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完蛋,我來到自己寫的垃圾書里了 第876章、春江宴
春日曲江,碧波輕漾,倒映著岸邊柳樹如煙。
宮苑之內,臨水閣張燈結彩,皇家園林四門洞開,卻并非往日的金碧輝煌,而是以素綢和竹篾點綴,透著幾分返璞歸真的雅致。
這便是東宮主辦的“嘗春宴”,因夏林那一兩銀子的嚴令,一改過往宮宴的奢靡鋪張,轉而以時令巧思取勝。
尚食局使出渾身解數,薺菜餛飩湯清餡嫩,涼拌馬蘭頭清爽開胃,香煎小河魚酥脆可口,就連那尋常的春韭炒蛋,也因火候恰到好處而香氣撲鼻。
器皿一律選用素白瓷與原色竹木,襯著滿園盎然春意,別有一番清新韻味。
李治身著杏黃常服,立于殿前親自迎候。數月歷練,已讓他眉宇間少了幾分青澀,多了些許沉穩。小武靜立其側,一身淺碧衣裙,發間僅簪一支素銀簪,干凈利落,目光沉靜地掃視著宴席布置,不時低聲提點一二。
賓客陸續而至。
裴婉依舊素雅,衣料卻是罕見的雨過天青軟煙羅,行走間流光隱現,無聲彰顯著身姿底蘊。崔琳一身嬌嫩鵝黃,步履輕快,笑容明媚,似是要將這春色都比下去。
唯獨韋彤則是一身利落胡服改的宮裝,襯得她英姿颯爽,抱拳行禮,坦蕩大方。
官員宗親們入場時,神色各異,好奇、審視、乃至看好戲者皆有之,長孫無忌與幾位宰相同行,面色沉靜,只在看到那些素凈器皿時,嘴角幾不可察地抿緊。
宴席伊始,李治舉杯,依小武所擬之言朗聲道:“春日載陽,萬物復蘇。今與諸位共聚曲江,嘗春味,體農艱,感念天恩,共祈豐年。薄酒素肴,聊表心意,請。”
這番話,將節儉巧妙提升至體恤的高度,不少非關隴出身的官員聞言,暗暗頷首。
然而宮宴之外,曲江池畔另有一番熱鬧景象。
依小武建議設立的流水席,此刻已是人聲鼎沸。長長的竹棚下,擺放著上百張方桌條凳,雖是簡陋,卻擦拭得干干凈凈。
同樣是一兩銀子的標準,均攤到這數百人的流水席上,每人不過幾十文錢的花費,提供的卻是與宮宴同源的薺菜餛飩、雜糧蒸餅、河中魚鮮、管夠的春釀和各類小吃,甚至每桌還有一小碟時令鮮果。
消息早已傳開,長安城的尋常百姓,只要衣著整潔,皆可來此享用一頓“皇家的春宴”。
起初人們還帶著幾分拘謹和懷疑,待那熱騰騰、香噴噴的飯菜端上來,拘謹便化作了驚喜。
“這餛飩,真鮮亮!”一個老翁瞇著眼,啜飲著清湯時滿臉褶子都舒展開來。
“娘,這餅好吃!”一個總角小兒捧著雜糧蒸餅,啃得滿臉是渣,引來周圍笑聲。
粗布衣衫的婦人們聚在一桌,小聲議論著:“聽說里頭宮里的貴人,吃的也是這些!”
