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屋首頁| 總點擊排行| 周點擊排行| 月點擊排行 | 總搜藏排行 繁體中文版| 收藏黃金屋| 設為首頁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首 頁 手機版 最新章節 玄幻·奇幻 武俠·仙俠 都市·言情 歷史·軍事 游戲·競技 科幻·靈異 全本·全部 移動版 書架  
  文章查詢:         熱門關鍵字: 道君 大王饒命  神話紀元  飛劍問道  重生似水青春  
黃金屋中文 >> 大明神探1546  >>  目錄 >> 第一百九十三章 會試來臨

第一百九十三章 會試來臨

作者:興霸天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興霸天 | 大明神探1546 | 更多標簽...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大明神探1546 第一百九十三章 會試來臨

隨機推薦:

海玥發現自從安排黎玉英見過家長后,海浩與朱琳就特別關心起對方的家人來。

別說父母,就連祖輩都關心起來。

但這很難了解。

安南最后一代后黎恭王黎椿,在被莫登庸殺死之前,尚且沒有子嗣,即便真有,當時肯定也一并除去了,莫登庸弒主犯上,不可能還留著黎氏正統的血脈。

黎維寧和黎玉英并非直系,屬于最近的宗室,這才被推舉出來,號稱王孫。

這個王孫,認的不是本就淪為莫登庸傀儡的恭王,而是往上追溯到憲宗,認了一個隔代親。

就這么說吧,安南人那邊都挺亂的,國內動蕩,四分五裂,他們自個兒都不見得能完全弄明白宗族體系,更別提海玥這種外人。

不過若真的想要了解,不是沒有辦法,畢竟莫登庸的兒子莫光啟也在京師。

俗話說最了解你的人不是朋友而是敵人,對于內憂外患的莫登庸來說,肯定研究過黎維寧與黎玉英兄妹的來歷。

海浩和朱琳得知這個情況后,消失了兩天,回來后既沒表示贊同,也未反對,只說先看看安南的戰況如何。

一家人熱熱鬧鬧地過了個年,待得元宵節后,京師頓時轉向另一個氛圍。

會試來了!

大明朝兩京一十三省,各州縣三千多名舉子,齊聚京師!

宋朝科舉有三場考試,明清科舉有六場考試,但實質上并無根本變化,只是明清時期讀書人數目更多,必須要先有前三場預試,把大部分人篩選掉。

由此童生、秀才、舉人的社會地位,也水漲船高。

可最終進入權力最高層的,仍然是進士。

高中進士,才是真正的金榜題名,蟾宮折桂,光宗耀祖!

“哈欠……”

于是乎。

嘉靖十一年二月初七,嚴世蕃再度頂著黑眼圈起床了。

但這回不僅是他,就連海瑞和林大欽都睡眼惺忪,待得另一寢舍的蘇志皋一來,大家相視苦笑,看來昨晚都是翻來覆去,完全沒睡好。

一覺睡到天亮,精神奕奕的海玥也不便安慰,總不能說其他考生也都緊張兮兮,就我淡定自若,直接帶隊:“走吧!”

考試地點仍然是貢院,不過相比起鄉試,如今才寅時三刻,外面已是圍得水泄不通,全靠一連串火把引路,薄霜在火光的映照下,泛著細碎的銀光。

遠遠望去,不僅是早早來轅門外排成蜿蜒長隊的舉子,送他們至考場的親屬,呵出的白氣也在寒夜里凝成一片朦朧的霧障。

即便如此,海玥一眼就看到,海浩、朱琳和范老站在前排,朝著自己揮手,想要上前,卻見他們指了指貢院,示意直接入院,笑吟吟地看著自己。

另一邊嚴世蕃踮著腳,同樣看到了娘親歐陽氏,嚴嵩畢竟是閣老,要注意影響,不可能親至貢院外,但歐陽氏昨日對著兒子殷殷囑托還不夠,今早還來相送。

嚴世蕃想要擠入人群,卻發現實在擠不進去,也只能對著娘親揮了揮手,匯入舉子隊伍里,魚貫入場。

“鐺!鐺!鐺!”

鑼鼓的聲音敲響,貢院正門緩緩開啟,門吏分列兩側開始唱名,被點到的舉子需解開發冠、脫去外袍接受搜檢。

會試的搜查,比起之前任何一場考試都要嚴格許多。

在海玥一行的注目下,前方排在前列的舉子們朝前挪動著,搜檢棚里四名小廝同時圍過去,粗糙的手指劃過發際、耳后、袖口、靴筒,再命其脫下外套,仔細搜查厚厚的氈衣里子,最后打開考籃,將每一件物品都取出,過一遍手,甚至面餅如果厚實了,都要掰開看看,預防有人在里面夾帶。

嚴世蕃連連搖頭,低聲道:“至于如此么?都是舉人了,難不成還會作弊?”

