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我在俄國當文豪 239、米哈伊爾身上的法國力量與各方動向
由于米哈伊爾是悄無聲息地離開了法國,離開了巴黎,因此直到一兩周后,巴黎的文學界才漸漸反應了過來,而當很多人從屠格涅夫口中得知米哈伊爾短時間內不會再回來的時候,巴黎文學界的眾人就仿佛在暴風雨過后看見了彩虹一般,幾乎是發自內心地快活了起來。
俄國佬米哈伊爾走了!巴黎的晴天就來了!
沒辦法,巴黎作為歐洲文化的中心,就這樣讓一位俄國佬在這里贏了一次又一次,這像話嗎?我們巴黎的詩人、劇作家、評論家和家難道就不要面子的嗎?
米哈伊爾在的那段時間,就仿佛整個巴黎文壇都是他的聲音一般,這樣一來,巴黎文壇的人對于米哈伊爾的怨氣自然是越來越大的。
但當他們得知米哈伊爾竟然是要去英國佬那里寫英語的時候,他們在震驚之余,對米哈伊爾的態度又發生了一輪大轉變。
在米哈伊爾剛走的一兩周,巴黎還在刻意地忽略他或者批評他。
當米哈伊爾離開兩三周的時間,巴黎文人們的態度漸漸平和了下來,轉而開始努力伸長脖子,探聽米哈伊爾來自英國的消息。
而當巴黎的文學界以及報刊界得知了米哈伊爾在倫敦的第一個大動作,即跟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在同一天出版圣誕圖書的消息時,頓時就有看熱鬧不嫌事大同時也為了博取公眾的關注的報紙直接就刊登了這樣的新聞:
《英國文學界?離開巴黎去往倫敦的米哈伊爾先生直接在圣誕節前一天,挑戰英國最著名的作家狄更斯!》
像這樣的報道直接就讓巴黎文壇的不少人直接看嗨了,畢竟米哈伊爾剛來巴黎的時候還得一步一步走,甚至還主動拜訪我們巴黎的雨果先生、大仲馬先生和巴爾扎克先生等人,并向他們請教。
而到了英國后竟然拜訪都不拜訪了,直接挑戰英國最有名的作家!
這說明什么?
我們巴黎文壇贏了!
英國佬只配被直接挑戰!哪怕是那個狄更斯也不例外!
像這樣比較勁爆的消息,也是一下子就吸引到了公眾的關注。
畢竟米哈伊爾的《茶花女》還在有條不紊的一場場的演出,《海底兩萬里》依舊火熱連載中,就算巴黎人再怎么健忘也不可能就這么忘記了米哈伊爾這位年輕的文學家。
那么他如今又在做什么呢?
竟然又換了一種語言進行他的創作!
并且才剛寫就想跟英國最有名的作家比一比了?
何等的狂妄與自信!
如果他在法國這樣那說不定會招來許多人的批評和反感,但是在英國這么干.
這是好事啊!
帶著法國的力量去干翻英國佬吧!
如此一來,公眾越發的期待這方面的消息,巴黎的各大報紙為了提升銷量也樂得配合公眾們的口味,于是他們便持續關注著米哈伊爾那邊的消息。
坦白說,在最開始的時候,巴黎文學界的許多人都覺得米哈伊爾選擇跟狄更斯在同一天出書并不是一個好主意,畢竟首先米哈伊爾是首次用英語進行創作,其次那位狄更斯先生在倫敦可是有著非常多的讀者,就算米哈伊爾已經在英國有了一定的名聲,也不應該做出這樣的決定才對。
就在許多文學界人士都覺得米哈伊爾這次的英國之旅會是一個非常慘淡的開局,但是,再版三次,銷量已經接近一萬冊是什么鬼數字
巴黎文學界的眾人:“?”
雖然依舊比不上那位狄更斯先生,可這個數字其實已經意味著米哈伊爾可以同那位狄更斯先生過上兩招了!
這對嗎?!
巴黎的許多報紙可不管什么對不對,眼見米哈伊爾在英國那邊竟然真的取得了較好的銷量,他們的新聞標題直接就是:
《來自法國的米哈伊爾先生,他的圣誕圖書竟直接讓狄更斯面露難色、節節敗退!》
已經知道了這則新聞的米哈伊爾:“?”
