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290章 辦事立業,就在當下
蘇澤最后沒有幫張純選官,而是回到家中,開始起草奏疏。
這一次他下筆十分的慎重。
科舉制度,是大明最根本的制度了,任何一點微小的改革,都會引起政壇的劇烈震動,關系所有讀書人的未來。
所以有關科舉的改革,步子一定不能邁的太大。
原時空清末的廢除科舉,一下子將讀書人徹底得罪光了,最后加速了清廷的崩潰。
清末改革是內憂外患下的不得不改,有時候只能用猛藥,但是這方時空中,大航海時代方興未艾,工業革命還未見曙光,大明依然是整個世界最強大和先進的國家。
所以蘇澤可以操縱這艘巨輪,進行漸進的改革。
蘇澤選擇的突破口就是舉人。
舉人,是科舉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環。
舉人往下就是秀才,秀才在隆慶時代已經比較泛濫了,幾乎沒有多少特權,這些人雖然也清高自傲,但是如果長期考不上舉人,基本上也會認命,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業。
舉人向上就是進士了,進士再怎么都可以授官了。
隆慶朝也沒到晚明那樣,進士授官都淤塞。
舉人處于一個特殊的地位。
在地方上,舉人擁有很大的影響力。
窮秀才,但是沒有窮舉人。
舉人已經是準官員,算是舉人老爺了,如果甘心做個鄉紳,就是靠著投效的土地都可以做個小地主了。
一個縣里也沒有幾個舉人,舉人如果窩在縣城里,已經是縣城婆羅門了。
但是在官場上,舉人又什么都不是。
吏部這么多候缺的舉人,世人都說在吏部門前揮一扁擔打倒五個人,四個舉人,剩下的一個就是進士。
所以舉人問題處理不好,在地方上容易出亂子,就是在京師也會造成巨大的輿論問題。
蘇澤想到的辦法,就是前世的“三支一扶”。
舉人想要做官,但是更想要做發達地區的官員。
九邊、云貴、包括現在的澎湖海南這些地區,其實有大量的職位空缺,但是舉人都是不愿意去的。
那既然如此,就通過獎勵,讓舉人愿意前往這些地方為官。
蘇澤寫道:
“凡主動請赴云貴、廣西、九邊、澎湖者,實任滿三年即調內地優缺,免其苦候。”
但是這樣也只是和王崇古的政策一樣,王崇古的政策效果不佳,那說明還要繼續加碼。
舉人不愿意去這些地區,其中還有一個原因也是怕一去不回。
所以蘇澤認為,必須要約定“三年之期”。
“三年考滿,任職期間政績中上者,優先調回他省選官任用。”
當然,光是這樣,吸引的舉人也不會太多。
“優先調回”本身就是比較含糊的說法,只不過比其他舉人擁有優先權,但是富庶省份的好職位永遠都是稀缺的。
所以蘇澤又加了一句:
“凡出任此缺,請恩準考滿后再參與恩科。”
大明舉人做官后,就自動放棄了參加貢試的資格。
在不改變貢試的情況下,準許這些在偏遠地區任職的舉人,再獲得一次參加貢試的資格,這等于給了他們一次學歷晉升的希望。
“已舉人入仕的,也可以自請調往任職,同此恩例。”
已經選了好地方做官的舉人,同樣可以用這種方式再獲得貢試資格。
其實這也不是什么太大優惠,反正貢試也要考試,等于去這些老少邊窮地區任職,可以保留參加貢試的資格而已。
當然,以上的方法都是治標的辦法。
等到了明末,九邊的崗位已經被舉人充塞,甚至很多舉人想要給邊關的總兵當幕僚都沒機會。
大明的官位如果還是這么多,這增長的舉人數量,很快就能填滿空缺的職位。
