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屋首頁| 總點擊排行| 周點擊排行| 月點擊排行 | 總搜藏排行 繁體中文版| 收藏黃金屋| 設為首頁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首 頁 手機版 最新章節 玄幻·奇幻 武俠·仙俠 都市·言情 歷史·軍事 游戲·競技 科幻·靈異 全本·全部 移動版 書架  
  文章查詢:         熱門關鍵字: 道君 大王饒命  神話紀元  飛劍問道  重生似水青春  
黃金屋中文 >> 盛唐挽歌  >>  目錄 >> 開元到天寶年間大唐官制的特點(1)

開元到天寶年間大唐官制的特點(1)

作者:攜劍遠行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攜劍遠行 | 盛唐挽歌 | 更多標簽...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盛唐挽歌 開元到天寶年間大唐官制的特點(1)

本來想寫一個大唐官制的資料片,然后發現,槽點太多,話題太大,引出來的思考又太深,會偏離本書的主題。

因此還是節選了其中與本書內容有關聯的部分,單獨發一章。這些內容,基本上都超乎讀者老爺們的心理預期,我還是得多點廢話說幾句。

第一個要說的,就是官場的內卷化與兩極化。

所謂內卷化,就是當官的人太多,“官位”(這個詞打引號我后面慢慢解釋)不太夠用了。

唐代社會中后期(含開元天寶),整個官場已經建制化,并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比如說某些小說(具體哪個我不說),喜歡引用封演的“八俊說”,也就是八步升官當宰相,每步有兩種官職選擇,來說明這是唐代士人當官的夢想。

八俊說不能說錯,但沒說到點子上,結合上下文的環境,則完全錯了。

唐代的士人,可以理解為中第后被授予官職的人,也可以指那些志在當官的人。因此張九齡是士人,科舉未中的失意書生也是士人。那么,士人的理想,真的是“八步升官法”到宰相么?

其實不是的,他們的夢想,只是“清”與“要”而已。

清,概念很復雜,簡單概括說,就是不做事,或者少做事。刺史那樣的苦哈哈官職,絕對算不上“清”,因此八步升官法里面絕對沒有刺史這個官。

解釋了清,再來解釋“要”,所謂“要”,簡單說就是重要。有些官,便是清而不要,閑是很閑的,但一點都不重要,比如說藏書閣的管理員之類的官職。

解釋完這個,再來解釋什么叫“士人”,簡單的說,就是讀書是為了做官的人以及他們的家族。從出生開始,他們的路就只有一條,要么恩蔭入仕當官,要么就在科舉的路上,又或者被罷官后在家“養望”,處于賦閑狀態。

總之他們不可能參加社會勞動,不可能去種地,不可能去經商,亦是不可能與非官員的子女聯姻。

了解完這些概念,開元與天寶時期的內卷化就很好理解了。

一年平均27個進士,看起來很少,但是,合適的官位是更少的。這還不算,中進士三年后才會被選官,這三年時間,就是這些進士們走關系走后門的預備期!

再把明經入仕的人也算上,那些空缺的官職就遠遠不夠用了。

大唐的官位雖然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這些士人都會去擔任的!這一點非常重要,忽略了這一點的唐代歷史小說,那就基本上是自說自話,看個樂子了。

士人壟斷了清貴官位,如果沒有皇帝提拔,他們不會允許類似李林甫一般出身的人擔任這樣的官職,更不要說沒有后臺又沒考科舉的牛仙客了。

同樣的道理,這些人,也不會擔任非清貴官位,比如說伎術官,這一類官員數量很大,如太醫院中的醫官,又或者是州縣當中大量的基層辦事人員。

他們有官職,有官位,不是基層小吏,但是卻不見正史記載,很多官位都是靠著后世考古出土墓志來確定的。

那么可以從這里推出一個可怕的結論:宋人寫的唐史,其實只是唐代士人的歷史,和宋代士大夫眼中的唐代歷史。而唐代清貴官職的種類,只占已經發現的唐代文官官職總數的20%-25%(100+/400+)之間,如果把數量也算上,那清貴官員比例就低得更可怕了。

唐代官員一般是4年任期,普遍是滿了以后就要被調任,先去職,然后再等待選官(比如老鄭回長安以后的遭遇)。去職容易,再被授予官職就難了。很多讀者的印象中,當官的應該是在不斷當官,一直當到死。

但是唐代不是這樣的。

類似張九齡、白居易、李德裕這樣的人,流轉過二十多個官職,基本上屬于一直在當官的人,屬于成功官員中的翹楚。然而普通官員如何呢?

不過3-5任罷了,也許官場生涯,滿打滿算也就12-20年,很多活了五六十歲的人,官場生涯居然都不滿十年!人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隱居。

要么在當官,要么在家被迫隱居,這就是官員們的生活狀態。一些本身是官員,但在宋代修正史的士大夫眼中不算是官員的人,比如伎術官等,因為史書不記載他們,所以關于這些人的記錄也很少,史料呈現碎片化的狀態。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安史之亂后,由于節度使要維持住場面,需要大量的實干官員,因此這些人很大一部分都得到了重用。節帥們對于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開出來的薪水也很高,為各類不見史書詳細記載的伎術官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

總結一下就是:唐代中后期,以士人為主的官僚階層固化嚴重,底層的上升通道被封死,士子內部競爭激烈。

第二個要說的是:中唐以后,以“事”設官漸漸變成常例,三省六部制形同虛設,官府政務運行效率極低,不得不采用“打補丁”的模式來維持運轉。

這一條,與士子階層的日漸虛化也是分不開的。有真才實學之人,往往都是通過“特殊渠道”而來,所做的事情,往往也是因為“特殊渠道”而去。維持朝廷運轉的三省六部,很多不重要的部門與官職,漸漸變得沒有事情做。

比如說戶部是負責收稅的,但它只能收大唐建國時就定好的那些稅。而多出來的色役雜役之類的,就完全沒辦法了。安史之亂后,戶部侍郎這個職務就變成了虛職,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因此皇帝或者中樞需要做什么事情,就設立什么職務。

需要管理賦稅的運輸,那就設“轉運使”。

需要收鹽稅了,那就設“鹽鐵使”。

就連李隆基派人到民間搜刮美女,都設立了一個“花鳥使”!

這些不斷因為所需事務所專設的職務,極大沖擊了三省六部的構架。自安史之亂結束后,大唐朝廷居然有三十年都處于低效運轉狀態,官員們經常隔幾天才去上一次班,清閑得要淡出鳥來。

原因就在于很多三省六部的官職,被一個個負責專有事項的新職務給架空了。

這個過程的演化是單向不可逆的,李隆基專設財政官員理財,便是對于這些虛化的被動應對,同樣是時代的呼喚,并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

看完上述這些,我想讀者老爺們應該也明白我想表達的意思。

歷史大勢,浩浩蕩蕩;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哪里有什么絕對的對錯,哪里又有什么絕對的好人呢?

張九齡就一定是好人?李林甫就一定是壞人?

這些問題,需要考慮到提問者的立場,以及他想知道的東西,才能有合適的回答。

好多人都在問了,我也不介意說一句,我在研究史料的過程中,越來越發現盛唐的模式不可持續。大唐是沒救的了,喜歡看救大唐劇情的,或許換本不帶腦子看的書比較好,我這本,是救不動了。

我沒法因為要看救大唐劇情而更改本書的唯物主義歷史觀。

關于大唐官制的內容,以后再來補充吧。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
上一章  |  盛唐挽歌目錄  |  下一章
盛唐挽歌 手機網頁版
瀏覽記錄

字母索引: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頁面執行時間: 0.01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