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444章 國政軍策
國子監中,這幫克虜軍的武監生軍官們,卻看著遼東的軍事地圖指指點點。
李如松在騎兵科的威望很高,大家進入克虜軍之后,又結交了一些步兵科和炮兵科的同僚。
同為武監出身,大家又有共同的校園經歷,自然很快就熟悉起來。
這些人也被拉了進來,大家一起看著遼東的地圖,七嘴八舌的提出自己的想法。
這幫子武監生,都是經過系統的軍事訓練的,看著一張遼東地圖,也搞出了紙上談兵的氣勢來,筆尖仿佛是千軍萬馬,他們很快發現,這種討論也能過一過不能上戰場的癮!
這下子眾人更來勁了,每當一個人提出一個方案后,剩下的人都想盡辦法破解他的方案。
這種互相論戰有時候都要變成拳腳沖突了,最后都是李如松親自下場維持秩序,確定了不能動手的規矩之后,這才恢復了討論。
和普通的紙上談兵不同,這里是國子監,是大明第二大的檔案館。
很快,這幫武監生又開始搜羅史料,來支持自己的觀點。
這會兒指著地圖唾沫橫飛的,是誠意伯世子劉藎臣。
劉藎臣也想要在草原上馳騁沖鋒,最后選擇了克虜軍。
卻沒想到,克虜軍至今都沒有機會上戰場。
劉藎臣指著地圖說道:
“我以為,應該在五國城舊址筑城,控制野人女真!”
“不可能!”
“太偏遠了!”
“五國城金亡后就廢置了,如今根本無法駐軍!”
李如松看向劉藎臣所指的位置。
五國城很有名,因為這里是漢人恥辱之地。
金滅北宋后,將徽宗、欽宗二帝押解北歸,最后就是囚禁在五國城內。
徽、欽兩帝相繼病死,埋骨于此。
這座城原本是遼國所建造。
而遼國建立五國城,就是為了控制東北松花江和黑龍江沿岸的“生女真人”,五國就是生女真部落中最強大的五個。
金滅遼之后,也將五國城當做是東北重要的據點。
劉藎臣說道:
“五國城乃是松花江門戶!野女真部落要將貨物運輸出去,必經五國城!”
“我大明扼守五國城,女真人的貿易都要被控制,就等于扼住了他們的咽喉!”
看到五國城的位置,李如松也點頭,這里確實是要道。
劉藎臣又對五國城的地形進行了分析,還和其他武監同學進行了幾次攻防推演,結果都是只要用上最新的棱堡技術,建州女真和生女真都不可能奪下五國城。
五國城的棱堡只要和東勝衛棱堡一樣的大小,囤駐幾百人的隊伍,就能夠控制這條生女真對外貿易的商路,無論是從經濟上還是軍事上,劉藎臣的方案都是可行的。
“記錄下來。”
五國城是對付生女真的方案,但是最難處理的還是躲入長白山地區的建州女真。
眾人看向李如松,這里論最了解遼東問題的,就是李如松了。
“歷史上征服這片地區的不少,漢之武帝,唐之太宗,如果算上南北朝遼金元這些就更多了,但是當時對待東北都是以羈縻為主,就是經略遼東的,也僅限于遼陽附近。”
眾人點頭。
“五胡十六國時期的燕國就是如此,慕容氏是在龍城發家的,也就是我的老家遼陽,但是燕國強盛之后,慕容氏就將都城遷到了薊縣和鄴城。”
“蘇教務長課上也講過,遼陽乃是遼東最大的一塊農耕之地,要建立霸權必須要占據遼陽,才能有穩定的糧食來養軍隊。”
“史書上有關這些朝代如何經營更偏遠的遼東,筆墨都不多。”
眾人點頭。
“我翻遍了史書,以長白山區域為核心,建立地區霸權,只有渤海國了。”
“渤海國?”
