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寒門宰相 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蓬篙與凌云木
比起高太后,向太后幾乎稱得上躺平佛系,歷史上的向太后除了錯誤地立了徽宗之外,一切都處置得高明。
相對于章越,當然向太后更倚重當初策動兵諫的韓忠彥,蔡卞。
同時朝中文彥博,馮京制衡著。
天子如今更多是參加典禮,已顯露出未來明君的樣子,雖說如今年紀還小,但已經在旁聽政事的路上愈加成熟。
章越幾乎獨攬朝政,但也沒有給太后和天子權力失控的感覺。
入朝半年,章越只為一事全力攻伐靈州,其他的事暫時擱置。朝堂下與文彥博,馮京,呂公著等舊黨人物保持著表面上的一團和氣。
如今攻下靈州,黨項割讓三州后,章越則開始全面推行他的施政方略。
變法亦是其攬權的重要途徑。
空降到一個地方當一把手,面對陌生的本地干部,一般執行如下步驟。
初來乍到不談改變或急切于抓權。
要蹲下身子用一段時間先了解具體情況,然后提出一個‘愿景’。
這個愿景一般需獲得上級部門(往往是調你來此的目的)認可,然后針對現狀提出改變方案。
通過愿景你可以拋出你的政治理念,樹立一個新的意識形態。
通過新的意識形態對現有部門進行改革。這個意識形態必須師出有名、不能過于輕率,要基于客觀現實。若推行不力,極易招致既得利益者反對,導致權力喪失或被架空。
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其實改革內容本身并非關鍵,最重要的是通過改革過程,對現有人馬進行甄別。
然后甄別出哪些是主動向你靠攏的人,哪些是反對你的人,哪些是‘躺平’的人。最后提拔支持者,安插到重要崗位;對反對者則邊緣化甚至打壓——說來容易,尺度把握卻難。
當然胡蘿卜加大棒是傳統慣用的辦法。
當然這只是第一步。篩選之后再進行第二步:提出一個無理甚至過分的要求,從中進行第二波的區分和甄別。
如此,權力便逐步抓到手中了
此刻,章越也就是提出一個愿景。
章越的愿景,也就是自己上一任宰相未完成之事‘考成’,通過考成之法,對現有的官員進行甄別。
先帝在位時,章越地位未固,不敢放手大干,唯恐整頓過厲,招致天子不悅為政敵作為口實。
而如今,時機已然成熟。
考成法之后,方能真正著手‘方田均稅法’的推行。
否則地方豪強抵制,官員從中推諉,推行者將束手無策。
歷史上方田均稅法在元豐時就已經陷入停滯狀態,到了元祐司馬光索性廢除了此法。
但恰恰在章越看來,方田均稅法是熙寧變法中,僅次于免役法的良法。
章越一直與馮京,文彥博,呂公著有商有量,如今怕是沒有這樣的好日子過了。
到了章越這個位置,更需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章越深知,大宋官場奉行的從不是末尾淘汰,而是‘首位淘汰’——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此刻呂公著宅邸。
呂公著宅邸,一名頭戴斗笠的男子,在家丁引領下悄然步入呂宅。
屏退左右后,男子摘下遮掩,正是高太后的心腹宦官梁惟簡。
梁惟簡道:“右相,太皇太后問你的事,你考量得如何了?”
呂公著道:“此事恐難應允。”
梁惟簡道:“右相,左相要借滅夏之功攬權,如今又欲變法改制,長此以往,恐非社稷之福。”
“太皇太后憂其勢大難制……他日篡權擅作威福。”
呂公著問道:“太皇太后不是已一心吃齋念佛了嗎?”
“如今皇太后垂簾可謂是國泰民安,這時候輕舉妄動不得人心。”
梁惟簡道:“可皇太后卻將大權盡付于章越,事事由他決斷。”
“說到底當今天子與皇太后非親母子,而太皇太后與天子才是親祖孫啊!”
呂公著眉頭一皺,梁惟簡道:“當年章獻明肅太后也是要瞞著仁宗皇帝非親母子之事,方才敢大權獨攬啊。”
呂公著撫須沉吟:“你說左相跋扈之嫌,可卻是承天下之重,其深得天子和皇太后信重,又有破靈州,逼黨項降伏之功,若行非常之舉,恐引朝野動蕩。”
梁惟簡從袖中取出一封密信:“有西府官員聯名彈劾章越擅調禁軍,之前兵諫之事,那些輔軍也難逃干系,這一次送八千將士往瓦橋關駐守,卻又不派一兵一卒救援,怕是有滅口之意。”
“若右相肯牽頭,再聯合御史臺徹查,屆時只需一獄吏……”
呂公著驟然變色:“此非君子所為!”
