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我不是袁術 七十二 耕戰為良知
漸漸的,良莊高待遇的名聲和武德充沛的名聲一起傳揚了出去。
在三輔地區很快就傳播開來,緊接著也在涼州東部、左馮翊北部地區的羌人、匈奴人部落中流傳開來,對底層漢人、羌人和匈奴人都有很大的吸引力。
甚至還越過秦嶺向漢中傳播,以至于這里產生了一個規模不大但比較明顯的人口虹吸現象。
這說明什么?
說明人是會用腳投票的。
哪怕東漢名將段颎在袁樹守孝的那些年里成功將羌亂給平定了,大量“流民”向良莊前進的趨勢也沒什么改變。
持續時間長達百年之久的漢羌戰爭在漢靈帝建寧初年經由段颎暴烈的手段走向了終結。
盡管這種終結的方式并不穩定,類似于常凱紳大隊長經過中原大戰之后在名義上統一中國的程度。
但至少在明面上,羌人已經沒有了從軍事層面威脅漢帝國的能力。
段颎和羌人作戰數年,戰斗一千多次,斬首三萬多,消滅羌人部落無數,內遷涼州的東羌臣服,留在青海的西羌被殺的奄奄一息,難以伸張。
人頭滾滾之下,恐怖和平終于到來了。
雖然恐怖,但的確和平了,不打仗了。
這充分說明戰爭確實是和平的一大渠道,也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該悲哀。
但是袁樹遠遠沒有放松。
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卷土重來的外族入侵與時時刻刻都在壞事的豬隊友,這一切的一切都讓他十分警醒、戒備。
所以在增強自身軍事實力的同時,袁樹也沒有忘記從其他各個方面來夯實自己的基礎。
他想起了當年朱元璋在發育時期采用的九字真經。
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
這絕對是實力不足、天下未變時期的最佳發育策略,是宏觀層面上整個集團的發展策略。
另外,立志、勤學、責善、改過這八字真言又是袁樹麾下統治團體一心會的個人修行方略,也被袁樹多次強調、積極推行。
八字真言是在政治、學術層面發展維持一心會的指導思想。
九字真經是發展包括一心會在內的整個良莊的實際事務的指導思想。
一個是內練一口氣,一個是外練筋骨皮,互為表里,缺一不可。
所以有些時候,袁樹覺得自己搞這一套就等于是朱元璋加王陽明的復合思想,把這兩個猛男綁在一起,開創了自己的特色治理體系。
右扶風地廣人稀,安全性不足,時時刻刻面對著軍事威脅,這就非常利于建設良莊這樣類型的有自保能力的農莊,非常適合秦國耕戰體系的有限重建。
輔以優質農具和充足的耕牛,興修水利,就能以相對稀少的人口生產出遠超其他其他地區規模的糧食。
有了足夠的糧食,就能以此為根基訓練士兵,建立自己的基本盤。
更兼袁樹從馬融那邊接下了學術地位,自己有心學為基礎的理論體系,思想上自成一派,有自己的自留地,只要信念不倒,就不存在被人家挖空思想基礎、最后直接投降的可能性。
相反,這十分有利于他在耕戰體系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一個具有理想主義色彩的國中之國,走出一條不同于漢也不同于秦的全新道路。
以致良知、知行合一作為指導思想,改良耕戰體系中過于嚴苛、過于絕對、過于功利的法家權術色彩,未必不能使之煥發新生。
袁樹現在就在這樣做,良莊就是他的實驗田,他就是在這里運用他所理解的心學體系改良耕戰體系,使二者能夠互相兼容。
法家的耕戰體系與秦國的軍功爵制度互為表里,為了鞏固變法成果、抗擊舊貴族,又太過執著于掠奪和擴張。
以掠奪和擴張為底層邏輯,自然具備極強的進取性和侵略性,然而一旦不能繼續掠奪和擴張,這套模式的底層邏輯就要崩潰掉了。
究其緣由來看,這是一套戰時邏輯,一切根植于戰爭,而一旦戰爭結束,取代舊貴族成為最大利益集團的軍功爵集團就沒有利益來源了。
所以這套體制必然崩潰,不能長久用于統治國家。
在實踐中,袁樹采用了耕戰體系的部分規章制度和操作方法,把良莊治理的規范起來,建立了屬于良莊的規矩,編戶齊民,方便最大限度的高效率的使用民力。
但是袁樹又將良莊的耕戰體系的底層邏輯修改為致良知,構建起了一套“耕戰為良知”的邏輯理論。
老秦人的耕戰是為了軍功爵位。
而袁樹的耕戰是為了貫徹致良知的理念。
耕,是農業生產,天底下最重要的良知,是袁氏心學重農主義的具體表現,也是袁氏心學最大的政治正確。
戰,則是為了保護農業生產,守護良知、消滅無良,維護農業生產的安定環境,也是政治正確。所以袁氏耕戰的底色不是侵略,不是掠奪,而是竭盡全力保護發展農業生產的雙重政治正確。
