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257章 消息靈通人士透露
蘇澤放下報紙,果然玩政治的都是人精,報紙這種新工具的出現,也讓政治斗爭出現了新的玩法。
整個文章質問工部修繕款項的去向,問題也是一針見血,指向了工部的要害。
工部主要的開支就是四個大類:
宮殿官署房屋修葺、河道整治、官營作坊、陵寢工程。
這四個大項目中,河道整治關系民生,在設立總理漕河專務大臣后,修河治黃已經是政治正確的事情了,預算只能逐年增加。
官營作坊中有大量的軍工作坊,這其中的賬目事關兵部和國防,工部完全可以用軍事機密搪塞過去。
最后一項,陵寢工程,這在四大開支中支出最小的,但是事關先帝陵寢的收尾工程和今上陵寢的修造,還有祖陵和歷代先帝陵寢維護費用,也沒人敢攻擊這個支出。
唯有報紙上選擇的這個方向,可以說是打在了工部的七寸上。
不過蘇澤也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他雖然和很多工部官員有交往,但是日常和工部這個衙門沒有多少交道打。
六月十八日,蘇澤應邀出席了武監巡捕修習班的開班儀式。
不過五門巡城御史達成了一致,巡捕營的事情他們要牢牢攥在手里。
巡捕修習班的課程他們親自編寫,只邀請一部分武監的教官來授課。
五門巡城御史上書,請求刑部修一本《巡捕公案》的意見,得到了內閣和都察院的認可,隆慶皇帝也批準了奏疏。
刑部侍郎李一元負責編修這本《巡捕公案》,專門收錄刑部檔案中的疑難雜案,為基層的巡捕提供一套辦案的手冊出來。
可憐的李侍郎,從通政使轉任刑部侍郎后,整日就在修書中度過。
不過他也不算是沒有收獲。
《大明民律》成書后,隆慶皇帝封李一元為太子太保,又多蔭了他一子為錦衣衛世襲百戶,這在群臣看來,就是半只腳踏入內閣的信號。
只等下一次內閣空缺,李一元入閣就是水到渠成了。
所以李一元也沒有抱怨,再次接下來了這份工作,在繼為錦衣衛民訟司編寫完民法典之后,又開始編寫巡捕手冊。
而武監巡捕修習班的老師,全部由都察院御史出任。
都察院之外,只有蘇澤得了一個名譽監修的身份,參加了開班典禮,給第一期巡捕營的生員講了一節德育課。
蘇澤只能說,這些御史也聰明起來了。
巡捕營是京師的耳目,如果經營好了,日后要彈劾人還愁沒材料?
顯然都察院是意識到了這一點,要通過五門巡城御史,把巡捕營這個暴力機構掌握在自己手里。
日后在京官員,無論他們本人還是家人,又或者是家仆親戚犯了事,怕是立刻就要被都察院彈劾。
當然,這對于京師治安也是好事。
京師這地方本來就魚龍混雜,很多地痞流氓背后都有保護傘。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誰還能硬得過都察院?
有了都察院整體的背書,想必巡捕營在執法的時候也能更加硬氣。
雖然在大明朝這個時代追求什么絕對的司法公平等于癡人說夢,但是好歹有了權力制衡,也能大大提升京師的治安,打掉一些欺壓百姓的無賴。
隨著天氣越來越熱,東宮今年也提前放了假。
蘇澤賴在報館的土法空調房中避暑。
可朝堂的“溫度”,也隨著升高的氣溫迅速攀升。
首先是工部修造宮殿屋舍的支出問題,已經不是報紙揪著不放了,而是六科和都察院言官上書參奏,要求工部將賬目公開,解釋十五萬兩的去向。
然后是太仆寺也被在《新君子報》上爆出丑聞。
同樣是“包打聽云”,在太仆寺在京師城外有一座馬場。
這座馬場有太仆寺官吏二十人,養馬的牧子百人,朝廷還撥有專門種植草料的馬田百畝。
如此優渥的條件,這座馬場依然從成化年就開始虧損,每年向朝廷要求增加“助馬錢”。
這筆錢滾下來,光是這么一座馬場,太仆寺一年就要補助五千銀元。
但是《新君子報》做了探查,這座馬場每日都有大量人員進進出出,熱鬧非凡,可是馬場中一匹馬都沒有!
