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我在俄國當文豪 135、我在俄國說雞湯語錄那些年
關于到底要連載哪一部科幻,米哈伊爾基本上已經確定了下來。
首先要明確的是,連載這種偏通俗的,米哈伊爾更多的肯定還是想先狠狠賺一筆,《現代人》雜志的收益固然很高,但確實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而對米哈伊爾來說,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他想做的事情確實還有很多。
比方說學習一下那位奧多耶夫斯基公爵做做善事,改善別人處境的同時,或許也能在這樣一個尚且需要積蓄力量的時代,為更遠的未來埋下一定的種子。
再比方說投資一些人,資助一些人,乃至于資助某些團體或者派別。
該說不說,總感覺很刑的樣子
當然,說這些就太遠了,總之在這種情況下,太超前的當然用不了,不然光是那一大堆陌生的名詞就足以讓這個時代的人一頭霧水,更別說趨之若鶩地追讀了。
寫出預言書一般的東西也談不上是什么好選擇,先不說這一舉動會不會讓后世無數的科學家精神崩潰,真來上一句“物理學不存在了”那就完蛋了,就算是真寫了,估計這一時期老法的民眾也不愛看,什么法國六周就高高舉起了白旗,而且對手還是如今稱得上一盤散沙的德意志地區。
要是有人看了氣得想一槍崩了米哈伊爾那就不好了
在這種情況下,稍稍超前一點就可以了,超前太多并非是什么好事。
而科幻的起源其實也是一個頗為有趣的問題,一般來說,它的直接起源就是幻想。
各路作家們以豐富的想象力描繪了一些超越現實卻又似乎貼近現實的世界,但在過去人們只是憑空地在想象,直到工業革命后各種各樣的技術的出現,才讓人們的有些幻想變得似乎有了一定的依據。
于是這才逐漸有了科幻的誕生。
與此同時,早期的科幻有很多其實并沒有那么硬核,很多時候它們都跟當下的時代密切相關,它們往往都是在講述一個很精彩的故事,其中的“科幻”成分,更多的還是偏向于一種風味。
當然,像這樣的科幻,其實才更加能被這個時代的讀者所接受,寫的過于超出常識,對于大部分讀者而言只會覺得嘰里咕嚕地寫的什么東西,更談不上熱銷了。
綜上所述,出來吧,米哈伊爾的童年經典:《八十天環游世界》!
像這部,無論是從思想上、故事上還是賺錢能力上,都沒有太多可以指摘的地方。
在這部當中,介紹各地的風土人情和地理知識的同時,還以強烈的正義感和人道主義精神,對各種野蠻、落后、愚昧的社會現狀進行了批判和鞭撻。
就比如表達了對印度野蠻殉葬制度的憤慨,對英國鴉片毒害華夏人民表現出深刻的同情和義憤,同時也譏諷了美國民主選舉的混亂局面.
在這個時代的歐洲各國,鍵證實乃時代特色,不可不嘗。
就是鍵的太狠亦或者是在不合適的國家開鍵,那確實要遭老大罪了。
而與此同時,在《八十天環游地球》連載期間,巴黎人密切關注主人公的下一個旅行地點,美國記者會打電報給報社報告主人公的旅行路線,而當主人公由于偵探的阻撓沒有趕上定期輪船的時候,大洋彼岸的投機活動也將達到白熱化的程度,有數家輪船公司都打電報給作家本人,要求他讓主人公乘坐他們公司的輪船,公司將支付一筆巨額款項送給作家。
順帶一提,也就是在如今的1844年,人類歷史的某個轉折點已經在華盛頓國會大廈悄然到來。
5月24日,美國發明家薩繆爾·摩爾斯站在一臺復雜的電報機前,滿懷期待地按下了發送按鈕,向65公里之外的巴爾的摩城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份長途電報。這標志著人類溝通的方式已經迎來了劃時代的革命。
當然,這部米哈伊爾在不少地方都是要好好修改一番的,畢竟時代雖然接近,但諸如蘇伊士運河的開通,跨美洲鐵路的建成等諸多大事件都還未發生,那么米哈伊爾應該是要在當中以一種假設性的前提進行演繹。
某種意義上來說,在這個時代出現的《八十天環游世界》,或許是要更科幻一些。
除此之外,鍵政的部分也是大有可為,雖然不確定以后會不會去大英避避風頭,但在此之前,米哈伊爾還是挺想掀掀大英的底褲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事到如今,米哈伊爾倒是也已經有了一些寫作能力了,至少寫寫通俗故事大概是沒什么問題,要是再加上后世各種各樣的閱讀經驗,某種程度上也能獨立連載一些東西了。
之后試著獨立寫寫通俗故事倒也并不是什么壞事。
但是不得不說,想要走向真正的文學,米哈伊爾還是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畢竟真正的文學往往是復雜且多維度的,很難說只靠一點先見之明就能躋身二流乃至一流作家之列。
舉個例子的話,金庸的通俗武俠已經進入到了文學史當中,那么假如讓一個人比金庸更早寫武俠,他能寫出金庸的味道乃至超越金庸的地位嗎?
