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大清話事人 585 吳皇接受黑龍江駐防八旗投降,打斷葉二的幻想~
黑龍江將軍防區的最南端
呼蘭小城硝煙滾滾,城墻在吳軍火炮的打擊下淪為廢墟,700旗丁在絕望中殊死抵抗,終究不敵吳軍大炮。
整個黑龍江駐防八旗,男女老幼全算上,也不會超過6萬。
不過是冢中枯骨罷了。
東北當前最大的問題是糧食!
吳廷集中了1500艘海船投入糧食北運事業,廣州——太倉——海州——威海——大遼河。
已是運力的極致,但顯然不夠。
東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地平原之一,擁有平均1米厚的肥沃黑土層,號稱“一兩土二兩油”。
要不了幾年,這里即將成為帝國的超級糧倉。
前景很美好。
但現實是,大家還得勒緊腰帶。
在1780年秋收以前,移民們的肚子必定是虧空的。
秋收之后,他們才能敞開肚子吃喝。
好在習慣了苦日子的移民們總能在田野里、在山林里、在河湖里找到大自然的饋贈。
該說不說,東北地區的自然資源是真豐富。
數日后,
另一重鎮齊齊哈爾。
日出之前半個時辰,吳軍地在3里之外發射了250顆大號鐵皮火箭彈,其中一半落入城中。
爆炸和煙火,擊潰了守軍的心理防線。
在黎明的第一抹曙光當中,第2派遣軍團踩著云梯攻入城中。
巷戰持續了半個時辰。
第2派遣軍仗著板甲附體,無論敵人是抵抗還是投降,一概拿首級回去換賞銀。
齊齊哈爾淪為血光之城。
齊齊哈爾副都統在絕望中自刎身亡。
至此,
趙二虎暫時按兵不動。
一來消化土地安置移民,二來等待關內增兵。
按照計劃,輕騎兵軍團即將出關,配合己方步兵掃蕩廣袤的黑龍江。
在等待的日子里,
第6軍團化身播種機,把數萬數萬的移民當成種子灑在關外的黑土地上,生根發芽。
第6軍團用行動實踐了吳皇的豪言壯語:
士兵手里的利劍,要為農夫的犁保駕,要為商人的船護航,要為億萬子民撐腰。
2個月過去了。
山海關大門緩緩關閉,士兵們在關外豎起牌子:
“軍事重地,禁止靠近。”
再隨手撿起幾個骷髏豎在木棍上,作為警示。
粗略估計,已出關的流民總數不低于1500萬,其中一大半是青壯男性,老弱婦孺比例較少。
遼河流域和遼西走廊人滿為患。
但是每天,就有一批人離開,扛著農具工具去填充空白。
不出意外的話,
數年后,東北會面臨一個新的問題——娶老婆。
正如某位哲人所說:
人吃不飽的時候只有一個煩惱,人吃飽了才會有其他的煩惱。若吃的太飽,就會產生數不清的沒法解決的煩惱。
璦琿城(黑河),數萬旗丁惶惶不可終日。人人臉上愁云密布,似是末日將臨。
情況很糟糕:
北邊,
800名哥薩克以兩年前竊取的雅克薩棱堡為據點,撕毀了《尼布楚條約》,順著黑龍江南下,蠶食大清的領土。
他們的前鋒已在呼瑪小鎮扎下了營寨。
自從大清立國以來,黑龍江駐防八旗長期不是哥薩克的對手。主要是雙方在武器技術和軍事理念存在巨大的代差。
南邊,
吳軍占領了齊齊哈爾和呼蘭,磨刀霍霍。
駐防將軍衙門內,眾人低頭不語。
仗打到這份上,真的是萬念俱灰,沒有一點希望。
燕京淪陷,乾隆殯天。大清朝的棺材板已經蓋上,就差最后一顆釘子。
北敵不敲,南敵也會敲。
“將軍,怎么辦?”
“再等等,等吳軍將帥和東西伯利亞總督的回信。”
“真的要降嗎?”
“嗯。”
黑龍江將軍代良,現在唯一的指望就是保住璦琿的2萬多旗人,還有在散布在黑龍江的幾千名旗民。
吳廷愿意接納,他就投吳。
羅剎愿意接納,他就投羅剎。
總之,從此徹底淪為某個帝國的附庸部族、邊疆打手。
從內心來講。
代良更希望是吳廷接受自己,其中原因很微妙
第6軍團司令官趙二虎不敢擅自做主,派騎兵護送代良的使者南下。
出關,去燕京。
求陛下圣裁。
好在,李郁此刻還待在紫禁城當黃金礦工。
士兵們監督著每天50文錢雇傭來的南城百姓3000人,日出上工,日落下工,把六部衙門、王公大臣府邸、八旗居住區域全部挖開。
墻砸開,地挖開。
花壇挖開,池塘抽干。
李郁也覺得挺好笑。
穿越之前,有錢人喜歡挖地下室。穿越之后,有錢人還是一樣的愛好。這可真是血脈傳承
風塵仆仆,進入燕京的黑龍江八旗使者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這是京城嗎?