不許歪曲事實也不準直接剝奪我現在的國籍啊混蛋
而對于巴黎人來說,是否符合事實暫且先不說,像這樣的新聞標題以及報道里面實打實的一萬冊的銷量,一下子便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我早就猜到米哈伊爾先生其實是一位法國人了!看,報紙上都直接這么寫了!”
“英國最著名的作家只有這點能耐嗎?米哈伊爾先生只是剛開始用英語創作就取得了這樣的成績,那讓他再寫上十年呢?英國最著名的作家就得是一位俄國人了!”
“我原先還覺得巴黎的那些詩人、劇作家們的水平很差,竟然連一個年輕人都比不過。現在看來并非是他們的過錯,英國人在這位米哈伊爾先生面前表現的要更加狼狽!”
“就算是到了一個新的國家、用一種新的語言寫作也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嗎?世上竟然還有這樣的天才?一定要將他留在我們巴黎!”
“真是難以置信,這本圣誕圖書巴黎有哪家書店在出售嗎?我迫不及待想找來看一看了!”
當公眾們開始熱議這件事情的時候,對于巴黎的文學界來說,這一消息更是洗盡了之前的屈辱和陰霾,甚至說,當人們重新談起米哈伊爾這個年輕人的種種事跡時,場上彌漫開來的竟然是快活和贊嘆的空氣。
原來如此!
并非我們太差,而是那位年輕人實在是不講道理。
這樣的話,我們又有什么好羞愧和不甘心的呢?
英國人都還沒叫苦呢!
在這樣的氛圍下,屠格涅夫頓時就有些坐不住了。
其實在米哈伊爾剛離開的那段時間,屠格涅夫基本上沒怎么再在公眾場合提關于米哈伊爾在英國的事情。
畢竟米哈伊爾能否成功是一個未知數,屠格涅夫也不想又有人借著這個機會諷刺米哈伊爾。
而他這么沉默了一段時間后
不對了,一切都不對了。
屠格涅夫幾乎是很快就意識到了這是一場順風局,于是乎,他來了他來了,屠格涅夫又帶著他的吹逼小故事走來了.
“諸位先生,米哈伊爾他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寫信給我,那么我當然知道他在去往英國后究竟是怎樣的心理。
話說那米哈伊爾初到倫敦不愿顯露自己的真實身份,他只想用英語創作出自己的新作品后再考慮別的事情。
等到他終于完成自己的作品后,他便打量起了英國文壇的眾人,只見他的頭低都不低一下,竟是直接望向了最高處!
他曾說過: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他不愿在英國浪費過多的時間在別人身上,于是.”
作為米哈伊爾在法國這邊的代言人,屠格涅夫相當樂意在巴黎上流社會的各種場合簡單講一講這些故事,而每當看到那些聽的入迷的巴黎貴婦和小姐們,屠格涅夫便忍不住一拍大腿搖頭嘆息.
當然,眼看英國離法國這么近,屠格涅夫藝術加工歸藝術加工,但肯定不會像之前說的那么不可思議。
而當米哈伊爾的圣誕圖書取得成功后,屠格涅夫本以為米哈伊爾會就此休息一段時間,說不定還要重返巴黎再辦點事,豈料米哈伊爾壓根就沒有休息的打算,而是繼續在倫敦不知道忙活些什么事。
就在屠格涅夫稍稍有點納悶的時候,當他在某一天像往常一樣出現在某個聚會上時,他還未來得及跟自己的熟人們打聲招呼,幾乎是一眨眼的功夫,一堆人就已經將他圍了起來,然后熱烈地問道:
“屠格涅夫先生,聽說米哈伊爾先生在英國連載的似乎很受歡迎,我想取得這部在法國的版權,不知您能否跟米哈伊爾先生提一提我?”
“我也聽說了!據說這一嶄新的類型的靈感還是來自我們法國的維多克先生。這就是米哈伊爾先生的天才同法國的文化、名人結合在一起時的力量!輕而易舉的就能征服英國人,這樣的作品一定要帶回法國才是”
“我們報紙想根據這件事寫幾篇新聞,不知您這里是否有更加詳細的消息?或者說米哈伊爾先生對于他的這部又有著怎樣的想法?”