“吾等當以朝堂公議制之,豈可效此所為?”
梁惟簡怫然道:“其實無需右相親為。昔日呂后誅韓信,孝莊帝除爾朱榮,皆在宮禁之內,看似輕而易舉。”
呂公著色變道:“你怎不說十常侍殺何進之事。”
“堂堂左相,豈是爾等想殺便殺的?只會禍亂朝綱!”
呂公著心道這梁惟簡真是愚不可及,宮內誅殺外戚、勛貴或宦官尚有可能。
但若以此法誅殺士人重臣,必將徹底破壞朝廷綱紀與權力架構。
梁惟簡居然想殺章越,整個朝堂都會混亂不堪的。
梁惟簡道:“右相,我也只是言及,未必奉行。”
“但靈州已破,左相欲行‘考成’,一夜之間便罷黜了二十七名人浮于事的官員,其手段豈非同樣酷烈?”
“他在排擠異黨,他日必輪到右相你身上。”
“沒錯,你們都說左相安社稷,就算此說不假,但此藥一下何嘗不是虎狼之藥呢?右相心念蒼生,如何能看左相如此折騰下去,縱使大權獨攬,也不是天下百姓之福啊!”
呂公著聞言沉默,梁惟簡見說不動只好起了身。
“不送!”呂公著淡淡地言道。
汴京的街巷被一層薄霧籠罩,昏黃的燈籠在風中搖曳,梁惟簡從呂公著府邸的側門悄然溜出,身上的錦袍早已換作粗布宦服。
他快步穿過幽深的巷子,腳步輕得幾乎聽不見聲響,他從呂公著府上悄悄離去,出門后早有內侍接應。
天色昏暗,這一帶雖有些閑人走動,但已被他手下支開或打發走了。
這一趟夜路,還是安全的。
巷口處,一輛不起眼的青篷馬車靜候多時。車轅上坐著一名低眉順眼的小廝,見梁惟簡靠近,立刻跳下車轅,無聲地掀開車簾。梁惟簡鉆入車廂,簾子落下的瞬間,他緊繃的肩膀才略微松懈。
呂公著的態度,令他不敢將袖中暗藏的信物取出。
他有心效仿‘衣帶詔討賊’故事,替太皇太后暗中奔走,誅殺這位堪比曹孟德的當朝權相。可惜呂公著與眾多朝臣的態度都不支持他所為,這令他不敢將信物密贈給對方。
遠處更夫的梆子響起,梁惟簡掀開車窗一角,瞥見巡邏的軍卒舉著火把逡巡而過。
他正要闔上簾子,卻忽覺馬車一頓。
“怎么回事?”他壓低嗓音喝問,卻無人應答。
車外陡然傳來一聲悶響,接著是重物倒地的鈍響。梁惟簡心頭驟緊,卻見一名醉漢癱倒在馬車上。
“晦氣!”梁惟簡啐了一口,正要呵斥車夫驅趕,那醉漢卻突然暴起。
對方如鐵鉗般的手掌狠狠捂住他的口鼻,另一道身影從旁竄出,寒光一閃,匕首生生地插入了驅馬小廝的脖頸。
梁惟簡瞳孔驟縮,拼命掙扎間繡鞋蹬碎了車壁的木板。醉漢的掌心滲出汗臭與酒氣,熏得他幾欲作嘔。
梁惟簡被捂住了嘴,余光里另一名刺客正將車夫的尸首拖入巷子的陰影里。
“唔——!”他喉間擠出嘶鳴,指甲深深摳進刺客的手背,卻換來更狠的壓制。
“老實點!”醉漢言語。
巷口傳來腳步聲——是巡夜的軍卒!梁惟簡眼中迸出希望,奮力扭動身軀,腳重重踹向車轅,發出“咚”的一聲悶響。
“頭兒,那邊有動靜!”軍卒的呼喝聲立即朝馬車逼近。
梁惟簡生出絕處逢生之意,卻見另一名刺客不慌不忙地從懷中掏出一塊烏木腰牌,沖逼近的火把晃了晃。
“皇城司辦案。”那人嗓音沙啞,“閑雜人等——退避!”
