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220章 請修長城并編練薊遼兵馬疏
女真人?
蘇澤皺眉,從裝扮上看,跟在隊伍后面的應該就是女真人了。
如今大明在遼東采取的政策,主要還是以夷制夷,對很多女真部落都進行了冊封,還頒發敕書和他們交易,譚綸帶一些女真人回京倒是也正常。
但是蘇澤對女真人本能沒有好感,也不贊同這種姑息養奸的政策。
看了熱鬧,蘇澤就回到詹事府上班去了。
譚綸作為兼領的兵部侍郎,回京述職,首先要去拜見本部長官,也就是兵部尚書霍冀。
霍冀在兵部大堂接見了譚綸,譚綸又將身邊的武將引薦給了霍冀。
“大司馬,這是遼陽總兵李成梁,此番蘇子河大捷,就是李總兵的功勞。”
霍冀只是微微點頭,但是李成梁對他行了一個參拜大禮,臉上滿是激動的神色。
譚綸領著他來見霍冀,已經算是破格了。
論職位,李成梁不過是一個總兵,還是武將,在大明這種體制下,兵部尚書的一句話,就可以決定無數總兵的前途命運。
霍冀能記住這個名字,已經是李成梁這次入京最大的收獲了,兩位高級文官交談,他不敢多聽,直接走出門外,自愿當起了看守。
譚綸覺得有些丟臉,兵部節堂是普通人敢擅自靠近的嗎?需要你一個總兵當看守?
霍冀也對一個遼陽總兵沒什么興趣,他對著譚綸說道:
“子理啊,如今的朝局和前朝不同,你只要實心用事,必然有出頭之日。”
霍冀其實和譚綸也算是老上下級關系了,以前譚綸在地方上協助胡宗憲抗倭,譚綸就是胡宗憲聯絡兵部的紐帶,那時候霍冀就是負責后勤的兵部侍郎。
后來胡宗憲倒臺,譚綸出身進士,算是清流一派,勉強沒有被清算,但是也被邊緣化到四川任職。
霍冀這句話,其實就是告訴譚綸,如今朝堂和前朝嚴嵩當權不一樣,不要想著在京師鉆營送禮,而是要好好做出政績來。
譚綸自然一下子明白了霍冀的意思,他連忙說道:
“大司馬,這次下官來京師,除了面陛述職外,就是為了整頓薊遼防務。”
說完這些,譚綸掏出一份奏疏遞給霍冀。
霍冀看完了奏疏,皺著眉頭遞還給譚綸,說道:
“你所奏之事,非是兵部能獨斷的。”
“不過本官可以給你指條路,今日下衙后,你去找蘇子霖。”
譚綸這次能復起,都是因為蘇澤的《平戎策》,蘇澤也算是他半個舉主,本來譚綸也是要去上門拜訪的。
何況他的老友徐渭也在蘇澤府上做幕僚。
但是譚綸沒想到,霍冀竟讓他拿著奏疏去找蘇澤?
不是,霍大人您才是兵部尚書吧?
當然,作為一名老練的官員,譚綸沒有多問,只是默默地拿回了奏疏。
接下來譚綸又去通政司,遞上了請求陛見的奏疏,再向內閣投了帖子,請求閣老的召見。
當然,并不是所有回京的大員,都能得到皇帝和閣老們召見的。
前陣子大明的焦點都在宣大,譚綸這個薊遼總督上任后也沒有什么存在感,比較大的戰事就是遼陽附近的女真人叛亂,然后被李成梁帶兵驅逐了,但是戰果也就是斬首幾十枚,和戚繼光在東勝衛的大勝沒法比。
等這些事情忙完了,也到了下衙的時間。
天色剛剛黑,譚綸就換上了普通儒衫,領著李成梁等在了張居正的府前。
蘇澤雖然在《平戎策》推薦了譚綸,但譚綸的正式調任,是刑部尚書毛凱在閣部會議上力薦,又是張居正贊同才通過的任命。
刑部尚書毛凱站隊張居正,所以譚綸真正的舉主是張居正,等到下衙后他就親自來張居正府上拜會。
“譚公,咱們就這么空手來拜會張閣老,合適嗎?”
