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一人之下:我,張之維,囂張的張 第918章升仙儀式完畢
“師兄!”
張懷義走到靜坐的張之維身邊,低聲招呼道。
“你怎么來了,不是在江湖歷練嗎?”張之維睜開眼,有些意外。
“來武當參加升仙儀式,不也算一種歷練?”張懷義笑著解釋,隨即問道:“師父人呢?”
“師父正在主持安排儀式的細節,你待會兒就能見到了。”張之維答道。
“原來如此。”張懷義坐在張之維的旁邊,頓了頓,又以傳音入密的方式問:“師兄,武當門長是真的成道飛升了嗎?”
這才是他來此處的真實目的,雖然是玄門弟子,但他本人對成仙成道,卻持一種懷疑態度。
這次見武當這么大張旗鼓的搞升仙儀式,若不好奇是不可能的,正好師兄和師父會去,他便也來了。
張之維沒有直接回答,反問道:“你心里覺得呢?”
張懷義思索片刻,謹慎地說:“師父都愿意親自主持這儀式了,想必……是真的吧?”
“雖未親眼所見,但我覺得是真的。”張之維說道。
張懷義眼睛微睜,若有思索的點了點頭,既然師兄說是真的,那應該就是真的。
“對了,師兄,今天我上武當山的時間很早,把各處的宮殿都逛了一遍,我發現,展旗峰和這里都留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但很特別的炁息,這是否和武當門長的飛升有關呢?”
“哦?你能感受到?”張之維有些詫異。
張懷義微微有些不悅道:“師兄莫要小看我。”
“觀法進步很大嘛!”張之維贊許的點了點頭,“確實有關系,這是孫門長留下的道炁,估計要不了多久就會消散了。”
張懷義了然,旋即話鋒一轉,壓低聲音問:“對了師兄,我前陣子在江湖上聽說,你已經成功渡過三災中的‘火災’了?”
“你怎么知道的?”
“你個大嘴巴身上的事,誰不知道?”張懷義咬牙切齒道。
他恨啊,自己剛下山歷練沒多久,師兄就渡天劫,這不存心讓他不能觀摩嗎?
“這事都傳到江湖上了嗎……這可不是我宣揚的,這些日子,我都在山上靜修,根本就沒下山,最多和師兄弟們嘮嘮,這一定是小田這個大嘴巴干的!”張之維篤定道。
“你倆半斤八兩,誰也別說誰!”張懷義道。
“張師兄,大耳朵,你們在悄咪咪的聊什么呢?”
呂慈坐在一旁,雖然聽不到張之維和張懷義在傳音密語的內容,但看著他們眼神交流、悄聲說話的樣子,忍不住出聲問道。
“聊了武當門長飛升的事!”張之維是個實誠人,也不瞞著。
張懷義頓時無語,這個大嘴巴,這是方便在升仙儀式上說的事嗎?
“怎么說?”
呂慈瞬間來勁了。
“什么怎么說?”張之維問。
“真成了,還是仙逝了?”
呂慈是個直腸子,說話從不拐彎抹角。
此話一出,呂家主臉色一黑,拳頭攥的死死的,這個孽畜,這種話,怎么能在這種場合說?這不存心開罪武當嗎?
而整個會場則是肅然一靜,張之維這樣的人物,一言一行都備受矚目。
他和張懷義此前的傳音交談無人知曉,但此刻與呂慈的對話卻毫無遮掩,被附近許多正留意著“小天師”動向的人聽了個一清二楚。
事實上,雖然眾人都來參加了這次升仙儀式,但心底對于武當掌門究竟是飛升了還是仙逝了,多少抱有一絲懷疑。
如今聽到小天師提起這個話題,好奇心瞬間被點燃。
不止是他們,就連在場的不少武當道士,也豎起了耳朵。
周圍環境突然變得落針可聞,張之維自然也能感受到,不過,他并沒有在意,施施然道:
“自然是成了,孫門長參公造化,年輕時就在武當得仙人傳法,上次頓悟之后,更是奠定了成道之姿,他不成,就沒幾個人能成了。”
“這么說好像也是!”呂慈想起上次見武當門長時的場景,道:“上次我見武當門長,他神完炁足,性命根基深厚的很,這樣的人,正常來說,再活幾十年都沒有問題。”
聽到張之維如此肯定的答復,周圍原本存疑的人頓時打消了疑慮,以小天師的身份地位,實在沒必要替武當山撒這個謊
一時間,他們肅然起敬,就連背都挺直了幾分,畢竟這可是一位仙人的升仙儀式,舉頭三尺有神明,說不定仙人正看著他們呢。
倒是張懷義,縮在椅子上,一臉凝重,陷入了沉思。
他倒不是懷疑武當門長飛升真假,而是在反復琢磨師兄剛才說的那句“孫門長年輕時在武當得仙人傳法”。
說起來,師兄也是得過仙人傳法的,而且傳法的是真武大帝。
他們都得仙人傳法……
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機會得仙人傳法……
張懷義心里自問。
但旋即,他暗自搖頭,這實在是有些想的太好了。
自己已近而立之年。
一般的人在這個年紀,就是踏上修行之道都晚了,自己怎么還能奢求仙人傳法呢?
