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滅金伐宋,將北伐進行到底 第八十章 身是山東游俠兒
天下事猶如大河之潮滾滾向前,宋金兩國的戰爭機器全力開啟后,每個人都被裹挾到歷史進程中,猶如滔天巨浪中的一葉扁舟,時浮時沉,不得自由。
只不過有的人選擇隨波逐流,而有的人則是奮力向岸邊游去,試圖改變一些事情。
在七月二十五日這天,在山東與淮東發生了幾件小事。
第一件事是,東海縣知縣支樂和在張小乙的勸說下,易旗改幟,反正歸宋。
第二件事是,朝中似乎有人想起了曾經的得勝湖英雄,將張榮提拔為淮東副總管,然而文書到了楚州,卻發現張榮早已不知所蹤,只能暫時作罷。
第三件事則是,劉淮與李秀都曾經罵過的楚州通判徐宗偃親自去面見劉锜,在土地上以劍為筆畫出山川地勢,以山陽漣水防線說服了劉锜,終于讓劉锜派遣殿前司策應右軍統制王剛前往楚州,以作備戰。
但王剛沒有進駐山陽,而是屯駐在山陽以南六十里的寶應。
藍師稷與徐宗偃不由得大為失望。
可以這么說,楚州上下擔了天大干系而試圖完善漣水山陽防線的努力徹底流產了。
消息傳出,漣水縣百姓立即開始南遷,不到旬日,漣水幾乎成了空城。
與此同時,北伐軍則是開始了新一輪擴張。
且說海州有五縣之地,其中朐山、漣水、東海三縣已經正式歸宋,海州西側的沭陽與最北的贛榆卻還是由金國統治。
這兩處的地理也十分重要。
贛榆正好處于山東丘陵的邊緣地帶,城東側是大海,西側則是連綿丘陵,地勢雖然不是那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卻也算得上一道大門。
堵住這個口子,就能遲滯從山東半島來的敵軍。
而沭陽則更為重要,城池依沭河而建,向西就是被黃河奪了河道的淮河,距淮上重鎮下邳不過百五十里,而距離魏勝的老家宿州更是只有咫尺。
可以說,只要宋軍拿下沭陽,并在這里屯駐兵馬,一旦金軍南征,沿著黃河南下進攻兩淮,那么忠義軍就有了威脅金國后勤的能力。
當然,拿下這里,就要做與金國正軍硬碰硬的準備。
為此,哪怕張榮著實惱怒魏勝突然擴軍,卻也在魏勝決定去沭陽,而將贛榆讓給東平軍的時候愣了半晌,從此再無一絲反對。
面對接下來的嚴峻局面,忠義軍的確得迅速擴大實力,否則很可能被金軍一拳打死。
忠義大軍此時還在擴軍的過程中,因為秋收在即,所以雖然魏勝打出了名頭,但是愿意應募入伍的人卻是沒有想象的那么多。
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忠義軍起勢時間過于短暫,山東地界最常見的莊園主們都還沒有下定決心。
不過對于劉淮來說,這也算是好事。
若是像祝家莊、扈家莊之類的豪強都踴躍參軍,兵力大漲是一方面,忠義軍的成分會變得復雜無比。
所以,前軍擴軍到千人,中軍擴軍到一千七百人后,魏勝就留左軍統制董成留守朐山,右軍統制張小乙安撫隔海相望的東海縣,并且由羅谷子出面,組織文法吏,來保證秋收。
而前軍與中軍迅速出征,沿著沭河向上游的沭陽進軍。
劉淮依舊統帥前軍在大軍前方開路。
與眾將暗搓搓的擔心不同,哪怕劉淮與魏勝為了軍政爭得面紅耳赤,但魏勝還是給了劉淮足夠的信任,甚至從兵力配置,軍械配給方面,也看得出魏勝對這個義子的寵愛,甚至溺愛。
