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秦人的悠閑生活 第二百九十一章 全年無休
極廟內,扶蘇看著歷代秦王牌位前的香火燃起,在此地多站了片刻,這才前往章臺宮。
此刻的章臺宮很忙碌,有內侍將一卷卷的文書送到了章臺宮,也有工匠正在改造章臺宮的窗戶,因公子覺得章臺宮的窗太小,想要大殿內更亮堂一些,照入大殿的陽光越多,殿內也能更溫暖。
工匠們見到皇帝來了紛紛行禮,皇帝走入安靜的大殿,而后坐在皇位上。
皇帝就這么開始翻閱近來的文書。
見工匠們還站在原地不敢動,田安讓工匠接著改窗戶。
眾人起初還有些小心生怕打擾皇帝看文書,但在大常侍田安的幾次示意下。
他們才繼續修窗戶,甚至木錘敲打著窗框發出響動時,皇帝還在專心的看著文書,這些嘈雜哪怕是重物落地的聲音都不會影響正在處置國事的皇帝。
章臺宮的工匠便都放松了下來,心中訝異皇帝的專注。
當窗戶被幾次擴大之后,帶著新鮮空氣的風也在一陣又一陣的吹入大殿內,吹得皇帝面前的卷宗書頁被翻頁,紙張在微風中抖動著。
當清新的空氣吹入大殿,讓殿內的內侍們也都不自覺提起了精神。
其間,還有大臣時而前來匯報國事。
直到黃昏時分,工匠們都回去了,皇帝坐在大殿內處理著國事。
之后的一些時日,皇帝每天的生活都是早晨廷議,廷議結束之后會回高泉宮用飯,小憩片刻。
午后的小憩是皇帝近來雷打不動的事,不論什么天氣,若無必要之事,皇帝的這個習慣始終保持著。
午后小憩結束,皇帝就會回到章臺宮繼續處理國事。
從去年至今,秦廷的群臣體驗了全年無休的工作,接連兩年群臣沒有休息過一天,哪怕是休息,也是有人生病了實在沒辦法休養三兩天,甚至一些小病小痛,還要咬著牙繼續坐在自己的崗位上,完成他們自己的工作。
因年輕的皇帝有著旺盛的精力,對皇帝而言治理國家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治國是皇帝的愛好。
關中又下了一場大雨,章臺宮的窗戶終于被改好了,這窗戶看起來更大更高,保持大殿內的空氣流通,并且保持光照。
以前還有些陰冷的章臺宮大殿,如今竟覺得溫暖了幾分。
皇帝的生活很簡單,簡單得有些匪夷所思。
咸陽宮的其余殿宇都被封存了起來,皇帝的日常行程多數都是在高泉宮與章臺宮之間,偶爾會去西苑走走,其余時間皇帝并不會去別處。
有時在章臺宮從午后一直到深夜,就連晚上的飯食都是夫人親自端來章臺宮與皇帝一起用飯的。
雷聲隆隆在天際炸響,正值農忙耕種的時節,關中終于迎來了新帝登基之后的第一場雷雨。
烏云厚重的天空中,一道雷光閃過,接著就是刺耳的雷聲傳來。
太尉蒙恬來到章臺宮前準備告知內侍他要覲見。
田安道:“太尉入殿即可,不用通稟。”
蒙恬頷首脫下鞋履走入大殿內,這章臺宮還是老樣子,除了窗戶更大了一些,也沒有別的變化,其余各處都保持著原樣。
見到是蒙恬來了,扶蘇道:“昨天從終南山送來了一些好茶葉,給太尉賜茶。”
有內侍將熱水倒入茶碗中,而后端給了太尉。
茶水端到了面前,茶香隨著自己的呼吸傳來,這茶香確實很不錯,端著碗飲了一口,有一些茶葉特有的澀味。
蒙恬回道:“末將平日不喜用茶葉,也不知道是好是壞。”
