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屋首頁| 總點擊排行| 周點擊排行| 月點擊排行 | 總搜藏排行 繁體中文版| 收藏黃金屋| 設為首頁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首 頁 手機版 最新章節 玄幻·奇幻 武俠·仙俠 都市·言情 歷史·軍事 游戲·競技 科幻·靈異 全本·全部 移動版 書架  
  文章查詢:         熱門關鍵字: 道君 大王饒命  神話紀元  飛劍問道  重生似水青春  
黃金屋中文 >> 剛想藝考你說我跑了半輩子龍套?  >>  目錄 >> 第486章 來自柏林的好消息

第486章 來自柏林的好消息

作者:榴蓮冰淇淋  分類: 都市 | 娛樂明星 | 榴蓮冰淇淋 | 剛想藝考你說我跑了半輩子龍套? | 更多標簽...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剛想藝考你說我跑了半輩子龍套? 第486章 來自柏林的好消息

2012年12月7日,星期五。

離《達拉斯買家俱樂部》開機還有3天。

確實是已經到了最極限的進組日子。

“92.3磅!”

看著秤上面跳出來的數字,一旁的朱顏曼茲臉上頓時露出了一...

雪落了一整夜,清晨時分才漸漸停歇。林默在工作室的沙發上醒來,身上蓋著陳嶼不知何時搭上的毛毯。窗外天色灰白,積雪壓彎了梧桐枝,偶爾“啪”地一聲斷裂,驚起幾只棲在樹梢的麻雀。他坐起身,頭還有些沉,昨夜夢里全是張桂蘭的聲音,一遍遍哼著《我的祖國》,調子走得很遠,卻溫柔得像風拂過耳畔。

手機震動了一下。是殯儀館打來的通知:張桂蘭的骨灰已正式轉入長期寄存區,編號B17,可隨時祭拜。

他洗了把臉,換上一件深灰色大衣,出門時順手帶上了那封母親的信。地鐵站空蕩,車廂里人不多,幾個老人裹著厚棉衣低頭刷手機,一個穿校服的女孩靠著玻璃窗打盹,書包滑到膝蓋上。林默望著窗外飛掠的隧道壁影,忽然想起自己十八歲那年也是這樣坐著地鐵去藝考。那時他還怨恨母親的缺席,以為那是冷漠,是放棄,是她對自己夢想的否定。如今才懂,有些愛藏得太深,深到連承受的人都要走很遠的路,才能回頭看見它靜靜燃燒的痕跡。

殯儀館坐落在城郊山腳下,建筑低矮肅穆,外墻貼著淺灰色瓷磚,院子里種了一排松樹,積雪覆在針葉上,像披著銀霜。前臺工作人員見他出示寄存證,點了點頭:“張桂蘭女士的格位在二樓東側追思廊,B區十七號。我們每天早上七點到下午五點開放祭掃,香燭請在門口領取。”

他拾級而上,走廊極靜,只有腳步聲輕輕回蕩。兩側墻上嵌著無數小格,每個格前都放著一張照片、一束干花或一張字條。有人寫著“親愛的媽媽,我又升職了”,有人貼著全家福,角落里還夾著孩子畫的蠟筆太陽。林默走得緩慢,目光一一掃過那些名字他們曾是誰的父親、妻子、學生、戰友?如今只剩下一個編號,一段記憶,和某個還在為他們流淚的人。

B17前,他停下。

照片是夕陽居時期拍的,張桂蘭穿著那件墨綠色旗袍,頭發梳得一絲不茍,笑得眼睛彎成月牙。下面擺著一只陶瓷小碗,里面盛著幾顆水果糖,是他上次來時留下的。他蹲下身,從包里取出一只新折的千紙鶴,翅膀用的是母親信紙的背面。他沒說話,只是將紙鶴輕輕放在碗邊,又點燃三支香,插進香爐。

“張阿姨,”他終于開口,聲音輕得幾乎被寂靜吞沒,“我昨天夢見您了。您坐在院子里曬太陽,林秀芬阿姨給您剝橘子,您說‘這丫頭手巧’。然后您抬頭看見我,招手讓我過去,問我:‘片子做完了嗎?’”