李成梁站在譚綸身側,心虛的問道。
譚綸有些后悔帶這個粗人來京師,原本是看他在遼東驍勇善戰,卻沒想到是個政治上的白癡。
你要是大箱子小箱子送到張居正府上,你看看明白張閣老會不會彈劾你。
張居正對于譚綸還是很重視的,送上拜帖不一會兒,管事就開門將二人迎接了進去。
走在張府,沒見過世面的李成梁連連感嘆,引得路過的仆從都躲避,領路的管事更是露出鄙夷的目光。
譚綸更加后悔帶著李成梁,好不容易來到張居正的書房前,譚綸不敢再讓李成梁進去丟人,留下李成梁獨自進入張府書房。
“拜見張相公。”
譚綸比張居正還要早一科中進士,但是他的科場名次靠后,沒有能進入翰林院。
這之后譚綸靠著軍務不斷升遷,算是走上了文官的“非主流”道路。
后來因為抗倭戰爭平步青云,但又因為胡宗憲的事情被朝廷雪藏。
譚綸明白權力的可怕,所以面對小自己五歲的張居正,譚綸禮數周全,不敢得罪這位當朝三輔。
不過出乎譚綸所料,張居正卻十分的客氣,噓寒問暖了半天后,眼見氣氛到了,譚綸將自己的奏疏遞給張居正。
鯨油燈下,張居正翻看了譚綸的奏疏,看完之后他說道:
“這件事子理(譚綸字)兄和大司馬談過了嗎?”
譚綸說道:
“大司馬說這等軍國大事,兵部不能獨斷。”
張居正看著譚綸道:
“然后呢?”
譚綸愣了一下,還是老老實實的說道:
“大司馬讓我找蘇子霖。”
張居正罕見的露出笑容,他將奏疏還給譚綸說道:
“那我也是這句話,子理兄去找蘇子霖吧。”
等到從張居正家出來,李成梁湊上來問道:
“譚公,我們現在去哪里?”
譚綸懶得多說,揮揮袖子說道:
“跟我走。”
等到蘇澤接到門房的通告,看著譚綸的拜帖,疑惑的看向徐渭。
舉主之說,其實是官場的一種上下級人身依附關系。
上級舉薦了你,才算是舉主,重要的是“主”,而不是舉。
所以蘇澤雖然上書《平戎策》,但是譚綸可是兵部侍郎加薊遼總督,妥妥的高品大員,怎么可能認蘇澤這個正五品是舉主。
徐渭思考了一下說道:
“東翁,譚子理今日急著拜訪,應該是薊遼軍務有關,他定是有什么事情要東翁幫忙。”
蘇澤雖然疑惑為什么譚綸要找自己,但還是帶著徐渭去門前迎接譚綸。
“譚公,這是哪位閣老的宅子?”
李成梁這次入京也是大開眼界,見識到了京師這個花花世界后,李成梁對權力充滿了敬畏。
譚綸是薊遼總督,是在遼東軍政一把抓,說一不二的存在。
但是這樣的大員,在京師也要小心翼翼,做低伏小。
李成梁在兵部的時候,看到多少總兵級別的武將,小心翼翼的坐在兵部大門前的茶肆里,一臉熱切的看著兵部進出的官員。
他還見到了兵部尚書,又去了內閣三輔的府上。
看到蘇澤這座御賜的龐大宅邸,李成梁想到的這肯定這又是一座內閣閣老的宅子。
“這是蘇翰林的宅子,進宅后別說話!”
這下子李成梁又是疑惑又是羨慕。
京官就是好啊!一個翰林都能有這么好的宅子!這次回去一定要讓兒子好好讀書!
但是疑惑譚綸這樣的大員,為什么要這么晚親自登門拜訪一位翰林?
不過李成梁也算是懂得察言觀色,他也看出譚綸對自己的嫌棄,沒敢多問,只是做了一個閉嘴的動作。
譚綸更加后悔帶著李成梁了,但事到如今也只能領著他進了蘇府的大門,一進門見到了蘇澤和徐渭后,譚綸立刻上前打招呼。
蘇澤笑吟吟的接待二人,有譚綸老友徐渭在場,氣氛很快融洽起來。
這時候譚綸才想起了李成梁,于是向蘇澤說道:
“蘇翰林,這位是遼陽總兵李成梁,我帶他一起來京師述職。”
李成梁連忙向蘇澤叉手,但是卻一言不發。
譚綸看向李成梁,只見到他又做出一個噤聲的動作,氣得譚綸踹了他一腳,李成梁這才發聲說道:
“末將李成梁,拜見蘇閣,蘇翰林!”
徐渭本來就是曠達的人,他見到李成梁這副滑稽的樣子,失聲笑了出來。
就連蘇澤也有些壓不住嘴角,這讓譚綸更氣了,發誓這次回去要讓李成梁長駐遼陽!
