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知否:我,小閣老,攝政天下 第三百零三章 百司歲計
熙豐七年,一月初五。
御書房。
“呼!&"
輕輕一吹,一股獨特的藥香味,就此散開。
一伸手,銜起一枚蜜餞。
”唉!&"
趙策英搖頭一嘆,一臉的生無可戀。
他是真不想吃藥。
太苦了!
雜七雜八的草藥、熬煮在一起,熬得黑乎乎的,一口下去,舌苔發苦,口齒生澀,簡直跟折磨人一樣。
&"唉!”
又是一聲嘆息,趙策英有些無可奈何。
可惜,病者不可諱醫,藥苦歸藥苦,但也必須得忍著繼續吃。
拾著蜜餞,嚼了兩口。
旋即…&"哼!“
一聲悶哼,趁著甜味尚在,趙策英一口悶下了湯藥。
&"呼!&"
長呼一口氣,趙策英心頭為之一松,恍若新生。
其后,一伸手,自有大太監走近,拾過藥碗。
“歲計文書?”
丈許木幾,擺了足足幾十道文書。
無一例外,都是歲計文書。
卻是內閣審閱了文書,認為文書無誤,便讓人呈送到了御書房,以供圣閱。
趙策英搖著頭,拾起文書,注目起來。
幾十道文書,單是一道,就有足足兩寸厚,說是文書,實際上就是“書”,堆得足有半人高。
不出意外,怕是得夙興夜寐的的審閱上一兩日,方才有可能覽訖。
皇帝,也苦啊!
&"唉!”一聲嘆息,一道道文書,一一入手。
趙策英審閱著,不時點頭,一副認可的模樣。
究其緣由,蓋變法成效顯著非常。
自熙豐二年至今,已是四年有余。
僅此四年,江昭的布政可謂是循序漸進,步步為營。
凡是政令,其目的都是一目了然。
或為吏治,或為斂財,或為強軍,或是經濟。
短短四年,相應變法政令,已然是初具規模,互哺互濟。
就成效而言,可謂是相當喜人。
其中,吏部一改往日“裁撤官吏”的做法。
單就熙豐六年而言,僅僅是免黜了官員四百二十七人,小吏三千六百人。
相較于往幾年而言,這一點免黜量,甚至都不算不上“零頭“。
畢竟,自熙豐二年始,免黜的官員都是兩千起步,小吏更是大都在一萬五以上。
這卻是開拓土引起的連鎖反應。
截至熙豐六年,天下有官籍者四萬一千人,小吏三十七萬五千人。
本來,根據大相公江昭和文淵閣大相公元絳的計劃,還得繼續免黜官吏,以期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
也即,入仕為官者與致仕榮休者相差無幾。
而經江昭和元絳估計,要達成入仕者與致仕榮休者相差無幾的狀態,大概是裁撤至官員三萬五千人,小吏三十五萬人左右。
如此以來,就可一勞永逸,徹底解決冗官問題。、可惜,計劃趕不上變化。
誰承想,大周競然開疆拓士了!
熙阿、熙豐、蒸云、滅國交趾,拓土燕云十六州,五次拓土,實在是給大周新添了不少疆土。
單就熙河、熙豐兩次拓土,就足足開拓了疆域一十二州,基本上也就是”一路”的建制。
為此,已然是單獨建立了熙河路。
兩次燕云拓土,約莫有二十州疆域,也就是燕云十六州和西夏割讓的幾州,一樣也是”一路”的建制,為此單獨建立了燕云路。
西南一隅的交趾國,疆土約莫是大周的十五分之一左右,一樣也是”一路”左右,為此建立了西南都護府也就算是,幾次開拓土,愣是給大周開拓出了三路的建制
要知道,以往大周也就一十三路建制,新添三路建制,也就是足足添了四分之一左右。
這些新拓的疆域,不可避免的肯定也得要官員和小吏予以治理。
如此一來,裁撤官吏的平衡狀態,自然是有了一定的變化。
于是乎,江大相公卻是一紙令下,決定讓吏治回歸“常態”。
熙豐六年的免黜量,一下子就少了大半以上。
不出意外的話,一旦歲計過去,吏部文書頒下,基本上是會板上釘釘的引起仕林震動。
吏治回歸“常態”,無論是宮員,亦或是小吏,都注定會安心不少。
此外,戶部也有不小的變化,主要集中于糧食和人口部分。
熙豐六年,戶部開支合六千四百萬貫。
其中,皇室開支為九百萬貫。
這一筆錢,幾乎已經的固定支出。
官家趙策英是“過繼上位”,注定了他不可能動手縮減宗室的宗俸錢,就算是奉養宗室耗費太大,也唯有繼續花下去。
當然,這其實也是財政的盈余,讓官家有了不縮減宗俸錢的底氣。
否則,財政赤字,大難在即,該縮減還是得縮減!
