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武林帝國 4-71 向何處去
471向何處去
大周朝的政壇面臨著風起云涌的變革,這場變革是至上而下的,波及到每一個人。
皇后和前太子的葬禮極盡奢華,母子二人葬在城東早已預備好的皇陵中,浩大肅穆的皇陵是從天佑元年就開始興建的,剛開始的時候皇帝說力求節儉,隨便挖幾個坑就好,但是過了幾年,風向就悄悄地轉變了,皇帝再也不說什么節約精簡,民脂民膏啥的,極盡所能的修建陵墓。
葬禮過后,新政的議題就放到了皇帝的桌面上,以往大周朝廷的格局是沿用舊制,參照了唐宋元的形式,在皇帝下有中書省,左右丞相管理六部,這樣一來丞相的權力未免過大,以至于和皇權抗衡了。
皇帝是開國之君,倒也不怕丞相敢和自己對著干,可是他要為子孫后代著想,萬一自己死后,丞相奪權架空皇帝,那老張家的天下不就完了。
趁著自己還春秋鼎盛,先把所有兒孫將會面對的問題給處理了,先前已經清理了軍隊系統,那些老軍頭統統都被勒令去職,回家榮養去了,不守本分的中青年將領,殺的殺,流的流,皇帝出手狠辣,絕對不給人緩過勁的機會,趁著宮變得由頭,把所有不放心的因素全給鏟除了。
接下來就是改組政府了,至于應該怎么改,皇帝心中只有一個粗略的計劃,最根本的是解除丞相的權力,但是丞相沒了權力,又怎么管理國家呢,難道全靠皇帝一個人的智慧?
這當然不行,皇帝很明白,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自己不過是鹽販子出身,沒什么高貴的血統,管理國家,還是要靠那些飽讀詩書的大臣。
正在犯愁之際,有人送上奏折,皇帝看了之后大呼精妙,下令重賞、擢升此人。
此人的履歷也很完美,貧寒子弟,進士出身,當過翰林,當過監察御史,辦過陜甘總督溫彥的大案子,回京之后也有建樹,據說在緝拿反賊的行動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曹少欽對此人也是贊譽有加,說他可堪大用。
這個人就是御史臺四品官員孟知秋。
孟知秋的奏折是關于政府改組的,其實這件事本輪不到他這個小御史插嘴,他的奏折也遞不到皇帝案頭的,可是孟知秋畢竟還有內廠官員的身份,這點小事還難不倒他。
孟知秋建議:裁撤中書省,成立內閣,左右相改稱大學士,內閣不再管理六部,只對皇帝負責,是皇帝的秘書處,咨詢建議機關。
為了分擔皇帝的辛勞,孟知秋還建議將權力下放一部分給內務府,由內務府組織一批人員根據皇帝的意思批閱奏章。
各地奏折先匯聚到內閣,內閣拿出自己的意見呈報給皇帝,稱作票擬,皇帝批復,稱作披紅,不重要的文件可以交給內務府的秉筆太監代辦,不用擔心太監們亂批,因為內閣還可以將披紅駁回,當然最終決定權還在皇帝,這只是為了防止內務府座大而已。
皇帝龍顏大悅,認為此法甚好,當即批復下去,雷厲風行的執行起來。
本來中書省設在文華殿,現在也不用挪窩了,直接改成內閣,左相胡惟庸,右相柳松坡皆留任,改稱輔政大學士,下面再設若干協辦大學士,學士等人,輔佐二人理政。
內務府在武英殿北面,也不用改地方,這事兒交給曹少欽辦理即可,訓練若干機靈識字的秉筆太監幫著他干活便是。
內閣、內務府,再加上皇帝本人處理政務的所在—養心殿,就組成了大周政府新的核心,比以前中書省獨攬大權不知道強了多少,別看只多了一個內務府,這里面的學問大了,只有太監才能真正得到皇帝的信任,才敢用。如此看來,這個孟知秋確實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朝廷改組,只需皇帝一句話即可,從此中書省不復存在,六部也不再受內閣管轄,直接對皇帝負責,當然內閣也不是從此淪為擺設,它依然是最重要的朝廷機構,皇帝規定,內務府的秉筆太監們必須保證對內閣大臣足夠的尊敬,進門要磕頭,出門要退著走,這也算給內閣大臣們一點補償了。
而且,皇帝還增加了內閣的人員,孟知秋就成了第一個協辦大學士,官位僅在兩位輔政大學士之下,專門負責養心殿內務府之間的行走,可謂天子重臣,大家都明白,小孟大人在內閣干兩年再外放,起碼是個巡撫。
內閣尚在改組之中,北方緊急軍報就來了,北元大軍悍然南下,已經打到燕京了,皇帝聞報之后大發雷霆之怒,老二不是說深入漠北,把蒙古人打得落花流水,王庭都讓他掀了么?現如今又是哪里來的蒙古大軍?