原本跟隨劉淮的馬軍大多立功,在擴軍中成了什長隊將之類的基層軍官。張小乙所部也跟著主將去了右軍。只剩下張白魚麾下三十余騎功勞不夠,繼續不尷不尬的充當馬軍骨干。
至于從高文富父子手中繳獲的四百余匹戰馬與二百余幅重甲,魏勝平均分配至五軍,只不過將中軍騎士送與前軍,又給劉淮建立起了一支人數高達二百人的甲騎部隊。
在兵兇戰危北伐戰場,魏勝此舉無異于將三分性命寄托在劉淮身上。
劉淮對此自然也心知肚明,他所率的除了二百甲騎,還有四百——也就是四個都的步兵,外加四百輔兵,無論兵甲還是軍械都十分齊全。
千人中,大約只有六成是新兵。這個比例在如今急速擴軍的忠義軍中已經算是很低的了。
這么個新兵比例,在沒有敵軍騷擾的情況下,沿著沭河行軍,照理說應該沒什么大問題吧。
然而,哪怕劉淮已經有了些許心理準備,但還是低估了行軍的艱難。
此時剛剛立秋,依舊炎熱,再加上是沿著沭河進軍,日頭蒸騰水澤,使得水汽上涌,燥熱之余更添一些悶熱,如同蒸桑拿一般,就算端坐不動,也會很快大汗淋漓。
這就是所謂的暑氣了。
而另一方面,統率步騎千人與率領百騎在難度上根本不是一回事,尤其是這千人中還有大半是新兵。
十幾里路走完,不說開小差、裝病被迅速處置的,單單只是中暑的士卒,就有足足五十人。
關鍵時刻,還是淮左老革出身的魏勝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他讓中軍運來了大量的鹽巴與酸梅干,煮成酸梅湯,讓軍士與輔兵用革囊水袋隨身攜帶,飲下后就能一定程度上緩解中暑癥狀。
這些酸梅干與鹽巴都是之前在朐山抄略府庫得來的,魏勝又專門下令進行了采買與囤積。
當時還有人不解,可除了魏勝這種老于軍伍之人,又有誰能想到,酸梅干有朝一日也是軍用戰略資源呢?
“王五郎,你莫要腹誹,你的莊戶終究沒有行軍打仗的經驗,這次讓他們當輔兵,也是一種保護。”
劉淮見到與自己并轡而行的王世隆屢屢回頭,望向身后,還以為他在擔心此次被征調為輔兵的王家莊戶,不由得誠懇出言勸告。
王世隆似乎回過神來,連忙搖頭。
他大約二十多歲的年紀,面容俊朗,身姿挺拔,唇上蓄著的兩撇胡須,使他臉上堅硬的線條有所緩和,平添一分儒雅。
然而他厚重的肩背與挽起袖子所露出的粗壯手臂足以展示出其人武力上的不俗。
如果是只有這些,任誰都得說一句王世隆王五郎文武雙全。
偏偏這廝耳邊插了一朵絹花,臉上敷了厚厚一層粉,可敷粉水平又不到家,臉與脖子存在很大色差,就有些滑稽了。
再加上日頭漸起,天氣漸熱,讓人額頭生汗。
一陣風吹來,細密的塵土與汗水再加上敷的粉在王五郎臉上勝利會師,并攪在一起,使得這廝臉色猶如害了急病一般,一片蠟黃。
在原本的歷史中,王世隆此人后來加入了耿京的起義軍,屬于聽調不聽宣的外藩。他率軍屯駐海州北部,主要在莒縣與日照縣率馬軍作戰。
后來在李寶陳家島大捷后,王世隆歸屬于李寶麾下。
再后來張安國叛殺耿京,辛棄疾率五十騎赴濟州復仇,其中就有王世隆參與。
如果不是魏勝北伐時間提前了一個月,沒準王世隆就會在這一個月中起事,獨立成軍了。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