所以還是要增加官員的數量,這就是中期疏導的辦法。
蘇澤又寫道:
“命舉人領墾澎湖,殖拓遼東,改土歸流云貴。”
“殖拓地新設縣治,即委舉人任知縣等縣官實職。”
“再設海外學政使,授實官,秩同內地教諭,舉人可應選。”
“殖拓新地和海外之任,限期六年,非大功不得遷轉。”
這就是蘇澤的第二步,將這些地區的官職拿出來,如果有舉人愿意去,就可以破格授官。
但是為了防止一些人利用這個政策獲得官身,也要明確說明必須要在這些地方干滿兩任,也就是六年,才能調回大明本土。
最后就是長期的辦法了,蘇澤就沒有繼續寫了。
長期來說,就是推廣吏科試,繼續推動四民平等的想法,逐步取消舉人乃至于整個士人階級的封建特權。
這些自然不能寫在奏疏里。
等到了那個時候,大明也就有了更多體面的高級崗位,也就能分流走這些讀書人,而不是全部擠入官場。
而另一方面,海外分流也會形成一個對外的利益集團,將一部分官員的命運綁定在海外。
這樣一來,朝廷也不會隨意放棄海外利益。
蘇澤最后寫下了奏疏的標題——《疏通舉人銓政壅滯疏》。
但是這一次,蘇澤沒有直接放入手提式大明朝廷模擬。
而是準備先讓張思維參詳一下,再找高拱商議,然后在朝堂和報紙上吹吹風,試探下士林的看法。
這樣的改革,必然事關重大,所需要的威望點也是海量的。
所以這一次的上疏,蘇澤一定要提前做好準備。
十月十九日,國子監。
朱俊棠看著正在收拾東西的張純,焦慮的問道:“明之(張純字)兄,你真的要放棄貢試?”
“思召(朱俊棠字)兄,蘇師幫我指了方向,我準備去澎湖試一試。”
蘇澤最終也沒有幫張純謀個富庶地區的職位,而是給了張純一個建議,澎湖提學。
這個職位也是剛剛設立的,主管整個澎湖的學政。
蘇澤單獨給張純分析了這個職位。
澎湖雖然目前還掛在福建下,但地理面積是相當大的,而且靠近沿海地區,條件優渥。
以往澎湖殖拓緩慢,一是大明的禁海令,出海困難,另一方面是因為懼怕瘴氣。
但是現在這兩個問題已經消失了。
大明海上貿易飛速增長,無論是官船還是民船都在迅速增長,國舅李文全在澎湖殖拓進度很快。
李文全在臺南種植金雞納樹,有效控制了瘧疫。
而蘇澤也斷言,隨著東南海貿的繼續發展,澎湖的重要地理位置,必然會帶來人口的騰飛。
所以現在連一個縣都算不上的澎湖,日后可能會成為府,甚至直接變成省。
實際上,澎湖殖拓的速度確實非常快的。
原時空,澎湖殖拓是在萬歷末年來開始的,等到明亡的時候,澎湖就有十六萬漢人人口了。
清廷在初期,執行了遷界禁海政策,后來又實行閉關鎖國。
但等到了澎湖開埠后,人口迅速膨脹到了二百萬。
沒辦法,寶島的自然條件實在是太好了。
天然深水港,漫長的海岸線,熱帶氣候的高產糧食,這些都是人口增長的促進因素。
而和澎湖相隔的福建,又面臨土地壓力。
這種移民一旦開始,就會逐漸加速。
所以蘇澤說澎湖可能會變成府,這也不是給張純畫餅。
現在去澎湖縣擔任提學,日后可能就是澎湖府的督學。
而且大量移民的涌入,必然也會帶來教化工作。
總而言之,澎湖是能夠出成果的地方。
而一份實打實的政績,是日后升遷的重要保障。
張純被蘇澤說動,主動去吏部文選司報名了這個職位。
而這個時候,吏部文選司中候缺的舉人,都認為澎湖是荒島,所以張純沒有競爭對手。
按照蘇澤說法,等到本月底陛下朱批后,張純就會得到正式任命了。
朱俊棠和張純是同舍好友,他還是不理解張純的選擇。
明明好不容易,歷經艱難才考上了舉人,后年就是貢試年了,為什么突然放棄?