故事上或許可能超出,但在語言、文字的氣質和用詞遣句這一塊.
至于超一流的作家,那就更是幾乎無法復制了。
那么言歸正傳,米哈伊爾在確定連載這部科幻之后,除卻要繼續結合如今這個時代的各種資料進行修改以外,也是提前將這部的名字告訴了別林斯基和屠格涅夫。
對于在巴黎的事業,米哈伊爾也有不小的展望。
目前只是先連載連載作品,等到時機成熟并且站穩了腳跟以后,或許也能想想在巴黎開一家出版社的事情。
米哈伊爾這么想的時候,別林斯基和屠格涅夫在聽到米哈伊爾這部新的長篇的名字后,卻是驚訝的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過了好一會兒,別林斯基才難掩驚訝地開口道:“米哈伊爾,八十天環游世界?這是不是有些過于夸張了?即便我們現在的交通工具比起之前的時代已經要快了太多太多,但八十天?很難讓人相信這具有足夠的可行性。
這便是你說的科幻嗎?倒是更像奧多耶夫斯基公爵的那部幻想未來的。”
看到別林斯基驚訝的樣子,米哈伊爾覺得倒是也正常,畢竟在如今這個時代,地球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一個龐然大物。
寄出去一封信,另一個人都可能需要三五天才能收到,那么八十天環游地球又怎么可能不會讓別人感到不可思議?
“我在歐洲留學的時候,倒是聽到過類似的說法,據有些樂觀的發明家和科學家所言,許多原本根本扯不到一塊去的地方,也遲早是要被火車和輪船連接在一起的。”
對于這個名字,見識要更廣播一點的屠格涅夫倒是覺得很有意思,在不否認這種設想的同時,也也是開口稱贊道:“僅僅是這個名字,我相信就足以吸引到很多讀者了。就是聽起來似乎需要很廣博的地理知識,這也就難怪米哈伊爾你會讓我從巴黎為你帶一些地理書籍了。
只是這樣的話,時間上真的來得及嗎?或許要不了兩個月,我和別林斯基就得踏上出國的旅程了。”
想到米哈伊爾很有可能是想根據剛剛到手不久的資料現寫,屠格涅夫頓時就吃了一驚,但在他提出這個疑問之后,他只看到了米哈伊爾隨意地擺了擺手,然后順口說道:
“應該可以,真的來不及的話我少睡點覺應該就行了。”
盡管已經認識很久但依舊對米哈伊爾這句話感到陌生的屠格涅夫:“?”
別的暫且不說,單就少睡一點這一塊,屠格涅夫非常懷疑米哈伊爾只是會減少他的午睡時間,晚上肯定還是該睡照睡.
所以真的能寫完嗎?
算了,或許米哈伊爾只是突發奇想,想隨便試一試吧。
畢竟他這部的類型以及名字簡直可以說是聞所未聞,跟他之前的那些創作也并不搭邊。
指不定等到時候米哈伊爾直接就放棄在法國連載長篇這個確實有些瘋狂的想法了呢!
