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完蛋,我來到自己寫的垃圾書里了 第908章、考的就是全能型選手
隨機推薦:
大清早的大殿之上。
李治手持玉笏:“臣再議士子下鄉之策。往日所行,多流于形式,或為鍍金之階,或成擾民之舉。臣以為,當改弦更張。令新科進士及國子監優異者,分赴各道州縣,非為觀風問俗,乃需實任其職或協理刑名或督辦河工或參與清丈田畝。以三年為期,考其政績,察其民望。上等者擢升,下等者罷黜。更需將魏國‘士子下鄉’之良法細化,令其與地方官吏同考同罰,使其知民生之多艱,解實務之繁難。”
殿中一時寂靜,這番言論比之前更為尖銳,直指科舉取士與實務脫節的積弊。不少靠詩賦文章晉身的官員面露不豫,卻無人敢率先發聲。誰都清楚,太子身后站著的是誰,而那位最厭煩的便是空談誤國之輩。
龍椅上,三娘指尖輕叩扶手,未置可否,目光卻掃向文官班首的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出列,緩聲道:“殿下心系黎庶,老臣感佩。然士子苦讀多年,方得功名,即刻派往鄉野,是否太過嚴苛?且地方事務盤根錯節、鄉紳豪強林立,非年輕士子所能駕馭,若生紕漏,反為不美。”
“長孫相公所慮,亦是我之慮。”李治應對從容:“然觀魏國,其士子下鄉非止‘觀政’,實為‘理政’。江南道樂平縣代縣丞張柬之,年未弱冠,便主持一縣刑名,去歲斷積案十七宗,無一旁錯。其縣學堂、醫館、水渠,皆在其督導下煥然一新。何也?蓋因上有明師指點,下有章程可循。我大唐何不效之?可先于京畿試點,選派干練官員帶隊,定立明晰權責與考核。若連一縣之事尚不能理,將來何談輔佐君王,治理天下?”
他提及張柬之,更是搬出魏國實例,堵得長孫無忌一時語塞。
這時夏林的聲音從殿門處懶洋洋傳來:“吵啥呢?”
眾人回頭,只見他不知何時倚在殿門框上,手里還拿著個蒸餅,仿佛只是路過聽到里頭熱鬧過來看一眼一般。
“陛下。”夏林對著御座方向隨意拱了拱手:“太子這提議,我看行。我這兒正好有個現成的法子,給你們打個樣。”
他三兩口吃完蒸餅,拍了拍手上的渣,踱步上前:“那幫小子丫頭,不是要選伴讀選妃么?光看臉看家世不行。不如我出幾道題考考他們。題目嘛,到時候就貼在東宮外墻,誰有興趣都能去看看,也算給天下士子打個樣,看看往后朝廷選才看重的是什么。”
滿殿文武,包括李治皆是一怔。夏林是真要將那日宴席上的話付諸實施,而且如此大張旗鼓!
“題目分三份。”夏林伸出三根手指:“一份考民生,一份考經濟,一份考戰爭。每份里頭有三道小題,一道大題。小題是概念題、思維題,大題是實務策論。限時十日交卷。答卷直接送到我這兒。”
他目光掃過全場,帶著點戲謔:“放心,不考四書五經,不考詩詞歌賦。考的就是他們有沒有腦子,眼里有沒有活兒,心里有沒有人。”
退朝的鐘聲顯得格外悠長。消息如同插上翅膀,瞬間傳遍宮闈,飛向長安城的每一個角落。
未及午時,東宮外墻那面巨大的告示牌前,已被圍得水泄不通。各色人等,從錦衣華服的世家仆從,到布衣青衫的寒門士子,乃至好奇的商賈百姓,皆伸長了脖子,看著墻上墨跡未干的三大張考題。
民生卷小題:
一、長安一坊,有住戶千,水井十口,今有三口廢淤。若你是坊正,如何說服其余七百戶共同出資疏浚?請列出三條以上可行之法。
二、春耕在即,有農戶因田界爭執械斗,致一死三傷。你為縣尉,如何處置可既平怨憤,又不誤農時?
三、假設你奉命推廣新式紡機,已知其效率倍增,但造價高昂,且舊機尚能使用。如何引導織戶自愿更換?請設計一套說辭。
經濟卷小題:
一、西市胡商欲大宗采購絲綢,但要求賒欠三月。你為商號主事,如何定契可保本逐利,兼防風險?
二、朝廷欲增鹽稅,預計每斤增兩文。試析此舉對關中百姓生活、鹽商經營及朝廷歲入之具體影響。
三、若有豪商欲壟斷長安炭薪,你主事市舶司,當如何應對以穩物價、護民生?
戰爭卷小題:
一、我軍騎兵三千,敵步卒五千據城而守。城中存糧可支半月,援軍月余方至。你為將領,選擇圍困、強攻還是誘敵?請述理由。
二、行軍途中,遇大河阻路,橋梁已毀,舟筏不足。限一日內全軍渡河,你有何良策?
