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人類失蹤,幸好我有億萬克隆體 第236章 飛星
基礎物理學的沖鋒需要在星系內部完成,因為唯有這里才有足夠多的物資供應。但后續應用物理學層面的研究,以及各種設施的研發,卻完全可以在太空之中完成。
其余文明做不到這一點,李青松卻可以做到。并且,李青松在之前兩千余年的漫長航行之中已經真正驗證過了這一點。
那么,接下來李青松要做什么,便很明顯了。
不是科技研發,不是艦隊升級——現階段李青松還未掌握任何強核級別的應用技術,也沒辦法給艦隊升級,而是……
再次大規模的收集物資,再次大規模的建造空殼偽裝艦隊,然后,逃亡進入星空!
一旦脫離了恒星系,進入到星空之中,那么,哪怕是智械天災艦隊,短時間內也無法追蹤到自己。
如此,自己便有了將基礎物理學突破,轉化為工業和戰力突破的時間。
于是,在大規模的科技研究告一段落的此刻,那數量龐大的工廠仍舊未能停下,反而進入到了更為高效的運轉之中。
這一次,李青松要進行的物資儲備工作遠超之前任何一次。
原因很簡單,科技提升了,想要再進行科學研究,進一步提升科技,所需要用到的物資數量自然就更多。
上一次起航,加上飛船自重,李青松艦隊的總質量約在十萬億噸左右。
而這一次,不算飛船自重,單單是儲備的物資總量,李青松便規劃了約200萬億噸!
甚至于,就算規模如此龐大的儲備物資,在李青松的計算之中也才勉強夠用而已。
要不是時間實在緊迫,李青松甚至還想帶更多的物資。
但,就算此刻的200萬億噸的物資,也為李青松帶來了一個極為巨大的挑戰。
那便是,這么多的物資……怎么帶?
一艘巨型空天母艦的最高載重量約在幾億噸的樣子。
200萬億噸的物資,豈不意味著幾十萬艘空天母艦?
空天母艦又不是水星級戰艦,能不怎么費力氣便造出幾十萬艘來。
哪一艘空天母艦不是耗時長久,制造艱難?
就算李青松將剩下的所有時間都投入到空天母艦的建設之中,也不可能建造出幾十萬艘來。
就算以李青松的工業實力,面對如此龐大規模的建設,都力有不逮。
就算未來李青松完成了基于大統一公式的,生物學分支方面的突破,將目前的15億意識連接數再度翻倍,提升為30億,都無法完成如此龐大的建設任務。
這根本就不是強核級別文明能做到的事情。
那么……
李青松咬了咬牙,下定了決心。
那就不造空天母艦了!
我要造一顆飛星出來!
確定了這一方案之后,那些原本運載著大量物資向艦隊匯聚的運輸飛船立刻改變了航向,來到了一處遠離任何大星體的虛空地帶。
在這里,約一千萬噸鋼材被卸下,直接丟到了太空里面。
依據不同的使用類型,這些鋼材有的是鋼錠模樣,有的是鋼板,還有鋼卷、鋼條等等不同的類型。
它們被分裝在一個個巨大的集裝箱之中,每一個集裝箱的體積約有300立方米左右,總計有四千多個。
使用連接件固定的模式,這些集裝箱被固定成了一個半徑約為100米的巨大不標準球體,靜靜懸浮在了太空之中。
它們是飛星的“核心”。
在這核心之外,一艘又一艘的重型運輸船從各顆星球上飛來,將采取各種模式存放的各種物資,譬如巨大儲氣罐之中的氕氣、氘氣、氦3氣體,巨大化學罐之中的硫酸、硝酸、鹽酸等化工品,集裝箱之中的各種塑料、生物制品、機械,巨大的鋼錠、鋁錠、錫塊、金銀銅鐵,等等等等,一點一點的堆積在了飛星的核心之上。
如同滾雪球一般,在李青松接連不斷的“喂養”之下,飛星的核心漸漸成長,漸漸發育,越來越大。
在它的不斷“發育”之中,李青松還預留了各種各樣的管道和通道,確保就算是被壓在最核心的物資,自己也能方便的將其取出來。
多顆星球之上的無數座礦場與工廠日夜轟鳴著,前往太空電梯的重載鐵路線上終日列車轟鳴,大量的物資如同抽水機之中的水一般,被太空電梯不斷從星球地表“抽”到太空之中,然后進入到重載運輸飛船里。
一艘又一艘的運輸飛船如同辛勤的蜜蜂一般,將來自遠方的“花蜜”采集過來,匯聚到飛星的建設場地這里。
每來一艘重載運輸船,飛星便成長一點,變大一點。
平均每天,都會有1500艘以上的重型運輸船到達,每個小時就有六十多艘,幾乎不到一分鐘便有一艘!
每一艘重載運輸船運輸的物資都是千萬噸起步。其類型則五花八門,無所不包。
小到克隆體吃飯用的勺子,大到飛船推進器總成,其總類別幾乎高達千萬種以上!
總之,艦隊深空航行之中所可能用到的一切東西,李青松都在大量儲備,都在不要錢一般往這顆“飛星”之上堆積。
李青松便以這種不到一分鐘便是一艘重載運輸船的方式,足足忙碌了三十二年的時間。
三十二年的時間,往返于工業基地和飛行的運輸船總班次已經達到了1900萬!
總計運輸而來的各種物資總質量也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驚人數字。
足足202萬億噸!
如此質量的各式物資堆積起來,甚至于憑空造出了一顆星球。
這顆星球的平均密度約為0.38克每立方厘米——之所以密度如此之低,是因為李青松在其中儲備了極大量的氕氣、氘氣等較輕氣體的緣故。
它的半徑達到了50公里,整體則維持著球形。
一顆半徑為50公里的近球型星體,不客氣的說,無論體積還是密度,都已經超過了這個星系的絕大部分星球。
就算是一顆最長處達到了100公里以上的小行星,因為其并不是球體的緣故,總體積也遠遠少于此刻李青松造出來的這顆星球。
這,是一艘實打實的飛船行星,李青松將其簡稱為,飛星!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