在場的都是軍官,雖然經過兩年的武監學習,但是對歷史了解還是很少。
其實別說是這些軍官了,就是普通的讀書人,知道渤海國的也不多。
李如松如果不是專門研究東北,也不會查到這個名字。
“渤海國,唐時的海東盛國,享國180年,為契丹人所滅。”
“渤海國乃是粟末靺鞨部,當然這個不重要,唐時的東北局勢不安定,渤海國能立國那么久,并且一度稱霸東北,也有其不同尋常的地方。”
“當然,按照蘇教務長所說,唐時的東北要比如現在暖和,那時候吐蕃都能稱雄,當時的條件和如今肯定是不一樣的。”
“如今遼東苦寒,但是渤海國依然對朝廷經營東北的大戰略有參考性。”
眾人紛紛點頭。
李如松攤開一張地圖,對著眾人說道:“這是我根據史書記載,加上零星的史料,對渤海國進行的考證。”
李如松揉了揉眼睛。
有關渤海國的資料極少,如果這里不是國子監的圖書館,怕是連這點成果都研究不出來。
“渤海國,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在長白山地區建立霸權的國度。”
“只可惜史書上有關渤海國戰役的記錄幾乎沒有。”
眾人又有些沮喪,沒有歷史戰役參考,軍事部署就無從說起了。
但是很快,李如松又說道:
“但是我想到了一個辦法。”
“諸位知道嗎?這渤海國歷史上有五京。”
“京,國之重地也,古代的京城都是戰略要地。”
“渤海國是一個小國,史書上對于渤海國的其他資料都不可考了,但是因為使者往來,五京的位置卻留下來了。”
“這是我對各種歷史資料考證后,推測出的五京位置。”
“諸位看,中京顯德府(吉林省和龍市),這里是渤海國最早的國都,也是渤海國發家的地方。”
“這里有盆地適合耕種,又是交通要道,渤海國既然可以在這里設置都城,那我大明也可以在這里筑城,養活一城人馬是沒有問題的。”
眾人看向這個位置,也覺得這里十分的險要。
“后來又遷都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省寧安市),按照我的考證,彼時的上京龍泉府,乃是渤海國的糧倉,正是因為渤海國建國之后人口膨脹,中京無法養活那么多人口,這才遷都到糧食更充沛的地區。”
“如果上京龍泉府還能耕種,那我大明在長白山區域也有了根基,可以移民拓邊!”
“后又遷都東京龍原府(今吉林省琿春市),此城在顯得府以東,濱海,我聽水師學堂那邊說,現在商人在此地停靠,有建州女真人設置港口,偷偷和走私商人貿易。”
“此地乃是水陸樞紐交匯之地,如果在這里筑城,就可以從海上補給。”
“此外還有兩京,是陪都。”
“一是鴨綠府(今吉林省臨江市),顧名思義,鎮守鴨綠江,是和朝鮮往來的要道。”
“二是南京南海府,如今此地在朝鮮境內,暫且不表。”
“如果再建渤海國五京,大明是不是就能和渤海國一樣,控制長白山地區?”
聽完之后,眾人又根據山川地形進行研究,果然這五京的位置是極好的。
這能不好嗎?
東亞這個怪物房,軍事戰略的思想實在是太先進了,春秋戰國就搞出來《孫子兵法》了。
渤海國的歷史早已經消散,甚至連渤海國的建立功臣都沒能留下名字。
但是從五京設置來看,渤海國確實不愧海東盛國的名號,這五京的位置都非常關鍵。
不是熟悉東北山川地理,又深諳政治軍事的天才,不可能提出如此厲害的規劃。
只可惜歷史連誰幫助渤海國主定策,都沒能留下名字來,只剩下這史書上五座廢城。
眾人又從作戰、補給、后勤、屯田、剿匪、設防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商討,論證了四京確實是控制長白山地區的重要節點。
再加上劉藎臣的五國城,五座城市要塞的方案成立。
眾人看向李如松。
“李班正,就請你起草奏疏吧。”
李如松立刻說道:
“不行!這是大家群策群力的結果,如果要上書,還請各位都要署名。”
眾人看到李如松態度堅決,也不拒絕,心中也有隱隱的激動。
大明重文輕武,其實不僅僅是大明,從宋代開始,就沒有武將上書的國政軍策了。
這項權利,都是牢牢掌握在文臣手里的。
這也不是武將不想,而是從宋代開始,文臣武將分途,不像是漢唐的名將,那是出將入相,上馬管軍下馬治政,所以才能寫出國政軍策來。
等到宋代開始,武將文化水平偏低,只掌握軍事技能,就別想著寫什么國策了。
李如松起草,眾人又修改,一份《請筑五城以定北境疏》就此出爐。
等寫完之后,眾人都是成就感滿滿!
