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第1577章 李代桃僵
實際上,如果付琴霞稍微理智一些,或者自我認知稍微清晰一些,再或者多找幾個人合計一下,都能意識到情況不對勁。
十分甚至九分的不對勁。
別的不說,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博后,何德何能收到那樣幾乎是量身定制的崗位邀請?
要知道,雖然化物所里面有很多人都收到了挖人的郵件,但具體內容可都是不一樣的。
更進一步地,她現在面對的人生困境,就連親屬、父母乃至關系一般的同組學生都未必知道,怎么就能被隔著一個太平洋的加州大學給摸得一清二楚?
背后顯然有詐。
但付琴霞自己心里本就有鬼,肯定不會把這種事情大張旗鼓地拿出來討論。
唯一聊過此事的林涵,還在客觀上起到了火上澆油的效果。
所以到這一步,她其實已經基本喪失了判斷能力……
付琴霞特意選了一個離化物所很遠的網吧。
對于網絡世界而言,物理距離其實并非重點。
學校門口和城市另一端并沒有什么區別。
但這樣做,多少能給她帶來一些安全感。
在煙霧繚繞、鍵盤噼啪作響的角落里,付琴霞開了一個小包間,關緊房門。
她的心臟怦怦直跳,手指也有些發涼。
幾乎是憑借本能地開機、打開瀏覽器、登陸郵箱……然后再次點開那封郵件。
照著里面一個伯克利官方的聯系郵箱,敲下了一封措辭謹慎的回信。
其中表達了對哈德森教授和伯克利的感謝與向往,詢問這個教學崗的具體要求、申請流程,以及是否還有進一步交流的可能?
發送的那一刻,她感覺指尖都在發麻。
而與此同時,在付琴霞已經看不到的地方
林涵正坐在她的電腦前面,檢查著瀏覽器上面的歷史記錄。
對于同處一個屋檐下的人來說,要想搞清楚一臺電腦的開機密碼,簡直不要太簡單。
“無痕瀏覽是個好功能,可惜會用的人實在太少……”
她一邊自言自語地吐槽,一邊打開了付琴霞的郵箱,以及搜索引擎。
果然看到了最近兩天那密密麻麻的、跟伯克利以及威廉·哈德森相關的搜索記錄。
再想想剛才對方離開時那近乎于失魂落魄的樣子。
林涵的嘴角露出一抹笑容——
實際上,正如張韜院士最開始擔心的那樣。
那些批量發送的郵件并不是真的在挖墻腳。
而是在給更早布下的暗樁打掩護。
付琴霞接到的郵件之所以針對性極強,正是因為林涵此前所給出的人物畫像。
本來,后者還準備了一系列話術,打算從幾個重點關注對象里挑一個,一步步引誘上鉤。
結果這封郵件的效果實在太好,以至于給她剩下了不少麻煩。
但林涵并沒有輕舉妄動,而是重新關掉電腦,把一切恢復原狀。
現在距離春畢還有幾個月時間,遠沒到適合動手的時候。
第二天,付琴霞仍然沒敢在實驗室或者宿舍登陸郵箱,而是直接去到了昨天的那個網吧。
果然,一封新郵件安靜地躺在里面。
發件人:DavidMiller
主題:RE:InquiryregardingFacultyPositionFollowupfromProf.Hudson
不是哈德森教授本人,而是一個自稱大衛·米勒的人,頭銜是哈德森教授的特別研究助理。
郵件很官方,確認收到了她的問詢,并感謝她對伯克利的興趣。
米勒表示哈德森教授近期行程繁忙,委托他進行初步溝通。
并附上了自己在伯克利的個人主頁,以及一份正式的伯克利工作證明掃描件。
郵件的核心內容是:哈德森教授希望能安排一次簡短的在線視頻通話,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付琴霞的研究興趣、教學理念和未來職業規劃。
“這只是一次非正式的初步交流,旨在增進相互了解。”
米勒在郵件末尾強調。
付琴霞盯著郵件,心跳再次加速。
初步了解……似乎很合理。
她再次說服自己:只是聊聊研究興趣和職業想法,不涉及具體項目細節,應該沒什么風險。
后續的溝通過程非常順利,甚至把見面時間直接定在了當天下午。
她按照對方的要求,登錄了一個臨時注冊的zoom賬號,并輸入了米勒提供的會議。
短暫的連接音后,屏幕亮起。
一張典型的、帶著陽光笑容的西方年輕男性面孔出現在畫面里。
金色的短發打理得很精神,碧藍的眼睛隔著屏幕望過來,顯得真誠而富有親和力。
“嗨,付博士!我是大衛·米勒!很高興終于見到你本人!”
