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從現代歸來的朱元璋 第二九一章 咱就是偏袒咱標兒,怎么了?
“咱的話說完了,你們誰贊成,誰反對?”
奉天殿內,朱元璋在給眾朝臣說了,廢除丞相和中書省之后,將會采取的內閣制度之后。
稍稍等待了一會兒,提高聲音,望著眾人詢問。
這個事兒,是他這邊必然要辦的事。
要將之給辦成了。
中書省以及丞相制度,真的是不能存在。
實在是太過于能集權了。
走到了那樣的位置上,若是不和皇帝對著干,那都白瞎了手里面的權力。
自己這個開國皇帝還在,就能接連冒出,敢和自己對著干的丞相。
那若是自己不在了,會變成什么?
自己不將這個隱患排除,那么在今后讓標兒,雄英他們來當皇帝了,再想著手進行解決,可就沒那么容易。
所以這事兒,自己必須要把將之給辦了才行!
“上位的這個考慮非常周到,這內閣制度,更是巧奪天工,思慮周全。
內閣制度,既可以防止有宰相專權。
不再出現胡惟庸,這狼子野心之輩。
又不耽誤辦事。
實乃大善!
這等制度若是能實行,我大明定然將會受益無窮。”
在朱元璋問出了這話之后,立刻便有人開了口,對著內閣制度,大放溢美之詞。
根本不用去看,就能知道開口說這話的人是誰。
除了鐵骨錚錚,忠心耿耿韓國公李善長,絕對不會再有別的。
不僅僅是朱元璋不意外,在場的眾多朝臣。那也都是不意外。
若是這個時候,不開口說出這些話來,那就不是韓國公李善長了。
“上位,臣也覺得這內閣制度很可以,上位思慮的很恰當。”
劉伯溫也跟著開了口。
劉伯溫此時開口說出這話來,并不是在刻意奉承,而是真心實意的贊美。
他是真覺得,朱元璋所弄的這內閣制度很可以。
話說,在猛然聽到上位說要廢了丞相,廢了中書省之時。
他是真被驚到了,繼而便生出了無盡的擔憂來。
很怕上位上了頭,一時間干出來了一些不計后果的事。
沒了中書省和丞相,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
那么上位每日所需要處理的政務,簡直多到令人發指
哪怕上位一向精神遠超常人,并且又有太子朱標這個好幫手在。
他們父子兩個,能將中書省連同丞相的事,外加皇帝和太子的事一并給扛起來。
可是,真的就能長久如此嗎?
上位吃過苦,性格堅韌,能夠忍受這樣的日子。
但是,誰又能保證,今后的其余皇帝,就也能如同上位這般,吃苦耐勞,又英明神武。
這樣勤政不說,還能把諸多的事情都給處理的井井有條?
那是不可能的。
但這個時候,從上位這里聽到了內閣制度之后,他心里面的這些擔憂,一下子全沒了。
不僅擔憂沒了,而且還變得啊欣喜起來了。
自己在此之前,果然是有些多想了。
上位不愧是上位,聰明才智這些無人能及。
總是能在很多事情上,弄出一些新花樣來。
他弄出來的新花樣,很多還都有可取之處。
從上位的角度上來看,這套設計是真的很不錯。
而且,一旦實行也真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各種事情,防止再出現宰相專權的同時,又能不耽誤政務的處理。
能給官員一定的參與之權……
在李善長和劉伯溫兩個人,在這個事情上,開了口,表了態之后。
其余人也都紛紛開口,表示贊同,沒有一個反對的。
開玩笑,沒看胡惟庸造了反之后,皇帝這邊,都已經處理了多少人嗎?
在廢書省和丞相的態度上,也是極其的堅決。
根本就沒有和任何人。商量的意思。
這個時候,甚至于都有人懷疑,連胡惟庸造反,都是皇帝故意引誘的。
所為的,就是要廢掉丞相和中書省。
而此時,皇帝又給出了一個還能說得過去的內閣制度,把他們最后一條反對的路,也給徹底的堵死了。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又怎么可能接著反對?
