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第250章 技術換技術
跟華夏這邊的幾乎所有人一樣,常浩南也是吃完飯后休息的時候,通過電視新聞才得知JAA和FAA之間的談判陷入了僵局——
在之前那樣的工作狀態下,大家肯定沒什么時間看電視的,但在兩具吊艙轉入制造流程之后,他們也就順勢獲得了一段不那么忙碌的日子。
為了這次事件,這一天的晚七點新聞專門延長5分鐘。
根據報道中提到的情況來看,之前始終抱著咄咄逼人態度,一直放風出來要以最快速度公開調查結果,并針對事故原因修改航空安全標準的美國人突然開始顧左右而言他。
對于幾乎全程參與了談判布局的他來說,自然是一眼就看出來這是因為被上過自信buff的JAA直接把對面給打了個措手不及。
不過對于14所的其他人來說,倒是還瞧不出什么貓膩。
然而,緊接著這條看似平平無奇的消息之后,便是一條堪稱爆炸性的新聞。
華夏和歐盟之間達成了一攬子關于航空領域技術合作的協議。
并不是之前那種簡單的華夏出錢讓國外幫忙搞研發的“合作”,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各取所需。
由于時間限制,報道中當然不可能提到雙方協議的全部內容,但卻包括了其中最關鍵的兩個部分。
也就是雙方會共同建立一個航空氣象研究中心,用于增強飛行器在惡劣氣候條件下的安全性,以及空中客車將在華夏建設其規劃中的“亞洲總裝中心”,項目選址以及與航空制造無關的廠房和配套設施建設全部由華夏方面完成。
總裝中心最晚將于1999年12月31日之前動工,完工之后將由華夏航空工業總公司和空中客車公司共同管理,預計將會降低銷往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客機產品大約6到8的成本。
CAAC和JAA關于支線飛機適航標準互認的事情,因為事關重大,而且還有一些細枝末節的技術問題在談,所以并沒有出現在這次的新聞中。
不過就算是目前透露出來的部分,結合電視畫面中丁高恒跟JAA以及空客方面的代表圍在一起其樂融融簽字的畫面,也足夠令人震撼了。
外人乍一看之下,或許會覺得這好像跟十來年之前在滬飛建立的麥道MD82總裝線情況差不多。
不過,只要稍微懂行,或者稍微敏感一點,就會發現新聞背后透露出的幾個要點。
比如這次出面跟歐洲方面談判和簽署協議的不再是民航局,而是國防科工委。
也就是說,華夏這邊負責對民用航空工業發展進行規劃和統籌的部門已經正式切換了。
如果有更敏銳一些的人,就會意識到,把這個空客亞洲總裝中心放在華夏,盡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但總體上肯定還是華夏方面受益更多一些。
而歐洲方面肯定不會是做慈善的,任何協議能夠達成,一定是有對雙方都有利的部分。
因此,唯一的可能就是,前面那條合作建設航空氣象研究中心的內容,實際上對歐洲更加有利。
這可是一個了不得的事情。
過去二十來年間,包括華夏自己人,只要提到產業優勢,無非就是翻來覆去的兩點,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大量勞動力。
而到了跟國外合作的時候,底牌來來回回也就是這兩張,基本上不存在什么議價權,只能搞搞主動權都在人家手里的市場換技術。
當然,空客飛機在國內組裝,那相比于在西雅圖組裝的波音飛機自然會占據更大的優勢,從而獲得更多市場份額,這是可以預見的。
但這種完全符合市場規律的份額增長和過去那些協議里面的內容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市場換技術的框架里面,華夏方面必須保證外方產品的銷量和利潤不低于某一個指標。
如果達不到這個要求,就要直接從財政里面出錢補上。
相當霸道的條款。
但往往不簽也得簽。
結果這一次,雙方達成的協議里面竟然完全沒有提到有關市場份額的部分,在報道中也未見有“市場換技術”的字樣。
晚七點新聞里面的每一處遣詞造句都不是隨便定下來的。
所以,勢必已經有不少人開始琢磨這背后的形勢變動了。
“說起來,常工。”
一樣正在看電視的郭林向坐在旁邊的常浩南問道:
“前段時間我們14所也有幾個骨干突然接到命令去鎬京出差了一段時間,是不是就跟這個事情有關?”
