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人類失蹤,幸好我有億萬克隆體 第242章 能量護罩
超距通訊相關技術在飛速發展著。
同時,伴隨著李青松對量子糾纏這一現象的理解愈發深入,李青松也意識到了一個問題。
以量子糾纏為基礎的超距通訊技術,其實也是有所限制的。
這限制與距離有關。
當然,并不是量子糾纏本身受到距離影響——就算位于宇宙兩側,量子糾纏仍舊是實時的,消耗時間為零。
但李青松觀測到,距離一旦太遠,量子糾纏本身會受到的“干擾”便越大。
這干擾究竟來自于哪兒,李青松現階段還并不清楚,不過暫時懷疑可能與暗物質、暗能量有關。
這干擾導致數據的解讀會出現巨大困難。也即,信息雖然傳遞過來了,但如果距離太遠的話,數據卻無法解讀了。
而提升解讀能力,與另一門極為重要的學科有關。
數學。
“或許,伴隨著超距通訊技術的誕生,我要專門開辟一個新的數學分支了。唔……大概可以叫量子數學?”
李青松發現,量子數學的發展程度,與自身整體科學體系的高低密切相關,也與量子通訊的數據解讀能力密切相關。
以李青松現在的數學程度,能負擔的極限通訊距離約為10億公里。
再長,就會因為錯誤率、數據丟失率過高,而導致基本上無法解讀出完整的信息。
當然,李青松也可以通過中繼的方式,也即每隔10億公里布設一臺超距通訊中轉站的方式來延長通訊距離。
但就算采取中繼模式,錯誤率與丟失率也是會累計的。最多經過九次中轉,信息便會徹底無法解讀。
如此,以李青松現階段的數學水平,能負擔的超距通訊極限便是約100億公里左右。
“100億公里么?暫時足夠了。畢竟一個恒星系99.9999以上的質量都集中在100億公里的半徑內。”
李青松暗暗想著:“怪不得當初我看到智械天災艦隊也無法進行恒星系間的通訊。
他們的數學水平估計比我要高出許多,但估計最多也就能承受個兩三千億公里的通訊距離了,而恒星系之間距離動輒幾十萬億公里。
只是,發展數學,甚至是專門開辟的量子數學……真TM難啊。”
面對數學這一座大山,李青松也忍不住心生畏懼,忍不住爆了粗口。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科學。
最簡單的用數字描述自然,譬如兩個蘋果,三個橘子等,這是第一層抽象。在這一層,人們用數字代替了實物。
第二層抽象則是符號代數的抽象。在這一層級,數學家們用字符代替數字,進入到了方程階段。
第三層抽象則是運算規律的抽象。數學家們意識到符號不是必須的,運算規律才是最主要的,并將其抽象為普適的公理,為群、環、域等更進一步的數學奠定基礎。
再是第四層的抽象,數學家們將運算規律進一步歸納為具有共同屬性的數學結構,滿足封閉性、結合律、單位元、逆元、線性結構、連續性抽象等,不再關注具體對象,而是定義滿足特定公理的系統。
再在第四層抽象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第五層抽象,開始研究不同數學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與映射關系,發展出了范疇論、數論等等讓普通人一聽就頭大的概念。
而此刻李青松開辟出的量子數學,按照這一套規律算的話,大概位于第七層的抽象。
到了這一層,李青松甚至沒有辦法用比較通俗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究竟在研究什么。
就像一道題目,暫且不管這道題目的答案是什么,單單這道題目本身,李青松就已經沒辦法簡單描述了。
那是一整套十分抽象、十分復雜的概念的集合。雖然此刻那些藍圖人也經過了數輪基因改造,相比起當初,大腦的各項能力俱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此刻,僅僅是能理解這一道題目的藍圖數學家,約7億藍圖人中就僅有不到100人。
能在理解這一道題目的前提下,對答案進行研究的藍圖數學家,就更是只剩下了20人。
“哎……”
李青松深深嘆了口氣。
“幸好,我的計算機技術這些年來也出現了極大的進步,量電超算性能再度極大提升,算是有了合用的工具來進行量子數學的研究。
要不然,就算我能同時控制100億克隆體,把這100億克隆體的腦袋想到爆炸,都推動不了一點進步啊。”
因為超距通訊技術的重要性,李青松足足抽調了一億名克隆體的腦力,讓他們或者操縱超算,或者整天什么也不干專門思考,專職投入到了量子數學的研究之中。
剩下的14億個意識份額,李青松則繼續投入到其余幾項極為重要的研究之中,始終保持著整體技術的快速推進與發展。
時間繼續悄然流逝著。伴隨著飛星這一大包“干糧”的繼續縮小,這一天,李青松終于又有了一個堪稱巨大的科技進步。
在一號試驗臺上,李青松抽調了幾艘水星級戰艦,使用電磁炮全力以赴的轟擊著。
原本一號試驗臺立刻就會被撕裂成碎片。但此刻,在那些高速彈丸到來之前,一層淡黃色的光罩便憑空出現在試驗臺周圍,將其不留死角的完全包裹。
被磁場控制著的,基于強核力連接的膠子等離子體!
它們極薄極薄,厚度僅有幾微米而已,但卻極為堅韌。縱然此刻李青松轟擊的電磁炮彈丸,每一顆都有上百公里每秒的速度,每一顆都足以開山裂石。
但仍舊只能將這一層厚度僅為幾微米的膠子等離子體護罩打出一片片波紋,完全無法將其擊穿!
能量護罩技術此刻終于被李青松所掌握。雖然性能比起智械天災艦隊還差了許多,但沒關系,繼續迭代優化就是!
此刻,艦隊的主要能源,氘氣已經所剩不多了。
現在的用量,便連支撐艦隊減速進入恒星系獲取補給都已經做不到。
但這并不是李青松當初在物資采集階段有了疏漏或者犯了錯誤。
這是李青松特意安排的。因為李青松將更多的份額留給了普通氫氣,也即氕氣的儲備。
而現在,在能量護罩技術突破后,氕氣聚變反應堆技術也出現了突破!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