扶蘇道:“回去時太尉可帶一些去,平時可以多嘗嘗。”
面對皇帝親和的笑容,蒙恬板著臉依舊恭敬,他心中深知眼前坐在皇位上的是皇帝,公子也不是當年的公子,不可放松,更不能怠慢。
扶蘇道:“朕還想將各地進獻的茶葉送去丞相府,讓他們都嘗嘗,在丞相府當值困頓之時,飲一碗茶可提神。”
蒙恬將碗中余下的茶水一飲而盡,將碗交給了邊上的內侍,拿出一卷書又道:“稟皇帝,今年邊關二十萬將士已歸鄉,中原各地三十二郡兵馬十六萬人已歸戶籍。”
卷宗從內侍手中遞到了面前,扶蘇拿起卷宗,打開看著洋洋灑灑的記錄。
起初這天下是沒有郡縣的,但始皇帝決定書同文字,器械一量,將六國的國土分為近千個縣三十個郡,算上關中與隴西一共四十八個郡,若算上云中與河西走廊該是五十個郡。
因其中增設了嶺南三郡,以及增設江胡與河間等郡,大秦的郡縣準確來說,已有五十郡。
經歷過戰爭創傷的湘南一帶正在緩緩恢復元氣,這十年間人口已有了明顯的好轉。
國家要建設,需要勞動力與生產力,因此對扶蘇而言裁撤各地駐守的秦軍是十分必要的。
而在太尉主持下的關中兵馬,絕大部分力量依舊集結在關中,也就是章邯麾下,還有北方長城的大軍。
扶蘇看罷這卷卷宗,吩咐道:“送去丞相府歸檔入庫。”
蒙恬行禮道:“臣領命。”
聽到話語,扶蘇目光看著余下的文書,裁撤兵士的事算是完成了,但大秦的軍役依舊在繼續,只要有人口與壯勞力,不愁沒有兵馬。
河西走廊是一個屯田的好地方,屯田之策交由韓信與婁敬共同主持,河西走廊大軍兵權還在涉間手中。
章邯曾上奏說過,涉間是一個十分忠心的人,西北的邊軍在涉間手中不會有問題。
扶蘇是信得過章邯的,只是想要多看看韓信近來如何了,文書中所寫的只有一頁紙,其中所寫也都是牧馬之事。
但在韓信的文書中,扶蘇倒是看見了另外一件事,時隔多年,韓信才再一次見到烏氏倮。
今年開春時節,烏氏倮就帶著一千戰馬來到了河西走廊,并且在祁連山的雪山下一起飲酒。
蒙恬剛走不久,右相馮去疾便快步來到章臺宮前。
被請入殿內,馮去疾稟報道:“趙佗大將軍與屠雎大將軍來信了。”
田安接過馮去疾遞來的兩卷書,放在了皇帝的案前。
扶蘇揭開其上封蠟,解開綁著的繩子,一邊看著其中內容,一邊又道:“他們答應將子嗣送來潼關讀書。”
馮去疾行禮道:“如此甚好。”
扶蘇飲下一口茶水道:“此事是陳平派去的說客辦成的?”
馮去疾回道:“其實陳平也沒有派去說客,只是派人去了兩位大將軍的家中告慰,而后與他們的家眷書信一份,讓他們的家眷送書信去了南方。”
陳平還是利用了人們的親情,并且去告慰兩位大將軍的家眷,多少有些威脅之意。
但這確實是陳平的作風。
扶蘇沒有多說什么,只是看罷書信又緩緩合上,這兩位大將軍將來一定要召回,并且還要賞賜其榮華與富貴。
想要南方安定還要派去更多的官吏,直到南方徹底被官吏控制,也就架空了趙佗與屠雎的兵權。
扶蘇相信他們在南方這么多年,他們對大秦依舊是忠誠的。
因此往南方增派官吏的事可以提前安排了,以往這種事都是丞相在安排,自六國變法以來不論是張儀,還是李斯,他們身為丞相,其權力太大了。
但若沒有丞相,扶蘇又覺得秦廷的職權劃分又不夠精細。
再退而求其次,哪怕是劃分得再精細,遇到一些怠慢的官吏,該耽誤的事,還是會耽誤的。
這就像是兩千年來無法解決的矛盾,這還能怎么辦?
