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虎賁郎 第329章 擱置決議
趙基送趙岐出門后,返回中院時韓述在院內走動。
見趙基返回,韓述上前低聲:“大司馬,文麗回來了,酣醉情緒不好。”
“我知道了,找兩個人照顧。”
“喏,韓棟正在照料。”
“嗯,七哥睡醒了通知我。”
趙基走向西院方向,韓述還跟著,詢問:“西河郡草場該怎么分?”
“去卑讓你問的?”
“是,去卑很想介入西河各部,主持一月的分草場大會。”
韓述神情自若:“上黨、常山以及陳留之戰,義從騎士亦有功勛。若都是安置在平陽各縣,以后恐怕不好再遷徙。”
解散的匈奴義從騎士已經帶著戰利品、功勛獎章返回本部,獲得了攜帶家眷落戶太原、平陽的資格。
“不要排斥他們,他們現在比五部營好用。”
趙基抬手拍拍韓述肩膀:“劃分草場是匈奴人的大事,等我選好匈奴中郎將人選,再做決議。”
“喏,仆這就回絕去卑。”
韓述拱手,趙基只是點點頭,這不是韓述逾越,匈奴人都是繞過幕府機構與他直接聯系,聯系人只能是他的親衛將,而非主簿之類。
等設立了匈奴中郎將,以后會由這位中郎將作為代表,參與匈奴各部的管理、調解。
每年一月,匈奴各部會碰頭,劃分草場。
大部劃分后,大部內部再劃分,小部之內會按著族系進行劃分。
如果沒有額外變動的話,基本上這就是一次例行的聚會,順帶祭祀天地、戰神,并借此盟誓。
今年對匈奴各部來說發生了太大的變故,對去卑來說很想坐實右賢王的名位、影響力。
主宰右部的草場規劃,哪怕是按著去年的方式進行劃分,那也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祭祀天地,向戰神金像盟誓時,他這個右賢王是起誓人、主導者。
趙基進入西院,沿著木制走廊快步行走,經過的一座座木屋里,大司馬諸曹正在里面處理公務。
臘月、正月,也是例行上計的時候。
各郡人口重新統計,他們正計算今年的人口、賦稅與工程計劃。
但趙基并未對代郡、雁門郡、定襄郡、西河郡、上郡進行實控,也只是更換了部分縣令長、縣尉。
原來的郡府行政團隊并沒有做多大的調整,這才是今后兩三年需要細心調整,逐步加深掌握的關鍵。
整個建安二年,趙基的規劃就是恢復太原、河東的生產力,保證建安三年能全年不挨餓。
要求真的不高,這兩個郡穩固,倚仗現在的漢匈二百萬人口優勢,輕易可以抓穩其他各郡。
兩三年時間,幕府諸曹掾屬也能提拔一些人去當郡守。
好在他作為一個割據勢力,反而不需要考慮什么邊患問題,他才是目前最大的邊患!
趙基順臺階登上西閣,解下大氅掛在衣架上,就見州部主簿溫恢正坐在角落里養神。
察覺到趙基返回,溫恢起身端著一盤竹簡走來,呈上:“大司馬,這是本州今年的孝廉名錄。”
趙基拿起竹簡上下閱讀,一卷竹簡五百多字,記錄一個郡六名孝廉備選的信息。
其中沒有代郡的,代郡隸屬于幽州,趙基把老趙塞過去當郡守,就是搶代郡。
不管是公孫瓚、袁紹、鮮于輔,都會給他這個面子;他也沒指望老趙能在代郡做出什么事業,當個緩沖就行了。
并州除了塞外四郡外,余下每郡都有一卷,他閱讀完畢后就說:“三日后安排他們來幕府接受考核,不能識字或不能書寫的,我會進行口頭考核。”
“喏。”
溫恢應下,又說:“本州上計,明年賦稅只夠官吏俸祿度支。各處塞障守軍,依舊不足。”
“幕府錢糧也不足,再忍耐忍耐。鮮卑或雜胡作亂,我自會討定。”
“喏。”
溫恢再次應下,拱手告退。
他也沒指望能從趙基這里討來什么撥款,明年注定開春后青黃不接時大家都得餓肚子。
虎步軍都從一萬八千人縮減到了一萬五千人,雖說縮編的三千吏士轉入了五部營。
可虎步軍都開始縮編了,河東郡兵規模也開始壓縮,其他地方也只能各顧各的。
溫恢離去后,長史張昶來到趙基這里,拱手見禮:“大司馬,雍州、涼州州部重組不宜再拖延。”
“你是擔憂大將軍那邊推薦二州刺史或州牧?”
趙基示意張昶落座,張昶回答:“是,雖說朝中有元明公在,大將軍提議不會通過。可終究不美,大司馬宜早定人選。”
“還有什么事?”