電科集團雖然不是航空工業系統的一員,但是二者之間的關系毫無疑問非常密切。
那架轟6AIT的電子設備改裝,就有不少電科工程師的參與,大概就是郭林所說的這些人。
“算是吧。”
常浩南點了點頭:
“這次也算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咱們眼下估計也就航空氣象安全一個領域能做到領先世界,結果JAA那邊剛剛好就因為這方面的事情被搞得焦頭爛額,所以這協議才能簽得這么順利。”
如今已經不是二百年前的密約外交時代,談判這種事情在進行的過程中才需要格外保密,現在協議都已經簽完了,只要不涉及具體的技術細節,倒也沒什么不能說的。
“這個總裝中心……又是選在滬市?”
郭林對于航空方面的事情也算有些了解,在波音宣布并購麥道之后,MD90這個型號肉眼可見地不可能再有什么發展前景,所以也就順理成章地認為這是想要給滬飛那邊的制造廠找個下家,不至于因為找不到訂單而分崩離析。
“不會,具體在哪里目前還沒定,但總之為了避免一些人欺上瞞下,影響到咱們國內自己的航空產業發展,肯定是要選擇一個此前沒有太多航空產業布局的地方建新廠。”
常浩南前些天在三座門開會的時候就得知,他跟丁高恒說過的這個選址原則已經被更高級別的領導拍板確定了下來。
“完全重起爐灶?那這個工程量可不小啊。”
徐洋坐餐桌對面,只能通過一個有些別扭的姿勢看到電視屏幕,好在那條新聞已經結束,所以她也就轉回了身子:
“我在伯克利上學的時候,跟導師去過麥道在長灘的工廠,要想從頭建立一個那樣的生產基地,我覺得沒有5到10年時間很難做到。”
伯克利和長灘都在加州,徐洋作為控制工程領域的博士,有機會參觀也很正常。
“沒辦法,麥道項目的教訓太慘重,當時因為一些人覺得有這個項目就夠了,所以把過去好不容易攢下來的家底全都扔掉,去建立對接美國標準的新體系,結果搞到現在一地雞毛。”
手中正在擺弄筷子的常浩南嘆了口氣回答道:
“滬飛作為目前劃定的大飛機自主產業基地,絕對不能再被那樣折騰一次了,設備、工人、管理層都受不了,與其再去費心思跟那些‘自己人’斗智斗勇,不如干脆釜底抽薪,徹底絕了他們引導外資搞鳩占鵲巢的念想。”
“竟然還有這種人?”
跟長期混跡在項目一線的常浩南以及郭林不同,徐洋的工作經歷堪稱單純,從伯克利畢業之后就回到科學院,在遇到常浩南之前做的都是偏向基礎的研究,連機房大門都不太需要出的那種,對于這些行業內幕自然了解不多。
“這才哪到哪……”
常浩南擺了擺手:
“不過先不說這個了,總之,咱們這次本來也沒想著一步到位搞一個長灘那種體量的工廠,先把飛機組裝的業務留在手里,只要空客那邊體驗過咱們的生產效率和質量,后面肯定會慢慢把更多的零部件生產轉移過來,到那時候再慢慢擴大規模不遲。”
聽到這樣的回答之后,一邊的郭林突出一個不可思議:
“常工你覺得咱們的生產效率能比歐洲那邊還高?”
這件事情擱在常浩南重生之前已經基本成為共識,君不見一度瀕臨破產的某斯拉汽車,在上滬的超級工廠建成之后一路逆襲,前后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不過擱在1997年,還不太有人敢相信這種事情。
思索片刻之后,他還是給出了個比較保守的判斷:
“剛開始肯定不能,但過幾年就說不準了,歐洲那邊現在去工業化搞得勢頭很猛,這種東西的影響幾乎不可逆,而且會很快體現出來……”
“那要是歐洲人中途變卦怎么辦,就像麥道那樣,畢竟夜長夢多,這個總裝中心預計3年后才動工……”
自從那次在三道門的晚宴上聽常浩南說到底線思維的概念之后,徐洋在這個方面的警惕性幾乎是指數級提升,甚至有點白切黑那感覺。
“可能性不大,這次跟麥道,還有和平典范那時候都不一樣,既不是市場換技術,也不是單純花錢買技術。”
常浩南對這個問題倒是早有考慮:
“就像徐博士你說的,這兩種路子其實都靠不住,人家想不跟你玩就不跟你玩了,但咱們現在是技術換技術,不是單方面有求于人,他空客想要搞事也得掂量一下,那個航空氣象研究中心可是要建在國內的,真要是協議作廢,投資可就全打水漂了……”
(本章完)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