軍中消耗,為一千八百萬貫。
這一部分的大頭是“賞錢”。
為了鼓舞士氣,官家幾次承諾過關于殺敵的獎賞。
大一統達成之日,也大肆犒賞過一次。
熙阿、陜西、河東、河北東、河北西,足足五路大軍,幾十萬軍卒,賞錢數目可不是一點半點。
甚至于,都已經可與軍費相媲美。
其余的幾大開支,主要就是宮員俸祿、水利興修、地方治理、大航海、鋼鐵治煉等的耗費,合三千七百萬貫。
至于戶部進項,合一萬三百七十萬貫。
這是繼熙豐四年以來,唯二的稅收破億。
其中,農業稅為四千萬貫,略有增長,變化不大。其實,單純的糧食稅,還在往下降低。
就實際而言,糧食稅也就三千六百貫左右,較上一年降低了兩百萬貫。
沒辦法,占城稻實在是太“賤”!
三斤長米,不抵一斤粳米,這可不是虛話。
這也就使得,就算是糧食產量在上漲,但實際上的糧食稅卻是在下降。
且不難預見,占城稻種植得越廣,糧食稅的稅收就會越低。
當然,這都是值得的。
一方面,占城稻具有重要的政治價值。
糧食豐足,天下即安。
為此,就算是稅收少一點,也不妨大礙。
另一方面,這種糧食稅的下降會有一定的“下限”。
價錢不夠,產量來湊!
先帝年間,名義上的土地量是四萬萬畝,農業稅為兩千萬貫左右。
而自從土地清丈以來,實際上的土地量是八萬二千萬畝,這還是沒有算上燕云十六州的緣故。
土地的增長,也即意味著糧食產量的增長,一定程度上會彌補種植占城稻帶來的糧食稅降低的問題。
就戶部的人估計,糧食稅基本上是會維持在三千五百萬貫左右,就不會繼續下跌。
除了單純的糧食稅以外,其余的農業稅,大都是源自于一種新興產物一棉花!
棉花可不得了。
其獨特的保暖性,注定了棉花會頗為貴重。
甚至于,一件棉花大衣,都已經有資格成為平民百姓的“傳家寶”。
貴重,交稅自然也是不低。
也因此,即便是新興產物,且產量也不大,但帶來的稅收量卻是不少,足有幾百萬貫。
相較于變化不大的農業稅來說,商業稅上漲了不少,達到了五千七百萬貫。
較上一年,上漲了六百萬貫左右。
無它,通往西域的陸上絲綢之路開通了。
自從西夏稱臣以來,陸上絲綢之路便已就此開通。
商人重利,猛地有了商機,自是連忙往里鉆。
半年的時間,已然足以支撐一次往返行商。于是乎,陸上絲綢之路卻是貢獻了不少商業稅。
此外,榷場、海貿也都有了不小的增收。
農業稅、商業稅,合九千七百萬貫,算上銀行的四百萬貫保管費,恰好是一萬零一百萬貫錢。
破億了!
而且,相較于熙豐四年的“抄家破億”來說,熙豐六年嚴然是憑真本事破億。
不出意外的話,自此大周稅收將會常態化破億。
除了稅收以外,戶部還讓人單獨統計了一些數據。
其中,較為醒目的一項,就是人口普查。
八千五百萬人!
這就是戶部普查的結果。
大周的人口普查,主要制度是“二閏一查”。
而天文歷法,沿用的是十九年七閏,也即兩到三年一閏。
二閏一查,也就是五六年左右查一次。
大周的上一次人口普查,自然而然的就是治平四年。
彼時,普查的數據是主戶一千四百三十八萬人,口兩千四百六十二萬人。
主戶,也就是涉及交稅的戶數。
口,主要就是成年男丁,以及大戶門第的女子和沒有戶籍的奴婢的數量總和。
這卻是一些奴婢沒有戶籍的緣故。
沒有戶籍,自然就是統計到了主家的頭上。
不過,大戶門第的女子,以及沒有戶籍的奴婢,其實都是少數中的少數。
大周的奴婢,更多的是“雇傭制”,本身其實的良人。
這也是為何一些官員打殺奴婢,通常會被彈劾,甚至于治罪的緣故。
打殺良人,可不就得治罪?
大戶門第的女子和沒有戶籍的奴婢,都是少之又少,也即意味著可忽略。
就總體而言,“口“卻是可被視為成年男丁數。
一千兩百三十八萬戶人,成年男丁一千四百六十二萬人,幾乎就是“戶主等于男丁數”,一戶一位男丁。
一位男丁,也就有一位麥子。
就算是算上孩子,一戶人就三四人左右。這樣的數量,絕對是存在隱瞞的。
一戶正常的主戶,真要平均下來,起碼得是五口人左右。
畢競,除了正常男丁,還有父母呢?
就算是弟兄分家,父母也得是一人分一個吧?
更遑論,弟兄不一定分家。
數據肯定有問題。
但,沒辦法!
