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嫡明 為何要定都長安?
經濟東邊發達,西邊落后。所以必須建都長安以增加西部的權重。
華夏是大國,首都首先要方便控制四方,位置要靠中,到各地距離都不太遠,其次要有戰略地位,要有安全性。2
東邊沿海地區發達是肯定的,這個無法改變。那么西部必然落后,所以西部必須要成為政治中心,以此來平衡東西方的差距。
同時,長安屬于北方。定都長安,也能平衡南北經濟不平衡的差距。既能平衡東西差距,也能平衡南北差距,除了長安還有誰?
定都長安,能看守西域和吐蕃,開拓西方疆土,恢復絲綢之路,同時抵御綠色。
有書友提海權,以此反對定都長安。但海權靠的是國策,還是在那里建都?
當然是國策。
明清北京靠近大海,德川幕府的江戶就在海邊,高麗漢城也靠海很近,還有很多島國,他們成為海權國家了嗎?沒有。
海權靠的是政策,是商業驅動。不是首都在哪。非要打著海權的名義,定都東邊,西邊就不管了?
退一萬步說,即便海權靠的不是國策,而真是靠海建都,那也只適合海權國家。
華夏是海權國家嗎?華夏傳統是大陸國家,這個不好。但華夏也不能從大陸國家完全轉變為海權國家。怎么辦?最好就是:陸權+海權的綜合性大國!
沒錯,大陸+海權!1
這也是現在做的。國家從來沒有說,我們是海權國家。從未說過。
陸權和海權,要兩手都要硬,都要高度重視。作為大國也有兼顧的能力,也必須兼顧,而不是偏愛。
有人要說花旗國。大哥,人家花旗國是兩洋國家好吧?人家東南西北都是大海,當然以海權為重,這是人家的地理決定的。1
華夏呢?西邊、北邊、西南是縱橫極深的大陸啊。正北一直到北冰洋才靠海,西南方向到天竺才出海,正西方更是到歐洲才出海,縱橫萬里!1
華夏只可能當陸權+海權的綜合性大國,而不能學花旗國。中西亞的石油不要了?
為何沙俄不能成為海權國家?是人家造不出戰艦嗎?是不喜歡嗎?當然不是,是人家的地理決定,它必須要以陸權為主,不然它保不住它廣袤的疆土。
我們也不能學沙俄。
華夏既不能學花旗國偏重海權,也不能學沙俄偏重陸權。華夏的地理決定,祂應該是陸權+海權!2
并重!
書中的戰略就是:
靠東邊發達的商業和經濟,開拓海路搞海權。
靠西邊的大陸縱橫和東西大動脈,開拓國土資源(土地和石油)搞陸權。
陸海東西配合,兩條路邁進。
陸上向西,再向西。即便不成為第二個蒙古帝國,起碼也不能比唐朝差,唐朝都到中亞了。2
海上向東,再向東……最后陸權和海權的觸角,要在大明的版圖上…東西匯合!完成閉合!
而且,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綠色),定都長安也很必要!這里就不深入探討,懂的都懂。
所以,從平衡東西南北經濟差距、陸權+海權的雙重戰略、居中輻射四方國土、抗綠保傳統、強化控制西域和吐蕃,這五個方面考量,有哪個地方比長安更適合?
你說,哪個比長安更合適,有嗎?2
沒有了。
難道建都東邊,讓西部沒落幾百年嗎?經濟中心注定不是西部,然后政治中心也不是西部,西部怎么振興?東西差距怎么平衡?后世的教訓不夠嗎?
翻開清史看看,滿清在西部打了多少仗?打吐蕃、打準格爾、平囬亂、打阿古柏…從清初打到清末,好幾次,吐蕃和西域都差點被大英和沙俄拿走了。雖然勉強保住了,可終究是西部綠了,不可逆的綠。
定都長安,西部會安全的多。可以在西域之北截住沙俄,讓沙俄根本無法東侵。用最省力的方式,圈了整個西伯利亞。1
而書中的倭國、女真、蒙古都殘了,東北反而沒問題。
有書友說關中養不起太多人口,唐朝皇帝去洛陽就食。可知道唐朝皇帝為何去洛陽就食嗎?最后一次去洛陽就食是什么時候?
隋唐皇帝,最早去洛陽就食的“逐糧天子”是隋文帝,最后一次就食洛陽的是唐德宗,前后兩百年之久。
兩百年間,大概有十次就食洛陽,差不多二十年就要搞一次,的確蠻頻繁的。
原因有很多:天災(旱災或蝗災)、漕運被斷、兵災。
但總體而言,似乎是當時的關中,已經養不起那么多的人口。不是因為土地少,而是因為隋唐時期,西北經歷了一個暖干化的干旱期。這個暖干化的干旱期,長達兩百年之久!
