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世子穩重點 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武堂爭議
捷報入京,天下震動。
從當年趙孝騫領軍征戰開始,大宋的捷報一直沒斷過。
當年趙孝騫征西夏,也曾破過西夏都城,五千輕騎縱橫西夏境內,殺得赤地千里。
后來趙孝騫戍北,征戰遼國,多次擊敗遼軍,殲滅遼軍共計十余萬,當初哲宗先帝在世時,北方的捷報一道接一道,大宋君臣黎民曾經快被摧毀殆盡的自信,就是在那段歲月里重新建立起來了。
可是,當年再多的捷報,都不如種建中這一次的捷報令人震驚。
這一次,是滅國。
把一個國家存在的痕跡,生生從世間抹去,他們的國主和滿朝文武被活擒,都城被攻破,疆土被占領。
宋軍徹底地掌控了這個國家,消滅了這個國家。
這在大宋立國百年來,是從未有過的,這場大勝如同一劑興奮劑,猝不及防地注進了所有臣民的心里。
滅國之威,大宋的實力在臣民及外邦心中,猛地又竄高了一大截。
現在所有人都知道,原來大宋真有這個實力,它真能輕松地滅掉一個國家,這個國家曾經非常猖狂,敢一再侵犯大宋的邊境,如今卻在大宋王師的碾壓下,如齏粉般灰飛煙滅了。
它的國主成了俘虜,它的國土被完全占領,它的臣民和財物淪為了大宋的戰利品。
極度的驚喜過后,殿內所有人的目光都望向了趙孝騫。
眾人此時的表情已經變得不一樣了,他們的目光里充滿了敬畏。
滅國一戰,是種建中的功勞,但所有人都清楚,其實官家的功勞更大。
當初提出滅西夏的,是官家,王師能滅西夏靠的是火器,而這些火器也全是官家親自造出來的。
種建中出征后,官家沒有對他的戰略戰術有過任何干預,一切都放權讓種建中去干,可所有人都清楚,這一次滅國,卻等同于官家御駕親征。
早在官家冒出滅西夏這個念頭時,結局就已注定。
滅國捷報的余聲仍回蕩在大慶殿內,而趙孝騫此刻的形象,卻瞬間被無比拔高,偉岸。
大宋歷代帝王沒做到的事,他做到了。
所以,這位官家說是大宋立國以來最英明最有為的帝王,已經沒人敢否定了。
實實在在的功績擺在眼前,滅國的含金量仍在無限放大,現在誰說這位官家是倒行逆施的昏君,這個說法恐怕連他自己都無法信服。
殿內充斥著喜悅雀躍的氣氛,在滿朝文武恭賀聲中,趙孝騫也是春風滿面,大笑開懷。
挾滅國大勝之威,有些事,可以再狠狠往前推一步了!
趙孝騫很清楚,隨著西夏被滅國,臣民震驚欣喜之余,他這個皇帝的個人威望也同時達到了頂點。
以前難以推行的事情,現在可以開口了,靠著皇帝陡然猛漲的個人威望,完全可以施行下去,而朝臣們大多不會在這個時候反對。
于是趙孝騫壓下了心中的喜悅,從龍椅上站了起來,環視群臣一圈,直到群臣的竊喜議論聲不知不覺停下,殿內恢復了一片寂靜之時,趙孝騫這才緩緩開口。
“此次滅西夏之戰,全托主帥和將士們用心用命,他們才是最大的功臣,只待種建中班師回朝后,朕當論功封賞。”
頓了頓,趙孝騫又道:“另外,此戰大勝之余,相信諸公也看到了我大宋王師的許多不足之處,其中最大的不足,便是我王師禁軍缺少有能力的將帥之才。”
“此次朕令種建中領軍,其實本是不得已而為之,諸位知道,種建中本是殿前司都指揮使,他的職責本是拱衛汴京皇城,而不是率軍對外征戰。”
“可當時大戰在前,朕卻發現身邊無大將可用,不得已只能讓種建中臨危受命,率軍出征,此事朕一直記得,當時便已決定改變現狀。”
“大宋未來還將面臨許多征戰,朕的有生之年,這天下必須統一,天命歸宋,朕豈敢忤違?所以,朕必須解決朝廷缺乏將帥人才的問題。”
趙孝騫說到這里,突然停下,然后目光淡淡地掃過朝班中的樞密使許將。
許將收到了趙孝騫的眼神,立馬明白,該自己出馬了。
這件事,官家早與他有過商議,只是在等一個恰當的時機,今日西北報捷,西夏被滅,國威和官家個人的威望已然達到頂點,時機已至矣!
