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大灶君 一四七 天罡變化之術
宋無忌雙刀持交叉狀,這回不能練手了,必須全力以赴。
國主文殊菩薩應身,就是此間國主,秘境境主,三次出家為僧,朝堂贖回,耗費三億錢。
但這其實是這位國主與朝堂世家門閥的博弈,為的就是培養佛門勢力,從世家手中奪回控制權。
至于黎民百姓,不過是博弈的炮灰罷了,甚至轉化為餓鬼,可以為其劣應身轉化為果實。不想餓死,便只有一個,投身佛門,成為他的信徒。
如此無論餓鬼,又或者僧人,都能為其號令。
當然,佛門也想要興盛,就離不開國主的支持,因此不惜允其一個菩薩位。
雖然這個秘境菩薩應身之位,應該是有水份的,只是菩薩在人間顯化,可能就像是宋無忌獲得了火德灶格天命,可以自稱灶王爺,這個國主得到了文殊菩薩殘格也說不定。
只是他如此費盡心思,想要應對的世家門閥們,又是何等恐怖的存在呢?
不過單單此秘境,以齋僧為名,并沒有見到什么世家門閥,只有各種寺廟。
宋無忌不知道世家門閥,是單獨某些秘境中存在,還是說,這些秘境都是歷史勝利者書寫的歷史演化,世家門閥早就把自己摘了出來。
歷史上不會寫他是為了蓄養僧兵,和世家門閥作對,只會寫他偏信佛門,三次出家,導致國家滅亡,百姓民不聊生。
亦不會說為何佛教會發展如此迅速,導致南朝四百八十寺。此時社會形態,和古印度已經極為相似,高門大姓就是高種姓婆羅門,普通百姓民不聊生,是低種姓,只能為奴隸,甚至做奴隸而不得。
就是如此為奴隸而不得的時候,世家大族又壟斷了祭祀權,貧民百姓連祭祀祖先的權利都沒有,畢竟要追尋祖先還得有個姓氏,有個名人祖宗。
如此佛教擴展,往生極樂的口號,成本又低,又有種種佛法,告訴奴隸們,此生受難是前世因,這輩子吃完了苦,多多信仰佛陀,下輩子就能往生極樂,就算不能往生極樂,也能投胎到高門大戶中。
正是魏晉南北朝這種絕望而壓抑的氛圍,促使了佛教在中土之地遍地開花。
甚至有國主意識到了滅佛的重要性,否則中原之地,就如秘藏域,又或者諸多西域小國一般,淪為佛國,政教合一,百姓依舊淪為農奴,僧寺成為大地主,大奴隸主。
但即便滅佛,也依然只能短暫壓制,甚至引發更激烈的社會動蕩。
能與佛抗衡的,只有道,從張角開始,就一直走造反路線的道教,亦有漢朝,文帝、景帝以黃老治國的背書,道教在此中繁榮昌盛。
世人一探魏晉南北朝,便總是第一印象,談玄論道,五石散、大雪天裸奔……
但這些都是世家大族子弟才能做的事,普通老百姓,可承擔不起“魏晉南北朝的浪漫與風流”。
之前靈犀和尚說宋無忌是“道門余孽”,無非是政治斗爭。
佛門大興,要滅道。
道門大興,要滅佛。
此境中,佛門大興,有南朝四百八十寺,自然是完全把道門排斥出去了,全國上下,不說十成信佛,起碼七八成信佛的。
就在宋無忌和此國主文殊菩薩應身僵持之時。
灶格忽然閃爍。
原來是白虎殘格煉化完畢了。
宋無忌略微查看一下煉化之后,灶格又給帶來了什么成長。
首先是灶火,獲得了“熔金”特性,往后除卻用來做飯,焚尸煉物,還可以用來鍛造兵器,精煉金屬,像是佛門這種金身,想來也可以。
第二是加持了宋無忌的神通“虎變”,就像是之前幽冥勾魂使者殘格強化了法術叫魂,此白虎殘格,將宋無忌的虎變神通完成了強化。
從地煞七十二變之一的虎變,變成了天罡三十六變之一的白虎變。
原先作為地煞變化的虎變宋無忌只單純變成猛虎形態,是屬于行走在大地上的兇獸,可以獲得一定增幅,宛如山君。
如今宋無忌再變身,就的“天罡三十六變之白虎變”,可以把灶格都變化為白虎格,將灶火能力,轉變為接引西方白虎星辰之力與五行之金,擁有更為肅殺的能力,是屬于天罡神獸。
且被白虎形態殺死的妖魔,可以通過消耗法力,將其轉化為倀,但只有七個位置,代表白虎七宿,虎之從也。
隨著宋無忌實力提升,白虎變也會威能增加。
第三個,原先沒有通過白虎殘格,學習的白虎瞬殺斬,只有原本四五成威力,如今能發揮出十成威能。
宋無忌原本還在想著,這八品對上七品,萬一打不贏,得想辦法利用開壁脫離秘境。
如今灶格給力,將白虎格給消化完全了,給自身戰力來了這么大的一波提升,那真是可以斗一斗了。
只見宋無忌大喝一聲:“嗶嗶賴賴!手底下見真章吧!”
那菩薩應身,還以為宋無忌在想著逃跑,或者考慮成為自身的護法尊者,沒想到宋無忌竟然有拔刀亮劍的勇氣。
一時笑了:“貧僧已經證得羅漢初果,已非凡人,你是如何有勇氣,也罷,今日降魔,便用你來試試貧僧的金剛手段!”
下一刻,只見那背后寶樹,三億銅錢匯聚,化作一尊巨大的文殊銅像。
此文殊銅像,立于國主應身背后,當真是法相莊嚴。
此金銅佛像,左手執《大般若涅槃經》,右手執智慧劍,揮劍直劈,朝著宋無忌斬來。
宋無忌只感覺遮天蔽地,躲無可躲之感,不敢硬接,伏身一變,化作天罡白虎。
只見這白虎周身七八丈,周身瑩瑩星辰光,毛發銀白,虎目如辰,爪牙利如神兵。
只略微一躍,竟然踏空步虛,借助星辰之力,在空中停滯,躲過此劍。
那劍劈地,頓時地裂,劍氣崩去百丈,將部分大殿損毀。
國主文殊菩薩應身見了宋無忌化身白虎,不驚反喜。
“好坐騎!雖說文殊菩薩坐騎乃是青獅,但貧僧到哪里去尋青獅,倒是你這白虎不錯,可為貧僧銜此智慧劍。”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