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文豪1978 第659章 王子與公主
第一次見男朋友家里人,周梅給自己做了很多心理建設和準備,可再多的準備也抵不過現實的差距。
陶家的午餐很豐盛,比長征飯莊菜牌的最貴的飯菜還要好,可周梅卻吃得沒滋沒味。
她之前就知道陶希文家庭條件好,可具體好到什么程度,卻沒有概念。
爺爺是燕大教授,父親是中戲教授,弟弟是導演,姑父是大作家,母親、小姑都經商陶家任何一個人的職業或是身份,對周梅這個農村出身的女孩來說都是需要仰望的存在。
在邁出陶家的門檻時,周梅心中突然生出了一個想法。
陶希文這樣的家世和條件,她拿什么匹配?
在兩人剛剛接觸時,周梅還不了解陶希文的家世,但他的條件對她來說也已經是遙不可及的了。
那時候她也會患得患失,只不過洶涌的愛情撲面而來,淹沒了她的理智。
今天的這場見面,讓她徹底意識到雙方的差距,這種被冰冷的現實狠狠抽醒的滋味可真不好受啊!
周梅心中充滿了矛盾和焦慮,在走出陶家之后,一言不發。
「在想什么?」陶希文問她。
周梅抿著嘴唇,不知該作何回答。
陶希文停住腳步,她也下意識的停下來。
眼神對視,周梅的眼中有些慌亂,陶希文認真的問她:「是感覺有壓力嗎?」
周梅猶豫了一下,點了點頭,與其說是有壓力不如說是自卑,她不想為自己找借口。
「你的條件那么優秀,家里人也都那么出色,我—」
有些事心里知道是一回事,可親口承認又是另一回事。
「今天你只見到了我大姑父,沒見到我大姑。」陶希文沒有接她的話,而是沒頭沒尾的說了一句。
周梅有些不解,「你大姑———」
「晏晏很漂亮吧?」
「嗯。」
「我奶奶說,跟我大姑小時候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
周梅順著陶希文的話幻想著未見面的大姑的風采。
「我給你講講我大姑和大姑父的故事吧。」陶希文說。
周梅看著他的眼晴,弄不明白陶希文到底想要表達什么,只能說:「好。」
陶希文重新邁起步子,「人道洪流時,我爺爺受到了沖擊,被拉到了干校去學習。之后是我爸被安排到了云南插隊,我大姑比我爸小了幾歲,她是72年去了東北插隊」
林朝陽進京時陶希文只有五歲,對于林朝陽和陶玉書婚前的經歷他其實并沒有親眼見證,可恰恰是因為沒有親眼見證,所以才有腦補的空間。
在他的記憶里,只記得當年大姑和大姑父是沖破了世俗的眼光和壓力走到一起的,他親身目睹的,是「王子」和「公主」修成正果以后的故事。
所以在他那顆幼小的心靈里,大姑和大姑父的故事也成了愛情最美麗的樣子。
連陶希文自己可能都說不清,他對周梅的怦然心動,是不是潛意識里也希望自己是那個拯救「公主」的「王子」。
口中緩緩的講述著當年事,最后陶希文說:「現在你也看到了,我大姑一年有大半年的時間在國外飛來飛去,可一點也不妨礙她和我大姑父的感情。在我的眼里,他們就是愛情最好的樣子。所以———」
陶希文說到這里,握住了周梅的手,眼神中滿是懇切。
「周梅,在我眼里,學歷也好、家庭背景也好,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彼此相愛,我的人生因你而改變,也因你而精彩。」
聽著陶希文的真情告白,周梅目眩神迷,情不自禁的沉醉在他的甜言蜜語之中。
執手相顧,有情人意綿綿,彼此心照不宣,鼻息貼近。
「噢~」
嘴唇還未觸及,不遠處響起了一陣少年人的起哄聲,周梅表情慌張。
陶希文立馬扭頭望去,卻沒看到人影,但他只聽聲音就知道是誰干的,笑罵道:「這個臭小子!」
「是你表弟吧?」
「嗯。」
陶希文拉著周梅的手,「先上車吧,外面冷。」
上了車,周梅將陶玉墨送給她的禮物放到了后座上。
她第一次上門,陶玉成代表家里給她包了個紅包。
現在上了車,陶希文笑嘻嘻的催促她:「把紅包和禮物都打開看看。」
周梅其實也好奇,她先打開了紅包,里面是二十張百元大鈔。
「這太多了!」
2000塊錢,幾乎抵得上她快4個月的工資。
