旒下的面容沉靜如水,唯有眼中跳動的火焰泄露了內心的波瀾。

輦駕經過之處,百姓們紛紛跪倒,山呼“萬歲”的聲浪從朱雀門一路漫到南郊祭壇。

祭壇之上,九層白玉階泛著冷光。

蘇允踏著六十四名童子撒下的玫瑰花瓣拾級而上,腰間的螭紋玉佩與石階碰撞出清越聲響。

司禮太監尖細的嗓音劃破長空:“吉時已到——祭天!”

頓時,三百名樂師奏響黃鐘大呂,編鐘、編磬的聲音混著塤樂,仿佛九霄云外傳來的仙音。

蘇允接過祭司遞來的玉璧,對著蒼天三拜九叩,每一次俯身,都能聽見身后十萬軍民屏住呼吸的寂靜。

當他展開金絲鑲邊的祭文,念出“今承天命,肇基大明”時,祭壇四周突然騰起八道焰火,直沖云霄,將他的身影映得如同天神。

君臣相得的盛典登基次日,紫宸殿內的論功行賞大典更顯肅穆。

殿內二十四根盤龍柱裹著紅綢,御座上方新懸的“正大光明”匾額墨跡未干。

蘇允手持鑲玉金冊,目光掃過階下群臣。

首排武將中,章楶的左腿還綁著滲血的繃帶——那是雁門關伏擊戰時,為掩護主力撤退被流矢所傷。

當蘇允親手將“鎮國公”金印按在他掌心時,這位沙場老將的虎目竟泛起淚光:“老臣這條命,本就是陛下給的!”

文臣隊列里,呂惠卿捧著“文淵閣大學士”的委任狀,手指微微發顫。

他曾是前宋宰相,因黨爭被貶,如今卻被蘇允委以中樞重任。

“陛下不計前嫌,惠卿定當以死相報!”他的聲音在空曠的大殿里回蕩,驚起梁間棲息的白鴿。

最引人注目的當屬蘇過,這位少年將軍身著玄鐵軟甲,接過“征虜將軍”虎符時,突然單膝跪地:“請陛下賜戰!末將愿為前驅,踏平漠北!”

蘇允親手將他扶起,目光對視間,傳遞著超越君臣的信任。

新政推行的宏圖論功行賞后,新政如春風般席卷天下。

戶部衙門連夜趕印《均田令》,黃紙黑字張貼在各州縣衙門。

在應天府,老吏們架起高臺,當眾焚毀前朝的稅冊,火焰中“折變”“和糴”等字眼扭曲變形,百姓們拍手稱快。

更有甚者,將寫有“官家圣明”的布條系在牛尾,牽著牛在田間來回奔走,慶祝從此能真正擁有自己的土地。

講武堂設在原宋都校場,每日寅時,便有號角聲刺破晨霧。

蘇允親自題寫的“止戈為武”匾額下,年輕的將領們學習沙盤推演、火器使用。

一次演練中,學員們用改良后的“一窩蜂”火箭成功摧毀模擬敵營,觀戰的蘇允撫掌大笑:“有此強軍,何愁四海不寧!”

文淵閣內,數十名文士日夜整理典籍,平子澄主持編纂的《大明會典》,將蜀中試行的保甲制度、西北的茶馬互市規則一一收錄,為新朝立法奠定根基。

國書外交的博弈外交方面,蘇允的策略剛柔并濟。

出使吐蕃的使團攜帶了精美的蜀錦、茶葉,以及能在高原燒制陶器的工匠。

當使團首領將蘇允的親筆信遞交給吐蕃贊普時,信中“愿開茶馬古道,共興商旅”的提議,讓贊普摩挲著信紙久久不語。

而面對北遁的遼國殘部,使者的國書措辭凌厲:“若執迷不悟,朕當親率靜塞軍,踏平漠北!”

同時,蘇允暗中命王舜臣在邊境增兵,鐵騎揚起的塵煙數十里外可見,迫使遼國殘部不得不遣使求和。

緬懷先賢的仁政在安定民生上,蘇允率先垂范。

王安石的祠堂前,他脫下龍袍,換上素服,親手將“國之干城”牌位安放在神龕。

“若王公在世,這天下何至于走彎路?”他對著牌位長嘆,隨行的大臣無不動容。

當蘇允在中都的龍椅上俯瞰萬里山河時,長江南岸的臨安城卻陷入一片壓抑的陰霾。

趙煦駕崩的噩耗傳來不過三日,太廟的銅鐘便撞出沉悶回響,趙氏宗親與群臣在靈前爭執不下,最終推出年僅十二歲的趙昺為帝,倉促組建起南宋小朝廷。

新帝登基那日,臨安城的天空飄著細雨,龍袍寬大的下擺拖過濕漉漉的青石板,仿佛預示著這個偏安政權飄搖的命運。

蘇允摩挲著案頭的《輿地圖》,長江天塹在他指尖蜿蜒。“傳章楶、鄭朝宗進宮。”