而且,仙人傳法對師兄而言,只是錦上添花,無足輕重的事,不傳法,他還是立在絕頂的天通道人。
而自己要的……是雪中送炭。
說起來,完整五雷正法,也應該算是仙人傳法吧,畢竟是祖師爺留下的手段。
但完整五雷正法只傳天師。
而要當天師,還得過師兄這一關。
雖說師兄對這個天師之位表現得并不在乎。
但此事的決定權在師父,師父具體怎么想的,沒人知道。
而且,師父現在不說正值壯年,但反正是沒有露出疲態,距離他老人家卸任天師之位還早的很,暫時不用考慮。
那除了龍虎山的仙人傳法外,還有哪里有仙人傳法?!
張懷義仔細思忖了一下,腦中突然想起了不搖碧蓮無根生。
記得有一天,他在和無根生聊天的時候,說起了被奉為后天異人之祖的紫陽真人張伯端。
張伯端之所以被稱之為后天異人之祖,并不是因為他創造了后天異人的修行之法。
以前,后天修行之法難求,被各門各派奉為密藏,想要得到傳授,非得經歷一番常人難以忍受的考驗。
是張伯端把很多法門改良并廣泛的進行傳授,讓很多無緣修行的人,踏上了修行之路。
所以,他被很多人奉為祖師。
對于紫陽真人,張懷義也是很推崇的,談話時絲毫不吝嗇贊美之言。
但無根生說起他,卻頗為鄙夷,認為他好為人師,只傳手段,不管所傳之人心性如何,而且,絲毫不管所傳手段會帶來多大的亂子。
當時,他問了一句,什么亂子,無根生卻回避了他這個問題,而是扯到了全性的身上。
說全性之所以如此遭人恨,就是因為有術無道,張伯端的方法,無疑會制造出很多全性。
雖然這個話題的銜接很合理,但他是一個非常善于抓細節的人,他從無根生的一些微表情上,察覺到了一絲異樣。
當時,他并沒有把這點異樣放在心上。
但現在回憶起來,他卻是琢磨出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如果沒有接觸過,對于傳說中的人物,哪怕是理念不合,也不應該有這種反應才對。
他得出結論,碧蓮很有可能和紫陽真人有些關系。
不知是否可以通過碧蓮,得到仙人之法?
如此一想,碧蓮身上能挖掘的東西又更多了些。
“你在想什么?”張之維看張懷義在發呆,“儀式就要開始了。”
“我……”張懷義回過神來,“我在想武當門長成道飛升的事。”
張之維不疑有他,飛升對于一個道士來說,確實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
升仙儀式開始。
一般來說,升仙儀式的第一步是迎仙蛻。
這適用于那些真正仙逝的道長,而武當門長是白日飛升,自然沒有仙蛻留下。
不過,武當貼心的為孫門長弄了一個泥塑作為仙蛻。
弟子們小心翼翼的將泥塑移至殿前木榻上,榻前懸掛著繪有“云鶴圖”的幔帳,這是取“鶴鳴九嗥,仙人駕云”之意。
法壇設在金殿的真武殿前,后方中央,供奉著武當主神真武大帝,兩側分別列著北斗七星,南斗六司的神位。
眾神像肅穆垂視,黃幡朱表,在微風中輕揚,其上符箓流轉著神秘的光華。
案上擺著香爐,燭臺,清水,鮮果,以及一份用朱砂寫的章表,這是即將呈現給法脈里的祖師爺的文書,里面詳細記載了孫門長的一生,祈請法脈接納。
緊接著,天師張靜清作為儀式主持者來到場中,他換上了繡有八卦圖案的法衣,手持浮塵,神情肅穆。
負責儀式儀軌的武當道士們,也都換上了正式的法衣。
隨后銅鐘震響,一共響了七次,這是道教中應北斗之數的吉時,象征著“引陽氣,通天道”。
緊接著便是“設壇焚香”,天師手持三炷香,緩步繞壇一周,口中念誦:“香通三界,煙達九天,恭請仙真,見證升遷!”
