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晉末長劍 第一百六十章 廷議
慕容皝治下共有兩套主要的班子,其一是燕國官員,其二是平州幕府。
前者以相國封奕(冀州渤海人)、司馬韓壽(并州太原人)、奉常裴開(司州河東人)、司隸王斌(冀州渤海人)、太仆王寓(并州新興人)、大理李洪(冀州渤海人)、
納言令杜群(雍州京兆人)等人為首,另有常伯宋該(冀州平原人)、劉睦(冀州中山人)、石琮(冀州樂陵人),冗騎常侍皇甫真(雍州安定人)、陽協(幽州漁陽人)等人,濟濟一堂。
左軍將軍平熙、右軍將軍張泓(幽州范陽人)、折沖將軍蘭勃(匈奴人)、廣武將軍高翊(冀州渤海人)、揚烈將軍宋回(并州西河人)、蕩寇將軍慕輿泥以及都尉張萌、趙、慕輿根、高鑄等武官亦在側。
老實說,這套官制有點復古風,更像是古今雜,也不知道咋想的。
平州幕府則以軍師將軍(未避諱)慕容評、左長史王濟(冀州渤海人)、右長史宋該(兼領)、左司馬韓矯(并州太原人)、右司馬封奕(兼領)、參軍鞠運(青州東萊人)、記室監鮮于亮(幽州北平人)為主。
兩套班子之外,另有
大將軍府,幕僚以長史劉翔(冀州平原人)、司馬鞠彭(青州東萊人)為主,他們沒甚權力,主要任務是參贊左右。
以及燕王府官員,如內史高翊(兼領)、中尉鄭林(青州北海人)、郎中令陽景(幽州漁陽人)等。
官員還是挺多的。
比起大梁朝,慕容燕百姓不過幾十萬,官員比例卻高出太多了。
當然,這是歷史遺留問題。
當年中原大亂,百姓就三個地方避難,一個當然是南渡江東了,一個則是涼州張軌,
第三個便是幽州王浚了,但王浚不做人,于是又投奔慕容。
慕容十分欣喜,想盡一切辦法安置這些中原土人,并讓他們仍舊統領自家部曲,甚至當上官員,連鮮卑人都要歸他們管。
而這些中原土人確實展現出了自己治理地方的能力,至少比慕容鮮卑那些大字不識一個的部落酋帥們強多了,幫慕容發展出了昌黎郡,并經營玄、遼東二郡,頗見成效,
讓人心服口服。
比如河間劉佩任玄太守,杜群兼領遼東相,昌黎太守先為裴疑,故去后以東夷校尉封抽兼領。
至于幾個僑郡,如樂浪、成周、冀陽、營丘、唐國等,全是漢地土人當太守或內史,
沒一個胡人,底下縣令也差不太多。
慕容宗室就只能管管部落,甚至本身部落還要歸地方太守鉗制,因為他們沒有如同劉漢那樣設置單于臺專管「國人」和「六夷」,制度方面比較粗疏。
內中肯定有矛盾的,只不過被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壓制住罷了。
說實話,慕容燕不如劉漢穩定,根子上就注定了,他們沒有管理胡漢二元制國家的經驗,即便僥幸入了中原,內部矛盾還是會爆發。
慕容、慕容父子兩代對中原土人又過于迎合,體現了很濃重的自卑心理,甚至連軍隊指揮都經常交給漢地士人,讓他們當將領,胡漢兵馬皆隸于其下。
原因大概無外乎兩點,一是這些北奔的士人在艱苦的環境下,舍棄了很多自身習氣,
開始變得腳踏實地了,展現出了自己的能力,無論是治理地方還是行軍打仗,二是「自古以來沒有胡人當過天子」,還是自卑心理作怪。
胡人不入主中原幾次,心氣是提不起來的。
這會慕容召集將佐議事,首先站出來說話的便是漢地土人。
「梁人傾國而來,詐稱百萬兵,以致國中震恐,眾部大皆言棄棘城而走,以避鋒芒,
此大謬也。」相國封奕長身而起,慨然道:「若棄棘城而走,玄呢?要不要棄?襄平是不是也要放棄?爾等置辦的莊園、牧場,大王的苑囿,是不是都要棄掉?先主路藍縷,
以有今日之盛景,何言棄之?」
慕容聽了沉默不語。
最近兩天有不少部落貴人在他耳邊念叨,說我等本就逐水草而居,并無定所,何必拘束于一處呢?梁兵確實勢大,惹不起還躲不起嗎?趁著他們主力還沒來,趕緊收拾家當、
牲畜,向東北方向遁逃。
扶余、高句麗之間有大片荒草甸子,渺無人煙,只有少數部落在其間放牧,先過去將就一下,然后觀望風色。
慕容聽完有所動搖,于是遣使而出,自言已去王號、罷六卿及其他近侍官,向梁人請和。
但這事很快被漢地土人知道了,紛紛入府勸諫,于是便有了今日這場「廷議」。
相國封奕說完之后,掃視一圈,無人反對。
呢,當然沒人反對了。
作為慕容鮮卑根基的部落貴人們大部分連參加高級決策會議的資格都沒有,國家走向基本由慕容宗室及漢人把持,或有一些因為戰功而升官的部落貴人,但人數太少了,而且他們的立場往往也很微妙。
「大王。」燕王府內史、廣武將軍高翊站了出來,稟道:「梁兵號稱百萬,多虛數也,能戰之兵不過十萬而已。今可效先主故事,嬰城固守,耗散敵軍銳氣,再伏勁騎于外,待梁人疲憊不堪、傷亡慘重之時,表里侵攻,或可大勝。」
這說的是慕容時代,崔、宇文鮮卑、高句麗三家圍攻,彼時同樣大軍薄城,人心惶惶,后來用計迫退崔、高句麗,但宇文鮮卑的實力仍然遠勝慕容鮮卑,最后雙方在城外決一死戰,慕容領精銳當先鋒沖擊,慕容翰率兵自側翼攻打,慕容親率步軍以方陣臨之,結果大破宇文,兩方實力由此逆轉。
那是十多年前的往事了,而今燕國實力更勝往昔,難道打不得嗎?