他擲下朱砂筆,墨跡在江南版圖上暈染開來。

次日清晨,講武堂的沙盤前,兩位將領盯著臨安城的微縮模型。章楶撫著胡須道:“長江雖險,然北岸采石磯、瓜洲渡皆有舊宋水師營寨,可先取之以為跳板。”

鄭朝宗卻指著鄱陽湖方向:“末將愿領三萬精騎繞道江西,截斷其糧道,使其首尾難顧。”

蘇允點頭,眼中閃過寒光:“雙管齊下,朕要讓這偏安朝廷,再無喘息之機。”

消息傳到臨安,南宋朝堂炸開了鍋。

南宋丞相抱著年幼的皇帝,望著滿朝慌亂的大臣,猛地將笏板砸在丹墀上:“當年紹圣恥未雪,如今豈容北虜再犯!”

他緊急調遣大將統領水師,在長江布下連環鎖江陣;

又征發江南百姓加固城墻,臨安城外十里內的樹木被砍伐殆盡,化作拒馬與滾木。

但糧倉里的存糧只夠三月之需,戶部尚書捧著賬冊的手不停顫抖:“相公,若不能打通漕運,軍心恐.”

洪武五年春,大明攻宋之戰正式打響。

章楶的東路軍如離弦之箭直撲采石磯,改良后的“火龍出水”火器在江面呼嘯而過,將南宋水師的樓船燒得通體透亮。

守將牛富率死士駕著裝滿火藥的小船突圍,卻被明軍的火銃隊打成篩子。

當“明”字大旗插上磯頭時,江水已被染成赤紅。

與此同時,鄭朝宗的騎兵神出鬼沒,在江西連破七座糧倉,截斷了臨安的生命線。

臨安城內,恐慌如同瘟疫蔓延。

米價一日三漲,百姓們攥著銅錢在米店前爭吵推搡,有人甚至為半袋糙米拔刀相向。

小皇帝趙昺蜷縮在龍椅上,看著丞相在朝堂上痛斥主和派:“我大宋氣數未盡!諸君當效狄武襄為國盡忠!”

可窗外傳來的陣陣馬蹄聲,卻讓這番豪言顯得愈發蒼白。

蘇允親臨長江北岸,望著對岸的火光,對身邊的章惇笑道:“當年曹操赤壁之敗,在于不諳水戰。

如今我軍戰船皆用鐵釘加固,火器齊備,這長江,不過是洗腳盆罷了。”

他揮毫寫下戰書,命人用箭矢射入臨安城:“若降,可保趙氏宗祠;若戰,必讓臨安成第二個汴京。”

南宋丞相捏著染血的戰書,在深夜登上城樓。

月光下,長江上明軍艦船的燈火連成星河,而南宋水師的殘部,只剩零星幾點搖曳的燭火。

他想起趙煦臨終前的絕望,想起汴梁百姓簞食壺漿迎明軍的場景,淚水突然奪眶而出。

“陛下,臣盡力了”

祭天臺上,蘇允身著玄色冕服,十二旒冕冠垂落的珠串隨著他的動作輕晃,折射出點點金光。

他俯瞰著煥發生機的中都城,朱雀大街上車水馬龍,商鋪林立;

城外沃野千里,新翻的田畝在陽光下泛著濕潤的光澤,農人吆喝著耕牛,播撒下希望的種子。

春風拂面,風中不再彌漫著血腥的氣息,取而代之的是泥土的芬芳和遠處百姓對新朝的稱頌。

極目遠眺,遼闊的疆域上,繡著火焰紋的“大明”旗幟迎風招展,獵獵作響,仿佛在宣告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然而,蘇允心中清楚,這僅僅是開始,還有更廣闊的天地等待著大明去征服。

洪武五年夏,大明與南宋的決戰在長江沿岸全面展開。

臨安城外,南宋君臣試圖憑借長江天險和堅固的城墻抵御明軍的進攻。

但蘇允的戰略部署環環相扣,讓南宋小朝廷難以招架。

章楶率領的東路軍在采石磯大勝后,繼續沿著長江東進,不斷壓縮南宋水師的活動空間;

鄭朝宗的騎兵則在江西、福建一帶縱橫馳騁,徹底切斷了南宋的糧道和退路。

決戰當日,長江之上戰船密布,殺聲震天。

明軍的戰船經過精心改造,不僅更加堅固,而且配備了大量先進的火器。“火龍出水”騰空而起,拖著長長的尾焰,精準地擊中南宋水師的樓船,瞬間燃起熊熊大火;

