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屋首頁| 總點擊排行| 周點擊排行| 月點擊排行 | 總搜藏排行 繁體中文版| 收藏黃金屋| 設為首頁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首 頁 手機版 最新章節 玄幻·奇幻 武俠·仙俠 都市·言情 歷史·軍事 游戲·競技 科幻·靈異 全本·全部 移動版 書架  
  文章查詢:         熱門關鍵字: 道君 大王饒命  神話紀元  飛劍問道  重生似水青春  
黃金屋中文 >> 盛唐挽歌  >>  目錄 >> 安史之亂前,河北到底是個啥情況

安史之亂前,河北到底是個啥情況

作者:攜劍遠行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攜劍遠行 | 盛唐挽歌 | 更多標簽...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盛唐挽歌 安史之亂前,河北到底是個啥情況

評論區有人在問這個問題,所以我單獨開一章說說。

這段歷史啊,被宋代文過飾非,春秋筆法改得面目全非。單獨拿某個史官的史料出來,很容易帶有他本人強烈的政治意圖與個人見解。

不值得采信。

所以我就不引史料了,把視野放長遠,以安史之亂后的百年為線,來談一談河北那時候是個什么情況。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很多歷史謊言,是經不起時間推敲的。

首先必須要說明一點,說安祿山在河北不得人心,或許是有幾分道理的。

但是!

要說河北人支持唐庭,那就純粹是為了政治記錄歷史,連基本事實和歷史邏輯都不講了。

永遠都不要低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吐蕃人打進長安的時候,因為不得人心,連晚上都不敢出軍營,怕被長安游俠給宰了。

這才叫人心所向!連愣子吐蕃都不敢強來。

要是河北人能像這樣反對安祿山,可以說安大帥連范陽都出不去。

如果河北人當真支持唐庭,史思明是不可能在絕對劣勢的情況下,反殺顏真卿的“討逆聯盟”的。

不需要找什么證據,其結果就是最大的證據。

有個被所有人忽略的事實是:安祿山不是河北人,也不代表大多數河北人的基本利益。

對,不僅他不是,他的親信,那些雜胡首領,甚至麾下精銳的同羅騎兵,也多半不是。

但是,還有另外一個被大多數人忽略的事實是:唐庭里面當家做主能說得上話的,也不是河北人啊!

包括領導河北各地抗擊“安史叛軍”的,也多半都不是河北人,比如說顏真卿等人,家族在關中落地已經好幾代人了。

現實沒有那么甜蜜,更多的則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河北人,某種程度上說是被裹挾的,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前期被動參與,后期主動適應的。

沒看錯,真要以“反對唐庭的就是壞人”這個標準看,河北百姓是在安史之亂后期變壞的,而且全民壞人。

對他們而言,其戰爭過程本身,都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都是妻離子散,都是生死一線,都是一路哭。

無論是站在安祿山這邊,還是唐庭這邊。

真正不同的,僅僅是戰爭的結果而已。

如果可以選,河北人恨不得安祿山、顏真卿這幫人全都互毆被打爛,最好是死得一個不剩,然后河北就是他們說了算。

以百年后的眼光回過頭來看,安祿山是唐庭派來河北“鎮場子”的。顏真卿等人,也是朝廷派來河北“鎮場子”的。

在河北人看來,這算不算是唐庭養的狗兒互咬?

他們打生打死,一頓操作猛如虎后,看看誰成了河北的贏家?

是田承嗣這樣家族扎根河北的本地將門!

史書的只言片語可能騙人,但歷史脈絡不會。

那么言歸正傳,河北當時是個什么情況呢?

這需要將其分層,一一細化來看。

邊軍、河北豪強、底層佃戶與自耕農,根據自身底色不同,他們的選擇也不同。

首先是最底層的佃戶,甚至是自耕農。他們對上面是誰執政一點都不關心,反正好處落不到他手中。

但比較而言,安祿山大帥招兵的時候,允許他們去關中耍耍,對這些人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打不過就加入,為朝廷賣命,最后哪怕贏了,生活也不可能有什么改變,為什么不賭一把呢?

萬一賭贏了,是不是就可以改變命運了呢?

這是人性的選擇。

其次是本地的豪強,世家大戶,他們是什么態度呢?

由于朝廷斷了他們的仕途(這個懂的都懂,范陽盧氏的人從721年開始就不參加科舉了),他們仕途無望,只能跟著安大帥混。

要不然還能怎么辦呢?