話音落下,前方就傳開哭喊聲,旋即是鄉音濃重的話語,由于激動之下都聽不清楚在說什么,但很快就見到,兩個搜檢拖著一個頭發花白的老舉人,朝著外面而去。

包括嚴世蕃在內,眾考生噤若寒蟬。

海玥清楚,別看能參與會試的都是舉人,按理來說已經有了相當高的社會地位,不至于干作弊夾雜的事情,但恰恰是對進士的執念,促使不少舉人一遍遍應試,而隨著年歲高了,記憶力下降,還真的會選擇帶小抄進場。

所以人群逐漸往前移動,還未輪到國子監一行,前方居然就抓到了七八個夾帶的考生,門吏與搜檢當真是立了大功。

當然如此一來,也夠折騰人的,北京的二月春寒料峭,這個時候脫衣服簡直要命,只聽得噴嚏聲不絕于耳,有上了年紀這般一受凍,當場臉色就不對勁了,顫顫巍巍起來。

等到海玥一行終于通過搜檢,東方已泛起魚肚白,再往里走,熟練地穿過貢院甬道,抵達自己的號舍。

別的學子如何暫且不提,一心會的成員入號舍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始布置小暖爐,檢查周遭的防火以及擺放鍋碗瓢盆。

會試分三場舉行,三日一場,一共要考九天。

鄉試是秋闈,時間是八月份,尚且是天氣舒適的秋天,現在是二月份,考生活生生凍死的記錄不在少數,取暖御寒的裝置自是頭等重要。

一心會專門定制了一批暖爐,抱在懷里,溫暖手腳,專為此次應試備下。

至于防火,天干物燥,小心火燭,不是說說聽的,如今的考場還全是木質結構,很容易著火。

遠的不說,正統三年,順天府鄉試發生火災,號舍和試卷被焚毀,所幸沒有人員傷亡,但后來的考生就沒這么幸運了,天順四年會試,貢院起火,十多名考生葬身號舍,“焦頭爛額、折肢傷體者不可勝計”,這些傷殘者也都完了,連仕途都斷去。

最慘的是天順七年會試,在貢院巡查考場的士兵生火取暖,引發火情,“燒殺舉子九十余人”,燒傷者不計其數,天子為示撫恤,贈予死去的舉子進士出身,還親自為他們撰寫祭文,葬在朝陽門外,朝廷立碑稱“天下英才之墓”,民間稱“舉人冢”。

即便如此,朝廷還沒有從這些火災中吸取足夠的教訓,更談不上完善貢院的消防設施,直到萬歷年間,張居正任內閣首輔時期,將貢院的木板房改造成磚木結構,防火性能增強,一直延續到清朝。

現在沒那待遇,只能自己檢查,防備火情,甚至備下足夠的水,及時撲滅左右。

如此正好結合最后的吃食飲水。

說個冷知識,科舉考場上是可以生火做飯的。

每個號舍“前置爐一個,炭一簍,為士子煲茶湯飯食之用”,只不過并不是人人都用。

富裕考生可以提前購買月餅、蜜橙糕、蓮米、圓眼肉、人參、醬瓜、板鴨等食物,進考場慢慢吃,甚至還有“阿魏”等助消化的中藥。

寒門舉子囊中羞澀,或是帶夠幾天的干糧充饑,或是略備糧米蔬菜,在考試間隙自己生火做飯。

所以后來地方上有一民謠:“相公苦,背了考籃到省府。考棚號子又漏雨,夾生飯,和鹽煮,搖頭擺尾做八股。文章冇做成,肚子里敲鑼鼓。”

民謠說的是鄉試,會試更要注意。

在京師二月的天氣,如果啃九天的干糧,身體再健壯的人都受不了,如果一直喝冷水,腸胃也經不住,一旦來個上吐下瀉,那再好的水平都發揮不出來。

蘇志皋對此就很有經驗,他是老舉人,多次應會試不中,起初覺得是才學不足,后來發現這些生活細節更加重要,由此告誡了初次應試的幾人,什么食物方便攜帶,味道散得快,不容易引發消化不良或者腹瀉,把細節做到位。

綜上所述,會試不僅是對才學的驗證,更是對體質的要求,甚至還要看運氣。

海玥將一切都做到極致,等到題目發下,依舊是四書文、五言八韻詩、五經文以及策問,與鄉試沒什么區別,提筆之際,胸有成竹。

經過這些時日的磨礪,他對于文章的要求只有兩條。

第一,切莫以艱險之詞,奇癖之字,嘩眾取寵,增加考官的閱卷難度;

第二,不求字字珠璣,重要的是中正平和,言之有物,讀過之后能令閱卷者神清氣爽;

如此,可中矣。

第一場……

第二場……

第三場。

待得完全答完,時間還剩下許多,可惜正考不比預試,無法提前交卷,海玥在號舍內吃飽喝足,無所事事,腦海里想想婚事,想想案子,想想朝堂,最后又琢磨起來,今科會試的頭名會元,原本是哪一位來著?

記不起來了。

事實上,嘉靖八大才子,大多出自于前兩科,即嘉靖五年和嘉靖八年的兩次科舉,而網羅了這批人才后,歷史上的嘉靖十一年算是科舉小年,出自這一年的進士中,后世揚名的很少。

既然這樣。

那一心會就不客氣了!

與此同時。

另一處號舍內。

嚴世蕃看著稿紙上的文章,絞盡腦汁地思索著如何改進,突然間打了個噴嚏,面色立變:“我莫不是得了感風?哎呀!萬一落榜,肯定是這個害的,影響了發揮啊!”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
上一章  |  大明神探1546目錄  |  下一章
大明神探1546 手機網頁版
瀏覽記錄

字母索引: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頁面執行時間: 0.1376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