火把的光驟然一顫。為首的軍卒瞪大眼睛。
“小人冒犯!”說罷軍卒竟揮手帶人退開。
軍卒離開后,梁惟簡心中最后一點希望也化為烏有。
黑暗中走出個人來笑著道:“您這趟夜路,走得不太平啊。”
梁惟簡目眥欲裂,喉間“嗬嗬”作響。
“裝入麻袋扔汴河!”
對方揮了揮手。
不久這位太皇太后面前的寵宦,之前宮里炙手可熱的人物,就悄無聲息地喂了魚蝦。
次日清晨,梁惟簡死訊的信件到了掌管皇城司石得一……以及正身在相府章越的手中。
章越將書信放在一旁,對一旁的章實道:“大哥,說了粥里別放糖……別放糖……”
章實聞言有些歉然道:“是,就放了一些石蜜,是交趾所貢,使臣饋了一些至府上來,我便放入一些。”
章越道:“石蜜也別放。”
“我去換一碗。”
“罷了。”
章越放下吃了二分之一的粥,用巾帕拭了拭嘴道:“大哥,你這粥里放石蜜,是不是有什么家事要差遣我的?”
章實連忙道:“就是換換口味,三哥你恁地多心。”
“不過既是三哥兒問起了,確有那么一樁。”
章越看著章實,以及一旁廳堂里玩耍的幾個孩童,以及正在后廳與十七娘說話的呂氏心知肚明。
兩邊分家后,章實仍不時過來小住,給章越操弄些吃食照顧起居。
雖說這些總有下人來辦,但章實總覺不放心,要自己親力親為方可。
不過章實嘛這事小心思也太明顯了。
章越道:“大哥,說罷,咱們一家人不說兩家話。”
章實見章越將碗擱在一旁,只是輕描淡寫一個動作,動眼而不動首,這等睥睨四方的宰相之尊,卻令他肚子里的話有些道不出了。
章實沉默片刻后道:“楶哥兒去了,這陜西六路行樞密使是不是也空缺下來。”
“我想阿溪不是如今知河陽嗎?”
章越捧茶漱了漱口道:“你倒是安排起我了。”
“阿溪在河陽不好嗎?”
章實道:“好是好,就是清閑了些許。”
章越失笑道:“人啊,既要耐冷耐苦,也要耐勞耐閑。”
“阿溪去河陽不過九個月,這就是坐不住?之前他為中書侍郎,你常與我嘮叨說阿溪公務繁忙,不知生了多少白發,如今倒覺得清閑。”
章實道:“你身在高處風光無限,卻不知低處的光景。”
“如今門廳里都停滿了鴉雀,車馬不見一輛,實在是冷清。”
“如何受得?”
章越再度失笑道:“哥哥,你倒喜歡熱鬧。”
“我怎不知道低處的光景,當年我與他都是從低處一路走來的。以往人在低處時,總是物欲橫流,有種種的世俗陋規束縛著你,這時你不要輕易妥協,為了貪圖一時舒服去附和他們。不要怕被打壓,身在低處,你始終要往高處去看,要志存高遠,如此早晚有翻身的一日。”
章實聞言道:“三哥你如今是宰相,阿溪被迫出外,但我想上陣親兄弟,打仗父子兵,怎么說朝內朝外也是要有個照應。”
章越瞧了章實道:“哥哥,你這是將國事當家事來辦啊。朝內宰相姓章,朝外領兵大將也姓章,你也不忘給我們章家把攬朝政,聚賢不避親啊。”
“我倒怕旁人指著脊梁骨罵,說我用人唯親。”
章實則道:“三哥兒若有難處也罷了,我也就是提一提。”
章越聽了章實言語笑道:“也罷,哥哥是想念阿溪了,下旬我讓他進京述職見過了再說。”
章實頓時大喜過望。
章越看了兄長一眼問道:“阿溪家里妻妾如何?”
章實笑道:“和睦著呢。主要是婆婆賢惠!”
