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文唐 753 鹽票的由來
朝廷發行這種紙質的憑據?
長孫無忌大驚失色的道:“萬萬不可呀圣人。”
本來李世民也就是隨口一提,見長孫無忌這么大反應也有些驚訝,問道:“為何?”
長孫無忌說道:“鹽票說穿了就是一張白紙,本身一文錢都不值,它之所以值錢皆因有岳候的信譽和棣州鹽場做擔保。”
“一旦哪天或者岳候的信譽崩塌,或者棣州鹽場倒閉,都會讓這些鹽票變得一文不值。到那個時候,持有鹽票的人至少要掉一塊肉,甚至家破人亡。”
“反之亦然,如果市面上鹽票數量過多,超過了岳候的信譽和棣州鹽場能承受的范圍,鹽票也會跟著貶值。會反過來累及岳候的信譽,讓他身敗名裂,讓棣州鹽場倒閉。”
“朝廷發行這種票據拿什么來擔保?信譽?朝廷信譽來之不易,豈能輕易使用。”
“且我們的金銀銅幣實際含金量只有面額的三分之一,那三分之二的不足全是用朝廷信譽做擔保,才能得以通行天下。”
“如果我們發行這種票據,一旦出現問題,很可能會波及到金銀銅幣的穩定,導致整個國家的崩潰。”
“且岳候的鹽票只在大宗貿易的時候才用的上,對普通百姓來說沒有一點用處。”
“而我大唐缺的正是供普通百姓使用的小額銅錢,大額的一貫金幣百文硬幣乃至五十文銀幣都是足夠的。”
“朝廷總不能發行一文兩文五文面額的票據吧?發行大額票據對民生沒有任何幫助,只會承擔不必要的風險。”
“最近幾年通過貿易天下財富源源不斷的流入大唐,在加上金銀銅礦的開采,已經大大緩解了錢荒帶來的壓力。”
“再過幾年,隨著更多的金銀銅流入錢荒只會越來越輕。所以朝廷實無必要冒這個險。”
說到這里長孫無忌生怕還不能打消李世民的念頭,又加重了語氣道:
“圣人可還記得蜀漢之際諸葛亮在漢中推行的值百錢?搞得當地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百姓甚至開始以物易物。”
“到現在漢中百姓提起值百錢之事依然罵不絕口,票據的危害還在值百錢之上。”
這個年代還沒有正兒八經的錢莊,前幾年皇商行開了錢莊,但愿意使用的人并不多,大家還是不習慣把錢放在別人那里。
自然也就沒有通貨緊縮、通貨膨脹、擠兌等等詞匯。
但長孫無忌畢竟是這個時代的精英,很敏銳的察覺到了紙幣的缺點,并用自己能理解的話表述給了李世民聽。
至于諸葛亮的值百錢……蜀漢之際民生凋敝,蜀漢政權財政入不敷出,諸葛亮就想到了一個點子,發行值百錢。
什么意思呢,就是一文錢當一百文使用——不知道這算不算最早的信用貨幣,雖然它是金屬的,但面額超過了實際價值一百倍。
但蜀漢只是地方政權啊,這種錢出了漢中就沒人認,百姓自然也不愿意要。
可當政者一句話你不要也得要,一時間漢中民間是苦不堪言,漢中權貴也是把諸葛亮恨的咬牙切齒。
諸葛亮晚年為什么要六出祁山?難道他不想休養生息等兵強馬壯來年再戰嗎?
不,他很清楚。正因為清楚才不得不這么做。
不打仗會被經濟拖垮,不用幾年就滅國了。打仗是為了轉移內部矛盾,順便搏一搏那渺茫的一線生機。
真要是運氣好打出去了,那整盤棋就活了。
可惜,司馬懿也不是簡單人物,也是掐準了這一點。我就不和你正面打,活活拖垮你。最終諸葛亮被熬死,蜀漢被滅。
長孫無忌用值百錢來類比票據在恰當不過了,而且還有一句話他沒有說,因為那句話犯了忌諱。
在紙上寫寫字就能當錢花,萬一哪天朝廷財政吃緊,皇帝動了歪腦筋,濫發票據掠奪民財怎么辦?