「沒事,給你就拿著,第一次上門嘛,哪能沒有紅包?」
陶希文說著,又催促她打開陶玉墨送的禮物,期待的說道:「我小姑出手一向大方!」
「你怎么比我還貪心?」周梅笑著說。
「你的不就是我的嗎?」
周梅笑得更燦爛,知道陶希文是不希望自己對這些禮物有心理負擔。
她將禮物的包裝打開,雍容華貴的表盒里,一只看起來優雅、奢華的手表安靜的躺在那里。
周梅自學了英文,她知道這是「肖邦」的意思,卻不明白這個單詞出現在表盒上的意義。
「這表很貴嗎?」
雖然不了解手表,但只看樣子她也知道這只手表肯定便宜不了,至少她知道光是表盤上所鑲嵌的鉆石就價值不菲。
「貴不貴不重要,重要的是誰戴著它。」
陶希文將手表拿出來,輕輕的戴在周梅的手腕上。
棕色表帶、玫瑰金表殼、鑲鉆表盤靈動而優雅的快樂鉆戴在周梅白生生的手腕上,更襯得她那份女性的纖細、柔美的魅力。
「真好看!」陶希文贊了一句。
周梅心頭一喜,「確實好看。」
「我是說你。」
周梅頓時羞澀難當,秀首低垂,陶希文又湊了上來,實踐剛才沒有完成的行動。
車內的小情侶在親熱,陶家的正房內,趙麗從周梅走后就拉著臉。
說句實在話,這些年她在這個家沒受過什么委屈,但上有身為燕大教授的公公,下有經商有成的大姑子、小姑子,她在很多事情上也沒什么發言權。
現在她兒子要找媳婦了,她這個當媽的,還是做不了主,這種感受誰能懂?
當然,趙麗也知道,家里人并非是跟她做對,只是對這件事持開放態度。
想到這里,她就更感覺到憋屈了。
她想讓兒子找個條件好的女朋友有什么不對的?就你們開明,就你們清高,我就是勢利眼、是壞人是吧?
她心里藏不住事,心理活動基本都寫在了臉上,家里人也能明白她的想法。
陶玉成知道這個時候他是最危險的,為了不觸霉頭,他打算跑路。
「矣,大哥,你上哪兒去?」陶玉墨叫住了他。
陶玉成苦著臉轉過頭,「有事啊?」
「當然有事。未來兒媳婦都上門了,你看得怎么樣?還滿意么?」
陶玉成聽到這話忍不住牙咧嘴,你這丫頭哪壺不開提哪壺!
見趙麗盯著他,陶玉成只能硬著頭皮說道:「我聽你嫂子的!」
趙麗露出滿意之色,陶玉墨眼中卻充滿了鄙夷,「我現在是問你的意見。」
趙麗實在看不下去了,冷聲問:「玉墨,聽你的意思,是挺看好這個周梅?」
「是啊,小姑娘還算本分,人也上進。」
陶玉墨毫無心理負擔的說。
趙麗很想說一句知人知面不知心,但她知道這話肯定會引來公婆的不滿,所以她只能換了個語氣,「你怎么知道她本分、上進,你們才見過幾面?」
聽到她這話,林朝陽忍不住看向小姨子,一臉看熱鬧的表情。
陶玉墨買通了長征飯莊劉老板的事,在這家里只有他知道。
「做生意這么多年了,我什么人沒見過,打眼一瞧八九不離十。」
趙麗又不是三歲小孩子,自然不會被陶玉墨這話噓住。
陶玉墨不慌不忙的繼續說道:「我看希文找個這樣的媳婦也沒什么不好的。」
「什么意思?」
陶玉墨看了一眼母親,把趙麗拉到身邊,低聲耳語了幾句。
很快,趙麗冷硬的表情融化,露出猶疑之色。
「你自己想想,是不是這么個道理?」
趙麗度著一言不發,見陶玉墨一番話竟讓妻子態度發生了變化,陶玉成不禁感到稀奇。
「玉墨跟你說什么了?」他問趙麗。
「你先別說話,我好好想想。」
趙麗不理會他,獨自權衡利弊去了。
陶玉成更好奇了,正打算問問陶玉墨,不想她一甩衣袖就回了自己房間,理都不理他。
陶玉成表情汕汕,湊到林朝陽身邊,問:「朝陽,你說玉墨跟趙麗說什么了?怎么她態度一下子就不一樣了?」
「當然是跟她說希文跟周梅結合到一起對她的好處了。」
林朝陽不知道陶玉墨具體說了什么,但這種事并不難猜。
「好處?」陶玉成不解,他這人粗枝大葉,可沒有那么細膩的心思。
林朝陽只好對他多說了幾句。
趙麗出身地方小官僚家庭,她和陶玉成的婚姻按世俗的眼光來看,陶家的門第是要高一些的。
她給陶家當兒媳婦,談不上受委屈,但并不自在。
陶希文要是找個家世勢均力敵的,甚至是比陶家還高一些的女朋友,到時候說不定還要面對前半輩子的情況。
但周梅就不一樣了,出身農村家庭,以后要是進了陶家的門,那還不是趙麗這個婆婆說什么就是什么?