章越聞聲失笑道:“哥哥也不忘往臉上貼金,但話說回來妻賢可以旺三代。”
“多虧哥哥給我娶了個好嫂子。”
章實道:“你啊說這話,就見外了。”
數日后,章直進京。
章直出京也是章越為了避嫌,他與呂公著關系太深,在朝中政見上也是左右搖擺,兩邊為難。
章直來京時,章越正在告病,其實無非就是些小病。
但凡小病就摸魚是章越一貫的習慣,天子年紀漸長,勃勃野心便露了出來。
這一次殺梁惟簡,章越還道是石得一的意思,但仔細一想石得一沒有授意不一定有這膽子。
莫非是天子還是太后的意思?這令章越對這位年少的天子或太后有所明悟。
果真帝王家的隱忍與果決,是每一位掌權者必須領悟之事。否則孤兒寡母如何坐得安穩呢?
天子這點上學習得非常快,這才登基一年多的功夫。
在權位上推讓些許,不要走上歷史上權臣的覆轍。要讓天子和大臣們在權力上有份參與感。所以章越有小疾就告假了,不過天子和大臣們都將公文送至章越府上來處理。
重要公文都要得到章越許可方批。
章直抵達府上時,章越正在喝藥。
他的病其實早就好,都是調理身子的藥石。
章越見章直有些吃驚,對方去河陽不足一年,居然已有些老態,雙鬢斑白看的比自己這叔父還老了幾歲。
章越心底一陣陣憐惜心道,這冷板凳的滋味果真不好受。
在兵諫高太后的當晚,李清臣和張璪都到了,但章直卻隨他岳父呂公著一起保持中立,這令章越心底非常不滿,事后讓他與韓維一并出京,一直到現在。
不過章越面上若無其事地道:“阿溪,你老了。”
章直苦笑道:“三叔,我實不堪為官。”
章越道:“人啊,再怎么說淡泊名利,但身居高位后陡然退下后,也是不適應。”
“譬如蔡持正謫居在安州,寫了好幾首詩詞,被漢陽軍知軍吳處厚知道,秘密抄錄下來送到自己這來。”
“你看看。”
章直心底一凜,接過信件。
章越與蔡確沒有翻臉時,他與蔡確關系一直很好,甚至后來章越離開后,二人政見不合,因此陳睦身死之事,章直與蔡確翻臉。但私下蔡確一直沒有為難過章直。
他看了蔡確詩詞,確實稱得上牢騷滿腹。
章直看了后道:“我聽蘇子瞻說吳處厚此人是小人一點也不為過,詩案之事怎可為之?”
“此乃遺害后世之罪。”
章越道:“此事當年蔡持正,辦得還少嗎?”
章越看向章直想提及那首詩的事,但迅即又按下話頭。
哪知章直突開口道:“三叔記得嗎?那首雪花六出的詩嗎?”
章越看了章直一眼道:
“這首詩我自然記得。當年與你談過后,我便將其焚毀了”
章直道:“后來我因喜愛此詩,私下抄錄了一份,卻被蔡確得去。”
章越道:“你早知給蔡確所得?”
章直道:“是我故意遺落在中書的,當時蔡持正在我身旁安插了個心腹,我早知道此人底細便故意落給他了。”
章越嘆道:“你如此行事,是何道理?”
章直道:“三叔,我不喜身在中樞,夾在你與老泰山之間。”
“我想說詩是我寫的,借蔡持正之手罷了我的官職。沒料到他始終沒有為難我。”
章越道:“我這才想以你的性子,再如何也不至于犯如此錯誤。”
章直低下頭道:“三叔,可否看在此事上,饒過蔡持正這一次。”
章越道:“就算沒有此事,我也打算不追究蔡持正此事。還要提拔吳處厚。”
章直道:“這樣小人,三叔為何還要提拔呢?”