那真的要亡國了。
雖然這句話他沒說出口,但李世民對這個大舅子很了解,豈能不明白他的意思。再說蜀漢這一段歷史才過去幾百年,他可謂是耳熟能詳。
所以能理解長孫無忌的這番話的意思,本來就只是偶發的興趣也徹底被打消。票據確實不可行。
至于岳山的鹽票,他想發就發吧。將來出事兒了他自己擔著。
甚至李世民內心深處還有著自己的小算盤,既然這些大商人都認岳山的鹽票。那將來朝廷缺錢了,完全可以讓他寫幾張用來應應急,就不信他敢拒絕。
好處朝廷落,黑鍋岳山背,完美。
這場談話以李世民的一句話作為結尾:“你去皇商行打聽一下,翠嵐的鹽引到底是怎么回事兒。”
隔壁房間的岳山還不知道老丈人又開始算計他了,這會兒他也正頭大了。剛知道鹽票買賣是怎么回事兒的時候,他整個人都懵了。
這特么不就是鹽引嗎?你們怎么還玩出花來了。
當他清醒過來之后腦海里只有一個聲音:長孫無垢你坑我。
為什么?因為現在市面上流傳的鹽票都是長孫無垢要走的。
說來話長。
棣州鹽場最早實行的專賣制度,只有指定的鹽商才能拿貨。但有一種情況例外,拿著他出具的鹽引,不論什么人都能拿到鹽。
鹽引是怎么來的呢?
當時他手中的錢不夠用,又想搞基建,就臨時想了鹽引的點子出來。他發布任務商人墊付資金去做,等任務完成他出具鹽引,商人拿著鹽引去鹽場提鹽。
那時候鹽非常值錢,即便需要自己前期墊錢,依然有許多商人嘗試去做。
如此幾次之后他們發現岳山開的鹽引確實能足額拿到鹽,甚至還能提前拿到鹽,大家的心就放了下來。對岳山的信譽也有了足夠的信任。
后來那些商人發現,替岳山做任務本身就是個賺錢的活兒,就算沒有鹽引,用現錢結賬他們依然有的賺,賺的還不少。
如果算上鹽引,那賺的就更多了,所以更多的商人擁來接任務。
在棣州發展初期缺錢的時候,鹽引確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后來曬鹽技術流傳出去,大唐沿海地區冒出了許多鹽場,鹽業專營反而成了阻礙。岳山及時調整策略,取消鹽業專營,全面放開食鹽生意。
而且到了這個時候棣州大勢已成,商城成為大唐的商貿中心。他沒必要在用發布任務的方式搞基建,自然也就不準備在往外發放鹽引。
但是……此時地球上最大的商業集團皇商行的當家人長孫無垢找了過來。
皇商行的生意很大,鹽業自然也有插手。而且他們需要的鹽更多,長孫無垢就以盡快拿到鹽為借口,時不時找他要一些鹽引。
現在想想都知道這個借口就是漏洞百出,以皇商行的地位想要鹽,哪個鹽場敢推脫不給?根本就不需要他的鹽引。
只是出于對長孫無垢的信任,他沒有想那么多就給開了。
而且長孫無垢也不是白拿他的鹽引,提多少鹽都會如數給棣州鹽場多少錢,一分都不欠。
他就沒有放在心上,開完后定期和棣州鹽場核對一下賬目沒有問題就過去了。
現在想想,她要鹽引根本就不是為了提鹽,而是當支票來用的。
以前他就私下聽說過有人用鹽引當前進行大宗貿易,只是這種情況很少。
當時鹽還是專營的,利潤太高,拿到鹽引的人都會第一時間換成鹽,轉手一賣就是幾倍十幾倍的利潤,沒人會蠢到拿它當錢用。
估計這件事情不知道怎么被長孫無垢給知道了,就動了心思。畢竟‘支票’用起來實在太方便了,皇商行又經常進行大宗貿易,最需要這種東西。
當然,以上都是他自己猜測的,具體情況還要回去親自問過長孫無垢才行。但他敢肯定,絕對和她脫不了干系。
甚至可以說鹽引能被這么多人認可,皇商行才是最大的操盤手。
但讓他不解的是,長孫無垢是怎么想到用鹽引代替貨幣這種方法來的,太超前了。
不過這個問題只能留待回京之后親自去問了,現在他只慶幸一件事情。
幸好最早發出去的鹽引都收了回來,現在市面上流傳的鹽引都是龍首紙材質制作的。
最早發鹽引的時候龍首紙還沒有造出來,都是隨手拿張紙寫的,很容易造假。
后來龍首紙造出來甚至還搞出了水印,他就開始用龍首紙寫,最大程度的杜絕了造假的可能性。
否則現在他肯定會頭疼死——雖然現在已經很頭大了。
但估算了一下這幾年他開出去的鹽票也就幾百萬貫,在除去被收回的那部分,流通到市面上的大約也就百十萬貫的樣子。就算出問題,以他的家產也能賠得起。
但……以后絕對不能再給長孫無垢開鹽引了。不,不光是不能給她開鹽引,還要把以前的都要回來。
幾百萬貫大面額貨幣,全靠他的信譽和棣州鹽場來維系,太危險了,一個不好他的信譽就成渣渣了。
眾人沒有在聊鹽引的事情,似乎這件事情就這么過去了。
第二天李世民沒有微服私訪,而是分別去棣州書院、軍校和水師大營去考察慰問了一番。第三天則是去了造船廠和鹽場進行了考察。
岳山自然是全程陪同,在造船廠考察的時候還提出了一個建議:取消匠籍,還匠人一個自由身。
這個提議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對,理由是害怕放開匠籍后會導致匠人流失,影響國家建設。
岳山當場質問他們,匠人為什么會流失?他們為什么不愿意讓自己的子孫繼承自己的手藝?
