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軍工科技 四千零三十二章 神經指紋建模技術
事實上,在吳浩他們的智能VR眼鏡以及相關體感配件系統出來后,就已經有不少軍隊,安全機構采購這款產品,然后用于日常訓練了。
只不過這些更多的是由這些機構自己應用開發,結合相關的游戲。而這次呢,這套系統呢確實由吳浩他們開發的,相信性能會更加優秀。
這個時候,坐在臺下后排的一位年輕的研究員站了起來,接過話筒開口說道:“吳總,神經信號捕捉技術是否考慮過個體差異?
畢竟不同指揮官的思維習慣、語言邏輯,甚至神經傳導速度都存在天然區別,這可能導致系統適配出現偏差。”
吳浩指尖輕點平板,大屏幕上浮現出由神經元網絡構成的立體圖譜,銀藍色的線條如星河般交織閃爍。
“這正是我們技術突破的核心,神經信號的個體化適配。大家請看這個演示。”
畫面中,三名不同體型、年齡的軍官同時戴上神經接駁頭盔,腦電波信號以炫目的色采在虛擬空間中延展,每道波形都呈現出獨特的頻率與振幅。
“人類的神經信號就像指紋,沒有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他調出一組對比數據,說道:“我們采集了3000名海軍官兵的神經信號樣本,發現即便是相同指令,不同個體的信號強度差異可達37。
為此,系統采用了三重自適應機制。”
吳浩輕點屏幕,圖譜中央亮起金色節點,繼續說道:“首先是‘神經指紋建模’,通過72小時的基礎訓練,系統能捕捉指揮官獨特的思維脈沖模式,就像為大腦繪制專屬的‘聲紋圖譜’。
上個月的測試中,某位參加測試的艦長在經過三天訓練后,系統對其指令的識別準確率從初始的79飆升至98.6。”
會場響起輕微的驚嘆聲,吳浩繼續道:“但戰場環境瞬息萬變,指揮官的生理狀態時刻在波動。”
他切換至另一組畫面,模擬戰場中,一名軍官在連續48小時作戰后,系統實時監測到其神經信號出現紊亂。
“這時,動態校準程序就會啟動。”
隨著他的話音,大屏幕上虛擬界面彈出全息診斷窗口。
“系統以每秒10萬次的頻率掃描神經信號特征,銀藍色的線條迅速重組。通過量子退火算法,系統能在20分鐘內完成自適應調整。
看,當這名指揮官下達‘規避機動’指令時,系統依然保持了96.3的響應準確率。”
后排的研究員微微皺眉道:“如果遇到腦損傷或突發疾病導致的神經信號劇變呢?”
吳浩露出自信的微笑,調出一段特殊視頻:畫面中的軍官因模擬爆炸沖擊導致短暫意識模糊,神經信號出現劇烈扭曲。
但下一秒,系統自動激活應急模式,通過低頻脈沖刺激引導神經電流回歸穩定,同時將指令優先級切換至語音與手勢雙重確認。
“我們在系統底層植入了神經可塑性模型。”
他解釋道:“就像人體的自愈機制,即使遭遇重大生理變化,系統也能通過深度學習不斷優化識別算法。
目前,我們已針對12種常見戰場傷病開發了專項適配方案。”
會場陷入短暫的寂靜,唯有空調出風口發出低沉的嗡鳴。
吳浩最后將畫面定格在一張神經元與代碼交織的抽象圖上說道:“說到底,人機融合的本質是讓技術理解人類的獨特性。
我們不僅在訓練系統中復刻戰場,更在代碼深處構建了能感知、學習、適應的‘數字神經’,讓每一位指揮官都能在虛擬與現實的邊界,找到最契合自己的作戰方式。”
隨著吳浩的話落,坐在前排的海軍領導摘下眼鏡擦拭,低聲和身旁領導交換著點頭認可的眼神。
專攻神經科學的林教授快速在筆記本上記錄,筆尖劃過紙面的沙沙聲與后排記者敲擊鍵盤的聲響交織。
年輕研究員攥著話筒的手微微發抖,顯然被技術的精妙所震撼。幾位白發蒼蒼的老專家交頭接耳,神情從最初的質疑逐漸轉為欣慰。
整個會場的氣氛持續高漲起來。
會場后排突然舉起話筒,一位年輕的海軍上尉略顯緊張地開口道:“吳總,虛擬現實訓練是否會削弱官兵的傳統作戰技能?
比如失去系統輔助后,是否還能熟練使用紙質海圖、手動操作武器?”
吳浩微笑著切換至傳統與現代結合的訓練模式演示:“我們特意設置了‘斷網’場景,強制指揮官在系統癱瘓時回歸基礎技能操作。
畫面中,受訓者在虛擬艦橋內同時使用全息地圖與紙質海圖,手動解算火控參數的同時,還要用思維指令調度無人機偵查。
這種虛實結合的訓練,反而讓官兵對戰術本質有了更深理解。”
討論聲中,陳老緩緩摘下老花鏡擦拭:“浩宇科技的這套方案,真正做到了技術為戰斗力服務。
但我建議后續增加多軍種聯合訓練模塊,未來海戰必然是體系對抗,人機融合系統也要適應更復雜的協同需求。”
吳浩鄭重點頭,說道:“陳老的建議我們已經在規劃中。將誒下來,我們將與軍方聯合開展跨域作戰模擬,讓人機系統在多維度戰場環境中接受檢驗。”
聽到他的話,陳老微微點頭,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這個時候,坐在前排一位穿著空軍軍裝的專家開口說道:“吳總,這套人機融合技術是否可以運用到其它軍事領域甚至其它軍兵種上,比如對于思維動作反應要求更高的空軍飛行員身上。”
話音剛落,會場內瞬間響起窸窸窣窣的議論聲。
后排空軍軍官們挺直腰板,目光灼灼;幾位陸軍代表交頭接耳,筆記本上快速記錄;海軍將領們微微頷首,露出思索神色。
角落里的軍工企業代表更是眼神發亮,低聲討論技術移植的可能性。
前排的技術專家們或托腮沉思,或推眼鏡點頭,年輕研究員們則迫不及待舉起相機,對準大屏幕準備記錄。
吳浩迎著全場聚焦的目光,微微點頭應道:“完全可行。
我們的神經信號捕捉技術具有高度兼容性,目前已完成與空軍飛行模擬器的初步對接測試。
飛行員在高過載環境下的細微神經波動,系統都能精準捕捉并轉化為操作指令,反應速度比傳統操作方式提升60。
而且,我們針對飛行作戰特性,開發了專屬的‘空中態勢預判模型’,能輔助飛行員在瞬息萬變的空戰中搶占先機。”
聽到吳浩的話,現場瞬間沸騰起來,尤其是空軍和陸軍以及其它領域的專家們也都頓時來了興趣,現場氣氛達到了頂點。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