天師把香插入鼎中,身后的武當道眾齊聲誦念《道德經》。
“道可道,非常道……”
經文聲很清晰,回蕩在殿宇間,法鈴清振,鐘磬和鳴,眾道侶應聲持誦,聲浪層迭,直上重霄。
這是對道的稱頌,也是為羽化者的引路。
場下觀禮的人也都不發出任何聲響,全都一臉的肅穆。
《道德經》念誦完,玄天皂幡獵獵作響,天師張靜清開始做法,他足踏禹步,依次點過腳下青磚刻就的北斗七星圖。
手拿帝鐘,開始振響,每振九響,便有二十四名經師接誦《三官北斗經》。
當經文念完,鐘磬鐃鈸齊鳴,南巖宮的懸崖間,竟傳來空谷回音,頗為神異。
觀禮的眾人,對這一幕非常好奇。
負責接待的武當道士告訴眾人,這是真武座下龜蛇二將在應和。
“真有那么玄乎?”呂慈小聲問。
張之維沒理會他。
張懷義小聲回應:“嚴肅場合,不要說話。”
呂慈立刻緊閉嘴巴,之所以如此,倒不是他聽張懷義的話,而是張之維的態度。
誦經完,便是上章表。
張靜清取出早已備好的章表,這章表以黃麻紙書寫,字跡工整,內容包括飛升者的生平、修行功績等等。
他將章表折迭成特定形狀,放入香爐旁的“表筒”,隨后舉起表筒,面朝真武大帝神像躬身:
“今有弟子孫某,修滿功成,羽化登仙,謹具章表。”
話音落,一名小道童接過張靜清手里的表筒,并捧至殿外的焚表爐,點火焚燒。
道教認為,紙灰隨煙升起,便能將訊息傳至天庭,完成通報,龍虎山授箓儀式,也是通過這種方式,授與弟子法箓。
表筒焚燒,數十名道眾同演太極起勢,衣袂翻飛如群鶴振翅。
青煙攜表文升騰處,恰與天柱峰頂繚繞的“武當迭翠”云海相接。
觀禮的眾人靜靜的看著這一幕,心里暗嘆,如此多的弟子,武當不愧是玄門大派。
一些像青竹苑之類的小道統,一個門派所有人加起來也不足十人。
表筒焚燒干凈,青煙消失,道眾們的太極也停下了,接下來,便是“瞻禮仙蛻”。
張靜清一聲令下,弟子們抬著安放神像的木榻,緩緩繞法壇一周,道眾依次上前,以手撫心,躬身行禮。
道眾們行完禮,就該是場下觀禮的眾人上前行禮了,眾人依照門派的先后順序,依次上前給孫門長的泥塑行禮。
這個過程中,紅臉老道站在一旁,看著這一幕,眼神中多是崇敬與欣慰,輕聲感嘆:“終得圓滿,師弟,可喜可賀啊。”
行禮完畢,便是最后的送仙駕了。
張靜清手持拂塵,揮動三次,朗聲道:“塵緣已了,仙路已開,愿君乘云,早歸蓬萊。”
道眾隨聲附和,同時敲響殿外的云板,三聲輕響,象征“仙駕”已啟程。
緊接著,弟子們抬著孫門長的泥塑像,置于整塊武當青石鑿成的玄武龕中。
石龕形如巨卵,外刻龜甲紋路,內壁以朱砂繪二十八宿圖。
八名道士肩扛石龕,在眾人的注視之下,走下天柱峰,登臨太子巖,安置處正對五老峰天然玄武石像。
這個地方,是永樂帝敕建道場時欽定的“藏真仙穴”,這里還有很多“仙蛻”,但和孫門長的泥塑不一樣,大多是肉身一。
那些應該就是真正仙逝的武當道長,他們埋葬在這里,天地為棺,日月為燭。
這便是道教對“仙去”的獨特紀念,一場屬于修行者的、與道同行的“慶典”。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