這分明是一巨型工地!
他在一眾士兵不善的注視下,默默走進午門。
剛進午門,他就懵了。
一群士兵居然在這種地方挖坑,還動用了羅盤和洛陽鏟。
瞬間熱淚滾滾,跪地哀嚎:
“造孽啊。”
然后,就挨了兩個大嘴巴。
這名使者顯然是抱著必死的心來的。
他提出了2個條件:
“希望吳皇能夠保全黑龍江地區駐防八旗的性命,作為交換,自黑龍江將軍代良以下3萬人愿意交出全部財產和土地,宣誓效忠吳皇,日后接受一切調遣。”
“以上條件,希望得到書面文件。”
本來,李郁是不太愿意接受的。
但是使者言辭誠懇而直接:
“若吳皇不肯受降,黑龍江3萬旗丁只能放棄璦琿,拔營北撤,投入葉卡捷琳娜大帝的懷抱。”
李郁略一思索,就決定讓肉爛在鍋里。
葉卡捷琳娜不簡單,萬萬不可給她興風作浪的機會。
東西伯利亞地區人口稀少,萬萬不可給葉二送去幾萬炮灰。
于是,
他欣然提筆寫下圣旨,一式兩份,令使者帶回。
順便給使者瞅了一眼永琰謙卑的表示愿意稱臣納貢的親筆書信,看完,使者的眼睛黯淡無光,本就崩潰的心理防線再次崩潰
使者一路快馬加鞭,跑死了4匹馬,人瘦的脫相,終于趕到了璦琿。
見到代良,
第一句話就是:
“奴才討到了吳皇圣旨,我等可降。”
代良反復望著圣旨,嚎啕大哭。誰也不知道他是哭乾隆的死,還是哭吳皇的寬宏大度。
5天前剛剛從雅克薩城趕來璦琿,和代良談投降條件的一名羅剎少校,聽到外面喧嘩,過來一看,臉色大變。
兩名身披大氅的吳軍軍官,手按在劍柄之上。
眼神譏諷,似笑非笑。
少校厲聲喝道:
“代良將軍,請你三思。”
代良抽出佩刀。
少校的表情憤怒而恐懼,大聲威脅:
“將軍,我警告你。取代大清的那個由南方漢人建立的新帝國或許很強大,但這里是極寒邊疆,從來都沒有真正屬于過任何漢人帝國。”
“喜歡溫暖氣候的漢人軍隊庇護不了你們,喜歡繁華的漢人君王不會看上這片貧瘠苦寒的土地。“”
“只有雄才大略的葉卡捷琳娜女皇才是西伯利亞所有部族的唯一保護神。你的部族已經得罪了漢人,若是再殺了我,你的部族會死無葬”
一刀!
少校遺憾的倒地,跟隨他而來的隨員通譯也被八旗兵丁推出去斬首。
望著地上的尸體,代良深吸一口氣,丟棄佩刀。
朝著跟隨而來的吳軍軍官單膝下跪:
“請齊齊哈爾的天兵,前來璦琿受降。”
15天后,
第6軍團3500人以戰斗陣型開到墨爾根(嫩江),墨爾根副都統開門投降。
12天后,
璦琿城下。
黑龍江將軍代良向趙二虎獻上金印、軍旗、佩刀,率青壯旗丁3500、家眷2萬出城投降,剪辮,跪拜吳皇畫像。
自此,
第6軍團陸續招降散布在黑龍江大地的索倫、赫哲、費雅喀、鄂倫春,魚皮等等大小部落。
同時,征發2000部落男丁在黑龍江兩岸修筑棱堡和炮臺。
既防羅剎人,也防投降部落。
第6軍團忙活了3個月,以璦琿為中心,兩大三小共計五座棱堡以及兩處岸防炮臺組成的工事群竣工。
自此,神功已成。
無論黑龍江里出現什么妖魔鬼怪,都無法突破璦琿段。
上游的雅克薩城堡,也很安靜。
如何與璦琿的新鄰居相處,哥薩克們需要等待總督大人的明確指示。而東西伯利亞總督大人,又需要等待圣彼得堡女皇的指示。
正如蕭小七所猜測的那般,數年邊境貿易斷絕,圣彼得堡的財政壓力很大,葉卡捷琳娜做夢都想恢復邊境貿易。
所以,
羅剎人很想恢復邊境貿易,但是,已經吃進去的肉他們又不想吐出來。
這很符合羅剎人一貫的特性:貪得無厭
1780年5月初5.