“太子殿下仁德啊,真是念著咱們百姓……”
“可不是嘛,一兩銀子辦這么大場面,還想著咱們……”
歡聲笑語,伴著碗筷叮當和孩童嬉鬧,與池畔春風、柳絮融成一片,充滿了鮮活質樸的生機。
幾個機靈的東宮內侍穿梭其間,添茶倒水,聽取民言,偶爾還能聽到幾句對農事、市價的真切看法,皆默默記下。
宮苑內,絲竹聲悠揚而起,并非往日恢弘的宮廷雅樂,而是清越的琵琶與竹笛,奏著輕快的民間小調,樂聲飄過宮墻,與流水席上的喧鬧隱隱相和竟異常融洽。
席間,一位宗室子弟笑著提議讓各家淑女展示才藝,意圖將裴、崔、韋三人推至臺前。
不等李治回應,小武便從容接話,巧妙將話題引向農桑工巧、民生實務,提議以此為題,暢言有益民生之策,太子必不吝賞賜。
此言一出,那些準備看貴女爭鋒的人頓時啞火,而一些鉆研實學的官員和年輕士子則眼睛發亮,紛紛思索起來。
宴至中程,內侍捧上壓軸的醋溜河豚片。
魚肉瑩白,薄如蟬翼,配著嫩綠春韭,煞是好看。長孫無忌卻抬手阻止,淡淡道:“河豚味美性毒,價亦非廉,恐與今日之旨不符。”
話音落,周遭一靜。質疑安全,更質疑太子體恤民艱是否真心。
小武再次開口,聲音清晰平和,先言庖廚乃三代專治河豚之家,工序嚴謹,太醫署三重驗毒,打消安全疑慮。
繼而話鋒一轉,列出數據:“去歲河豚市價百文一斤,今春因試行新捕法,價降至四十文。此席所用,成本不足五百文,均攤至每席不過十數文,尚不及一道炙肉。”
她望向長孫無忌,語氣恭謹卻鋒芒內蘊:“殿下嘗春,取時令與新意,而非貴重。選此物,一因其正當季,二欲借此展示,若方法得當,往昔昂貴之物,亦可飛入尋常百姓家。殿下常言,為君者,當思如何化珍饈為常食,而非固守常食空談節儉。不知相公以為如何?”
一番話,有理有據,格局高遠,長孫無忌一時語塞,臉色微沉。
李治適時舉杯,溫言化解:“相公謹慎乃老成之見。不喜此物,便撤下。來人,為長孫相公換上春日暖湯。”
既全了對方顏面,亦顯儲君氣度。
經此兩番,席間再無人敢小覷太子,更對那位始終沉靜的武姑娘留下深刻印象。宴飲氣氛在一種微妙的平衡中繼續。
李治目光偶爾掠過宮墻,仿佛能聽到外面流水席傳來的隱約歡鬧,心中漸安。小武的策略初見成效。
宮苑內的“嘗春宴”波瀾漸息,而曲江池畔的流水席卻愈發顯得生機勃勃,因園林容納有限,所以外頭的人急著排隊進來,里頭的人自然沒有太多時間霸占席位,不過他們倒也不著急著走,反倒是停留在草地上趁著著春光亦或是閑聊亦或是舒展小憩,一派人和風貌。
陽光暖融融地灑在人們身上,空氣中彌漫著飯菜的香氣和青草的芬芳。
幾杯清淡的春釀下肚,席間氣氛愈發活絡。有老農捧著雜糧蒸餅,與鄰座感嘆今年春雨及時,麥苗長勢喜人,有貨郎一邊吃著餛飩,一邊說起走南闖北的見聞,言語間對朝廷新近疏通某處漕運贊不絕口。還有幾個書生模樣的年輕人,圍坐一桌,竟真的就著太子殿下提出的“農桑工巧”之題,低聲討論起水車改良的可能性。
一名東宮屬官奉命出來體察民情,恰好聽到書生們的討論,便駐足旁聽,偶爾插言詢問幾句,態度謙和。
書生們見是宮里來的大人,初時有些緊張,見其并無架子,也漸漸放開,將自己的想法娓娓道來。
那屬官聽得認真,還從袖中取出小本記上幾筆,引得周圍百姓紛紛側目,眼中流露出驚奇與些許自豪,太子殿下派來的人,竟如此重視他們這些平民的言語!