于是許將迅速站出了朝班,躬身道:“臣許將,以樞密使的身份向官家進諫,臣請朝廷在汴京開設講武堂,培養王師禁軍所需將帥之才。”
“自隋唐以來,朝廷開科舉,為國養士,同時朝廷亦應開武科,為國取將,文武并舉,張弛之道備矣,國方可盛。”
“如今天下文昌而武怠,國戰缺將帥,三軍無正首,正所謂‘孤陽不生,獨陰不長’,非正道也,朝廷正值征戰之時,豈可因缺將少帥,而廢官家一統天下之雄志?”
“故,臣以為,開設講武堂已是迫在眉睫,必須馬上施行。臣請官家納諫。”
許將此言一出,朝堂文武頓時一片嘩然。
所有人神色復雜地看著許將的背影,殿內再次傳出一片竊竊議論聲。
趙孝騫嘴角微微一勾,很好,許將是個懂事的,就說嘛,一把年紀總不能活到狗肚子里。
殿內蔡京時刻盯著官家的表情。
抱大腿,他是專業的。
見許將說完后,官家一臉欣慰愉悅,蔡京立馬明白,這是官家和許將之間約定好唱的雙簧。
講武堂該不該開,能不能開,蔡京其實并不在意。
朝堂上的是非對錯很模糊,口才好的人能把錯的說成對的,黑的說成白的,只論道理的話,論到天荒地老也論不出個究竟來。
蔡京的是非觀本就很模糊,他做人做官原則,只看皇帝的臉色,皇帝認同的事,就是他誓死贊同并捍衛的事。
看準了官家的臉色后,蔡京立馬站了出來,一臉凜然地開口。
“稟官家,許使相所言,臣完全贊同,請官家納諫,于汴京設講武堂,為國儲備將帥之才,以備國戰之用。”
樞密使開了口,門下侍郎跟著附和,再看官家一臉和煦欣慰的笑意,群臣頓時嗅到了不一樣的味道。
這特么是早就商定了吧?就等今日這個機會是吧?
你們一搭一唱演得這么投入,我們該干什么?
殿內竊竊議論聲已經停止,一片寂靜之中,所有人的目光投向了章惇。
他是大宋宰相,也是朝堂的風向標,章惇的態度很重要。
章惇感受到身后無數道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頓覺后背一片冰涼。
悄無聲息間,章惇發現自己居然被高高架起來了,已然進退兩難。
官家欲設講武堂,說實話,章惇并不贊同。
朝廷大張旗鼓推行新政,這一點章惇是贊同的,對新政的條款,他大多算是認同。
但章惇的思想其實還是比較守舊,他的骨子里仍然堅守著重文輕武那一套老觀念,在他看來,朝廷重文輕武是正道,武將士卒是禍國之源,本就不該太看重他們。
天下武夫,皆是文臣手里的工具而已,文臣才是治理天下的砥柱。
開設講武堂,看似只是為國培養將帥之才,但它實際上的影響很深遠。
以后從講武堂出來的武將,必然會被官家看重,朝堂上文武官員的分量,也將發生改變,這對一個重文輕武的宰相來說,是絕不愿意看到的。
武將士卒,只是君臣手里的刀,從何時起,這把刀也妄想登堂入室了?
章惇思忖過后,定了定神,不經意間瞥見趙孝騫的神色,章惇暗暗嘆了口氣。
這一次,他又要跟官家對著干了。
可他別無選擇,作為一國宰相,章惇不能為了迎合官家,而放棄自己的原則。
沉思片刻,章惇站了出來,緩緩道:“稟官家,臣以為,設講武堂之議……殊為不妥,請官家三思。”
此言一出,又是滿殿嘩然,群臣的眼神各異,目光不停地在官家和章惇之間來回打量。
趙孝騫瞥了章惇一眼,神情不喜不怒,淡淡地道:“子厚先生有何高見?”
章惇停頓片刻,神情有些無奈,但不得不道:“講武堂固然是為國培養將帥,但若培養的武將過多,恐成禍國之源。”
“眾所周知,盛唐之亡,皆因賦予武將權柄過甚,造成藩鎮割據的局面,今日我大宋若開講武堂,臣恐盛唐亡國之覆轍再次重演,而陷大宋于萬劫不復。”
章惇說完后,默默地退回了朝班,而殿內的朝臣們卻紛紛頷首,顯然章惇說出了他們想說而不敢說的話。
趙孝騫嘆了口氣,群臣和章惇的反應都在他的意料之中。
就算挾滅國大勝之威,借此推行某件事,也不會如意料中那么一帆風順。
說到底,滿朝文臣終究還是不愿改變重文輕武的格局,開設講武堂,無疑是在動搖文人的地位,他們很難痛快答應。
趙孝騫環視群臣,緩緩道:“依子厚先生之言,日后我大宋再次對外征戰,何人可領兵?何人可為帥?難道要靠爾等這些從未上過戰陣的文人嗎?”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