百姓刻意躲人,官府也敷行了事,為之奈何?
不過,窺一斑而知全貌。
治平四年,有男丁一千四百六十二萬人,算上孩童、女性,總的“假人口”估摸若會是在五千萬左右。
熙豐六年,戶部又一次人口普查。
相較于治平四年來說,熙豐六年的普查更為徹底。
一方面,有清丈土地的數據作支撐。
昔年,江昭將清丈土地列為政績之一。
上上下下的大小官吏,為了政績,自是清丈得相當徹底。
連帶著,也將“隱戶”都清查了出來。
畢競,土地肯定得有主人不是?
戶部以清丈土地的數據作支撐,自是清查得更為徹底。
另一方面,戶部還特地清查了女子和孩童的數量。
如此,卻是將真正的人口數量清查了出來。
主戶,合一千九百三十萬戶。
成年男丁,合三千三百萬人。
女子,三千一百萬人。
孩童,兩千一百萬戶人。
如此,也就有了八千五百萬人的來源。
約莫是一戶人有兩位男丁。
兩位男丁,也就有兩位妻子,這就是四口人。若是算上孩童,也就差不多是一戶人六七口人的樣子。
這樣的數據,還算是較為正常。
除了吏部、戶部以外,其他幾大司衙,類似于工部、禮部、銀行一類的司衙,基本上都是維持原樣。
工部還是在修繕大內,禮部還是清貴非常,銀行的儲蓄金與經濟掛鉤,短時間不會有太大變動。
可能有較大變化司衙,也就刑部、國子監、軍械監。
刑部主要是敕律之爭。
這一爭論,徹底奠定了敕令的崇高地位。
自此,君王法令大于律法!
這也是注定的結果。
中央集權越狠,君王權力就會越大。
國子監,主要是半免費教育和報紙。
報紙的影響力,已經是毋庸置疑,該啥樣還是啥樣。
半免費教育,更是罕有的大功績,堪稱功在千秋。
當然,半免費教育的推動也不是一番風順的。
政令頒下去沒有阻力,但不代表推行起來就沒有任何阻力。
其中,主要的阻止者,就是中型規模的地主。
也即,步入了“不愁溫飽”狀態的地主,略低于一縣“刀槍炮”的那一批不上不下的人。
這一批人,可謂是半免費教育的真正受害者。
以他們的地位為基準點,往下一些,就是勉強解決了溫飽,亦或是還掙扎在溫飽線的小型地主,以及一些純粹的貧農子弟
這一批人是真正的受益者,也就是所謂的耕讀傳家。
半免費教育的政策,足以讓他們不必擔憂生計,可安心讀書。
往上一些,就是在一縣之地都能勉強說得上話的中大型地主。
這些人,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半免費教育的影響,但影響不大。
準確的說,這些人跟耕讀子弟不是一個檔次的人物。
一則,這些人已經有了更好的教育資源。
涉及讀書,師資力量也絕對是不可忽視的重點。
而半免費教育的師資,肯定是相當差勁的,教書先生大都是童生,對于一些知識有可能是半知半解,乃至于講解錯誤的知識。
而作為在一縣之地都說得上話的人,中大型地主無疑是可讓孩子有更好的教書先生,以秀才,亦或是舉子為師。
反之,要是連這樣都考不過耕讀學子,也就證明他的孩子其實沒有讀書資質,也不可能真的讀得出書來。
再往上一些,就是一縣、一州都說得上話的大族,亦或是一州霸主,名門望族。
這樣的大族,都有族學,教書先生起步就是舉子,甚至都有可能是進士。
更甚者,就像大相公江昭一樣,直接是以宦海大人物為師。
耕讀子弟,肯定也不是他們的競爭對手。
越是往上,越是拉開差距,受到半免費教育的影響就越小。
唯有“不愁溫飽”的中型地主,成了受害者,有意阻攔。
好在,呂惠卿地是狠人。
類似于殺雞儆猴做法,其可調已經練得爐火純青,并經報紙一宣發,自可解難。
軍械監,主要是軍事武器的研發和批量制作的問題。
燕云之戰,耗費的炸彈和火炮是實在是太多。
當然,效果也是真的大。
軍械監監正,更是因此而受到了大相公江昭的推薦,位列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就此,沈括也算是嘗到了甜頭,決定加大劑量,大肆批量制作火炮,爭取達到一都(百人)能有一門火炮的地步。
“呼!”
約莫半日。
趙策英有些疲乏,放下了文書。
”伸兒呢?m
趙策英揉著額頭,平靜問道。
“啟稟官家,燕王殿下在昭文殿。“司禮學印太監李憲連忙道。
&"昭文殿啊!&"
趙策英眼中閃過一抹遲疑。
沉吟著,徐徐道:“讓六位閣老入宮吧。”“朕,就此宣布內閣的人事變動。““諾。”李憲一禮,退了下去。
《知否:我,小閣老,攝政天下》花雪飄飄飛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