由于這次的報道太過于離奇,就連皇帝都被驚動,下令讓御史嚴查。
結果是果然和報道說的一樣,整座馬場一匹馬都沒有,這五千銀元都是馬場日常維護費用和各項人員開支。
這自然讓皇帝震怒,又派遣御史嚴查太仆寺在京畿的馬場,又查出虧空馬場三座。
太仆寺卿朱大器引咎辭職,最倒霉的是戶部專門負責馬政的浙江清吏司主司。
浙江清吏司前任主司丁靖軒,因為鄉試哭廟事件被罷官,現任主司剛剛接任不久。
沒想到就遇到了這樣的事情,這位新上任的浙江清吏司郎中也遭到了貶謫。
官場前途難測,莫過于此。
普通官員一旦遇到這樣一口大鍋,要花上幾年乃至十幾年才能爬出大坑,甚至因此前途斷絕。
一名九卿級別的大臣,因為一篇報道倒臺,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報紙的作用。
唯一讓人安心的是,作為影響力最大的《樂府新報》,卻在蘇澤的嚴令下,拒絕刊登這些沒有署名的“包打聽云”的消息,堅持只報道確信的新聞。
滿朝大臣赫然發現,如今《樂府新報》掌握在蘇澤手里,才是各方都能安心的結果。
蘇澤本來想要在報館消暑,安分一個月,卻沒想到萬敬找上門來。
“蘇兄,我這次前來,是要求你施以援手。”
蘇澤連忙將萬敬扶起來說道:“萬兄何必如此,有話慢慢說來。”
萬敬一臉苦澀的說道:“蘇兄知道,我曾在營繕任職,而傅兄就是現任虞衡司郎中,這次報紙上營造開支的事情,工部飽受責難,雖然雷閣老多番維護,但是工部也有些頂不住了。”
蘇澤問道:
“那這筆開支到底用在了何處?工部就拿不出明賬來嗎?”
萬敬長長嘆息一聲說道:“蘇兄應該知道,這營繕司除了修造宮殿之外,京師公宅的維護,也是營繕司開支。”
蘇澤一下子明白了。
自己現在住的這座御賜宅邸,就是當時皇帝敕令工部營繕司去修葺的,而這筆錢怕是工部出了銀子。
蘇澤有些無語,最后竟然落在了自己的頭上。
萬敬掏出一份賬本,遞給
“是本朝三年,工部營繕司的開支明細,請蘇兄過目。”
蘇澤接過了賬本,翻開之后看到密密麻麻的條目,果然和自己所想的一樣。
整個營繕司的賬本上,記錄了工部修葺各權貴宅邸的記錄。
蘇澤還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工部為了修葺這座宅邸,用的人工材料,折合一千五百兩銀元。
當然,這賬本上蘇澤這一筆還不算是最大的。
比如給定國公、成國公修宅子,各用去了兩千兩銀元物料人工。
幾位閣老也都在名單上,除了高拱之外,他們的宅邸基本上也都是御賜的,都算是朝廷的產業,需要工部維護。
除了這些御賜豪宅之外,京師還有一部分出租給低級官員廉租宅邸,這些宅子每年也都有不少維護費用,雖然單筆金額不如豪宅,但是積少成多也就成了這么大筆的開支。
蘇澤知道為什么這么長時間,工部都不辯解了。
如果將這份賬本公布出來,就是打了滿朝勛貴大臣的臉面。
不公布這份賬本是得罪言官,公布這份賬本就是得罪所有重臣了。
蘇澤微微嘆氣,果然這世上最難的,就是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蘇澤將賬本還給萬敬說道:“萬兄,修宅子的那筆銀子,我會差人送到工部。”
“蘇兄,我不是這個意思。”
蘇澤擺手說道:
“這御賜的宅子,已經是承了陛下隆恩,按理說也不該再由工部出錢了。”
“名單上的幾位國公,閣老,我會拜見他們,請他們以大局為重,盡量退還這筆銀子。”
萬敬感動的說道:“蘇兄!工部絕對不是這個意思,這得罪人的事情豈能讓你去做?”
蘇澤搖頭說道:
“你們工部能討要回來?”