章越道:“吳處厚是小人,但他將信寄給了我,沒有公諸朝堂上。”
“同時蔡持正確實不厚道,要不是他當朝為相不念舊情,吳處厚此番也不會被貶漢陽軍。”
“還有吳處厚是有才干的,你讀了那本《青箱雜記》嗎?確實可以一品。提拔他也是從此堵住他的嘴。”
章直道:“可惜吳處厚有才無德。”
章越道:“在為官你且記得三事,槍打出頭鳥,會鬧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還有件事最要緊的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
“吳處厚就是會鬧。但鬧不能鬧出格。”
章直道:“三叔是否斷非那‘洪水滔天’之人。”
章越看向章直道:“讓你夾在我與呂相公之間,確實為難你了。”
“但你曉得,旁人政見與我相左都罷了,但你是我侄兒,自與旁人不同。讓你去河陽,我也要對下面人有個交代。”
章直沉默片刻,章越道:“好了,這些事都過去了。”
“咱們先吃飯,慢慢聊。”
席間眾人說著家事。
章越喝了數杯便歇息了。
而宴后,章亙章丞兩兄弟陪章直逛逛汴京城。
站在瓦舍勾欄外,三兄弟被《破靈州》的喝彩聲淹沒。
《破靈州》的鼓點如雷,伶人披甲執戟,再現宋軍大破黨項的壯烈場景。
觀眾看到宋軍斬將奪旗的一幕,不少百姓熱淚盈眶。
章亙看著擲錢如雨的觀眾低聲道:“從前雜劇多是勸農桑、頌圣德,還是些佛典,而今演邊關戰事,還引得萬人空巷。”
章丞拾起一枚落地的新銅錢,摩挲著錢文道:“大哥你看,這是咱們用‘膽銅法’采銅,所鑄元祐新錢。”
章直看了一眼這元祐通寶,新君登基例需鑄錢。此錢成色極好,銅質足重。
章直道:“比起熙寧時所鑄的鐵錢及當二,當三,甚至當五錢而言,司空主政的元祐,朝廷是在讓利于民間,而不是一意從民間榨取錢財。”
“真是有幾分盛世的味道。”章亙笑著道。
章直不置可否。
說罷三人便尋地方吃酒。
潘家樓酒肆樓上的笙歌飄到街角,卻見巡城吏卒正幫攤販扶起歪斜的燈籠。
章亙輕笑:“去年這些公人還掀人攤子,如今倒學會收秩序錢了。”
章直點點頭道:“官不擾民,民不懼官,這才是盛世!”
章丞舉杯道:“大哥說得對極!”
酒液映著萬家燈火。章直一杯飲盡,望向汴河——上萬盞羊皮小燈如星斗點綴數十里河面,光芒在青色薄霧中縹緲閃爍。
章直嘆道:“汴京之生機,正來自那些曾被士大夫嗤之以鼻的末業。”
酒肆里都是滿身綾羅綢緞的商人們大聲談論明日鹽鈔交引棉布絲綢的價格。
還有不少從各地來的商販都是準備至身界搏一搏運氣。
扎著彩樓的正店門下停滿了寶馬香車,酒肆上下燈紅酒綠人潮涌動,年輕人都是朝氣蓬勃,好似汴京滿地都是有錢可撿一般。
沒有任何門檻,只要兜里有錢就可以參與這場游戲。
章直忽然想起章越曾言:“權力一般難以向寒門開放,但金錢上至少有那么點機會。”
章直曾斥此言是為賭徒正名。
這些年輕的商販懷揣搏投機的心思,可身上那等千金散去還復來的豪邁,和對明日滿懷信心的氣概,都讓章直深深地觸動。
在天下大多地方,士人是不會與商人交往的,但在汴京卻可以坐在一起。
眾人坐在一起,喝從涼州來的葡萄酒,切上一盤羊肉做下酒菜,再來些許時令小菜。
章亙對章直道:“大哥當年曾教誨我兄弟二人:‘讀書人該遠離銅臭’。”
“但今年在泉州設市舶司,滿朝官員卻爭著為市舶司寫碑記。”
“而今交引所下掛在天子所提‘歲入三百萬貫’的匾額,我想這盛世不該是圣賢書里的話語,而是要讓天下百姓錢袋子沉甸甸的。給予世人以信心,這些爹爹的元祐辦到了。”
章亙,章丞二人你一言我一句。
章直道:“我如今到汴京一看,卻是司空主政后元祐別具新氣象,大有海內承平,貨殖通流的盛世之狀。”
“但眼下只是一個汴京城如此,或杭州洛陽,甚至秦州涼州有此光景,天下大多的地方百姓的生活還稱不上富足。”
章亙笑著道:“那又怎么樣呢?早晚會變好的,你看這些商人。”
“而今讀書做官,早已不是寒門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
“大哥,我讀盡史書,為何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呢?就是當權那些人將寒門的路給堵了,所以上進無門的寒門只好去找泥腿子出身的百姓們去造反!”