火銃隊整齊排列在戰船甲板上,隨著一聲令下,鉛彈如雨點般射向敵船,南宋士兵紛紛倒地。

南宋大將親自指揮戰船反擊,試圖沖破明軍的封鎖,但在明軍強大的火力面前,一切努力都顯得徒勞。

與此同時,蘇允親率的中軍也開始對臨安城發動總攻。

投石機將巨大的石塊和裝滿火藥的陶罐不斷拋向城頭,城墻在劇烈的震動中搖搖欲墜。

明軍士兵們架起云梯,冒著箭雨攀爬而上,與守城的南宋士兵展開激烈的白刃戰。

經過數日的激戰,臨安城終于被攻破,南宋丞相背著小皇帝趙昺,跳入了茫茫大海,南宋就此滅亡。

至此,大明完成了對南方的統一,結束了長達數年的南北對峙局面。

平定南方后,蘇允將目光投向了北方的遼國殘部。

此時的遼國,在之前的戰爭中元氣大傷,殘余勢力退守漠北,卻仍不時侵擾大明邊境。

洪武六年春,蘇允任命鄭朝宗為征北大將軍,率領二十萬大軍北伐。

明軍一路勢如破竹,憑借著強大的騎兵和先進的火器,在草原上與遼軍展開了多次激戰。

在斡難河畔,鄭朝宗巧妙地利用地形,設下埋伏。

當遼軍進入伏擊圈后,明軍突然發起攻擊,箭矢、火器如狂風暴雨般傾瀉而下。

遼軍頓時陷入混亂,死傷慘重。

耶律洪基的侄子耶律淳率領殘部拼死抵抗,但最終難以抵擋明軍的攻勢,不得不率領部眾向西逃竄。

大明的北伐大軍乘勝追擊,將遼國殘部一直趕向更西的地方,徹底解除了北方的威脅。

北伐勝利后,蘇允開始著手解決西南地區的問題。

洪武七年,大明軍隊兵分兩路,向大理和吐蕃諸部進發。

進攻大理的軍隊由平子澄率領,他采用恩威并施的策略,一方面展示明軍的強大武力,另一方面向大理百姓宣揚大明的政策,承諾給予他們和平與安定。

在明軍的強大壓力下,大理國王段興智被迫投降,大理就此納入大明版圖。

與此同時,另一路大軍在章楶的帶領下,向吐蕃諸部發起進攻。

吐蕃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但明軍憑借著高超的戰術和頑強的意志,翻越雪山,穿越峽谷,與吐蕃軍隊展開了艱苦的戰斗。

最終,吐蕃諸部被逐一擊敗,紛紛向大明稱臣納貢,大明的疆域進一步擴大。

在穩固了陸地疆土后,蘇允將目光投向了浩瀚的海洋。

他深知,海洋蘊含著無盡的財富和機遇,只有擁有強大的海軍,才能在世界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

洪武八年,蘇允下令大力發展海軍,建造了大量先進的海船,訓練了一支龐大的水師。

大明的海軍首先將目標對準了東南亞諸國。

艦隊浩浩蕩蕩地駛出港口,所到之處,東南亞各國無不為之震驚。

明軍憑借著強大的武力和先進的技術,迅速征服了眾多島嶼和城邦,將東南亞納入了大明的統治范圍。

隨后,大明的艦隊繼續向西航行,跨越茫茫大洋,最終抵達了后世的澳洲大陸。

當地的土著居民從未見過如此強大的軍隊和先進的技術,在明軍的威懾下,紛紛表示臣服。

大明在澳洲建立了據點,開始了對這片新大陸的開發和統治。

經過多年的征戰與開拓,大明帝國的疆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遼闊。

從北方的草原到南方的大海,從東方的島嶼到西方的荒漠,都飄揚著大明的旗幟。

蘇允站在皇宮的城墻上,望著這萬里江山,心中充滿了自豪與欣慰。

他知道,自己親手締造的這個龐大帝國,將屹立于世界的東方,成為一個傳奇,被后世永遠銘記!

而這句眉山蘇氏,蘇允最賢也響徹后世!(全書完!)

后記:老貓感謝大家的支持,讓老貓也算是吃了頓餃子,這本書其實也能夠寫得更長一些,但老貓對這本書的準備還是不足了,寫到這個時候,已經有些江郎才盡,再強行寫下去對老貓是一種折磨,對你們也是一種折磨,就此完結反而是好事。

所以,干脆一點,咱們下一本書再見!新書已經跟編輯在溝通討論了,大約七月初便會開始發書,請到時候大家多多支持!愛你們!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
上一章  |  眉山蘇氏,蘇允最賢目錄  |  末頁
眉山蘇氏,蘇允最賢 手機網頁版
瀏覽記錄

字母索引: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頁面執行時間: 0.0467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