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外科教父 1248章 另起爐灶
晚上,楊平坐在書房寬大舒適的椅子上,桌上的茶杯杯口白氣裊裊。
他心里清楚,“土辦法”只是權宜之計,絕不能成為常態。科研不能永遠靠手搓肩扛。
真正的出路,是建立一套真正獨立自主的研發體系從基礎設備到技術路徑,都必須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依賴別人的工具和標準,在相安無事時看似便利;一旦觸及核心利益,對方會毫不猶豫地掐斷供給。所謂的“契約精神”,在利益面前薄如窗紙。
他嘴角掠過一絲極淡的弧度。那不是輕蔑,而是俯瞰棋局時的冷靜。
資本巨頭的邏輯很直白:控制科研“基礎設施”,就能扼住創新的喉嚨。這是擺在明處的陰謀。而現在,楊平要用自己的陰謀,去破解他們的陽謀。
“前輩們能在戈壁灘上用算盤敲出兩彈一星”,從零搭建屬于自己的平臺,讓核心技術在自己的土壤里迭代。如今我們手握國產設備,有初具規模的人工智能,理論基礎也已驗證條件好了何止百倍難道要因為幾瓶酶、
幾臺儀器,就停下腳步”
這個信念,如基石般深植他心底。
若不是這次“軟封鎖”,他或許不會如此迫切地推動體系自建。如今,危機反而成了催化劑。他的目標已不僅是研發新型免疫佐劑一個更宏大的藍圖正在他心中鋪開:他要借此機會,對整個藥物研發的平臺與體系進行根本
性重構,打造一套不依賴任何單一外部供應鏈的獨立研發生態。
這意味著,從靶點發現、分子設計、活性篩選、工藝開發到初步評估,整個流程都必須被重新審視、解構、再融合。他必須用現有或許不完美的國產設備、試劑與算力,結合南都醫大數字醫學中心正在成長的人工智能,走出
一條前所未有的路。
這無疑是艱巨的挑戰,涉及海量試錯、優化與系統集成。在現實中,這需要難以估量的時間與資源,失敗的風險如影隨形。
但楊平擁有別人沒有的底牌系統空間。在那里,時間以遠超現實的速度流動。沒有物資限制,沒有設備瓶頸,只有純粹的邏輯推演、模擬構建與無限試錯的自由。
楊平意念微動,進入系統空間實驗室。
國產設備相對便宜很多,楊平動用“積蓄”購買國產高端顯微鏡、光譜儀、色譜系統等設備用于模擬實驗,它們的精度、穩定性或許略遜一籌,數據噪音也更明顯,但能用就行。
系統面板本身就是一臺超級計算機,它的磅礴算力等待調遣,但是楊平將它的算力限制在與南都醫大數字醫學中心的算力相當,這樣更貼近現實。
“第一步,重構分子設計。”
現實中,何子健依賴的商業化蛋白質模擬軟件已被阻斷。在這里,楊平直接調用超級計算機的底層算法,將空間導向理論與全新的免疫激活模型深度融合,搭建專屬的AI驅動蛋白質設計模塊。他摒棄現有軟件的框架束縛,將
物理規律、化學約束,以及生物結構原理,編碼為AI能理解并優化的目標函數。
無數蛋白質骨架、側鏈構象、電荷分布與親疏水模式在虛擬空間中飛速生成、折疊、評估、淘汰、再優化.......AI在系統空間算力的加持下,以驚人效率學習如何設計出符合楊平苛刻要求的“蛋白質增強子”。這不再是簡單模仿
自然,而是在精準引導下的創造性“從頭設計”。
“設計完成,如何驗證與篩選”
現實中,王超急需的微量蛋白互作檢測設備已被卡住。在這里,楊平開始探索替代路徑。
他模擬劉陽正在攻關的自研酶促反應體系,將設計出的虛擬蛋白質序列,代入由國產通用酶優化后的克隆與表達流程。他精細調控緩沖液成分、溫度、離子強度、反應時間......在系統空間內,他能瞬間完成現實中需數日乃至
數周的條件摸索。
表達出的虛擬蛋白質,隨即被送入基于國產光譜、色譜設備改造的高通量特性分析平臺。楊平并非簡單使用設備默認功能,而是在模擬中對其進行“深度改造”優化光學路徑、開發新型信號處理算法以壓制背景噪音、采購
微流控芯片以提升并行處理能力......他在系統空間組裝一件件量身定制的“利器”,雖單件性能或不及進口頂尖,但尚可完成實驗。