怕不是嫌命太長了吧?
還能怎么辦?只能是表示同意了。
在場的眾官員,沒有一個出聲反對。
畢竟就如今的這種情況,若是反對了,必然沒有什么好果子吃。
甚至于就算不會當場被皇帝給打成胡惟庸的同黨,那在今后,也會被皇帝那邊重點照顧。
讓人去家里好好的進行一番的調查,也并非不可能。
這事皇帝干得出來。
于是,廢中書省,廢丞相,這個本該引起軒然大波大事情,就這樣被朱元璋輕輕松松的給辦成了。
并沒有起太大的波瀾。
朱標在邊上看著自己家父皇的這些操作,只覺嘆為觀止。
父皇不愧是父皇,辦事就是穩妥。
這樣大的事兒都能給辦成。
他這里,又跟著父皇學到了一招。
那就是當皇帝,該強硬的時候就要強硬。
但同時,做事情一樣要分方式方法。
并不是說你當了皇帝,別人天然就會認同你。
有些事想要辦成,尤其是一些大事,那么很有必要用上一些手段,拿住對方的痛腳,有足夠充分的理由。
在這種情況下再去動手,那么就容易的多。
便是眾多朝臣也不好去反對。
朱元璋見眾朝臣就這事兒表了態,心情還是挺不錯的。
這事兒,終于是讓自己給辦成了。
原本他還想著,在這樣的情況下,都還會有哪些人頭鐵的站出來,對自己進行堅決反對。
他這邊都已經做好了,一定的殺人的準備。
哪能想到,這些朝臣們竟然都這般的深明大義。
這樣的講道理。
不用自己多說什么,他們便同意了這事情。
自己大明,這才是真正的眾正盈朝。
如此想著,朱元璋便望著眾朝臣再度開了口。
“好,這事兒就此定下。
今后不再設丞相,也沒了中書省。
這內閣的內閣首輔一職,便由太子來進行兼任!”
由太子來兼任內閣首輔,這事,朱元璋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后,所做出來的決定。
內閣首輔位高權重。
當然,再位高權重的內閣首輔,那也沒有先前中書省和丞相制度都在之時,丞相手里面的權柄大。
哪怕張居正這種,都遠遠比不上如今已經丞相。
但是,內閣首輔發展到后面,權柄相對而言,還是不小的。
現在,內閣才設立,又有自己這等強勢的皇帝在。
內閣翻不出太大的浪花來。
但是,在今后內閣的權力肯定會逐漸變大。
還能有一定的,丞相的權力。
尤其是碰上那些能力強,手段高明的內閣首輔之時,必然會如此。
內閣首輔的位置不僅重要,而且還特別的鍛煉人。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他這邊把太子任命為內閣首輔,倒也不是不可以。
這個位置,每日都能接觸到許許多多的政務。
想要當一個好皇帝,之前沒有任何的相關經驗,突然之間就上手肯定是不成的。
對政體的運行,以及各種政務的解決方法都不熟練,乃至于都不了解。
那想要將之做好,肯定不容易。
就算是一些天賦異稟之人,那大多也都需要前期吃些虧,摔打一些之后,才會迅速的成長起來。
但,若是讓儲君在當皇帝之前,先多多接觸政務,知道民間疾苦,知道政體是如何運行,又該如何處理政務等等。
做好了這些之后,那么在今后再當皇帝了,很多事情就知道該怎么做了。
明白官場當中的許多彎彎繞,今后那些當臣子的,再想要去糊弄當皇帝,把皇帝當成傻子來哄,就沒那么容易。
哪怕是中人之姿,在經過了這樣的一番,堪稱題海戰術一樣的錘煉之后,都不會太廢物。
多少能拿得出手,做個守成之君。
而且,首輔這個位置,也確實是重要。
讓親兒子去做,那肯定要比交給別的人更加放心。
也更加有利于權力的集中。
不僅是朱標,朱元璋還決定,今后自己大明的儲君,當皇帝之前必須要做一些時間的內閣首輔才可以。
當然,正常情況下是如此。
可若是在今后,遇到一個不爭氣的人當皇帝,死的太早,兒子還沒成年,人就沒了。
就比如朱瞻基那樣。