扶蘇只能盡可能讓這天下好一些,哪怕是讓人們能多讀一些書,讓人們的碗中多一些菜,也是好的。
見皇帝放下了兩卷書信,馮去疾又道:“臣會挑選夫子教導兩位大將軍的子嗣,書信送出時他們的子嗣也在路上了,再有兩天就能到潼關。”
扶蘇道:“去潼關書舍讀書。”
“是。”
馮去疾剛走,張蒼便來稟報,說的是都水長祿的事,今年的春耕都水長打算在長城外的遼河平原種兩千頃糧食。
長城外的土地沒有歸屬,如果都水長種出了糧食,那么秦軍自然有權力保護糧食,順便保護土地。
換言之,只要是在無主的土地上種出了大秦的糧食,那么秦軍就有正義的理由保護糧食。
而保護糧田的人,正是皇帝的弟弟公子高。
扶蘇聽罷張蒼的解釋,又問詢了張蒼的看法。
張蒼覺得現在還不宜與夫馀國起沖突,近來在公子高的查問下,夫馀國在東北的深山之中,其部落依舊以漁獵為生,只要秦軍不冒進,不會有沖突。
當然了最好是不要用沖突,扶蘇準許了都水長的事,并且給了回復蓋印之后,就給了都水長開拓田地之權。
都水長也沒有上來就大規模地墾田,只是用一部分土地嘗試,也沒有開挖河渠,只是種在了遼河邊。
張蒼離開章臺宮時,雷雨已停了,烏云散去之后還能見到通紅的夕陽。
夕陽的光是金色的,照入章臺宮內顯得原本就顯貴的宮殿也金燦燦,尤其是殿內的諸多金器,也在夕陽下發光。
直到天色入夜,扶蘇披上外袍走出章臺宮,下午時來了一場雷雨,現如今的地面還是濕漉漉的。
每天將國事處置完,而后回到家人身邊,好好用一頓飯,這該是一天之中最好的時刻。
飯后,扶蘇與妻子走在皇宮,夫妻倆說著家里的事。
聽著她說著當年頻陽老家的事,正值關中雨后的夜里,每到這個時候田地里的蛙聲總是很響亮。
田地里的蛙聲不斷,可以響一整夜。
扶蘇吃著棗,又道:“等入夏之后,我們去頻陽的老家看看吧。”
她搖頭道:“爺爺不在了,兄長走了之后,頻陽的老家也沒人了,不想回去了,就算是我去了也見不到家人。”
扶蘇知道她所說的兄長是王離,現在的王離正在齊地主持兵事,多年沒有回來了。
“母親昨天就來看過我。”
扶蘇牽著妻子的手,低聲道:“嗯,等衡兒回來了,我們一家人好好聚一聚。”
王棠兒面帶笑容,點頭答應。
田安跟在后方,不知為何有些感動,為了治理國家,為了支持廢除分封,兩位小公子沒有封號,也沒有封地,也要參加軍役,甚至還要讀很多書,這個家還算平靜,但似乎每個人都有他們的事要做。
也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這個家變得聚少離多。
但也好在兩位小公子是在宮里長大的,當兩位小公子年幼時,已得到了足夠的關愛,而之后兩位少公子懂事一些了,得到的也是最好的教導。
兩天后,屠雎與趙佗的子女都帶到了關中,他們的子女在關中都有遠親,自然也可以讓遠親照顧,若孩子不喜與關中的親人一起住,也可以住在潼關的學舍。
安排此事的正是陳平,陳平親自帶著這些少年人在潼關城走動,并且帶著他們熟悉環境。
如果陳平讓兩位大將軍將子嗣送來是居心叵測,那么這些少年人在陳平的引導下,恐怕他們被陳平賣了也要幫陳平數錢。
用馮劫的評價來說,陳平這人就是太壞了,壞透了。
這天,小公子禮回到了咸陽,當扶蘇忙完國事之余帶著妻子與兒子來北郊的行宮散心。
以前的北郊有一片牧馬場,現在牧馬場不在了,只有一片草地,只要一個月不去打理,這些野草就會長得半人高。
今天的天氣很好,陽光溫暖,也沒有二月時才有的冷風。
原本扶蘇是打算去咸陽橋走走的,但知道妹妹陰嫚近來在行宮,就帶著妻小來到了這里。
扶蘇遠遠看著妻子與兒子坐在草地上說著話,禮一邊吃著面,一邊說著他陪爺爺在外游玩的趣事。
田安已來稟報,扶蘇得知父皇又回了驪山,也沒想著再來咸陽看看。
扶蘇已妥協了,也不愿強求父皇來一趟咸陽,但叮囑太醫令照顧好父皇與老師。
有侍衛前來,行禮道:“王夫子到了。”
聽到話語,扶蘇這才去行宮前殿。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