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復山河 第四百三十六章、宣大總督
作為行動派,有了思路之后,李牧立即安排人完善計劃。
遷徙地方豪強,也不是他第一個干。
早在千年前,老祖宗就實踐過。
在一定時期內,效果非常明顯。
打擊了土地兼并,抑制了地方勢力做大,鞏固了中央皇權。
政策沒有延續下來,那是觸及到的利益集團太大,到了王朝中后期執行不下去了。
不過這些問題,在都護府完全可以忽略。
舊時代留下的余孽,在政治上沒有任何話語權。
除了穩定下來的十個州府,人口遷徙有些困難外,新占領區完全可以強制執行。
收攏民心的政策,還在落實的路上,當地百姓還沒有拿到土地。
虞軍目前只是占領主要城市,尚未對鄉下建立實質性統治。
需要等駐軍就位,對地方不穩定份子展開打擊之后,才會著手收攏民心。
此時遷徙人口,無疑是最佳時機。
畢竟,當地土地是有主的,分地肯定得分無主之地。
百姓對調之后,喪失了對地方影響力的地主士紳,也沒了存在的意義。
收拾他們的同時,順便還可以摟草打兔子,連喪失群眾基礎的宗教勢力一并鏟除。
不過這種事必須保密,在計劃完成前,先要穩住這些既得利益者。
至于已經穩定的縣府,要調整人口結構,那就只能慢慢進行。
和平年代是人口爆發增長期,尤其是都護府還分了口糧地,讓百姓生活富足起來,更是加速了當地人口增長。
不過人口可以無限增長,但土地卻是有限的。
村里的地已經分了下去,新生兒想要獲得口糧田,那就只能舉家遷徙去外地。
受鄉土情結影響,家里日子能夠過得去下,百姓肯定不愿意折騰。
可隨著家中孩子的增多,有限的田地無法養活一家老小時,自己就會報名。
五畝地的口糧田,那是經過精心計算好的。
在沒有耕牛的情況下,扣除播撒的種子后,每畝地的糧食凈產量也就二三石。
平原地區略多一些,山地則更少一些。
在口糧田劃分時,也進行了微調。
山區的宅基地,不會計入面積,平原地區則要從中扣除。
不過人均年收入超過十石的生活,在這年頭絕對算是好日子。
賣掉三分之一的糧食,用來購買農具、食鹽等生活物資,在填飽肚子之余,還有少許結余。
隨著新生兒的增加,這種情況就會逐漸發生變化。
土地沒有變化,家中人口不斷增加,人均收入很快就會被拉下去。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過慣了吃飽飯的日子,再讓他們回去餓肚子,誰也受不了。
到時候安排人引導一下,不愁沒人報名。
不患寡,而患不均。
為了村里的團結,空缺出來的土地,肯定不能分下去,正好用來安置新移民。
政策堅持執行下去,數十年之后,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
太和殿。
“陛下,河南傳來捷報,官軍大破叛軍聯盟。
斬殺反王七人,殲滅叛軍八萬,俘虜叛軍三十余萬。
活躍在中原地區的叛軍,大部分被殲滅,僅余少量殘余躲入山中。
聽了景國良的匯報,永寧帝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困擾大虞多年的叛軍,終于被鎮壓下去。
久違的天下太平,他等等了足足八年,終于給等到了。
好心情沒有持續多久,永寧帝的眉頭又皺了起來。
這么重要的消息,居然沒有先上報給他這個皇帝,而是首輔直接在朝堂上說出來。
擺明是下面的人,沒有把他放在眼里。
勛貴系的勢力,實在是太大了,讓他這個皇帝寢食難安。
偏偏大虞朝現在,又需要這些人賣命。
內心深處,永寧帝對文官的怨念,又增加了幾分。
如果不是這些家伙不爭氣,他也不至于把勛貴們抬起來。
萬萬沒想到,在他眼中腐朽不堪的勛貴,居然還有這么多人才。
“兵部盡快核實戰果,內閣拿出封賞方案,嘉獎有功之臣。”
永寧帝壓制住情緒的說道。
甭管怎么說,下面打了勝仗,朝廷總歸要表示一下。
勛貴系勢大,威脅到了皇權。
越是這種特殊時候,就越要慎重對待。
勛貴系將領那么多,免不了有各自的算盤,完全可以從內部分化。
唯一的問題就是,朝堂上的首輔和次輔太礙眼。
沒有這兩個老家伙約束,其余人威望不夠,稍微施展點兒手段,勛貴系就會四分五裂。
偏偏這兩個老家伙,還不知趣。
他都暗示好幾次,讓他們辭官滾蛋,居然一點動靜都沒有。
兩位輔政大臣霸著位置不放手,搞得他這皇帝,也束手束腳。
不同于一眾文官輔臣,這兩位可是軍政大權一把抓。
說句不好聽,他這位皇帝的圣旨,都不一定有兩位閣老的話管用。
倘若爆發正面發生沖突,多半也是他這位皇帝吃虧。
“臣等遵旨!”