萬敬愣一下,蘇澤說的沒錯,以他們工部的威望,怕是連門都進不去。
“京師重臣勛貴,御賜宅邸的修葺費用,合計多少?”
萬敬立刻說道:
“不到五萬兩。”
蘇澤皺眉道:
“這么少?那剩下的十萬兩是?”
萬敬嘆息說道:
“剩下的就是官產的維護了,子霖兄有所不知,雖然看起來前面的單筆支出大,實際上包袱最重的還是這些零星官產。”
“怎么說?”
“零星官產散落在京師各處,除了宅邸外,還有工坊、倉庫、店鋪等等。”
“但其中地段好的,都被朝中權貴侵占,地段差的則空置廢棄,每年工部還要承擔大一筆的維護費用。”
“就拿這租房來說,營繕司下有兩進以下的寒宅一千五百間,本來是用來廉租給新晉入京官員的。”
“這其中三百間在城東城西,這些宅子早就被租光了,很多官員離開京師后也不肯退租,工部還要花錢養著。”
“但是在城南城北的寒宅一千二百間,除了地段好的還能租出去外,普通的宅子都沒人愿意租。”
“這些宅子日常維護,加上五年大修,折合下來一戶差不多就要折銀十銀元,租息根本沒辦法覆蓋,這些就要固定開支一萬五千銀元。”
蘇澤疑惑的說道:
“空置的宅子,不能租給百姓嗎?”
萬敬愣了一下說道:
“國朝沒有此等先例。”
“國朝沒有,前宋不是有?”
“我記得宋代就有專門負責官辦房產租賃的機構店宅務,汴京城曾經有公宅兩萬多間,店宅務將這些公宅租給百姓,不僅僅能覆蓋自身的開支,還能給朝廷盈利。”
萬敬說道:“可是我朝沒有這樣的制度啊。”
蘇澤抽出一份空白的奏疏說道:
“等幾天就有了,我這就啟奏陛下,盤活營繕司下的這些產業,爭取盡快盈利。”
萬敬已經跟不上蘇澤的思路了,他連忙問道:
“可是蘇兄,這些房子租出去,總要有筆整修的費用吧?”
“這個簡單,先讓勛貴重臣們把五萬兩銀元退了,不就有錢了嗎?”
《大庇天下寒士疏》
奏疏開頭很簡單,蘇澤將工部情況講了一遍:
“查工部營繕司,執掌京師宮殿、官署、宅邸修葺及官產維護。”
“邇來賬目所載,歲耗十五萬銀元,內中五萬兩用于勛貴、閣部九卿重臣御賜宅邸修繕,余十萬兩則糜于零星官產之養護。”
“然地段稍劣者,多空置廢棄,年需維護費近一萬五千銀元,租息難覆,徒耗國帑。更有甚者,城東城西寒宅三百間,為離職官員所踞,工部反為養廩,無異于雪上加霜。”
“近者,言官彈章迭起,朝議紛擾。營繕司隱忍不辯,蓋因恐揭明細而觸怒重臣。然長此以往,必致工部拮據,民生滋弊。”
“臣觀前宋故事,嘗置店宅務,掌官產租賃,汴京公宅二萬間,歲入頗豐。今效其制,庶幾可解困局。”
緊接著,蘇澤又寫道:
“查御賜宅邸,雖屬朝廷產業,然勛貴閣臣已蒙殊恩,不當再耗公帑修葺私邸。”
“請旨敕工部備細賬目,悉數退還所得銀兩。”
“若得清繳,可充整修空產之資。”
“城南城北寒宅并其余工坊倉庫,今多頹敗閑置。請提退還之五萬銀元,先為繕補,使完固堪用。”
“繼仿宋制,立“京師官產務”,專司租賃事。”
最后蘇澤又上升高度:
“寒宅賃予百姓,賤值庇寒士,有惠小民。若行此德政,大庇天下寒士,則可為杜工部筆下,萬世隆載之盛世矣!”
萬敬親眼看著蘇澤一氣呵成,寫完這樣一份重量級奏疏,恍惚間都有些傻了。
只聽到“我這就帶著奏疏拜訪諸位勛戚重臣,他們都是通情達理的,必然會贊同蘇某此疏,萬兄且回工部,等著我的好消息。”
請:m.llskw.org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