為什么民間的匠人把手藝當寶貝一樣傳承給自己的孩子,甚至還傳男不傳女?同樣是匠人,為什么會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
甚至還最根溯源,談到了管仲設立匠籍的本意:并不單純是為了束縛匠人,更多是為了提高匠人的地位,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那時候匠人的地位很高,相當于是半個吏員的身份。
在那個萬事講究出身血統的時代,普通人能獲得半個吏員的身份,那就是光宗耀祖。
而后來儒家搞出了士農工商,那工匠貶低列為第三等,匠籍已經失去了本意,不在是鼓勵工匠的手段,而是變成了奴役工匠的枷鎖。
而事實上工匠真的這么差嗎?不可能。
沒有工匠你們用的筆墨紙硯是哪來的?用的鍋碗瓢盆是誰造的?強弓利劍、大炮戰船是哪來的?
沒有工匠大家還在過著飲毛茹血的野蠻生活,哪來現在的文明社會。一邊享受好處,一邊貶低他們,完全就是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
一席話說的那些反對的人羞愧難當。
然而即便如此李世民也并沒有輕易答應取消匠籍,這畢竟是一件影響巨大的事情,不能輕易下決斷。
雖然他是皇帝,可很多事情真的沒辦法乾綱獨斷。
岳山也理解他的顧慮,沒有強求他現在就給出答案。
匠籍施行到現在已經上千年,且牽扯到的利益實在太廣了,不是隨便就能廢除的。
比如工部名下的工匠說白了就是奴隸,朝廷的各種大工程都要他們來做。但凡有點身份地位的人家里有需要,也可以問工部借人去干活。
而且他們光干活還沒有錢拿,干的差了還要受罰。
就這種身份居然還要求他們代代相傳父死子繼,只能說一句,萬惡的舊社會。
岳山早就想解放工匠了,只是他清楚匠籍一事牽扯太廣,貿然提出只會遭到所有人反對。所以一直在積蓄力量,尋找合適的時機。
現在他認為時機差不多成熟了——巨艦大炮都造出來了,蒸汽機火車也即將問世,在沒有比這更合適的機會了。
所以他才趁著李世民考察造船廠的機會提了出來。
遭到別人的反對是意料中的事情,只要李世民沒有當場反對,就成了七成,剩下三成就看雙方拉扯的怎么樣了。
但岳山是信心十足,估摸著田順谷他們應該已經搞出火車來了。到時候拉到李世民面前溜達一圈,比再多的話都管用。
第四天李世民帶著一群文武大臣登上了船只,再次踏上了返回長安的道路。
這次只在東都洛陽停留了一天,李世民連船都沒下,只在船上接見了當地的權貴就繼續踏上歸途。
一路馬不停蹄,沒幾日就進入了關中地界。
再次遙望潼關,眾人的心情是截然不同。李世民再次念出了岳山搬運的那首詞,贊其為千古名篇。
同時還說這首詞應當為君者戒,不要因為眼前的勝利驕傲自大,秦漢也很強大不一樣滅亡了嗎。
此言一出,眾人都明白這件事情算是完結了,這首詞也可以廣為傳播不用在忌諱給沒完。
岳山也松了口氣,同時也為這首詞感到開心。
又一日,巍峨的長安城遙遙在望,船隊卻停了下來——要進行休整。
而圣人凱旋歸來已經來到長安左近不日即將回京的消息也傳遍了長安城,偌大的城池頓時就沸騰了,無數人奔走相告自發前來迎接。
高士廉則率領留守的文武百官出城到渭水河畔迎接圣駕。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