“是關于劉鎮南使者之事,仆奉命與其副使傅公悌會面后,以為其言論頗有見地,欲引薦給大司馬。”
“那他能做雍州治中從事?”
趙基反問,張昶沉默了,舉薦傅巽的話,雖說要承受傅巽的人情,可也要擔責。
想到傅巽的為人才器,張昶道:“別無良選,目前此人為佳。”
李傕執政時,重設雍州。
雍州此前就存在過,拆掉后析出了涼州、朔方。
李傕執政時,拆涼州弄出雍州。
這個事情弄的很亂,李傕是北地郡,隸屬于涼州,這么一拆后涼州分為了東西兩部分,雍州反而在最西邊。
“雍州之設,乃李傕亂政也,宜廢黜此政。此事我會上表門下省,請求朝廷決斷。”
趙基語氣平緩,表達自己的態度:“雍涼合歸于一,待我先征辟他為幕府從事,考察才能后再做選任。”
如果雍涼并立,地盤還是那么個地盤,但要設立兩個州部,兩個治中從事,兩個主簿。
現在他沒有那么多可靠人手接替,就連下面的郡縣也沒有掌握幾個。
這種遙控,他寧肯不要,有尾大難除的隱患。
趙基思索著:“如今涼州以馬騰、韓遂以及天水豪桀稱強,草擬文書,向他們表達我的親善之意。明年二月、三月時,我再重設州部。”
涼州的北地郡……李傕、傅氏的老家已經被北地胡侵占,這是諸羌混合漢邊民、雜胡發展而來的新胡,不同于傳統的諸羌、匈奴,被各方稱之為北地胡、北地羌。
與之類似的還有秦胡、盧水胡,北地郡又不能取消,于是北地吏民內遷到左馮翊地區。
所以黃河以西,基本上也就三輔、天水還算穩固,諸胡少;再西邊的隴西、金城等地也有馬騰、韓遂這些軍閥支撐著場面。
這兩個人當年沒少造禍,但與其他漢豪強一起保衛家鄉的決心還是挺堅決的。
至于三輔、弘農,這是傳統的司州地界,歸趙彥的司隸校尉衙署治理。
實際上目前趙彥也就能治理河南尹、弘農郡,說是治理,也只是有官吏糾察大權。
具體執政,依舊落實在各縣。
縣,才是執政的基本單位;縣府縣吏編制三十多個人,郡府只有十幾個人,州部二十余人。
不管是錢糧物資征派,還是徭役兵役的落實,都要一級級下令,由縣令長負責執行。
縣令長拒絕執行的話,州郡命令就是一紙空文。
因此河南尹的實際執政權力在河南尹畢諶手里,弘農郡的在郡守段煨手里。
可趙彥這個持節司隸校尉本身就是重量級的糾察單位,朝臣尚且能聞風抓捕審查,至于不聽話的吏民,都在懲治范圍內。
趙基這里軍隊威懾力不衰減,那趙彥的話就有作用,也只是有限作用,不能太過期待。
畢竟陽奉陰違的兩面人、投機派,始終都有。
除非將郡縣兩級換成自己人,這些人會堅決貫徹趙氏的命令,咬牙鎮壓、治理本縣豪民。
張昶這里見趙基不急著重設涼州州部,也就不再督促。
趙基最缺的就是時間,有時間沉淀,才能積攢班底,將重要崗位安排在自己人手里。
這就是一場熬鷹,要么關隴士人主動靠過來,接受趙基的考驗、審查。
征辟進入幕府進行歷練,締結君臣名義、羈絆,然后再外放兼任州吏。
這樣的話,是趙基派自己的故吏監管涼州。
否則的話,是趙基有求于他們,那就是合作關系。
趙基寧肯一直空著,不設立涼州州部。
反正雒陽朝廷那里有老頭兒壓著,呂布想要任命什么涼州、雍州的刺史、州牧,都能駁回去,無法在門下省通過。
可一直空著也不是個事兒,會引發輿論聲討。
問題也很明顯,李傕郭汜沒有剪除,無法近距離影響涼州,趙基憑什么給涼州豪桀讓利?
想當官就來大司馬幕府應聘,不想當官那就繼續當你的豪強。
以后若是剪除豪強,也怨無人為他們求情、說話。
趙基連近在咫尺的上黨、代郡、雁門、西河、上郡都不怎么感興趣,不急著插手,更別說是遙遠的涼州!
重設了州部,就要對當地負責。
急著插手,搞不好馬騰、韓遂討要積欠軍餉的公文就能擺到趙基桌案前。
這種時候,是真的不能急。
沒有州部,難道涼州吏民的天就塌了?
(本章完)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