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盛唐挽歌 歷史網文到底是什么玩意?
最近聽到一些不好的消息,可是又不能說出來,實在是令人感覺糟心。你們也別問了,懂的都懂,不能說就是不能說。
但是有些可以說的話,不吐不快。
可能很多讀者不信,我這個人,很少去掃榜。或者說哪怕掃榜看小說,我也絕對不會去看歷史文。
歷史文應該是網文里面我看過最少的類型了。
老王那本重生野性時代,第一卷寫完后被和諧了部分劇情,被“約束寫作”,以至于后面的主線副線如同嚼蠟。當時有人評價:有的書還在更新,但已經完結。1
隨風輕去的上本書,也是嘉靖昏迷后,寫了跟沒寫一樣。依然有人評論:有的書還在更新,但已經完結。1
其實評論都沒說錯,因為那之后,作品已經失去了靈魂。
我不想寫一本沒有靈魂的書,所以一直都很在意這種事情。
網文作品,經常會在某個時刻,失去靈魂,讓讀者感覺前面訂閱的錢都打了水漂,后面的只是一個大結局的念想。
所以我特別在意行文的邏輯,常常都會將事情說得非常明白。讓絕大部分讀者都可以看得懂。
知道我到底想寫什么。
為此,書中加入了大量的“旁白”。因為不加旁邊,大部分讀者就真的看不懂了。
如果現在依然有人讀得云里霧里,那只能說明,我高估了讀者的接受程度,寫得還不夠通俗。2
網文的未來,一定是嚴密的更嚴密,小白的更小白,上下分層。3
又要信息密集,又要不“水”,還要大部分讀者能看懂,還要展現出古風古貌,以及詳實的歷史信息。
說實話,我自己都感覺有點“既要又要”。
其實很多人不明白,歷史網文跟普通網文是有一點不同的,從它比較難影視化就知道,歷史文天然是帶一點嚴肅性的。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任何族群的蕓蕓眾生,都有義務,去傳承自己所在族群的歷史,不讓它“斷代”。
這很稀奇么?
不稀奇,舉個例子。
自蘇聯解體后,“二戰是美國打贏了德國”的言論,已經逐漸甚囂塵上,這才過去多少年,歷史就被涂抹得面目全非了。4
很多人忽略了一點,歷史其實是需要維護和傳承的,它是一個民族的精神烙印,是他們的骨子里的深刻記憶。
一段歷史,如果維護和傳承它的族群已經消失,或者已經決定隱藏和改寫那一段,那么它就真的會消失。
要么就是被扭曲成不可描述的樣子。
比如李林甫的“野無遺賢”,基哥一日殺三子的“武惠妃陷害”,就是已經被實錘的“歷史發明”。古人“發明歷史”很多時候是迫不得已,我們作為后人就別將這傳統“發揚光大”了。5
所以寫網文的作者,有必要去了解一下,那時候究竟發生了什么,然后將盡量真實的東西寫出來。
而不要因為追求爽文,本末倒置。
寫書是為了賺錢不假,可是人的雙眼,不能鉆進錢眼里。
歷史文和其他網文一樣,是一種娛樂。但它又不完全是一種娛樂,它是天然帶著使命的。
歷史網文,有義務讓讀者更加了解那一段歷史風貌。當然了,是有理有據的風貌,而不是創造發明的風貌。
一本好的歷史網文,常常比枯燥的教科書,傳播范圍更廣,影響力也更廣。
你怎敢信口開河?2
作為寫歷史小說的寫手,天然背負使命在身。不要玷污作品,因為那樣不僅是侮辱讀者,更是在侮辱自己,侮辱印刻在民族精神當中的深刻記憶。
人要知恥才能前進,不知恥的人,永遠只配在低洼的泥坑里面打滾。雖然這書沒有火到打榜的地步,但我是一刻都不敢隨意的。1
說了這么多,想問一下各位讀者老爺,“挽歌”階段的劇情,你們想看點啥?61
前文用二百萬字來積累矛盾了,那么挽歌的劇情自然得大開大合,蕩氣回腸。河北地區揭竿而起,風云跌宕,血染半個盛唐。鄴城,太原,洛陽,長安……兵家必爭之地的關鍵戰役,希望能寫的很有畫面感吧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