但是話又說回來,既然這個人是米哈伊爾
屠格涅夫感覺有點不太對勁。
屠格涅夫陷入頭腦風暴的時候,別林斯基卻是認真跟米哈伊爾討論了好一會兒的科學知識和地理知識,只不過這些東西確實不是別林斯基所擅長的,但這并不妨礙他在聽到最后,略有些欽佩的對米哈伊爾說道:
“米哈伊爾,我本以為屠格涅夫說你的目光正看著整個歐洲大地就是一種很夸張的說法了,但現在看來,似乎并不只是如此,應該說你的目光已經看向了整個世界才是!”
米哈伊爾:“?”
這話要是別人說的,米哈伊爾聽了笑笑也就過去了,但要是別林斯基開的口,米哈伊爾老覺得是話里有話。
而當米哈伊爾跟別林斯基和屠格涅夫談論這件事的時候,其它事件也正在一一進行當中。
首先是不知為何,米哈伊爾只是去奧多耶夫斯基公爵家吃了頓飯,并且吃的還不怎么舒服,但《現代人》雜志的聲望卻是迎來了一個小爆發期,不僅文學圈中討論這本雜志的次數明顯增多,就連對俄國文學其實并不怎么關心的上流社會,也傳出了不少風聲。
對此米哈伊爾只能說可能這就是陰差陽錯吧.
但在外界,好像很多人還是把這件事的功勞歸功于米哈伊爾。
接著便是米哈伊爾用法語寫成的即將在法國雜志上刊登這件事,在徹底傳出去后更是引起了熱烈的討論,以至于還傳進了將軍的耳朵,據娜佳所言:
“我父親在聽說這件事后,整個晚飯時間都在感慨你的事,并且用各種各樣的詞語夸你,你知道,他很少有詞匯這么豐富的時候。”
簡而言之,將軍覺得米哈伊爾是好樣的,竟然在那群法國佬們面前都沒丟份。
然后就是將軍以及其他很多人都開始好奇米哈伊爾的這篇到底是什么樣子,有沒有俄語版本的,在這種強烈的呼聲之下,米哈伊爾他們這邊自然就是準備將《項鏈》這篇的俄語版放在《現代人》上。
那么幾乎可以預想的是,有這篇在的《現代人》,在訂閱量這一塊無疑又要迎來一個小爆發。
而在此之前,最新一期的《現代人》無疑已經迎來了發售的日子。
這一期的話,米哈伊爾倒是沒有放太多別的東西,就只有還在連載的那部長篇的內容而已。
不過這么說似乎也并不準確,大抵是由于米哈伊爾有意無意之間蹦出來的金句實在是太多,為了不讓這些能夠鼓舞人心的話白白浪費并且能夠發揮更大的價值,別林斯基他們在雜志板塊這一塊是真整了個類似米哈伊爾語錄的東西。
當然,只是偶爾出現,并非期期都有,但即便如此,就已經讓米哈伊爾尷尬的不行,畢竟這個板塊除了有米哈伊爾記得的那些金句以外,還真有不少他本人說的話.
關鍵是單看的話,有不少都是類似于雞湯的東西。
對此米哈伊爾可謂是強烈反對,表示與其放這些話,他倒是更加愿意來一句:
“祝各位讀者一夜暴富,永遠不死。”
但別林斯基卻是表示他死都不可能讓米哈伊爾的這句話出現在雜志當中,并且表示這可能會對米哈伊爾的聲望產生毀滅性的打擊,更何況這一版塊可是備受廣大讀者歡迎,幾乎每一次出現都會有大批的讀者寫信來表達自己的感想并且希望米哈伊爾能夠多說一點。
如若不是擔心這樣的話出現的太多,會導致其失去它們的意義,別林斯基早就想將這一版塊弄成固定欄目了。
米哈伊爾:“.”
我在俄國說雞湯語錄那些年?
而且真的有那么受歡迎?
盡管米哈伊爾對此表示懷疑,但當最新一期的《現代人》發售后,遠在莫斯科的一位名為托爾斯泰的貴族少年,在急匆匆地拿到最新一期的雜志后,卻是連都沒來得及看,就直接將雜志翻到最后一頁,看看到底有沒有自己想看并且可能會在本子上記錄下來的東西。
這么一看,這位看上去有些冷硬的貴族少年頓時就微微激動了起來,這一期竟然又有了!
于是在查看了一下四周的情況后,他還是忍不住掏出了紙筆.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