帶有加州口音的英語透過有些廉價的耳機傳來,清晰而熱情。
對方再次介紹了自己和哈德森教授,熱情洋溢地描述了伯克利優越的學術環境、舊金山灣區的迷人風光,以及這個教學型崗位的獨特優勢——專注于培養學生,享受純粹的教書育人樂趣。
“教授非常欣賞你在復雜納米結構合成方面展現的扎實功底,他認為這正是我們未來課程建設急需的技能。”
米勒的語氣充滿肯定:
“坦率地說,能進入伯克利的學生從不缺少天才頭腦和奇思妙想,反而是基礎能力遠沒有上一代人那樣可靠,教授也經常抱怨這一點,認為學生們不應該忽視理論學習……”
這句話貌似平常,卻奇妙地觸動到了付琴霞心底的某個地方。
那是她多年沒有感受過的、已經快要忘掉的……
被需求感。
對于一名研究生而言,本科成績屬于一塊敲門磚。
把門敲開之后,就基本不會再有人關心。
但那卻是付琴霞最能拿得出手的東西。
第一次通話的內容確實很“干凈”。
米勒問了她博士課題的大方向、在化物所做博后參與項目的公開領域、她對教學的理解和是否有設計課程的經驗。
付琴霞小心翼翼地應對著,回答都控制在已發表或公開可查信息的范圍內。
實際上,米勒的問題專業且適度,根本沒有觸及任何敏感點。
其中有大約一半的時間都在聊付琴霞的助教經歷。
通話結束時,米勒微笑著說:“付博士,和你交流非常愉快。你思路清晰,表達流暢,而且……”他停頓了一下,笑容加深,“我必須說,你本人比我想象中更有吸引力。”
這句話其實可以有很多理解方式,但配合對方還算不錯的建模水平,很順利地把付琴霞引導到了略顯曖昧的方向上。
也像一陣微風吹散了她心中最后一點緊繃的弦。
警惕性在專業而友好的氛圍,以及這小小的個人魅力攻勢下,悄然降低了。
此后幾個月,這種“中等頻率”的聯系成了付琴霞生活里一個隱秘的期待和負擔。
平均兩三周一次,米勒會發來郵件或發起視頻通話。
話題逐漸深入,但依然巧妙地維持在“學術興趣”和“職業發展”的框架內。
他會分享一些伯克利正在進行的、非核心的教學改革項目,詢問付琴霞的看法。
也會“請教”一些關于“復雜納米結構表征中的共性挑戰”這類寬泛的技術問題。
偶爾,他會不經意地提起:“你們在化物所,團隊氛圍怎么樣?合作緊密嗎?”
或者,“聽說你們最近在某個材料方向很活躍?”
付琴霞的回答依舊謹慎,但不知不覺間,為了展現自己的價值和對合作的誠意,她分享的信息邊界開始變得有些模糊。
一些尚未發表但自認為不涉及核心機密的階段性觀察,實驗室里某些通用設備的使用體驗,甚至團隊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非技術性的小困難……都被她當作拉近距離的談資,在米勒溫和的引導和恰到好處的共鳴中,一點點透露出去。
米勒始終保持著專業、友善甚至略帶傾慕的姿態,讓付琴霞在不安中又沉溺于這種被重視、被傾聽的感覺。
但她不知道的是,這些看似零碎的碎片,正在大洋彼岸被專業的情報分析人員,像拼圖一樣,耐心地拼湊著關于那個核心項目的輪廓和環境信息。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