張純嘆息說道:“思召兄,我在科舉這件事上沒有你那么高的天賦,沈師講的東西我都跟不上,就是再考上幾次,也絕對考不上進士。”
朱俊棠說道:
“明之兄還沒有貢試,怎么就說這種泄氣話。”
但是這句話說完,朱俊棠也沒了多少底氣。
科舉這東西,自己還是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的。
國朝科舉至今,相關的備考測試都已經很完備了,學業到底是什么水平,大概都能估摸出來。
沈鯉是科舉高名次,又在國子監多年,在他的指導下,朱俊棠也沒辦法違心說出張純一定能中這樣的話。
張純繼續說道:
“后年才是貢試年,如果考不上又要蹉跎四年,我已經年過三旬,讀書至今一事無成。”
聽到這里,朱俊棠也低下頭。
皓首窮經可不是說著玩的,科舉就是這么殘酷,就連徐渭這樣才華的人,也和他們一起中的舉人。
舉人到進士,又不知道要磨滅多少人的青春。
張純繼續說道:
“蘇師說的對,如今可是大爭之世,可不能繼續蹉跎時光了,所以我準備去澎湖試試。”
聽完張純的心里話,朱俊棠也不再勸說,而是說道:
“明之兄到了澎湖有什么想法嗎?”
張純說道:
“蘇師說,育才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化這件事也是水磨的功夫。”
“我準備到了澎湖,就按照養濟院的辦法,在澎湖創辦公校,吸引幼童讀書。”
朱俊棠問道:
“為何不從青年開始,從識字的人開始培育,不是更容易見成效?”
學官的重要考核指標,就是當地科舉考試的成績。
一縣的舉人越多,學官的工作就越好。
如果一個縣幾年都沒有舉人,那就說明當地教育工作失敗,就會得到比較差的考評。
張純說道:“這件事蘇師也說了,就任澎湖這些地區,肯定不能按照大明文教昌盛的地區那樣考評。”
“澎湖考評還是要文教之功為主?”
朱俊棠問道:“何為文教之功?”
張純說道:
“我也請教了蘇師,蘇師說,上古先賢教育人才,都是因性施教,是為了讓人成才。”
“明事理,養正氣,格物致知。”
“科舉之道,本應該是我們讀書人施展個人抱負的途徑,而并非奮斗的目標。”
“去澎湖的移民,本就是為了一口溫飽,要不然誰也不會背井離鄉的,他們也沒有讀書的條件。”
“我準備在澎湖創辦小學,讓幼童來小學開蒙,就算是不能科舉,能讀書識字,那也有教化之功,不負蘇師的囑托了。”
聽到這里,朱俊棠也由衷的敬佩起來。
他也理解了張純的焦慮。
他的同族張明遠,前陣子因為玻璃窯廠的功勞,被皇帝恩旨嘉獎,賞賜了他錦衣衛百戶。
這件事引起了引起了順天府吏員的轟動。
雖然張明遠這個錦衣衛百戶不是世襲百戶,也就是說他死了兒子沒辦法繼承。
但錦衣衛百戶是七品,張明遠竟然就這樣踏過了官吏之間的天塹。
這件事深深刺激了順天府的吏員們,他們積極尋找自己縣內的特色產業,也想要重現張明遠的“奇跡”。
別人都在進步,而自己還原地不前,這種焦慮自然讓人煩悶。
張純又說道:
“蘇師也正在著手改革吏部選人之法,思召兄,我先入官場等你。”
朱俊棠的郁悶一掃而空,和張純擊掌后,也開始幫他收拾東西。
這時候,一名新晉舉人拿著報紙,沖進了學舍之中喊道:
“思召兄!明之兄!吏部要改革舉人選人大政了!”
這名新晉舉人沖進來才發現,張純竟然在收拾東西,他驚道:
“明之兄,你這是?”
張純這時候也不用繼續保密了,而是坦然說道:
“我已經放棄了貢試,參加吏部選官了。”
朱俊棠則拿過報紙,開始閱讀上面的新聞。
報紙上自然不會刊登詳細的改革方案,而是蘇澤親自寫文,說明了舉人選官之苦。
蘇澤又列舉了明初舉人出身,最后成就事業的例子,鼓勵舉人出仕做事。
“辦事立業,就在當下!”
就連朱俊棠看完,也覺得熱血澎湃,恨不得立刻去選官,做出一番事業來!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