三、細作回報,敵將于三日后生辰,軍中必松懈。你欲夜襲,請制定詳細行動計劃,包括路線、時機、兵力分配及撤退方案。
而每一卷的最后,皆有一道觸目驚心的大題:
民生大題:試析“士子下鄉”之利、弊、難、策。若你為首批下鄉士子,至一貧困縣,首要解決的三個問題是什么?具體如何施行?
經濟大題:假設你為長安令,國庫空虛,陛下欲修葺宮室,同時百姓稅賦已重。你如何籌措修葺款項而不增民負?請設計一完整方案,需列明款項來源、數額估算及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與應對。
戰爭大題:今有邊關急報,吐蕃集結重兵,似有異動。然朝中主和、主戰兩派爭執不下。你為兵部郎中,需擬一應對方略,兼顧軍事防御、外交周旋、國內輿情及糧餉籌措,力求不戰而屈人之兵,若戰則必勝。
一片倒吸冷氣之聲在人群中響起。
這哪里是選伴讀選妃?這分明是考縣令、考尚書、考將軍!題目之新穎,角度之刁鉆,關聯實務之緊密,前所未有!更可怕的是,那些小題看似簡單,卻直指人性與利益的糾葛,大題更是宏大深遠,牽一發而動全身。
“這……這如何答得出來?”一個錦衣公子面色發白,喃喃自語。
旁邊一個青衫士子卻目光灼灼,激動得手指微顫:“妙啊!坊正協調、縣尉斷案、商號謀利、將軍決斷……皆是實務精髓!還有這大題……直指國策核心!”
“快!快抄錄回去!”各府仆從慌忙取出紙筆,擠上前去抄錄題目。
人群之外,李治與李承乾、拓跋尚、小武、張柬之幾人靜靜而立。
“叔這題,我別說答了,我看都看不明白。”拓跋尚咂舌道。
李承乾淡淡道:“亦是淘金之法,烈火方能煉真金。”
小武輕聲道:“這些題目,看似考校才智,實則洞察人心。民生卷重協調與仁心,經濟卷重算計與平衡,戰爭卷重決斷與謀略。而大題……更是直指為官為政之本。”
張柬之苦笑:“我若是應試者,此刻怕已頭皮發麻。”
李治望著那熙攘的人群,目光深邃:“父親要的就是這般效果。讓所有人都看看,未來的朝堂需要的是什么樣的人。”
當日,抄錄著考題的紙張便如同雪花般飛入長安各大家族府邸。有人對著題目愁眉不展,有人則興奮難眠,挑燈夜戰。
更多的士子,則被那“士子下鄉”的大題吸引了目光,開始認真思索其可行性與利弊。
十日之期,轉瞬即至。
這十日間,長安城仿佛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學堂。茶樓酒肆、宴會詩會,東西兩市,那可是相當熱鬧。
本來說禮部是應當干預的,但小長孫去找禮部尚書說讓他管管,但禮部尚書出奇的頂撞了長孫無忌。
“長孫相公,此事是陛下、太子、夏帥三方協同之舉,您讓我去叫停……相公,您要恨我就直說,我明年辭官便是了,犯不上用這等招數讓我生不如死。”
長孫無忌也沒招,因為他也不敢去招惹……
夏林小院的門檻這幾日幾乎被踏破,前來送答卷的世家仆從絡繹不絕,皆被孫九真攔在門外,只收下密封的卷冊,不言不語。
院中,夏林正悠閑地指導迦葉給暖房里的菜苗授粉。
“爹,您真要看那么多答卷啊?”迦葉好奇地問。
“看,怎么不看。”夏林用小毛刷輕輕沾著花粉:“雖然我都知道他們大部分人是胡寫一通,但說不定真能冒出幾個有意思的。”
“那您說,誰能答得好?”
“不好說。”夏林笑了笑:“家世好的,見識廣,但容易眼高手低。寒門子弟,或許更知民間疾苦,但格局可能受限。就看誰既能腳踏實地,又能仰望星空嘍。”
最后一日的傍晚,孫九真將厚厚幾大摞答卷放在石桌上,幾乎堆成小山。
夏林隨手拿起最上面一份,拆開火漆。是民生卷。
看到小題第一題的答案,他嗤笑一聲,丟到一旁:“‘嚴令各戶出資,違者罰役’,蠢貨,這是找打。”
又拿起一份。“‘請求官府撥款’,沒出息,等靠要。”
再一份。“‘發動富戶捐贈’,想當然,人家憑啥?”