接下來眾人輪流署名,最后李如松和劉藎臣也簽下名字后,李如松又想起父親的教導,讓他在京師盡量低調,他對眾人說道:
“這份奏疏是不是應該請蘇教務長看看?”
眾人紛紛點頭,大家都沒寫過奏疏,萬一有什么犯忌諱的話。
大家認識的人當中,最會寫奏疏的就是蘇澤了,李如松請求送到蘇澤前先過目,也是穩重之舉。
而且蘇澤和他們確實也算是有師生的情分,大家又一同拿著奏疏,前往蘇澤的府上投書。
眾人又覺得,一堆軍官都去蘇澤府上不妥,于是推舉李如松和劉藎臣兩人為代表,去蘇澤府上拜見。
“李如松和劉藎臣?”
蘇澤剛剛從內閣回家,聽到管事的通報,皺眉問道。
“這兩位軍將都說自己是老爺的弟子,所以吾等不敢做主,就請他們在門房厚著了。”
“讓他們去偏廳吧。”
蘇澤自然記得兩人,李如松不必說了,劉藎臣是誠意伯的世子,在武監的時候蘇澤就記得他的名字。
既然兩人都以弟子身份來拜見自己,總還是要見上一見的。
等到了偏廳前,李如松這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也不由的忐忑起來。
他看向身邊的誠意伯世子劉藎臣,這家伙更是沒出息,已經開始雙腿打顫了。
李如松打趣說道:
“劉兄,你緊張什么?”
劉藎臣說道:
“李班正,你不緊張?這可是蘇教務長!我爹要是知道我來干這事,回去非要打斷我的腿!”
李如松也頗有同感的點頭。
自己老爹在入學前,千叮萬囑不能得罪的人名單中,蘇教務長就排在前列。
在京師兩年多,李如松自然明白蘇澤的分量。
別說是他,就是他爹,安東都護府這個副都護,見到蘇澤都要行大禮。
今日自己帶著奏疏來求見蘇澤,也不知道是福是禍。
可到了偏廳前,也沒有回頭路了,李如松咬牙說道:
“再難也要上,這份奏疏可是我們大家的心血!”
兩人這么一打岔,緊張的情緒平復了一些,在管事的催促下,兩人邁步進入偏廳。
“武監一期騎兵科李如松、劉藎臣,拜見蘇教務長。”
兩人進門之后就對蘇澤行了一個武監的軍禮。
這也是眾人商議的結果。
他們和蘇澤的聯系,就是武監生教務長的關系。
既然如此,那想要讓蘇澤支持他們,就要拉進這個關系。
果不其然,李如松和劉藎臣這樣的開場白,讓蘇澤臉上掛上笑容,吩咐兩人入座后,又讓管事上茶水。
李如松是軍人,也不愿意彎彎繞繞,在簡單寒暄了之后,就掏出奏疏說道:
“蘇教務長,這是吾等武監一期商議出來的一份軍略,想請您斧正。”
軍略?
蘇澤接過《請筑五城以定北境疏》,打開之后仔細的閱讀起來。
李如松和劉藎臣緊張得心都要跳出來了,看著蘇澤一字一句的讀完,兩人更是呼吸都要停止了。
“這份軍略,是你二人寫的?”
李如松和劉藎臣搖頭說道:
“乃是吾等克虜營的武監一期生群策群力完成的,弟子只不過是主筆。”
蘇澤看向李如松,李如松迎接上蘇澤的目光,就在李如松感覺過去很久之后,蘇澤撫掌道:
“妙策!這等國政軍策可刊史書!”
“啊?”
李如松沒想到蘇澤竟然給了這么高的評價!
請:m.badaoge.org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