章直覺得這話值得商榷,不過沉吟片刻后道:“你這話說得有道理,前朝的黃巢不正是這般。”
“若唐朝能如今日般放開鹽引,給百姓販鹽一條生路,也不再有販賣私鹽之罪,又豈有王仙芝,黃巢之禍?”
章丞道:“不錯!自朝廷放開鹽禁,改行鹽鈔之法獲利,天下私鹽販子幾已絕跡!”
“以往僅江淮一路被關入數萬私鹽販子,而今監獄幾乎空了泰半。”
章直心道,三叔出身寒門,始終沒忘為寒門開出一條道來。
他倒沒有辜負了初心。
三人歸途時路過軍器監,看著坊內沖天火光,匠人日夜打造軍械兵器更是感慨。
次日章直一大早便來到章越府上。
章越早上還是喝粥,幾樣小菜,這樣的飯食幾十年來如一日。
章直覺得似章越這等人物,肯定是高高在上,但往往這樣人物生活中卻極其樸實。
面前擺著各樣的小報。
章越見章直來了笑著道:“阿溪,以往說書人的話本都很短,講個幾場便罷了。”
“但如今這話本倒是長了,能講好幾十場。”
“你可知如今京城里說書先生的名望,已不遜于當紅詞人。我前幾日在潘家樓聽了幾場,甚為入迷。然哪有如許清閑,日日往彼處聽說書?”
“所以我便命人將說書人話本買下來。”
“花了足足五貫的錢。這不由令我想起當年讀書時,只能抄書卻買不起書的窘境。”
“讀這么二三十萬字的話本,便用去普通百姓一月勞動所入,也只有今日方可這般奢侈。”
章直心道這算什么,比起呂家的奢侈而言,章越這開銷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
章直道:“所以還是說書的好。咱們就是怕沒有這閑工夫。”
章越略帶疲倦地道:“天下人都羨慕我等,其實再高的錢與地位,都換不得年華逝去的那等遺憾。”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若可以我還是喜歡當年那個在晝錦堂替人傭書的章三郎。”
章越放下話本,二人聊起正事。
章越道:“之前大哥找我提及行樞密使的事。”
“眼下黨項割讓三州,我軍又收服靈州,我打算撤掉行樞密院。”
章直問道:“撤掉行樞密院?三叔,你不滅黨項了嗎?”
章越則道:“黨項已是降伏,先帝遺愿已是成了一半。我打算整治國內。”
“設西域制置司轄熙河路,秦鳳路,治所設蘭州,為開拓西域之用。”
“設涇原路,環慶路,鄜延路,河東路經略使如故……”
章直問道:“三叔,我讀三國志最敬佩的就是諸葛丞相‘獎率三軍,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而今功業未競,三叔打算半途而棄嗎?”
“所以你想取質夫而代之。”章越輕描淡寫地問了這一句。
章直道:“侄兒不敢,只是完成未競功業罷了。”
“三叔挽狂瀾于既倒,取蘭州,下涼州,破靈州,而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為國家爭得最少二十年國祚。”
“何必畏懼朝中流言蜚語。三叔若擔心一旦滅了黨項,就要將大位讓出?”
章越聞言則道:“阿溪,人在低位時要申大義所在,得到人的支持。”
“但到了高位就要務實厚利。”
“眾不附者,仁不足。而附而不治者,義不足。我今日要以義治理國家,這才是當務之急。”
章直道:“三叔,這是蒯良與劉表進言的話,當時他也說過理治亂者當先權謀,理治平者當先仁義。”
“如今天下當然是要治于亂者!”
章越語重心長地對章直繼續道:“阿溪,國家還有很多事,滅黨項不過其中之一罷了。再說……”
“再說,諸葛亮北伐之前,也是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安定后方,整頓兵甲。”
章直目光一亮道:“三叔說得是交趾?”