把承坤叫來責問,二皇子知道事情敗露了,但是咬死口說自己確實深入漠北打下王庭,至于是不是中了蒙古人的奸計那就不好說了。
二皇子把責任一推六二五,反正就這個局面了,皇太子也當不成了,你愛咋咋地吧,這樣一來,皇帝到沒了脾氣,難道因為這事把兒子宰了不成?
虎毒還不食子呢,何況皇帝經常以仁君自詡,這些天老二和老四的一切行動都在監視之中,兩個小子都還算老實,皇帝有心給他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可是又擔心放虎歸山,知子莫若父,老張家的子孫哪個也不是省油的燈。放在京城又怕磨了他倆的銳氣,畢竟皇帝不希望自己的江山交在一個窩囊廢手里。
恰在此時,又是一封奏折解了皇帝的苦惱。
這封奏折是內閣輔政大學士柳松坡轉交上來的,寫折子的人叫楊峰,是今年的新科狀元,外放天長做了幾個月的縣令,政績斐然,被吏部調回來當了部員,大概是不愿意當個默默無聞的京官吧,竟然通過自己的門師將一封奏折直接送到天子眼前。
奏折內容很短,但是字字珠璣,他建言皇帝將燕王和秦王的封地對調,這樣一來,一切問題迎刃而解。
藩王必須面對別人留下的攤子,如何處理各種復雜的關系,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勢力,需要更多的智慧,更多的精力,既耗費了他們的精神,又磨練了他們的意志,可謂良策!
皇帝龍顏大悅,將戶部主事楊峰擢升為內閣協辦大學士。
一時間,內閣多了兩位年輕有為的大學士,還都是狀元出身,并且都尚未成家,被稱為內閣雙壁,這在京城官宦人家中引起了頗大的一場風潮,誰要能收了他倆中的一個當女婿,那這輩子還愁啥。
皇帝雷厲風行,將兩個兒子派出京城,老二承坤前去長安,協辦西征事宜,老四承平去燕京,抵擋北元入侵。
在二子出京之前,皇帝又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他重新立了個太子,正是默默無聞的老三,安國郡王張承太。
當老三聽說自己被立為太子的時候,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激動,盼星星盼月亮,終于盼來了這個儲君的位子,他卻高興不起來了,臉色倒有些慘白,老三是個聰明人,他知道自己和大哥一樣,只不過是老二和老四的磨刀石罷了。
燕王和秦王聽說之后,也是一臉的恬淡,父皇這些招數,他倆也認清楚了,無非就是不斷地心理打擊,所謂的磨練而已。
愛咋咋地吧。
老三入住東宮,蕭妃娘娘母憑子貴,也牛氣了一把,廣發帖子邀請親戚和朝廷大員的內眷進宮玩耍,可是響應者了了,淑妃娘娘的前車之鑒還在那里擺著呢,滿以為自己兒子會成為儲君,也是這樣志得意滿,廣邀賓朋入宮,還沒兩天呢就發生了宮變,淑妃娘娘被太子挾持,差點香消玉損,現在神智還有些不清呢。
太子東宮冷冷清清,空氣中彷佛還彌漫著淡淡的血腥氣,身穿明黃四爪蟒袍的三殿下呆呆的站著,依稀間看到了大哥滿身是血的身影,依舊在向自己悲鳴:“生生世世不愿生在帝王家……”
新太子一個激靈,眼前的幻想消失了,一個老宦官站在門口,謙恭的說:“殿下,車馬預備好了。”
老三忽然想起,今天是送老二和老四離京的日子,父皇讓他代表前去送別,時間差不多該到了。
整理袍服管帶,出了東宮上了車駕,這還是大哥留下的四輪馬車,坐墊上似乎還有他的味道,馬蹄得得,車輪滾滾,承太的思緒卻總也平靜不下來。
來到城外水西門碼頭,百官已經等候在那里了,老二和老四站在碼頭邊,一臉的蕭瑟,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雖是初秋,卻一派蒼涼景象。
兩位皇子的車駕隨從,遠不如進京時候那般奢華浩蕩,誰都知道,那些鮮衣怒馬的隨從已經化作紫金山下的一堆枯骨了。
兄弟三人相對無言,唯有望著滾滾長江,唏噓萬千,大周朝將要向何處去啊。
本卷終
本書。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3Z全站文字,極致閱讀體驗,免費為您呈現。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