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虎賁郎 第301章 唯一選擇
隨著袁術退兵淮南,曹操敗退濟陰,紛爭不定的中原局勢明朗起來。
這也帶給了孫策極大的外交壓力,他迫切需要外部對他的承認,否則內部隨時可能會被袁術策反。
他麾下三萬多人,大多數人家眷在江東。
也就是目前袁術還沒做好準備,當袁術全力發動時,孫策根本擋不住。
最為可恨的是趙基注重盟友情誼,鐵了心要扶植劉備,這讓孫策很是無奈。
下邳西門,白門樓處。
孫策與張昭、張纮、孫河、程普、韓當、太史慈、蔣欽等將校登樓觀景,一起討論何去何從。
孫策面西而坐,舉杯自酌,他的家眷也在江東,如何不憂愁?
當時襲奪下邳,劉備退兵是必然之事。
以袁術心性,肯定會大跨步追擊,然后他再突然殺出,奉朝廷詔令,救劉備、陳登于危難之際;轉手再送還劉備等人的人質,于情于理,他也該做這徐州之主。
奈何曹操截殺第一波信使反手就賣給宿敵袁術,第二波信使、第三波信使也都抵達趙基軍中。
不是曹操多么仇恨孫策,實在是曹操也經常分兵,經歷過兗州之叛,本能的憎恨孫策這種行為。
壓制孫策,有利于曹操內部的穩定……這幾乎是曹操、袁術、趙基、袁紹、呂布等人的共同底線。
策反敵將時喜滋滋,自己麾下大將被策反的話,就不喜滋滋了。
比起策反、被策反,更討厭的就是孫策這種大將在前線自立、陰謀作亂。
第二波信使堂兄孫暠折損,也就第三波信使張纮靠著趙氏門生的身份混到了趙基面前,以討伐曹操為誠意,好說歹說才給他弄來一個彭城國相、破虜將軍。
現在他麾下江東、淮泗軍隊三萬余,另有被曹豹等丹陽兵裹挾的徐州州兵,合計一萬出頭,再算上附屬于他的陳登萬余人。
看似總兵力五六萬,又有下邳、彭城儲糧,可孫策卻無法動彈一步。
下邳城是一座巨大的監牢,可以讓江東籍貫的軍隊難以嘩變、出走。
算起來,曹豹部丹陽兵也是江東籍貫。
人家曹豹、丹陽兵突然作亂,也是看在袁術的面子上發動反戈一擊,而不是看在他孫策的面子上。
因此目前曹豹這支丹陽兵的立場也很危險,屬于逮到機會就會出走的那種。
陳登雖然將四弟、五弟交到孫策這里當人質,如果下邳各軍大亂,抓著陳登的人質又能有什么作用?
因此孫策這五六萬人拆開后,真正能用的也就孫堅舊部,以及孫策渡江前征募的淮泗兵,以及家鄉子弟兵。
再其他的兵力,反而是消耗下邳、彭城錢糧的累贅。
如果這些人不反抗,孫策都想打包當奴隸給賣了。
軍隊必須減負、瘦身,不然依靠下邳、彭城的儲糧,他撐不到明年春季。
為了拉攏、穩定軍心,孫策也不得不效仿袁紹、曹操故計,目前已經開始派人檢索下邳、彭城周邊的大墓。
情況不得已的時候,就得開挖王侯、卿大夫墳冢、陵墓,以紓解軍資之匱乏。
他也想給袁術道歉,澄清誤會……可他殺了袁術使者張承后,短期內是沒這個回旋余地了。
就目前來說,他已經處于生死存亡之際。
若能拿到彭城國相這個合法的官位,再得到其父生前的破虜將軍職位,那他立刻就能站穩腳。
同時精簡部伍,不想留的人立刻遣散,從此扎根彭城,如當年劉備跟陶謙那樣,去幫徐州人、劉備守西大門。
這樣的話,就要直面泗水上游的曹操。
從此也要受朝廷、徐州雙重領導,桎梏、局限很大,這怎么比得上他在江東時逍遙暢快?
這是一條路,另一條路就是轉投袁紹陣營,與曹操在中原聯合。
等曹操給他援助一支軍隊,得到這支軍隊后,孫策就能強行壓制內部異己分子,驅使他們去跟劉備進行消耗,直到驅逐劉備為止。
到那個時候,他也就能勉強坐穩徐州。
可趙基、呂布也說的很明白,等趙基誅滅李傕郭汜后,勢必再次率兵來中原勤王,會與呂布聯軍。
大概率是要順濟水而下與曹操再打一場決戰。
如果他孫策不聽話,就會擱置曹操,順汴水而下,那時候劉備、臧霸從瑯琊、東萊方向而來,他怎么抵擋?