“您是否知道米哈伊爾先生接下來的動向,他又準備做些什么來征服英國文壇?”
聽的頭暈的屠格涅夫:“???”
怎么你們一個個的消息比我還要靈通?!
不過米哈伊爾確實提到過他要在英國連載一部,現在看來的話,米哈伊爾難道又取得了成功?
雖然信息量非常大,但屠格涅夫作為陪伴在米哈伊爾身邊很久的老朋友,他對米哈伊爾諸多事跡的抗性比其他人可是要強太多太多了。
因此屠格涅夫很快就反應了過來,接著便是微微一笑起手,然后頗為神秘地說道:“抱歉了各位先生,更多的消息我暫時還不能透露,因為這涉及到米哈伊爾接下來的一些安排。
你們就先根據你們已經掌握的信息來做事吧。”
竟然還有別的安排嗎?
都這樣了他接下來還想做什么?
聽到這個消息后,圍在屠格涅夫周圍的人頓時就更興奮了,只可惜無論他們再怎么詢問,屠格涅夫也始終不肯透露一點消息。
他們無奈之下,只能要么是繼續打聽消息,要么是直接跟米哈伊爾寫信想要商討一下新書的版權問題,而更多的人無疑已經等不及了,他們必須得以最快的速度刊登新聞,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的吸引公眾的目光。
于是沒過兩天,類似這樣的新聞標題便出現在了巴黎的報紙上:《米哈伊爾先生身上的法國力量!》
《最新消息,新的類型已經在英國誕生并開始流行》。
而像這些新聞,米哈伊爾之前在巴黎結識的許多人自然都是能夠看到的。
在這其中雨果一如既往的莊嚴和平淡,只是在自己的追隨者們那里簡單評價道:“不錯”,然后就沒怎么再發表別的言論,就好像他并不在乎這件會讓人覺得震驚的事情一般。
表面上是如此,雨果老師暗地里有沒有擦擦汗那就只有上帝才知道了.
大仲馬則是在餐桌上得知這些消息,聽到后他先是一愣,接著很快就豪爽地大笑道:“我就知道,看來他剛來巴黎時我所說的話是正確的!而且現在看來,還要在法國之外加上一個英國了!
不過還是希望他快點回到巴黎吧,倫敦那種地方真的有能吃的食物嗎?”
值得一提是,由米哈伊爾和大仲馬共同搗鼓出來的新菜,在最開始的時候接受的人并不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仲馬的熱情推廣和米哈伊爾成功的消息傳進巴黎,倒是真的有越來越多的人從這道新菜里面品出了不一樣的滋味。
當然,并非所有人都為米哈伊爾的成功感到高興,就像巴爾扎克在看到這些新聞時,他拿著報紙的手竟然微微有些顫抖,而他那張平日里很是堅強有力的臉也微微有些發白。
此時此刻,巴爾扎克的腦子里面全是米哈伊爾走之前說的那番話:“我在英國不一定能夠成功,只是一次嘗試吧,說不定要不了多久就不得不離開了.”
這就是你說的嘗試?!
這下你連英國人的錢都賺到了!
就在巴爾扎克感到心寒和痛苦之際,他的家中卻是又來了一位不速之客,對方剛進來便開門見山地說道:“巴爾扎克先生,你欠我的稿子總該寫好了吧?我之前可是提前預付了你幾百法郎!”
巴爾扎克:“.”
你為什么偏偏要在這個時候過來.
但最終,巴爾扎克還是只能像一個英雄以及囚犯那樣奔赴這位出版商指定的印刷廠,然后給他們表演一番什么叫現場寫稿現場改稿然后再現場印刷。
就當巴黎依舊時不時的因為米哈伊爾而躁動一下的時候,在更加遙遠的另一邊,在巴黎療養完畢并且已經跟別人正式告別的別林斯基,此時此刻也已經重新踏進了俄國這塊土地上。
而過去了這么久,別林斯基顯然已經抑制不住自己想要大干一場的沖動了.
請:m.llskw.org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