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說好的民企,空天母艦什么鬼 第187章 特派
俾斯麥號戰列艦和希佩爾號重巡洋艦早已沉沒,而且戰后還被軍事愛好者多次造訪,殘骸照片都有呢。
如果突然兩條戰艦從海底轉生到南極,并且開炮轟上幾聲,怕是各國都要來一探究竟,媒體也將抓住機會大肆炒作一番。
失落的帝國、牢希的陰謀論、海軍迷中的大明星,簡直是要素拉滿,不火都沒天理。
就這還是唐文保守了,要是多花些心思、多給一點時間,公海艦隊他都能復刻個八九成。
唐文越想越覺得可行,旁邊的閆劍卻是頭皮發麻。
蓋金不是正常企業,只能算國內代言人,他的行動并不受限制,閆劍只能提供建議。
更關鍵的是這事兒雖然聽起來很離譜,但離譜之中又稍微有那么一丟丟操控性。
要是國內不知情遇見這等事,肯定也會派兩條驅逐艦去湊湊熱鬧呢。
不過……
“一條戰列艦一條巡洋艦,就算不滿編也要一千人吧?這會不會……”
唐文早就想好了說辭:
“不用一千人,也不用一百人,編隊在出發后直接鎖死輪機狀態,只保留必要人員和炮手,兩條船加起來也就幾十人。
開幾炮留下照片和影像后直接爆炸自沉好了,人在那之前就撤離。”
閆劍在一旁聽的心驚肉跳,就算人能撤離,船呢?
一條五萬噸的戰列艦,一條近兩萬噸的重巡就這么不要了?
如果是擱在二戰哪個艦隊司令同時丟了這兩條船,好則一擼到底去養雞,壞則直接上審判席算了。
有那么一瞬間他都想說這件事海軍幫忙扛著算了,一下弄掉兩條巨艦他都替唐文心疼。
不過,唐文也給出了自己的理由,帶著他來到了造船廠。
龐大的船塢里,兩條4500噸的“天鯨一號”挖泥船已經建造完畢。
“這是……”
“兩條挖泥船全速作業,三班倒交替不停,理論上一個月能填出約6萬平方米的陸地,最大能挖到水下30米,再造深港也不在話下。
這還只是第一批,現在我缺少能夠使用它的船員和專業工程師,等人手到位后要再翻幾倍,還需要更大的挖泥船!”
閆劍在心里算了算,緊靠兩條挖泥船,最快三到四個月就能填出一條1500米跑道出來。
這是神器啊!
有這玩意永暑礁上還建什么高腳屋和水泥臺,直接能建個正經營區,種地都行。
挖泥船在國內不是沒有,但產量很少,而且都是幾百噸的內陸運河挖泥船,從來沒有過幾千噸的海洋挖泥船。
現在掌握大型挖泥船技術的是一票西歐小國,在這種偏門路線上有很深造詣,但從來只肯承接施工,不會出售。
建國初期的時候國內為了疏通運河打算買一條,卻屢屢碰壁,直到66年斥170萬鎊巨資買下來一條二手的荷欄耙吸式挖泥船,相當于4噸黃金!
直到現在,大型挖泥船也是國內造船業的藍海領域。
但蓋金不聲不響地卻一下子拿出兩條,讓閆劍興奮地搓手起來。
怪不得唐文急了,這東西一在南沙出現,保證周圍響起一片罵聲,必然面臨多方壓力,比起撈點魚、撞幾艘漁船的影響大多了。
雖然海軍早就想到蓋金需要填沙造島才能建港口,但這么快的速度、以這種方式出現還是令人吃驚。
禮樂灘面積足足近萬平方公里,比魔都面積都大,開發潛力著實強到可怕。
“這挖泥船多少……能造多少,我們租下來也在南沙用用!”
他本來想說買,但考慮到已經在透支未來的經費,能省還是省點吧。
唐文:“小事,有空順便噴點沙就行,話說填島手續我都有吧?”
“有,這可太有了!”
閆劍站起來,正色道:
“我馬上上報,讓瓊州授予蓋金南沙全權開發權利,這是了不起的大事!”
“另外俾斯麥復活計劃……額,你先別沖動,我們需要討論。”
唐文只顧著點頭,你說你的,我執行我的,抹香鯨1號已經在找地方準備自沉,趁著夜晚補滿燃料和地圖情報,先去執行特快任務。
大灣旅游區暫時閉園修整,但關于它的傳說仍在繼續。
共14天的首輪開放,計算下來竟然賣出了16萬張票,達到了恐怖的8200萬營收。
這還是蓋金開始有意控制人流量,降低景區壓力的結果。
而像景區內臨時拉來的外圍馬戲、吃玩街道單獨統計出來后,景區內的營收就輕松過億,硬是創下了一個神話。
大灣風景區不僅在本地出名,更在全國出名了。
按照這個時代的尿性,只要出現風口大家全都會一擁而上,旅游區也不意外。
看到鵝城班子得意地公布數據后,立即就有多個地區表示:
鵝城存在感那么低的地方,竟然靠著幾架破飛機和爛船干成了景區,這簡直沒天理!
我們也有特色,我們文化底蘊更強、我們山美水美姑娘更美,這辦個旅游區不直接領先?
飛機?買!水泥戰艦,造!游樂場?建!
而在其他地方眼紅準備抄襲之余,鵝城還引起了上面經濟部門的關注。
相比于媒體報道的表面上的飛機戰艦,上面更重視經濟模式和大灣首創的網絡訂票、銀企網絡互聯、以及身份證實名驗票系統。
尤其是在看到通過網絡就能在全國任意地點,提前預定好門票和時間,這絕對是一種全新的理念。
如果沒有電話訂票和在場快速身份校驗,那么多外地游客來到鵝城絕對會麻煩很多。
而通過游客看到的是:只需要電話和匯款,到達鵝城就能享受一站式服務:
你只管掏錢,其他自有人幫忙解決,吃喝拉撒安排的明明白白。
現在是改革的重要節點,要知道畫圈的地方可不止深城和魔都,就在鵝城上面不到一百公里的汕市,也是畫圈的經濟特區。
可是,為什么只有深城發展了起來,汕市卻反響平平,默默無聞的鵝城卻屢屢創新,勇敢的探索了新模式?
在京城,由經濟專家和相關部門組成的小組乘坐火車南下,公開以研究“學習鵝城景區發展經驗”的名義前來。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