被點名的一眾官員齊聲回答道。
看似平常的回復,對神經敏感的永寧帝來說,卻是格外的刺耳。
下面的人抱團了。
本該互相牽制對抗的文武,現在居然達成了默契,妥妥的亂臣賊子。
惱怒之后,他強迫自己冷靜下來。
盡可能的說服自己,這完全是巧合,朝堂上不會有那么多亂臣賊子。
只不過猜忌的種子種了下去,不是單純靠理智,就能夠驅逐的。
“陛下,這是內閣擬定的北疆駐守將領名單,請您御覽!”
說話間,景國良把準備的好的名單,遞到了皇帝面前。
“哦!
全部都是忠良之后,看來內閣是用心了。
不過宣大總督人選,怎么遲遲沒有落定?”
粗略翻閱了一遍,永寧帝疑惑的問道。
駐守邊將的人選,沒有什么爭議。
現在這種時候,除了讓勛貴系的將領頂上,朝中也找不到更合適的人選。
不是大虞朝缺乏人才,主要是勛貴系做大之后吃資源太厲害,朝廷已經沒有余力培養更多的將才。
除了勛貴系之外,就剩下九邊各鎮的將領,擁有不錯的戰績。
可惜九邊重鎮到了現在,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都打廢了。
薊州鎮和遼東鎮串通一氣,形成了實質性的藩鎮割據。
延綏、寧夏、固原、甘肅四鎮過去拿到的資源太少,內部空餉成風,加起來的總兵力都不到兩萬人。
按照朝廷的整軍計劃,目前還在擴編中,尚未形成戰斗力。
現有的軍事實力,約等于勛貴系的一個滿編鎮,想扶持都扶不起來。
在這種背景下,就算駁斥了這份名單,也會有其他勛貴系將領頂上去。
當然,勛貴系這樣不斷擴張,也不是沒有弊端。
最直接影響就是新編部隊的戰斗力,較前面相比下滑嚴重。
調整高層將領容易,參將升副將,副將升總兵。
有軍功在手,提拔是順理成章的。
真正麻煩的是中下層軍官匱乏,尤其是合格的基礎軍官,更是連一半都湊不齊。
以往的家丁預備軍官培養模式,在大擴軍的背景下,已經無法滿足需求。
除了李牧所部外,大虞朝就沒有完善的基層軍官培養體系。
無論勛貴系,還是九邊將門,都是現行模式的既得利益者。
非到萬不得已,大家不會砸了自己的飯碗。
想要改革,也推廣不下去。
“陛下,宣大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太過重要。
前面兩次北虜入侵,都是從宣大總督的轄區殺進來的。
安排一名不知兵的總督過去,不僅無法整合下面的部隊,反而會影響重建長城防線的工作。
一時半會兒難以找到合適人選,故而暫時空缺。”
景國良當即解釋道。
宣大總督人選空缺,可不是他的私心作祟,著實是找不到合適人選。
文官中知兵的都不多,極少數有過帶兵經驗的,戰績也非常的平庸。
勛貴系中能打的武將不少,可有能力指揮大兵團作戰的,還是只有李牧一個。
其余人無論是能力,還是軍中威望,都還有所欠缺。
強行扶持一人上位,也無法讓其他將領服氣。
不患寡,而患不均。
在官場上,同樣適用。
按照規劃好的成長路線,勛貴系中的潛力將領,要先在總兵位置上歷練幾年,然后再晉升為一省提督。
等立下足夠顯赫的功勞后,再晉升到宣大總督的位置上,一切都變得水到渠成。
“首輔,舉賢不避親。
朕記得當年圍剿白蓮教叛軍時,還有一位和漢水侯并稱的名將。
既然現在宣大總督空缺,那就干脆把南直隸提督景逸風,調過來主持大局。”
永寧帝笑著說道。