蘇澤將兩人迎接到了待客的花廳,這一路上李成梁又是好奇的左右張望,一副沒見過世面的樣子。
等四人來到花廳,侍女又送上茶水。
譚綸寒暄了一會兒,這才掏出自己的奏疏,遞給蘇澤說道:
“蘇翰林,這份奏疏張閣老和霍尚書都看了,兩位都讓我來找你。”
蘇澤疑惑的接過奏疏,《請修長城并編練薊遼兵馬疏》。
蘇澤翻開了譚綸的奏疏,這份奏疏分成了兩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譚綸請求朝廷重新整修薊遼的長城。
說起萬里長城,蘇澤腦海中都是前世八達嶺那樣的磚砌長城,但實際上這都是明清才整修的。
先秦長城用的主要材料是石頭和土。
特別是西北一段的長城,其實主要就是夯土城墻,如果附近有采石場,才會使用石頭堆砌。
這主要還是制磚技術的發展。
漢唐的時候,民間燒制的磚頭不結實,磚是一種比較珍貴的建材,主要用于宮殿和陵寢。
秦漢就禁止庶民燒磚,西漢磚槨墓屬列侯級特權。
東漢磚墓才下放到了豪強地主階層,這時候的城墻基本上都是夯土的。
宋元時代,磚開始普及,但是也只用來佛塔和亭臺,但是因為漢唐使用磚石作為墓葬的傳統,讓普通百姓還是忌諱用磚砌墻,最多也就是用磚鋪地。
一直到了明代,制磚技術成熟,朱元璋規定官府衙門必須要用磚來砌,算是破除陽宅不用磚頭砌墻的傳統,民居廣泛的用磚后,制磚技術才進一步發展。
到了嘉隆時期,制磚技術已經徹底成熟,民間也基本上都換上了磚瓦房。
譚綸奏疏前半部分,就是請求朝廷重修薊遼部分的古長城,在原本夯土的城墻前后加上磚石。
而后半部分,就是譚綸奏請要求訓練薊遼兵馬。
譚綸在奏疏上說,他接任薊遼總督后發現,整個薊遼的兵馬分散,每次敵人來攻打的時候都是集中過來,分散的兵馬不利于防守。
燕、趙的士卒一向驕慣,但是治軍要用嚴令,薊遼的老兵動不動就鬧事,距離京師又近,容易造成動蕩。
譚綸提出,將整個薊遼編練成三個營,分別委任總兵官來管理他們,每年春季與秋季兩個防御期,三營的兵馬各自調至邊關附近。
如果敵人來了就集中御敵,敵人不來就在邊關秋訓。
然后譚綸還對大明邊疆政策提出了異議,他認為如今在遼東遼西地區的以夷制夷思路是不對的,遼東的女真人和遼西的蒙古人頻繁來往,特別是女真人經常掠奪漢地人口,學習大明的官制和技術。
每次他們叛亂,大明派兵后他們就逃跑,拖到大明軍隊疲乏,軍費開支巨大的時候再請降。
而朝廷為了節省開支,總是赦免他們的叛亂,甚至還要再賞賜撫恤這些叛亂過的女真人。
比如這次遼陽附近叛亂的建州女真王杲,他被李成梁擊敗后逃跑,現在又上書請降。
譚綸不敢擅自決定,又將王杲的請降書帶到了京師,但是譚綸建議朝廷這次不要姑息王杲,要真的懲辦建州女真以儆效尤。
譚綸對于遼東的政策,還是認為朝廷應該移民實邊。
蘇澤看完后連連點頭,譚綸不愧是兵法大家,他奏疏上的內容都是切中要害的。
特別是他的遼東政策,蘇澤是十分贊同。
“譚公大才,策策切中時弊,直接上疏就是了,有何顧忌?”
譚綸看了一眼蘇澤,這才說道:
“哎,東勝衛大戰后,俺答封貢,朝堂上罷兵止戈的呼聲很大。”
“重修薊遼長城耗資巨大,在譚某之前歷任薊遼總督上書都被言官彈劾。”
“遼東也是如此,薊遼地區的巡按、巡關御史全都支持接受王杲的降書,早止兵戈。”
好家伙,打了一場勝仗,大明言官又搞上了靖綏主義。
蘇澤立刻說道:
“譚公放心,您明日且上書,蘇某也會上書響應您的!”
請:m.llskw.org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