導致出現了少年皇帝。
那這事兒就只能另算了。
他也只能選擇相信后人的智慧。
反正他這個當祖宗的,都已經盡可能的,把各種事情都給做好了。
到后面再鬧得一團糟,他這邊也一樣是無能為力。
人不是神明,不可能還能管到,自己死后的一百年之后的事。
有些事只能是盡力而為,僅此而已。
聽到朱元璋的這個任命,在場群臣并不意外。
朱元璋對于朱標有多么的信任,為了培養朱標,又都做了多少的事,費了多少的心血。
他們是有目共睹。
此時,會讓朱標擔任內閣首輔,再正常不過。
現在,他們比較關心的是,內閣次輔,以及其余的內閣成員由誰來擔任。
并且,在這上面又有什么樣的規則。
看得出來,今后這內閣必然是非同一般的機構。
哪怕皇帝說,內閣只是負責給出一些相應的意見,并不直接統領六部。
但是只要不傻,稍微有一些經驗,就能知道內閣前途無量。
如今或許地位會比較低,可是今后隨著時間的發展,內閣的地位,會會隨之變得越來越高。
不需要多看別的,單單只看皇帝要把他最看重的親兒子,大明的太子,下一位的皇帝給弄到內閣當中,讓其去當內閣首輔,就能看得出來。
這這內閣不重要,皇帝怎么可能會做出這等安排來?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別的事情吸引著很多人的目光。
這個巨大的吸引力,便是太子朱標。
雖然如今,在不少人的眼里,太子朱標不如之前時那般的好了。
但是整體上,還是遠遠比朱元璋仁善。
若是也能進了內閣,那就能日日和太子進行接觸。
爭取在太子跟前,留下一個好印象。
那今后,可以說好處多多,前途無量。
哪怕按照皇帝的規定,內閣成員本身品級不高。
哪怕是內閣首輔,也才不過四品官。
但是,在場的大多都是官場的老油子,不是外行人。
哪里不知道,這里面的彎彎繞?
無非是位卑權重而已。
當官,所看的可不僅僅只是品級的高低,更為看重的,是看實際擔任的職務,手里面權力的大小。
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至于內閣次輔,以及內閣的其余成員,咱這里先不任命。
且待稍后再議。”
讓他們這些人失望了,朱元璋并沒有當場任命內閣次輔,以及相應的內閣成員。
這讓不少原本都是望眼欲穿,心里面暗自提了一口氣的人,忍不住有些失望。
但也僅僅只是有些失望而已。
皇帝此時沒有當場宣布,那就說明他們在接下來,還是有著一些機會在的……
自己大明,后世時官員進入內閣,也形成了制度,有一定的規則。
比如,非進士不入翰林院,而非翰林又不能入內閣。
又有庶吉士之分……
庶吉士是朝廷的人材預備團,這是一套很成熟的體系。
但是朱元璋并不準備沿用。
因為他覺得這樣的一套,選拔內閣首輔的做法,和他的一些理念不太符合。
他所要想要的,是宰相要起于州郡。
除了能考上功名之外,還必須有實際的,治理地方的經驗。
通過了下面的層層磨礪,從下到上,把能經歷的都給經歷了。
能真的明白,朝堂與朝堂各方面的實際情況,并有很強的能力。
這樣的人再進內閣,那才是真真正正的能起到作用。
而大明后世,所形成的那套入內閣的相關制度,也同樣能選拔人才。
但是庸才也一樣不少。
而且,入內閣的人,大多都在京師這邊打轉。
不能說一個有地方上的工作經驗的都沒有,而是整體占比少。
而且,到地方所進行的工作,大多也不是基層的。
這點朱元璋覺得不太好。
他想要這些人。能有一定的基層工作經驗。
而后一步步的上來。
別的不說,就比如張居正,若是能在基層多摔打上幾年,那他在進行相關變法時,必然要干得更好,更為全面……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