他頓了頓,眼眶發熱。

“我告訴您,做完了。沒人看也沒關系,但它一直在。就像您說的,有些人一輩子都沒當過主角,可他們的故事,比所有電影都真。”

香煙裊裊升起,在冷空氣中扭成細絲。他盯著那縷青煙,仿佛能看見它飄向某個看不見的地方,帶著話語,帶著思念,帶著十年護工日記里沒寫完的夜晚。

下樓時,他在出口處遇見一位中年女人,正抱著相框發呆。相框里是個穿白大褂的年輕人,笑容燦爛,左胸別著“志愿者”徽章。林默認出那是去年疫情中殉職的一名醫護志愿者,新聞報導過他的事跡。

女人低聲對工作人員說:“我想捐一筆錢,設個獎學金,專門給護理專業的貧困生……他生前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別怕臟,別怕累,有人等著你伸手。’”

林默站在不遠處聽著,忽然掏出手機,打開郵箱,新建一封郵件,收件人是市老齡辦項目負責人。

您好:

我想補充“記憶守護者”基金的服務范圍。建議增設一項“臨終陪伴培訓計劃”,面向社會招募志愿者,提供基礎心理疏導、溝通技巧與安寧療護知識培訓。經費可從紀錄片版權收益中劃撥。

這些人不需要成為專家,只需要學會一件事:如何安靜地坐在一個即將離去的人身邊,不打斷他的回憶,不糾正他的錯亂,只是握著他的手,說一句“我在”。

正如一位老人曾對我說:“我不是忘了世界,我只是選擇了另一個世界繼續等。”

發送后,他走出殯儀館,陽光破云而出,雪面反射出刺目光芒。他瞇起眼,掏出錄音筆,按下播放鍵那是張桂蘭最后一次清醒時的錄音,林秀芬偷偷錄下的:

“……老周啊,今天院里來了個新護士,長得真像咱們閨女小時候。我跟她說了好多話,她說都記下了。你放心,我沒惹她煩。我還給她煮了姜茶,她說暖身子……你說,我是不是還挺能干?”

聲音微弱,氣若游絲,卻帶著笑意。

林默聽了一遍,又按了重播。第三遍時,他跟著輕聲念出來,像是在練習某種儀式。

回到工作室已是午后。陳嶼正在調試一臺老式放映機,聽見門響抬起頭:“你去了殯儀館?”

“嗯。”

“知道嗎?央視那邊來人了,說想做個專題片,叫《被遺忘的名字》。他們看了你給的匿名素材,特別打動,想請你做顧問。”

林默搖頭:“我不露臉,也不參與策劃。如果要做,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主角全部匿名處理;每集結尾留一分鐘黑屏,只放一段真實錄音;拍攝對象必須是仍在崗位上的護工,而不是已經‘被表彰’的人。”

陳嶼笑了:“我就知道你會這么說。我已經替你回了,他們答應考慮。”

林默走到墻邊,看著那張林秀芬的照片。她的眼神依舊平靜,像一口深井,藏著太多未曾言說的日夜。

“你說,我們是不是也在演一場戲?”他忽然問。

“什么戲?”

“所有人都是演員。家屬演‘你還記得我嗎’,醫生演‘很快就好起來’,護工演‘我是你丈夫’,連我們拍紀錄片的人,也在演‘客觀真實’。”林默苦笑,“可偏偏,這場戲里最假的部分,反而最接近真心。”

陳嶼沉默片刻,起身從柜子里拿出一盒錄像帶,標簽上寫著“1998市話劇團年終匯演”。

“這是我媽最后登臺的演出。”他說,“她演一個瘋掉的母親,臺詞全是錯亂的時間和人名。導演本想剪掉,可觀眾哭了。她說:‘這不是演瘋,這是真實的記憶碎片。’”

兩人對視一眼,都不再說話。

傍晚,林默接到林秀芬電話。

“新中心明天試運行,你要來看看嗎?他們用了你的提案,設置了‘記憶角’一面墻,貼滿了老人和護工的合影、手寫信、舊物件。還有個錄音亭,可以錄下你想對某個人說的話。”

“我去。”他說。

第二天一早,他提著一只布包走進重建后的社區記憶康復中心。建筑煥然一新,地面防滑,走廊寬敞,房間配有智能監測系統,墻上掛著大幅認知訓練圖卡。可真正讓他駐足的,是那面“記憶角”。

上千張照片貼成心形圖案。有張桂蘭穿著旗袍站在梧桐樹下的,有林秀芬抱著一個小女孩的,還有一個護工跪在地上幫老人系鞋帶的瞬間抓拍。角落里,放著那只老舊的鋁飯盒,旁邊卡片寫著:“張桂蘭女士遺物,由護工林秀芬捐贈。”

錄音亭是個紅色電話亭樣式的小隔間,門上貼著提示:

“說出你想說的話,無論對方是否還能聽見。”

他推門進去,戴上耳機,按下錄音鍵。

“張阿姨,我是林默。今天是您走后的第一百零三天。外面陽光很好,新中心開了,梧桐樹活下來了,千紙鶴也有人接著折。林秀芬阿姨說,她夢見您對她笑了,就像每次等來‘老周’那樣。”

他停頓了一下,聲音微微發顫。

“我昨晚做了個夢,夢見您坐在臺下看我領獎。我沒有拿獎杯,而是把那支五分鐘的短片放給您看。您一邊看一邊點頭,最后說:‘這孩子,總算懂了。’”

“其實我一直想問您一句話當您喊‘老周回來了’的時候,是真的以為他回來了嗎?還是……您只是愿意相信那一刻的溫暖是真的?”