在一眾同僚天天吃敗仗的背景下,能夠逆勢而上收復廣西,想不給人留下印象都難。
后續景逸風的表現相對平庸,那也要看和誰比。
平庸只是相對于李牧的,同其他大虞將領相比,依舊是其中的優等生。
出于制衡勛貴系的需要,他本該提拔其他派系的人擔任宣大總督。
可架不住宣大戰略地位太過重要,北虜又特別喜歡從這邊入侵。
對文官來說,這種燙手山芋,大家都避之不及。
釋放出去訊號后,大家推薦的人選,基本上都是政敵派系的。
再怎么好糊弄,永寧帝也知道敵對派系推薦的人選,多半是包藏禍心。
意識到無人可用,他又不想第三次被北虜圍困京師,只能從勛貴系中選人。
挑中景逸風,除了當初留下的深刻印象外,還有就是給清流黨人松綁。
一貫喜歡折騰的清流黨人,在勛貴系掌權之后,突然規矩了起來,這可不是他想要看到的。
拉著一幫宦官分析了一下原因,最后得出結論:勛貴系的刀架在了清流黨人的脖子上。
不怕死的官員不少,可是連九族宗親都不顧的官員,卻沒有幾個。
以往的時候,清流言官敢對著皇帝貼臉開大,主要是因為皇帝要臉。
大不了挨一頓板子,用一頓打換取士林中的名望,為子孫后代鋪路,大家覺得值。
現在情況不一樣,勛貴系的武夫,沒那么講究。
一旦惹火了這些家伙,能夠冒充反賊,直接提刀過去滅門。
盡管景李二人從來沒干過,但李牧和舞陽侯當年卻沒有少干。
他們帶出來的兵,在這方面有著豐富經驗。
在文武爭斗的最激烈時刻,許多南方官員家中都收到過類似的“滅門”警告。
期間還有幾家倒霉蛋士紳,正好被反賊余孽覆滅。
沒過多長時間,導致勤王大軍覆滅的一眾朝廷大員家族,也時常發生各種意外。
甭管是不是巧合,反正很多人都被嚇著了。
在不損害自身核心利益的情況下,大部分官員都選擇了妥協。
就算是發起黨爭,手段也規矩了許多。
彈劾勛貴系,也多是挑下面的武將說事,而不是直接把矛頭對準朝中兩位閣老。
在永寧帝任命的一眾閣臣中,就數景李二人遭受的彈劾最少。
“陛下,不是臣在避親,主要是七弟缺乏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還需要歷練。
等在南直隸提督的位置上鍛煉幾年,再加以提拔重用也不遲。”
景國良果斷拒絕道。
天上不會掉餡兒餅。
在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冒然身居高位,絕對不是什么好事。
宣大總督看似比南直隸提督顯赫,可能夠給景家帶來的利益,卻是遠不及南直隸提督。
手中握著威懾清流黨人的刀,他的首輔日子,才能夠舒服。
提督這種非常設崗位,景逸風一旦卸任,崗位就會被取消。
勛貴系已經丟了江南總督的位置,再丟了主管全省軍務的提督,那么南直隸最高軍政長官就變成了巡撫。
加上重建中的南京六部,后續的江南局勢,脫離勛貴系掌控只是時間問題。
畢竟,在沒人領頭的情況下,指望下面一眾將領起來對抗巡撫,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一旦懸在頭上刀沒了,朝廷再想從南方收取巨額稅款,純粹就是在做夢。
如果是清流黨人提出來,他都把對方噴到自閉,偏偏提出建議的還是永寧帝。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