章越點點頭道:“不錯,交趾破我邕州,屠殺太守蘇緘以下軍民五萬人。先帝命郭逵率軍三十萬南下,雖在富良江大捷,但因疫情之故兵馬傷亡過半,最后不得不還朝。”
“如今交趾仍窺視我南境,我正打算命一大將南下率軍平定交趾,收其舊郡,但南方不毛,又有疫疾。”
章直起身道:“侄兒愿往。”
章越看向章直點點頭“靈州已下,黨項之勢已衰竭,國內不過勉強維持,本當一鼓作氣而下。”
“但他既已割讓三州,我也不好動手。”
“不過我已命李秉常攻阿里骨,這二虎競食之策還是要用的,以此消耗其國力。何況現在吞并黨項,河西,山陰之地也會白白便宜了阿里骨。這些我都要收歸大宋。”
章直聞言大喜道:“我早知三叔廟算在胸。”
章越道:“我自不會學霸王沽名之事,自古善始者眾,善終者寡,到了最后一步,我自不能慌了手腳。”
“你平定了交趾回朝后,最后這滅國之事就落在你身上了。”
“只是可惜了……質夫了。”
章越想起風雪時帶章楶面見天子之時,當初之事如今已成泡影。
“先帝托付之任,我無一日敢忘。吾才淺德薄,平生所愿,唯鞠躬盡瘁而已。”章越似自言自語,又似與章直言語道。
提及先帝章直眼睛微紅,言道:“三叔,咱們章家世受國恩,自當效仿馬伏波馬革裹尸以報效國家!”
當日章越在家中宴請章直,宴中章楶的幾個兒子除了章縡之外,章綜,章綡等也被叫來。章楶之子也是各個出類拔萃。
章楶平日教子極嚴,閑暇時就將他們關在一間屋子里讀書,子弟一個個都成器。
章越追封章楶之后,又為他幾個兒子各個蔭官。
不過他們以后要經歷幾多風雨,方能替叔伯們承擔起國家重任?
看著章家下一輩皆聚于一堂,章越忽想起了劉邦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說罷章越觸景生情,又飲了數杯離席而去。
十月。
黨項憤恨于與宋交戰之際,阿里骨屢屢侵地之恨。
于是在割讓了三州予宋后,黨項之主李秉常出動三萬騎與阿里骨大戰于陰山獲勝。
阿里骨戰敗后退兵,讓出吞并的陰山之地。
不過黨項不肯罷休,李秉常又起十萬兵馬聯合回鶻攻入河西,與阿里骨大戰。
同時金秋剛過,交趾蠢蠢欲動,章越當即拜章直為安南道經略使率十萬攻伐交趾。
章直一戰即攻下了廣源州等數州,被兵臨交趾國都升龍府城下,交趾國王被迫求和。
章直上奏朝廷為防止交趾奪回,愿親自在為國守疆,化夷為漢徐徐改土歸流,使之并入中國版圖,并附了一首詩予章越‘人言洛陽花似錦,偏我到來不是春’。
于是章直率軍鎮守廣源州這蠻荒之地,招撫蠻夷,興修水利,一任直到五年之后方返回汴京。
當地百姓感念其恩德修祠立廟世世祭奠。
元祐二年,春。
春暖花開時。
便殿。
天子道:“章惇上奏要為配合朝廷開拓湖廣的大計。他獻策于朝廷。”
“招撫熟蠻酋長符氏,許其世襲土官,助宋軍向導。”
“仿西北“淺攻進筑”之策,命士卒沿沅江建三十六寨,步步為營。”
“開榷場鹽鐵之利,以茶帛易蠻族山地,瓦解其自給根基。”
“并在辰州設“蠻學”,授漢文農耕;又奏請朝廷免湖廣新附地三年賦稅。”
章越向天子道:“陛下,交趾未靖,湖廣瘴癘之地,蠻夷屢叛。章惇素有膽略,調此臣為國開疆是為良策!”
