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最薄、最白、最佳
用高足盤來盛放食物,肯定是后來的用法。
最開始出現的高足盤,肯定是祭器。
因為古代所有好東西,都是從神到人的過程。
在之后,就是從貴族到平民的過程。
而高足盤到了宋代,已經是南北方瓷窯,普遍燒造的器物。
從考古資料來看,高足盤最早見于南北朝,北齊天統三年(567年)。
那時的墓葬中,即出土青釉高足盤。
目前發現隋代燒造高足盤的瓷窯,有北河的賈壁窯,南河的安陽窯、鞏義窯,徽省的淮南窯,南湖的湘陰窯,川省的邛窯等。
上述瓷窯主要燒造青釉高足盤,釉色淡青而透明,有些可見胎上的黑點雜質。
南河的鞏義窯,在唐代還燒造三彩高足盤。
這種器物在隋代比較流行,同一時代的壁畫、繪畫上,都有所出現。
目前,惠市尚未發現唐代窯址,這件1986年在惠市,城區獅頭山出土的唐高足盤,因其淺而敞口,應是盛放物品的器物。
雖然是一件造型簡練、樸實無華的日用品,但從不同的側面,也反映了唐代時期當時的生活環境狀況。
這也證明了生活這一地區的古代居民,由于社會發展及日常生活需要,在唐代跟其外地已有物資流通、貿易的情況。
青釉高足盤、三彩高足盤,陳文哲都有著現成的手藝,制作起來并不難。
他的青釉瓷燒制水平最高,唐三彩技術就只能算是一般。
但是,就這種一般,也肯定達到大師級水平。
隨著仿制的古瓷越來越多,陳文哲學到的手藝也越來越多。
就像是現在,隨著一件器物延伸,只要是能被他想到的,他幾乎都能隨手做出來。
最麻煩的反而是挑選礦料,調配釉料,至于工藝,對他來說一點難度都沒有。
現在對他來說,反而是金裝定器更加麻煩。
因為采用支圈覆燒的定窯器,都是有芒口的,這些后期都需要鑲嵌金銀扣。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只要采用這種工藝燒制,芒口就必然會出現。
但是,要想燒制定窯精品,卻又必須要支圈覆燒。
這種燒制瓷器的方法,其匣缽中的器物,皆由特別的環形支圈固定。
待燒制的瓷器,也都是倒轉覆放。
也正因為覆放,器物的口沿部分,都要剮去一圈釉層,使其露出胎骨,這樣才能安置于支圈上。
而最后燒成之后,器物隨之形成“芒口”。
這里需要提及的是,支圈覆燒工藝并不只是單單為了擴大產量。
定瓷的一些大型盤碗口,器壁輕薄如云,卻很少變形,這也必須歸功于支圈覆燒的新工藝。
覆燒工藝在擴大產量的同時,也讓定窯所燒瓷器更趨向規整。
然而,畢竟使器物口沿失釉,形成了“芒口”。
挑剔者認為這種不光滑的“芒口”,破壞器物整體的美觀。
粱同書《古銅瓷器考古窯器考》記載,宋仁宗在看過進貢的覆燒定瓷之后下旨:“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器窯。”
為解決這種缺陷,定窯工匠在一些失釉的器口,以及圈足部分,鑲以金屬邊緣。
最高貴者用金銀鑲邊,使得器物更顯高雅華貴,這種工藝稱之為金銀扣。
而相應的器物,則名為“金裝定器”。
不過這里需要特別說明一下,定瓷中的金銀扣工藝,出現遠早于覆燒工藝。
也就是說,不是因為有“芒口”之弊,才有金銀扣。
事實上許多金裝定器,都是仰燒產品,其口沿部分有釉,而并不是“芒口”。
靜志寺地宮白釉“官”款金裝口盤,靜眾院地宮帶銀蓋鑲銀足的白釉蓮紋長頸瓶,就是這種“金裝定器”中的佼佼者。
也就是說,有時候沒有芒口,也可以鑲嵌上一圈的金銀扣。
當然,只要是能夠進宮的定窯瓷器,都肯定是珍品,就算沒有金裝,價值也很高。
但是,有著這層金裝的定窯瓷器,價值肯定更高就是了。
既然是好東西,那就肯定要多仿制幾只。
碗盤碟這種瓷器,做起來都很簡單,既然盤子都做了,小碟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好靜志寺地宮出土的白釉“官”款對蟬紋碟,就跟之前的那只盤子差不多,做起來也簡單。
白釉“官”款對蟬紋碟,口徑12.4厘米,底徑8.5厘米。
六曲花形敞口,斜腹略鼓,平底。
胎極薄,僅0.2厘米。
胎質堅細,釉白瑩潤,略見閃黃垂釉痕,外底露胎。
內底劃飾工整纖細,而且是一對蟬紋。
外底刻行書“官”字,并墨書“供養舍利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五月廿二日施主男弟子吳成訓錢叁拾足陌”5行28字。
碟仿金銀器器型,口部無釉。
太平興國二年也就是公元977年,而這一年可不簡單。
太平興國(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是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的一個年號,共計近8年。
而吳越忠懿王錢俶,亦用該年號紀年,他的存在時間是976年十二月978年五月)。
在這里,因為后面的施主男弟子吳成訓錢叁拾足陌,可以證明,這里的年號不是宋的年號,而是吳越國。
五代十國之吳越國,號稱:地方千里,帶甲十萬,鑄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
其國更是著名的秘色釉瓷的出產地,這里出現定窯瓷器肯定不同尋常。
但是,這樣的事情,并不是只有一次。
比如吳越國開國之君錢镠的父錢寬和母水秋氏的墓葬中,就藏有多件定瓷,從此也可見其珍貴程度。
臨安晚唐錢寬墓,出土的是定窯白瓷海棠杯。
臨安晚唐水秋氏墓,出土的是“金裝定器”白瓷云龍把杯。
從此可見,當時定窯器的名聲,遠大于其他窯口。
而這肯定是因為其規整的工藝、優美的造型、巧奪天工的裝飾,使其名噪一時,享譽四方。
就是因為定窯器的美好,讓當時的各地瓷窯,群起效仿之,但還是定窯的瓷器最薄、最白、最佳!
比如我們現代人聞名遐邇的景鎮,到現在雖然還號為瓷都,但是在當年,卻只以“南定”為名。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