接連翻了十幾份,大多答案或是空泛迂闊,或是強硬不近人情,或是異想天開。直到看到一份字跡工整,條理清晰的:
“一、陳說利害:廢井淤塞,水質敗壞,易生疫病,疏浚乃保眾安康。二、明晰權責:按戶出資,多寡依家境,賬目公開,推舉坊中長者監督。三、以工代賑:坊中貧困者,可出力抵資,按勞付酬。四、尋求外援:若集資不足,可請里正上報縣衙,懇請撥付部分物料,或尋求相臨富坊借貸,分期償還。”
夏林微微頷首,雖然還很稚嫩,但考慮的卻是相當全面了,而他看了看署名——裴婉。
他把裴婉的回答放在一邊后繼續翻閱。經濟卷的小題,關于鹽稅影響的分析,大多人只言百姓負擔加重,或朝廷收入增加。卻有一份答卷詳細列出了對不同收入家庭的影響估算,對鹽商利潤的擠壓分析,甚至預判了可能出現的私鹽泛濫及應對建議。署名是狄英,一個不甚起眼的寒門士子。
戰爭卷的夜襲計劃,多數人泛泛而談。卻有一份不僅規劃了迂回路線、攻擊時序、預備隊布置,甚至考慮了天氣、月光、敵軍巡哨規律,以及失敗后的接應方案。署名——李晟,河西將領之后。
而最引人矚目的,無疑是那三道大題。
關于“士子下鄉”,反對者眾,理由無非是屈才、擾民、難見成效。支持者亦不少,但多流于空泛贊美。唯有一份答卷,深刻剖析了其“利在長遠,弊在眼前,難在堅持”,并提出具體策略:“首要者,非急于建功,而在融入。與民同住同食,習其方言,知其疾苦。其次,擇易見效之事著手,如調解糾紛、興修小型水利、推廣良種。再次,需有良師督導,定期考評,而非放任自流。若我赴貧困縣,首重三事:一曰清積案,安民心;二曰興教育,啟民智;三曰修道路,通民財。”署名又是裴婉。
關于“籌措修葺款項”,答案五花八門,有提議加稅的,有建議削減軍費的,有主張向富商募捐的。一份答卷卻另辟蹊徑:“一,核查宮中及各衙門冗費,裁汰冗員,節省之資可用于修葺。二,發行‘功勛債’,許以低息,向有功將士、致仕官員及民間富戶募集,既可籌款,亦顯陛下念舊之情。三,將部分非核心殿宇修葺工程,分包于信譽良好之商號,分期付款,以緩解國庫壓力。四,組織罪囚、流民以力帶償,降低人工成本。需警惕者,防止經辦官吏從中貪墨,需設獨立審計。”署名,崔琳。
看到此處,夏林挑了挑眉:“喲,這丫頭倒是長了點腦子,我還以為她會老佛爺修園子呢。”
關于“應對吐蕃”,主戰派慷慨激昂,主和派委曲求全。一份答卷卻提出了“三層應對”之策:“上策,外交懾服。遣使攜重禮與軍使赴吐蕃,陳說利害,恩威并濟,揚我軍威,同時密聯吐谷渾等部,牽制其后方。中策,軍事戒備。令隴右、河西諸軍進入戰備,加固關隘,囤積糧草,作勢欲攻,迫其不敢妄動。下策,不得已而戰。若吐蕃執意來犯,則誘敵深入,利用地形,斷其糧道,聚而殲之。無論何策,國內需穩定民心,廣積糧秣,暢通驛路。”署名,李承乾。
夏林放下李承乾的答卷,手指在石桌上輕輕敲擊。這小子,果然沒讓他失望,格局宏大,思慮周詳。
他花了整整一夜,將數百份答卷粗略瀏覽一遍。其中不乏亮點,但更多的仍是陳詞濫調或紙上談兵。
翌日清晨,夏林打著哈欠,將一沓篩選出來的答卷遞給孫九真:“把這些給治兒送去。讓他自己看看,心里有個數。告訴他,人選由他定,我只提供參考。”
他伸了個懶腰,望著天邊泛起的魚肚白:“總算干完這累活了。九真,走,勾蟲子去,今天非把御花園那幾棵老槐樹掏空不可。再不勾天一熱就沒的吃了。”
東宮里,李治收到了那厚厚一沓被夏林“標記”過的答卷。他一份份仔細翻閱,時而蹙眉,時而頷首。
小武與張柬之在一旁協助整理。
“殿下,看來師父心中,已有人選之輪廓。”小武輕聲道。
李治放下裴婉那份關于“士子下鄉”的答卷,目光復雜:“父親此舉,意不在選拔,而在導向。他要讓所有人看到,何為有用之才。”他拿起崔琳那份經濟策論:“即便如崔琳,往日驕縱,若能轉換心思,亦非全無是處。”
張柬之笑道:“經此一考,長安風氣為之一新。想必陛下與師父,樂見其成。”
“還不夠。”李治目光掃過窗外:“這僅是開始。要將這務實之風吹遍朝堂,吹向天下,方是父親與母親推行新政之本意。”
他拿起朱筆,在一張空白的名單上,緩緩寫下了第一個名字。
宮外,關于考題與答卷的議論仍在持續發酵。有人得意,有人沮喪,有人不忿。然而這還不是真正的考試,他們心中明白這是夏帥為了給他們降低難度提前透露了一些風向。
然而最可怕的其實還不是考題,因為如果真很難的話,幾個世家商量一番矮子里頭選高個兒就成了。
他們最擔心的就是現在夏林面向所有人群公開透題,他他媽不會……不會面向全長安招募伴讀吧?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