李郁心滿意足的離開了燕京,南下回巢。
他乘坐一艘嶄新而舒適的內河鐵肋木殼船,順著京杭大運河回蘇州。
一路上,
旌旗飄揚、軍威昂揚。
北伐勝利結束。
第1軍團駐西安,第3軍團駐太原,第6軍團分駐璦琿和盛京、第8軍團駐燕京。
輕騎兵軍團剛出山海關就接到臨時調令,不去黑龍江,改去西安,暫歸陸軍大臣林淮生節制。
其余軍團,隨御駕南歸。
李郁不喜歡燕京。
具體點說,
不喜歡紅墻黃瓦的糅雜建筑文化,不喜歡爆肚、炒肝豆汁、驢打滾一類飲食文化,不喜歡爺、奴才、作揖、請安的禮儀文化,更不會喜歡馬褂蜈蚣扣的服飾文化。
這幾個月里,
他感受不到燕趙雄風、漢唐遺風,只感受到了模糊不清。
大運河沿岸,
剛分到田的百姓們搶著補種了一茬,所有這季會有收成,但不會太多。
田畔,是一座座新墳。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災難過后,幸存者擦干傷痛繼續前行。數千年的文化匯聚成2個字,就是——活著。
沿途停靠碼頭,
李郁都會隨機打發2名侍衛登岸,便服去一兩個縣詢問分田情況。
防止,
自己看到的聽到的都是假的。
由于多年的戰爭,大運河缺乏修繕,御舟沿途被迫多處停頓。
等進入江蘇段,更尷尬的事來了。
“陛下,臣等請您登岸。淮安府駐軍快馬來報,連日大雨,洪澤湖高家堰恐有決堤風險。”
農歷五月。
正是雨水豐沛,上游降雨頗多,溝平壑滿,匯入黃河。
如果將黃河比作老年人淤堵的血管,那洪澤湖就是血管上的一個瘤。
這個瘤越來越大。
以至于,年年發作。
高家堰崩,江蘇哀嚎。不崩,安徽哀嚎。
總之,蘇皖總得嚎一個,或者一起嚎。
“陛下?”
李郁表情痛苦,揉搓著臉皮。
問道:
“黃文運在哪兒?讓他來見寡人。分田暫緩,轉交給其他人。他這個水利署長去洪澤湖蹲著,撥50萬兩救急經費。汛期,淮安揚州兩府駐軍和百姓,他可自由調動。就一條,他必須保住高家堰,保住洪澤湖,保住黃河。”
“昭告天下,尋治河大才御前陛見。”
“登岸,寡人繞道回蘇州。”
這么一繞,就多走了2000里。
好處是,李郁騎馬時親眼看到沿途民生,凋敝,很凋敝。
渡江后,踏上贛北皖南時。
李郁明顯察覺到了一個巨大的變化,漫山遍野的茶樹。
皖南和贛北都在搞“改稻為茶”,他們準備在1年內增加150萬畝茶葉種植面積。
據說,
多山地形的徽州府全境種茶,人人種茶。
李郁對此默然畢竟當初要求擴大茶葉、桑樹種植面積的是自己!
商業部指定的目標是:
2年,出口金額翻一倍,3年,再翻一倍。一定要讓倫敦東區的普通工人也能喝的起東方茶葉
目標激進了點,可出發點是好的。
一旦成功,帝國的國力將持續暴漲。這樣做的風險也很大,擴大了糧食缺口。
主要是太急。
假如花50年達成這個目標,風險就很低很低。
但李郁不想等,不敢等。
他既不相信后代的智慧,也不相信自己會輸。
工業部直屬的馬鞍山重工和大冶重工一年25萬支燧發槍、2500門加農炮的產能,就是自己孤注一擲最大的底氣。
如果兩大重工專注軍工的話,一年,50萬支燧發槍的產量打底。
乾隆搞小規模精銳,是因為他既不敢搞全面動員,也沒那個工業實力搞全面動員。
自己不一樣、
自己既有全面動員的膽量,也有全面動員的工業實力。
目前,陸軍規模不大,一來是沒必要,二來是適度低調。
帝國需要為浴火重生的小農經濟、快速擴張的殖民地、節節攀升的工業革命、還有迅猛擴張的茶絲瓷貿易,夯實基礎,立下規矩。
這四樣,提煉成2個字,就是——國力。
如果周邊局勢有變的話,
可以以現有的主力軍團為框架,以三大重工為后盾,以充裕的國庫為支撐,在半年之內拉出50萬陸軍。
坦率的講,
李郁認為除了羅剎,其他無一國能有此陸上威脅。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