天子笑道:“卿家為國而謀,不計私怨,確實胸懷廣大。”
垂簾后的向太后道:“如此就安排章惇一個差事。”
章越道:“就為湖廣路經略使。”
垂簾后的太后道:“就這么辦。”
章越心道,章惇可以起復,但蔡確是永遠不可能起復,就讓他在安州安居,過個數年再調他到離陳州近一些的地方終老。
太后又道:“考成法在朝中頗有非議,有苛刻官民之弊。”
“尚書省留尚書簿;中書后省,門下后省留稽查簿;六部留底簿,以簿冊稽核之法命官員上報進度,雖有監督之效,但也生官員弄虛作假,急功近利之心,甚至于唯上是從。”
“兩位平章軍國重事也有不同意見。”
章越道:“皇太后所言極是,條章文字是藉以通言語,備遺忘耳,并不足恃。”
“故有云天下有治不治者,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
“似遼效本朝制錢鈔之法,自以為每年可得錢無數,最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這就是得其文,不得其實。”
章越說到這里,太后和天子都是莞爾。
遼國政治在大宋朝堂已是成為經典段子和笑話。
耶律洪基變法以來,如今遼國摸著大宋過河,耶律洪基東施效顰王安石,但最后怎么學都學不像。
這一次遼國攻宋沒取得什么戰果,與耶律洪基變法搞得遼國民怨沸騰也有關系。
章越道:“當初荊公變法能成之要,在于先易風俗,立法度。”
“臣當年制策上仁宗皇帝,欲行變法必先強本,而強本之要在于中央集權。”
“這些年來,朝廷一直循此道路前行。臣觀五百年后,中央集權只會比如今更甚。“
天子道:“那遼國之失在于制度不能集權之故。”
章越道:“啟稟陛下,制度還是流于其表之故,制度自意識形態而來,意識形態自文化而來。”
“胡虜沒有百年運,遼國立國兩百年,雖補以漢俗以治其國。始終不過得其形罷了。”
“不過本朝制度雖能集權,可所失也在如此。”
天子道:“朕愿聞其詳,卿直言明治亂興亡之道。”
章越道:“陛下,家國興亡,首在于治吏;朝廷興衰,功在于財政。”
“而治吏首在公與廉,吏不畏我嚴,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只要世道上吏治不清,貪官為害。”
“其次在于朝廷法所當加,雖貴近不宥,官吏就能治。”
但見天子徐徐點頭,簾后太后也是滿意。
“至于財政,朝廷當量入為出。先帝之所以變法,歸根結底也是因為財賦不足,入不敷出。這財賦皆出自百姓,管子收山海為國有,可山海不也是百姓所有?但臣只見取之于民,卻少見用之于民。”
“變法之道既要從主觀而行,也要從客觀而為。”
“荊公大才,然臣不管初衷有多好,但不能落地,民不以為便,終究難以持久。”
“溫公固能以民情為念,但無疑于盲人摸象,摸到什么就以為是什么,不知道老百姓最深切之望。”
“二人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愿皇太后和陛下引以為鑒,為后世垂范。”
皇太后聽了再度點頭道:“卿家,這才是治國之大經大法。但章卿還未說如何避免考成之法,以文害實之弊呢?”
章越道:“陛下,方才臣已是說過了,變法是要強干,然監督是要分權。”
“臣以尚書,中書,門下,御史臺四部分治,相互制衡,以防有人借考成行專斷之事,避免人治之弊。”
“同時立限考事之后,也不可單一繩之……既要合,也要分。”
隨著章越言語,她看著垂簾下官家已是頻頻點頭。
向太后目光收回,心底突然起心動念,舉起手輕輕挑簾朝外看去,一旁內侍見都急忙垂了頭去。
皇太后剝開冕旒,但見章越一身紫袍玉帶,正坐于殿中心道,章卿年紀與先帝相仿,若爹爹當年有吳充那等眼光那該多好。當年他中狀元御街夸官時,我也曾旁觀過……
章越擦拭額上汗水,他心知天子皇太后都是不好忽悠的人。
這時他看到珠簾后鳳目投來的目光,不由心底一凜。
珠簾旋即被放下,皇太后不免深深嘆息,當年的少女懷春的心思涌上心頭,旋即又按下了。
章越走出便殿,今日汴京風好大,吹得他紫袍玉帶獵獵作響。
忽見幾名內侍正俯身在一處花圃間忙碌,便駐足觀望。
晨光透過云隙灑在那方寸之地,將新抽的嫩芽映得透亮。
章越望著出神。
幾名內侍初時不覺,后一人眼尖看見是章越立即參拜行禮。
“參見司空!“一名眼尖的內侍慌忙跪拜,其余人這才驚覺,紛紛放下花鋤行禮。
章越拂袖示意眾人起身,踱步至花圃前。但見泥土中新萌的綠意間雜著幾株野草,內侍們正欲連根拔除。
他俯身拈起一株幼苗,青翠的葉脈在掌心舒展。
“稟司空,“為首的內侍躬身解釋,“春宴在即,奴婢等奉命清理這些蓬蒿雜草,好換上牡丹芍藥。“
忽覺露水沾濕了朝服袖口,章越看了幾株道:
“今日蓬草與蒿草,也許是他日能凌云的參天大樹。”
“都是天地生材,莫以貴賤分之,且讓它長吧!”
內侍們面面相覷,卻見章越已負手遠去。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