別看這事不起眼,但對于女人們來說,卻是極其重要的考量。
「嘶~」
陶玉成表情怪異的咧了咧嘴,「還有這么多說道呢?真沒看出來啊,你平時凈當甩手掌柜的,還能把事看得這么透徹?」
林朝陽悠哉的說道:「都是當甩手掌柜的,但咱倆不一樣。我是茶壺煮餃子,心里有數。」
「嘿,罵我糊涂蛋是吧?」
「我可沒這么說。」
又過了些日子,元旦過去了。
20世紀走向了尾聲,媒體上突然有人炒作起了四百多年前一個叫諾查丹瑪斯的法國醫生的預言:
「1999年7月,天空中太陽、月亮和九大行星將組成‘十字架」的形狀。
恐怖魔王從天而降,蒙古大王重新出現,戰神以幸福的名義主宰世界——.”」
即將進入新世紀,世界末日會不會來不知道,但傳統媒體的末日確實是要來了,香江這個曾經亞洲報業最發達的地方首當其沖。
95、96年的減價大戰讓香江報業進入了空前慘烈的競爭中,最后的結果是沒有贏家,
即便是殺出了重圍的《蘋果日報》也沒有取得理想中的盈利。
業內本以為經歷過這一波大減價,香江報業的競爭已經走進了尾聲,形成了穩定的格局。
可誰也沒有想到,就在1999年的元旦到來之際,明報企業旗下的《天天日報》竟突然宣布,今后將聯合香江地鐵免費向公眾派送報章。
當年《蘋果日報》率先祭出減價大法,攪得香江報業天昏地暗,眾多報社苦不堪言,
這幾年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
如今《天天日報》竟然宣布免費派送報章,這已經不是惡性競爭了,而是要掘了香江報業的根基。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香江報界巨大的聲討浪潮,
多家報紙公開擊明報企業和陶玉書的這項決策,外界的口水一度將明報企業淹沒。
面對外界的質疑和攻擊,明報企業從始至終沒有反擊,不反擊并不是因為心虛,而是因為穩坐釣魚臺。
別管業界罵的有多兇,讀者是用腳投票的。
經歷過前些年的減價大戰后,《天天日報》的銷量從原來的近20萬份銳減至15萬份,
這兩年銷量起起伏伏,已經下跌到了每期13萬份。
宣布免費派送之后,銷量原地起飛,僅用了一周時間,銷量便達到了驚人的50萬份,
銷量冠絕香江報業。
《天天日報》一向走的就是平民路線,在它的免費沖擊下,《蘋果日報》《東方日報》等定位相同的競爭對手僅在一周時間內銷量便暴跌34成。
有免費的,誰還花錢看報紙啊!
明報企業這一招直接打在了幾家競爭對手的七寸上,讓他們在措手不及的同時,充滿了憤怒。
可憤怒歸憤怒,同行們面對如此瘋狂的競爭,一時之間也沒什么辦法。
他們想不通,《天天日報》這兩年雖然銷量下跌了一些,但每期還是有10萬份以上的銷量,一年下來僅僅是賣報紙的營業額就有1.5億港元。
現在開放免費,不僅是這份營業額沒了,還要蝕本為免費派送的報章買單,送的越多,虧得越多。
《天天日報》既然選擇了免費派送,那么為的一定是擴大銷量,拉動費的增長,
也只有這樣,才能彌補虧損。
按照業內人士的預估,《蘋果日報》《東方日報》等競爭對手的銷量這一波最好的結果也是腰斬,甚至有可能只剩兩到三成。
其它定位、風格不太相同的報紙受到的影響則要小一些,少則一兩成、多則兩三成也是有的。
而《天天日報》的銷量有望突破100萬份。
在一座人口600萬的城市,創下100萬份銷量是個什么概念?這幾乎相當于是一座具有相當規模電視臺才能有的媒體覆蓋能力。
盡管《天天日報》的免費策略才實施了不到十天,但行業內的有識之土卻已經預料到了它未來恐怖的影響力。
這些人也看出了明報企業「免費戰略」的精明之處。
定位低端的《天天日報》在過去這幾年里業績逐年下降,對集團的財務責獻非常有限。
根據98年3月份的財報顯示,《天天日報》在過去一年的凈利潤僅為3572萬港元,這樣的盈利規模對于一份日銷十三四萬份的報紙而言,實在是有些拿不出手。
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一方面是明報企業的采編、印刷質量向來要求比較高,成本突出,另一方面則是《東方日報》和《蘋果日報》這兩大競爭對手的擠壓。
現在直接宣布免費,利潤損失并不大,真正需要承受的是免費贈送報章帶來的虧損。
哪怕是降低印刷質量和版面數量,明報企業一年恐怕也要承擔5個億以上的虧損。
這可是5個億啊!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如果《天天日報》真的能達到百萬級的銷量,那么它的營收也必將創造一個新紀錄。
具體有多少,誰也說不好,因為香江的報業歷史上還從未出現過這種狀況。
但大家可以可以參考東方報業集團的業績,因其旗下報刊定位與《天天日報》相近,
《太陽馬經》《東方日報》《東周刊》等刊物銷量合計超150萬份。
1997年東方報業集團的營業額為18.65億港元,其中營收占比38,也就是7億港元。
所以理論上來說《天天日報》實施免費策略后,是有可能依靠營收回本甚至是創收的,但這畢竟是理論上的情況。
要想拉升營收規模,首先得燒錢,一年下來5個億,香江報業沒有哪個老板有這種魄力!