戰不是殺戮,而是為了獲得更多土地,更好的耕,更好的發展農業生產,獲得更多的糧食,達成“天下無有餓殍”的高級理想。
袁氏的戰,是為了天下無有餓殍。
袁樹在內部宣講會議上詳細闡述了自己這一套邏輯理論,把“耕戰為良知”的理論加入到了袁氏心學體系之中,成為基層治理和動員的重要方法論之一,得到了成員們的廣泛稱贊。
為了私欲而戰,是不義的,是不正確的,好戰,則必然亡國。
但是為了農業而戰,為了土地而戰,為了天下沒有餓殍、天下大同而戰,則是絕對正確的,是正義的戰爭,是孟子不斷強調的“仁義”的戰爭。
他們非常支持袁樹的這一理論,認為這一理論應該在未來正式成為大漢的國家治理理論。
且耕且戰,以至“天下無有餓殍”,為最高理想“天下大同”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至此,袁氏心學的組成部分里除了致良知、知行合一、助農、人人可成圣賢之外,又多了一個“耕戰為良知”的概念。
順著這一系列的思想變革成果,袁樹著重發展良莊內的農業,投入很多資源勸課農桑,繼續增加良莊的土地面積,并且大量積累收獲的糧食,建設了很多的糧倉。
在這個方面,袁樹與良莊農戶約定,朝廷稅收就嚴格按照朝廷定下的額度征收,良莊方面固定收一筆安置保護費,其他的都歸農民所有。
農民種出來的越多,能夠留下的就越多。
所以良莊農戶的生產積極性普遍很高。
后勤部則按照袁樹的指示,在稅收和安置保護費用之外,統一用市價向農戶們收購一批多余出來的糧食。
其中大部分用來儲存,以備“不時之需”。
小部分則拿出來轉賣,賣給各地有需要的人。
這批糧食價格不高,屬于平抑糧價的級別,為了防止有人肆意哄抬糧價,良莊的糧食就是哪里糧價高就跑到哪里去平價發售,阻止糧價上漲,打擊無良糧商。
因為這種情況基本上不賺錢,所以算是袁樹在為社會做好事,回饋社會,貫徹自己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誓言,把助農進行到底。
兩年下來,無論其他地方發生什么事情,至少三輔之地就沒有什么地方因為糧價飛漲而導致動亂。
這其中,袁樹和良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雖然不賺錢,但是賺了名聲、人望,得了人心,兩年下來,就算是目不識丁的老農也知道袁樹和良莊的名頭。
所以良莊和良莊生產出來的糧食在三輔之地名聲極大、極好,馬融傳人袁樹經營良莊來平抑糧價的良善之名也充斥著三輔之地,甚至遠傳至涼州、蜀中、關東。
對于袁樹來說,這些都是打地基、夯實基礎的行動,為了之后的更進一步,現在必須要把基礎給夯實了,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自己的名聲好了,學說的名氣也就越來越大,越來越為人所知、越來越容易為人所接受。
隨著袁氏心學的內容不斷充實,袁樹在自己的心血之作《知行論》創作完成之后,也正式給致良知之學冠以“心學”的名頭,打出了正式的旗號。
這門學問以《孟子》為源頭,以袁樹在馬融去世前創作的《孟子解詁》和馬融去世后所創作的《知行論》為重要教科書,成就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學術團體。
不過相對于心學這個稱謂,一心會內部和外面的一些人更愿意把這門學問統合稱為“袁學”,以此和正在青徐之地快速發展的鄭玄之“鄭學”相對。
這個團體學習心學,認可袁樹提出的“重塑精神支柱、開創美好未來”的理想,認可知行合一是檢驗一個學子學習成果的方式,踐行良知理念,擁有較強的凝聚力和行動力。
至少就目前袁樹自己評斷,整個漢帝國是找不出比自己的一心會更加有向心力、更加有行動力的政治學術團體。
曾經倒是有,但是現在已經沒有了。
以至于良莊的發展在這三年來極為迅猛,甚至都已經有了超過茂陵縣這個歷史悠久的建制縣的勢頭。
算上常駐在良莊里的一心會大部分會員,眼下的良莊總人口都超過七萬了,而在良莊建立發展之前,茂陵縣只有兩萬出頭的人口。
眼下良莊的人口比茂陵縣原本的人口都要多,嚴格意義上來說,就算脫離茂陵縣,良莊也有了單獨建成一個縣的資格。
良莊內部的關鍵配套設施完全,該有的都有,儼然就是一個縣級社會。
一個懷有理想的、以更加溫和的耕戰體系為基礎建立起來的縣級社會。
一個一點也不貧困、甚至居民幸福指數頗高的縣級社會。
從這個小社會身上,袁樹看到了屬于未來的無限的希望。
懷著如此的希望,袁樹度過了看似漫長、實則一點也不漫長的三年守孝期。
(本章完)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