針對蛋白互作檢測,他放棄了那臺被封鎖的專用設備,轉而模擬構建王超正在嘗試的“自制裝置”終極版利用國產激光器、光電倍增管與自制微腔,結合表面等離子共振原理,組合成一種超靈敏微型生物傳感器。在無數次
模擬中,他優化探針固定方法、樣品流速、信號采集策略與降噪核心,硬是將這“拼湊”之作,在系統空間中提升至能檢測皮摩爾級別相互作用的驚人靈敏度。
“活性篩選與風險評估又如何破局”
楚曉曉面臨的流式細胞儀panel困境,在系統空間中被另辟蹊徑。楊平不再執著于復雜多色panel,轉而專注于開發基于關鍵生物標志物與AI圖像識別的智能篩選體系。
他模擬使用最基礎的抗體標記細胞,利用經算法增強的國產高速成像系統捕獲細胞圖像,隨后交由AI進行深度學習,訓練其從相對簡化的熒光信號模式與細胞形態中,精準識別出具備目標免疫激活特性的細胞亞群。此法繞開
了對高端流式設備與復雜panel的依賴,將難題轉化為數據與算法問題。
更進一步,楊平開始嘗試利用實驗體評估設計分子的活性與潛在毒性,減少對后期動物實驗的完全依賴,加速篩選流程。
系統空間內,時光飛逝。
楊平如一位不知疲倦的總建筑師,持續搭建、測試、推翻,重構。他將一個個看似天方夜譚的“野路子”構想,置于此地進行極限推演與優化,篩選出最具可行性的技術路徑,并將它們無縫編織入一個統一的、智能化的自主研
發平臺。
該平臺以AI驅動設計為核心引擎,以經算法增強與創造性改造的國產設備為執行臂膀,以智能圖像識別與微生理系統為新型篩選利器,構成了從“概念”到“候選分子”的完整閉環。
過程絕非坦途。模擬失敗司空見慣,國產設備的性能天花板、AI模型的偏差,模塊間的接口沖突......困難接踵而至。但在系統空間近乎無限的時間資源與楊平超越常人的洞察力之下,每一個障礙都被細致剖析、拆解,并最終
尋得破解之道。
系統空間內,楊平已完成了相當于外界數月甚至更長時間的密集研發與體系構建。
晨曦初露,楊平緩緩睜眼,現實軀體的疲憊感襲來,但他的眼神卻清澈如水,閃爍著掌控全局的從容。
他走到書桌前,開啟電腦,開始將系統空間中已驗證的、現階段可實施的優化方案與嶄新技術路徑快速整理成文。這些并非空想,而是歷經海量模擬驗證,具備高度可行性的具體技術指南。
他為何子健準備了新型AI蛋白質設計參數集與優化算法核心要點,巧妙繞開了被封鎖的商業軟件。
他為王超繪制了微型化生物傳感器的精細化改進藍圖與核心信號處理方向。
他為楚曉曉撰寫了基于AI圖像識別的流式替代方案詳細流程與模型訓練數據規范。
他為劉陽細化了自研酶表達純化工藝的關鍵控制節點與活性提升策略。
他甚至為蔣季同草擬了國內替代試劑設備的優先篩選清單及基于實戰的性能評估標準,這些標準源于他在系統空間中對國產物料特性的深刻洞察。
這些文檔,凝聚著他在系統空間中無數次試錯與智慧的結晶,如同一張張精準的導航圖,為在現實中摸索前行的五人小組指明了方向,極大降低了試錯成本,加速了前行步伐。
郵件發送完畢,楊平再次端起保溫杯,輕呷一口已涼的茶。
他的目光投向窗外漸次蘇醒的城市,眼中充滿堅定的力量與沉靜的期待。
“當依賴的平臺傾覆時,屬于自己的平臺是唯一的出路。這不僅是一場技術攻堅戰,更是一場關乎科研自主權的決戰。”
他深信,憑借系統空間的獨特優勢,依托團隊被激發的創造力,借助南都醫大日益強大的計算資源,以及國內逐步完善的產業鏈支撐,他必將成功構筑起這座自主創新的平臺,跨越封鎖的鴻溝,抵達成功的彼岸。
而這套于逆境中涅重生的研發體系,其深遠價值,或將遠超那款新型佐劑本身,成為未來更多突破性研究的基石。
一個平臺建立后,他對科研的影響是持久,幾十年甚至用百年來計算。
有了這套通過無數試錯總結出來的初步方案,剩下的是如何實。硬件設備,他交給銳行醫療去構建供應鏈;軟件系統,則由今非昔比的南都醫大數字醫學中心負責設計。
當然,這套方案可能還會有很多不足,但是這不重要,只要邁出第一步,遲早可以實現目標。
不管如何,這次他決定玩一把更大的!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