慕容被這么一說,再度動搖了,于是問道:「棘城可守乎?」
眾人看向都尉慕輿根,他是棘城「城大」
「城大」是鮮卑官職,總領城防,
慕輿根起身道:「大王,我國勵精圖治三十年矣,務農訓兵,帶甲十萬。不獨以騎軍稱雄,步戰亦不落下風。大棘城高池深,歷經多年擴建,糧械充足,足以堅守。今已是五月,梁人尚未大至,王只需于此堅守三月,待風雪驟起之時,梁人不退也得退。彼時召集部落精騎,銜尾追擊,定可大勝。」
慕容猶豫不決。
慕輿根是要他親身鎮守棘城,以穩固士氣。也就是說,他不能走,一定要死死釘在這里。
各部落倒可以稍避,但需準備好快馬、精銳,隨時準備出擊。
「城中可屯多少兵馬?資糧夠用幾時?你可有數?」慕容問道。
「步卒萬余、精騎三千可也,堅守大半年不成問題。」慕輿根說道。
慕容還是有些猶豫。
慕輿根見了,更賣力地勸說:「大王可曾想過,梁兵為何行動如此遲緩?」
「為何?」
「便是要讓大王自認為不敵,遠遁而走啊。」慕輿根說道:「大王一走,梁人氣勢更盛,各城大、官吏、貴人也會灰心失望,說不定就降了梁人了,大王切勿中計。吾觀邵賊用兵,最喜以勢壓人,他一定很希望看到大王退避不戰,然后輕松受降諸城、部落。九月退兵之時,若擔心大王殺回來,他多半會將各城、部落百姓強遷而走,只留給大王一片空地。如此,明年他再遣兵而來,縱然不是百萬大軍,大王又何以拒敵?」
慕容緩緩點頭,心中已有所偏向。
「大王,而今謠言四起,人心紛亂,臣請發精兵至柳城,擊斬一些賊人,以激勵土氣。」大理李洪建議道:「縱沒甚戰果,也不打緊,一定要讓眾人看到大王堅守的決心。」
常伯劉睦贊同道:「大王,確實該打一打。有些部大四處瞎,都說要走,再這么下去,人心就亂了。主動出擊,贏不贏不重要,重要的是平息謠言。一味防守是不行的,
或可遣騎穿越山間孔道,襲擾賊軍糧道。自幽州至柳城四百里山路,可以打的地方多的是,梁人顧不過來的。
見眾人都不贊同退走,慕容決心慢慢定了下來,只見他一拍案幾,霍然起身,
道:「我方承大位三年,便要不戰而走,怎么都說不過去。既如此,便與邵賊決一生死,
看看到底是他的百萬大軍厲害,還是我慕容氏精騎驍勇。」
說罷,便與將佐們仔細商議接下來的安排。
首先是抽調部落精銳入棘城,總共兩千騎,皆配以精甲、大塑,以此兩千具裝甲騎作為精銳,關鍵時刻投入戰場,一擊破敵。
精銳騎射手再調兩千,同樣屯于棘城。
各部落協調草場,稍稍遠避,離開主要戰場,以為生力軍,在梁軍圍城日久,傷亡慘重、疫病叢生、疲憊不堪的時候出擊。
能打的步卒收攏至棘城,囤積糧草、器械,作長期堅守。
另遣使四出,先向高句麗說以利害,讓他們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
至于宇文氏那邊,沒有什么可能,但相國封奕堅持派人,并說宇文逸豆歸威望一般,
統御不了整個宇文十二部,可繞過他私下里聯絡下面的部大、貴人們,勸說其不要出兵。
甚至投靠梁人多年的段部鮮卑也不是不可以派人勸說。
臨時趕回棘城索要糧草的遼東護軍乙逸(冀州平原人)更是請求赦免慕容仁、慕容軍、慕容幼、慕容稚四人,以家族大義召其歸順,對梁人反戈一擊。
慕容皆準,已然下定了決心一一至少暫時定了。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