他沒等到答案,也不需要。

按下停止鍵,他將這段錄音命名為《致張桂蘭:關于等待與告別》,放入U盤,塞進記憶角的投稿箱。

轉身時,看見林秀芬正站在門口,手里捧著一杯熱茶。

“你也錄了?”他問。

她點頭:“我跟她說,謝謝她讓我當了十年的女兒。也告訴她,我會去看她,每年清明,冬至,還有她的生日。哪怕她再也聽不見。”

“那您女兒呢?”林默問,“春天還要走嗎?”

她笑了笑:“我答應她,等開春第一批櫻花開了,我就南下。但我也說了,寒暑假我要回來做義工。她說隨我,只要我開心。”

兩人并肩走出中心,路過那棵老梧桐。施工隊給它圍了保護欄,樹根旁立了塊小牌:

“此樹植于1953年,見證三代人間守望。”

林默伸手撫過粗糙的樹皮,忽然說:“我想拍一部新片子。”

“講什么?”

“講一個護工和十個‘不存在’的親人之間的故事。沒有沖突,沒有反轉,只有日常做飯、聊天、散步、哄睡。鏡頭要極慢,聲音要極輕,讓觀眾像坐在房間里一樣,感受那種沉默的陪伴。”

“預算呢?”

“不用太多。我可以眾籌,也可以自己貼。這次不為獲獎,不為傳播,只為讓更多人知道:有一種偉大,發生在無人注視的黃昏里。”

林秀芬看著他,忽然伸手摸了摸他的頭,像對待一個孩子。

“你媽要是還在,一定會為你驕傲。”

這句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他心底最后一道鎖。他低下頭,沒讓眼淚落下。

幾天后,他在社交平臺發布了一條動態,配圖是那棵雪中的梧桐,文字只有一行:

“真正的表演,是從不再追求掌聲開始的。”

評論區慢慢有了回應。

有人說:“我奶奶現在總叫我爸‘哥哥’,我以為她在胡說,看完這個,我才明白她是在叫她失散多年的弟弟。”

有人說:“我媽阿爾茨海默三年了,昨天突然抱住我說‘寶貝你放學啦’,我哭了一整晚。原來她不是忘了我,她只是回到了我六歲的那天。”

還有人說:“我爸走了十年,昨晚夢到他進門說‘我回來了’,我醒了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回老家打掃他的房間。謝謝你讓我覺得,這不是軟弱,是愛還在動。”

林默一條條看著,沒回復,只是默默截圖,存進一個文件夾,命名為“回聲”。

冬去春來,櫻花初綻。林秀芬收拾行李那天,林默去送她。

火車站人潮涌動,她背著一個舊帆布包,手里拎著保溫飯盒里面裝著最后一頓韭菜餃子。

“給你留的。”她說,“說是春天的第一茬韭菜,嫩。”

他接過,鄭重道謝。

列車進站,她踏上車廂,回頭望他:“等你新片開機,記得告訴我。我要第一個報名當群眾演員。”

“您不是群眾演員。”他笑著說,“您是主演。”

車門關閉,緩緩啟動。她站在窗后,朝他揮手,身影漸行漸遠。

林默站在原地,直到列車消失在鐵軌盡頭。

回程路上,他拐進那家老錄像廳。老板正在整理柜子,見他來,笑道:“073號光盤還在。你要帶走嗎?”

“暫時不。”林默說,“讓它留著吧。也許哪天,會有個年輕人進來,偶然翻到它,然后問您:‘這講的是誰的故事?’”

老人點頭:“那我就告訴他這是一個關于等待、謊言與愛的真實。”

走出店門,春風拂面,柳絮紛飛。他打開手機,翻開備忘錄,在舊文末尾添上一句:

“當世界急于向前奔跑時,

總要有人留下來,

為那些走丟的記憶,

點一盞回家的燈。”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
上一章  |  剛想藝考你說我跑了半輩子龍套?目錄  |  末頁
剛想藝考你說我跑了半輩子龍套? 手機網頁版
瀏覽記錄

字母索引: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頁面執行時間: 0.071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