唐庭對于河北豪強,是采取了打壓政策,不允許河北商人在長安等地經商,還以各種原因壓低河北糧價。對本地抽重稅,很多都是抽到豪強身上了。

他們造反的態度,比底層要積極一些。

當然了,也有人不看好安祿山,而投到唐庭這邊背刺而升官發財的。

一句話:站唐庭,是為了獲得更好的官職;站安大帥,是為了獲得更高的統戰價值。

路線雖然不同,但最終目的是一樣的,就是讓唐庭看看河北豪強的本事。

至于河北邊軍,他們嚴格來說并非河北勢力,反倒是內部有很多不同意見,他們造反并沒有河北人那么積極。

比如說平盧鎮就有人不肯就范,更別提河東這邊,響應安祿山的人更少。

那么安史之亂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呢?

簡單點說,就是河北本地勢力逐步奪權,頂著大唐或河朔三鎮的皮,完成內部基層組織演進的過程。

這一點以前基本上很少有人提及。

安史之亂有不少大戰,潼關之戰,香積寺,鄴城,太原,睢陽,這些地方都發生過大會戰,雙方死傷慘重。

唐庭那邊我且不說,安史叛軍,死的人不在少數吧?

這個不需要去算,死了二十萬人是很正常的。

戰爭兩年后,剛剛起兵的那部分人,我說他們起碼死了個七八成,這點沒什么疑問吧?

可是一直到八年之后,安史之亂表面上結束,河朔三鎮自立以后,那些藩鎮節度使手中,居然還有十幾萬可戰之兵。

這些人從哪里來的?跟著安祿山混的么?

不不不,他們就是地地道道的河北人,甚至是河北漢人!

他們都是后期慢慢補充到安史叛軍里面的士兵,其中,很多都是出自河北團結兵。

也就是說,雖然名字都還是“叛軍”,皮還是一樣的;但軍隊里面的主體已經不一樣了,自然,他們的政治追求也不同了。

團結兵,這個概念一言難盡。它不是團練性質,更是與本地豪強格格不入,不聽他們擺布。

真要說的話,有點像是四川袍哥或者舊上海的幫會一類的組織。

團結兵制度的發展,對于中晚唐一直到北宋這一段時間的歷史,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它是唐代封建社會上層權力逐漸梯次瓦解的產物。

趙匡胤為什么要玩“義社十兄弟”?

因為他們的老爹也是這么玩的,祖祖輩輩,都是這么玩的,有深遠的歷史傳承。

團,抱團取暖;

結,結社。

所謂團結兵,無論剛開始起這個名字的時候是何種寓意,發展到后來,就變成了士卒與軍官階層互相通婚,家庭互相照顧,戰場上互為臂膀的組織。

隨著安史之亂破壞了原本的社會結構,導致人口大遷徙。所以很多遷徙到新地方的人,肯定會被原本的住戶所排斥,產生所謂的“主客矛盾”。

為了生存,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客居于此遷徙過來的人,都必須彼此抱團。這種抱團,打破了宗族的觀念,以“義”字當先。

生活上結社,鄰里互幫;

一家有事,十戶相幫。

軍隊組織,則是牙兵階層脫穎而出。

牙兵之間,戰場上互相照應。

平日里有事一起上,一人鬧事,一軍嘩變。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他們的家庭都已經互相通婚聯姻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他們之間的聯系,比軍隊上下級之間的關系強大太多了。

你看,那些“狗史官”們不愿意寫的東西,其實歷史脈絡分明得很,跟后面發生的事情每一件都能對得上。

安史之亂率先在河北孕育出“結社軍隊”,然后隨著藩鎮割據的加劇,結社與牙兵開始如同傳染病一樣,在大唐遍地開花。

誰站唐庭,誰站安大帥,戰爭結果如何,反倒成為次要的了。

無論是漠北還是江南,無論是河西還是河東,無論那些節度使是什么立場。

那些基層的牙兵,那些驕兵悍將,他們仿佛超越了地理的限制,如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

銀槍孝節的丘八,與黑云長劍的丘八,雖然服役的地方相距甚遠,但他們桀驁不馴的做派,就好像是一個老師教出來的一樣。

這便是歷史的必然性,很殘酷,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

而這些東西,其實在安史之亂爆發前,就已經相當普遍,萌芽欲出土了。

河北、河西,有關結社(很多與宗教有關)的文物陸續出土,便足以證明它不是猛然間出現的。

但是安史之亂催化了這一過程。

我會在下半部里面,相當多前人沒寫過的東西,劇情不會走得那么快,也不會走得那么直,你們慢慢看就是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
上一章  |  盛唐挽歌目錄  |  下一章
盛唐挽歌 手機網頁版
瀏覽記錄

字母索引: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頁面執行時間: 0.010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