著名的羅布泊,就是在這個時期第一次干涸。不少西域小國,都被這個干旱期毀滅。
西域的沙漠化,西北的沙化,就是這個兩百年的干旱期加速造成的。相對而言,關中還好很多,這就是為何唐朝還沒有遷都。
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很罕見的。
西北兩百年的暖干化干旱期,反而成就了吐蕃帝國和南詔國。
你沒看錯。吐蕃帝國和南詔國,就是這個大干旱期的唯二贏家。
因為這個大干旱期是暖干性質,伴隨著氣溫升高,寒冷的吐蕃高原變暖,環境好轉,造就了強盛的大吐蕃國。
吐蕃帝國的強盛也就二百年,幾乎和這個暖干期一致。
高原上氣候變暖,冰山融化,導致怒江、瀾滄江等水流充沛,改善了云南高原的水利灌溉,從而使得南詔崛起。
可是倒霉的卻是隋唐帝國。
干旱就容易鬧蝗災,輪流來,雙重暴擊(我想靜靜),好絕望。
然而隋唐真的很強啊,硬是在這個長達兩百年的干旱期中挺了過來,還搞出了萬國來朝的盛世。
關中也真是牛。硬是在這個兩百年的西北大干旱中,勉強養活了大量人口。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唐德宗之后,因為干旱期結束,就再也沒有就食洛陽的記錄。
也就是從那時起,因為降雨量增加,關中的主要糧食作物,徹底由小米變為小麥。關中再次成為糧倉,鳳翔甚至種植水稻了,還一年兩季!1
這也是為何,安史之亂后唐朝又挺了一百五十年的原因之一,因為干旱期結束了。
宋朝時期,關中可以養西軍,長期和西夏死磕。
元朝,關中養馬。關中環境被大肆破壞,加上蒙元廢弛關中水利,使得關中又不行了。
可即便如此,也仍然能養活幾百萬人口(是關中不是陜西),少數時期還能對外輸糧。
那么在書中,1600年這個時期,關中有沒有可能恢復呢?我認為完全沒問題。
后世就做到了。晚明雖然沒有后世的改造能力,可晚明的關中環境,要比幾百年后的清末強的多,破壞沒有那么嚴重,恢復難度也小啊。
起碼,晚明的關中,還有成片的森林。不然為何秦商賣了幾百年的木材,從明朝賣到清朝?2
到了三百年后的清末民初,關中的森林徹底消失,破壞到了極點,治理難度也就是地獄級的了。
晚明時期治理,難度要小的多,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最根本的就是水利工程和植被恢復。
明清的植被恢復工程是沒有的。治水成績嘛,用兩個字形容,就是:很爛!
四個字形容,就是“乏善可陳”。
明清兩朝,水利工程是退步的,不如唐宋。很多技術斷層。加上無法大規模像唐宋那樣征調勞役,要想完成大型的、系統性的水利工程,根本是不可能的事。1
既沒有這個技術,也沒有這個能力,還沒有這個決心。對大明而言,還要再加一條:沒有這個財力!
因為明清都知道元朝是怎么滅亡的:幾十萬人修黃河!
這種超大規模的勞役征調,是明清不敢干,也干不了的事。
別說幾十萬人了,永樂之后,從宣德開始,直到民國,這五百年間,超過十萬民夫的單項工程,一次也沒有!
嘉靖大修長城,民夫七萬人。康麻子修吉林邊墻,民夫八萬。潘季馴、靳輔大修黃河,勞役都沒有超過十萬。乾隆修圓明園,民夫四萬。
乾隆征西域,雖然征調了十八萬民夫運輸糧草,可是運輸線長達千余里,各地分包分段完成,并非單項工程。
可是,要重建優化關中水利、恢復植被,非數十萬勞役、十年之功不可!
這么浩大的工程,哪個朝代玩得起?漢唐也不行啊。
可是朱寅能。他不但能,而且還能讓關中完全養得起首都,甚至不需要漕運。
為何?
第一,因為他會有大量戰俘奴隸可用。對外征服獲取的苦力資源,不是任何朝代可比。2
第二,他的財力也不是歷代可比。
第三,他有后世理論技術,有決心,有前瞻性。
第四,他能改良小麥水稻品種,推廣玉米、土豆、紅薯,能增加畝產。
第五,他有改良土地肥力的技術。
第五,他能開通湖廣、四川到漢中進入關中的新漕運。技術上完全可行。
第六……第六就是…多年后科技發展,肯定要通蒸汽動車啊!有了鐵路,你怕關中糧食不夠吃?4
還有,定都關中就是逼著大明治理西北,改善西北,改善黃河上游,同時也改善西域的環境,是持續百年的工程。1
說了這么多,就到這了。
能理解就理解,不能理解就當架空好了,也不必認真。還有,我不是關中人。蟹蟹,正文更新要到晚上九點。20
讓綠色的改信仰,吃豬肉。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