否則95年的報業減價大戰,大家也不會適可而止了。
明報企業這一招可以說是把幾家競爭對手給逼到死胡同上了,也難怪他們跳腳。
柴灣,明報工業中心。
自1992年算起,明報企業搬到這里已經有6年時間,6年時間里明報企業的員工數量增加了40,其中有大半是過去2年增加的,都是亞太新聞網的員工。
明報企業內部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想到,這家從成立起就一直虧損,豪不起眼的小公司,竟然在最近兩年伴隨著互聯網行業的蓬勃異軍突起。
并于今年成功在美股納斯達克上市,市值達到25億美元,比明報企業這個母公司也不湟多讓。
新的一周,陶玉書來到明報工業中心聽取工作匯報,她關注的重點自然是《天天日報》的銷量情況。
62萬份!
免費政策執行到第二周,《天天日報》的銷量依舊在狂飆突進中,目前沒有看到絲毫減緩的勢頭。
陶玉書對此非常滿意,關注了幾家競爭對手的銷量影響后,她又詢問起《天天日報》
的免費對集團旗下幾份報刊的影響。
「這兩年我們陸續收縮戰線,幾份定位趨近的報刊或甩賣、或關停,《明報》的銷量目前跌了3千份,基本沒什么大的影響。」
聽到這個消息,陶玉書徹底放下心來。
最早她醞釀免費政策也是下了很大的決心的,不光要說服自己,也要說服股東和高管們。
現在看,這一步棋應該是走對了。
打擊競爭對手只是梢帶手的事,她之所以這么做,歸根結底還是為了集團的轉型。
20世紀就要過去了,世界末日之類的話當然是無稽之談,但紙媒的衰落已經是肉眼可見的了。
這兩年亞太新聞網的一天一個樣,在家里隨隨便便一下鼠標就可以知盡天下事,未來互聯網傳媒對紙媒的沖擊將會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她必須要帶領明報企業進行轉型。
但轉型并不只是簡單的業務替換那么簡單,紙媒雖衰落,卻也不是完全無用的,不可能冒然放棄。
在一群智囊集思廣益過后,「免費」這條路擺在了她的面前。
既然互聯網新聞可以免費、電視新聞可以免費,那么報紙新聞為什么不可以免費?
在保證定位高端的報刊業務繼續運營的同時,低端報刊走免費道路,匯聚客戶和讀者的關注度,經過這段時間的實踐,證明這條路是可行的。
既然在香江可行,那么在其它國家或者地區應該也可行。
《天天日報》的免費路線成功后,陶玉書也有了底氣執行更具野心的計劃。
臨近2月,她飛赴英國倫敦。
之后沒幾天,明報企業對外宣布以1100萬英鎊的價格收購了英國《標準晚報》24的股份。
《標準晚報》創立于18世紀末,是英國最早的全國性報紙之一,風格針砭時弊,廣為倫敦中產階級歡迎。
不過這些年來《標準晚報》勢頭已經大不如前,受新聞集團旗下報刊銷量擠壓,每期銷量僅維持在6萬份左右。
1100萬英鎊收購銷量僅為6萬份的《標準晚報》24的股份,單純從賬面上來看,是筆虧本買賣。
但這是明報企業進軍歐美的重要一步,是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成功成為《標準晚報》第一大股東,陶玉書雷厲風行的立刻開啟一系列變革。
將《標準晚報》從全國性報紙改為地區性報紙,名字加上「倫敦」二字,即《倫敦標準晚報》。
與倫敦地鐵達成合作,販售改為免費贈閱,一周出刊五天,從周一至周五。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