難道期望于曹操派發援兵,還是指望袁術?
甚至他等不到明年趙基討伐他,袁術會在這個冬季將他拆掉。
這場會議,說是討論路線抉擇,實際上就是要說服程普等人,暫時退讓,臣服于朝廷。
程普這些人并無異議,就中原這樣情況,能吃飽不餓死就行了。
強行謀求發展,這太難為人了。
孫策瞬間做大的窗口期很短,已經錯過,再懊悔也是無用。
當時沒反對孫策,現在更沒有反對的必要。
可就怕一件事情,接受朝廷的官位后……朝廷從孫策這里抽人,你給不給?
不給,立刻就是亂臣,形勢更窘迫。
給人,那一點點就給拆掉了。
就例如程普、黃蓋、太史慈等人,朝廷要征用……孫策不高興,這些人到時候表面不高興,實際上很高興呢?
貧賤夫妻百事哀。
此刻的孫策,就遭遇到了人生最大的困境,比當年在袁術麾下當人質更難受。
那時候袁術將孫策扣在手里,命令孫賁統御孫堅舊部領豫州刺史,孫賁不聽話,就能將孫策這張牌打出去。
孫策割據時,袁術先一步調動孫賁,孫賁這個堂兄,與孫策的表兄徐琨,以及朱治等人就一同聽令,拋棄孫策,乘船南下。
孫賁、徐琨、朱治都放棄他了,這讓孫策的信心遭受了重大挫傷。
宴席之間,也就張昭站出來旗幟鮮明支持依附朝廷,反倒是領軍校尉們一個個不發表意見,這種沉默更是讓孫策如臨深淵。
張昭本能的憎恨曹操,他是彭城人,曹操屠戮彭城,這個血仇才兩年時間,哪能輕易遺忘?
張昭也有他的理由:“呂奉先、趙元嗣邊郡健兒,向來不敬朝廷。彼輩結成翁婿,內外聯合,不過又是李傕、郭汜而已。以某觀之,凌虐百官苛待天子之日不遠矣。將軍駐屯彭城,靜待朝廷討賊詔書即可。”
這也是一條路,起碼有個盼頭。
誰不想奉天子以討不臣?
看看趙基,橫空而起,打的袁紹不敢還手。
孫策依舊端杯沉吟,看向張纮:“子綱先生如何看?”
“仆乃趙氏門生,實不該詆毀舊主。”
張纮開口,就說:“但觀董卓、李傕之流,邊郡武人粗鄙兇暴,乃是定數。可將軍若入據彭城,仰仗徐州物力、人力,則不可與曹操聯合。僅靠彭城一隅之地,來日舉義兵征討國賊,則難免力弱。”
孫策點頭:“這也是我所顧慮的,呂布、趙基強橫,若不能聯合袁本初、曹孟德,則難以成功,反而會害了吏士性命。”
至于趙基要求的攻打曹操一事,答應是可以答應的,做戲也不難,但別指望真使力氣。
張纮又說:“何不與陳王親善?”
張昭也開口:“是極,今呂布、趙基皆仰賴陳王糧秣,這才得以橫行中原。料想呂布為人,入朝擅權,又豈會容陳王一同執政?”
趙基為了拉攏陳王,首開天下先例,拜陳王為大將軍,哪有不錄尚書事的大將軍?
因此陳王入朝執政,應該也是趙基答應的條件。
可趙基要退回并州,他答應的事情,呂布為什么要踐行?
數遍各方都不適合當盟友,而陳王就很合適。
陳王也有足夠的體量支持孫策,陳國近百萬民眾,補充兵員、錢糧,孫策也有信心與呂布再打一場。
何止是他,孫堅舊部也敢跟呂布再戰一場。
這時候程普開口:“將軍,呂布短視粗暴,早晚自取滅亡。不妨暫奉朝廷詔令,棲身彭城。如子布先生所言,與陳王交好,來日隨陳王起兵討賊。”
太史慈是降將,作為末席,并不發表意見。
孫策環視諸人,見都認可,就說:“既如此,我這就上表朝廷。”
隨即去看張昭、張纮:“還要勞煩子布、子綱先生出使劉玄德、陳元龍處,以表明某家心跡。”
“喏。”
(本章完)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