宮內樂師似乎感知到外間的活氣,奏起的樂曲也愈發輕快活潑,甚至夾雜了一兩段坊間流行的俚曲調子,引得流水席上幾個膽大的孩童跟著咿呀學唱,童稚之聲混入樂聲,更添幾分天真野趣。
與此同時,宮苑殿閣內,氣氛也因外間隱隱傳來的生機而松快了些許。
李治見時機成熟,便命內侍將方才席間官員士子所獻的幾條切實可行的農工之策,擇其要點,向眾賓宣讀。雖只是寥寥數條,如某地推廣的曲轅犁效率更高,某處匠人改良的織機更省力等,卻皆是務實之言。
宣讀完畢,李治親自斟了一杯酒,竟走出院墻,親敬獻策之人,并當場賜下筆墨紙硯等實用之物作為嘉獎。
雖非重賞,意義卻不同尋常。
得到賞賜的幾人激動不已,連忙起身謝恩,周遭百姓更是恭敬,紛紛為太子而呼,一時之間天地同歡,氣氛無比喧嘩,將這曲江春景映得淋漓盡致。
崔琳看著這一幕,心中卻是有些不是滋味。
她擅長的琴棋書畫,在此刻似乎失去了用武之地。裴婉則垂眸靜聽,不知在想些什么。
唯有韋彤,她才不顧什么禮儀,跟著太子殿下就跑出去以護衛之名與普通百姓玩到了一起,逗貓戲狗玩小孩,將她這個年紀該有的姿態展現的淋漓盡致。
長孫無忌默默飲酒,目光偶爾掠過殿外方向,聽著那市井喧鬧,再看看殿內因幾句實務之策而受到嘉獎的官員,眉頭幾不可察地蹙了蹙。
他感到有力量正在悄然改變著規則,而這力量的源頭,似乎并不僅僅來自于那位高深莫測的夏帥,更來自于這“與民同樂”的姿態本身。
宴席漸入尾聲,尚食局奉上最后一道點心,新采的榆錢混著粟米面蒸成的糕餅,點綴著幾粒西域農場剛送來的紅棗,名曰“春錢糕”,取“余錢”吉祥之意。
這樸實無華卻應景的點心,算是為這場別開生面的宮宴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李治最后舉杯,感謝眾賓蒞臨。他的目光清澈而堅定,透過殿門,望向那柳絮紛飛的曲江池畔,聲音溫和卻帶著力量:“今日之宴,非為口腹之欲,乃為體察春意,感知民情。孤愿與諸位,與天下萬民,共嘗春味,共期豐年。”
宴散,賓客陸續離去。許多人走出宮門時都忍不住回頭望一眼那依舊熱鬧的流水席方向。
宮宴結束,但流水席可是要大擺三日,那里的歡聲笑語帶著泥土的芬芳和生命活力,沉甸甸地壓在這些錦衣華服之人的心頭。
李治與小武并肩站在殿前,看著人群散去。
“師姐,今日多虧有你。”李治輕聲道。
小武微微搖頭,目光依舊沉靜:“是殿下仁心,方有此舉。民心似水,今日之宴,乃是為殿下立心。”
春風拂過,小李治剛要說話,突然瞥見自己那個爹正坐在流水席之中跟那老農吹牛逼呢……
“哎呀……我的爹……”李治一派額頭:“這里該是多危險啊,萬一有人要對他不利該如何……”
“師父?殿下莫要擔心,師父一直是那樣,隨他去吧。對了,那個韋家妹妹可愛至極,我甚是喜歡。”
“是么……師姐也是這般認為?”
“嗯,以我的想法,她便是那太子妃的不二人選。”
“師姐!”李治眉頭一皺:“我說了,除了你之外,我誰也不要。”
小武笑著搖了搖頭,幫李治扶正了衣冠:“這些名分對我來說并不打緊,你不可因小失大。”
“你才是大!這江山哪比得過師姐分毫!”
“啪”一聲清脆的耳光打在了李治身上,他錯愕的仰起頭來卻見到的是小武慍怒的眼神:“師姐……”
“你若是再說出如此沒出息的話來,我立刻動身返回江南以青燈古佛作伴。”小武說完,轉身便走。
李治委屈巴巴的捂著臉也不敢追,就只能站在那等老爹……
兄弟們,我燃盡了,從早上八點到現在,十個小時了,我除了拉屎吃飯一下沒停,眼睛都花了。差不多一萬五了吧?燃盡了燃盡了。
請:wap.xshuquge.net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