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慢著,請別叫我昭烈帝 第三百零七章 乃天授也
建安二年(197)三月,大風卷旌旗飄動,馬蹄聲震耳隆隆,鐵馬顫動地面,像艷陽略過輕云投下的影子,軍士氣勢如虹,越來越近。
讓在田地曠野耕作的百姓皆抬頭,只見赤幟絹刻著:“漢”“劉”熟悉的兩字。
有百姓忍不住高亢的呼喊道:“大王回來了,大王回來了!”
男女老幼激動的相互奔走呼號。
劉備在雒陽事畢后,將稽考合格的杜畿辟為汝南督郵,率軍重新回到平原,準備征討冀州。
“大王終于回來了,我等還以為大王將棄平原于不顧。”
田野之間有不少百姓,自發地攔在路中央,聲淚俱發道。
人群中也有數位須眉交白的老丈在如泣如訴,用手拍擊胸膛,哽噎難言。
這讓諸多軍士勒馬停下腳步,彼此左右互看,一時間不知如何是好。
當傳到后方,劉備也心中一怔,不知到底發生何事,立即帶著許褚與典韋,還有親衛上前查看。
見有許多黔首百姓在前邊攔路,劉備疑惑問道:“諸位父老,為何攔住大軍去路?可是有什么心事,盡可直言以告備。”
“是大王來了,大王真的回來了,我等拜見大王。”
不少圍過來的平原百姓一見劉備,立馬按納不住,驚喜交集的頓首叩拜道。
聽見劉備問起原因,父老百姓不覺悲咽道:“玄德公已貴為漢王,我等唯恐使君不能久居于平原……”
“聽聞漢中郡,尚遠在益州,動輒或有萬里之遙,怕此生不再復見玄德公矣!”
“劉使君可是惡我青州乎?竟要去人地生疏的他鄉異縣為王,即便不為平原王,也可為濟南王,齊王,還有北海王。”
百姓吞聲飲泣,老者用袖口擦拭眼淚道。
年齡大見過這世道,明白桓、靈二帝時期究竟是怎么回事,官貪吏虐無休止,縣官橫征暴斂索要賦稅,剝膏血以充府庫,米粟玉帛滿帑,補朝廷賣官鬻爵,無粟交賦稅則橫死獄中,那時遍地蓬蒿沒白骨。
只有玄德公來了平原,不僅不橫征暴斂,反而用自己行商賺來的錢財,行濟世安民之事,又為人隨和,以身體力行治平原縣。
百姓雖然不識字,但心里似明鏡,誰對他們好,誰對他們差,大家都心知肚明。
當初玄德公剛來平原,欲開水渠引河水灌溉田地,而百姓都擔心開鑿河道,會有不祥之兆發生,皆不愿意鑿渠道。
劉備聽聞后,立即召集諸多百姓,當面對著他們笑道:“大家敬畏天地,確為好事,但引水灌溉耕田更為便利,既然如此,那就將‘劉備’二字,刻石立碑豎在大河邊。”
“縱使有兇惡之事,也讓它們找我劉備罷,莫錯怪了諸位。”
后來水渠建成,引水灌溉百頃耕地,以致收成越來越好,也沒有見到什么惡兆。
平原百姓在大河邊找到石碑,欲想將其推倒,卻發現上邊又多了許多名字。
除了劉備外,還出現關羽、張飛、趙云、簡雍的名字。
下方更刻著:為我百姓弭禍,毋動。
黔首百姓不敢再推倒石碑,只是每人經過的時候,都會不自覺用手去磨石碑上的名字。
大河真有不好的預兆,也不會找到劉縣官。
回想起過往之事,有老丈與老媼泣不成聲,涕淚交零道:“玄德公昔日曾言要治理天下,如今進封漢王位高權重,怎么反越近越離我們越遠。”
劉備輕微嘆氣,將前邊的老丈、老媼扶起,笑著細聲安撫道:“備進漢王就是為了能更好治理天下,青州已漸漸民康物阜,可天下還有另外十二州民生凋敝,糠豆不贍,只有前往司隸,坐鎮中央通衢之地,才能澄清天下。”
語氣稍微停頓了一會兒,接著劉備又復笑說道:“諸位父老請放心,即便日后遠在司隸,備也一定牽掛平原。”
耐心聽完眾人的傾訴,又打消了百姓顧慮,望向那散去的背影。
劉備暗暗感慨:“百姓所求,不過暖飽而已,但想要做到又何其艱難,任重而道遠啊!”
此時他返回平原,而荀攸則繼續留在雒陽處事,夫人陰珺與長子劉永,以及眾多妾室與女兒劉興,皆留在了河內郡。
平原郡許多官署也開始向河內與雒陽遷徙,難怪百姓會有如此反應。
待征討河北后,他回青州的時間就更少了。
在騎軍快要接近平原縣時,荀彧帶著數十官吏出城數里迎接漢王。
一見面荀彧就拱手低眉,仆仆亟拜作揖道:“樂安相兼青州治中從事,領青、兗別駕,潁川人士荀彧拜見大王。”
躬身伏拜之間,禮儀極為正式。
劉備向前一步用手擋住,然后將其拉起,笑起來問道:“文若,不過月余時間未見,怎么變得生疏起來了?”
“倒不如學學公達與奉孝,知我不喜禮節過甚,遂見我依舊如故。”
“備能進漢王,文若功不可沒,這些年討伐諸侯,文若在青州調度糧草與軍械,獎勵農耕與桑植,使我無后顧之憂,得以專心征討四方。”
“昔高祖任蕭何于關中,堅守轉運,給足軍糧,無復四顧之憂,所以能專精攻項籍,終成大業。文若之功,可比蕭相國也。”
“如今漢中國,尚缺一良相,不知文若可愿任乎?”
劉備遂笑問道。
即便早有所料,但事到臨頭了,荀彧還是忍不住有些驚喜,盡管此刻為漢中國相,或許用不了多久,就能為天下之相。
封侯拜相,致以殊勛。
是多少士人終生所追求的事,此時隱約在望,如何不讓荀彧喜形于顏。
他連忙拱手拜道:“彧能得大王如此器重,實乃畢生之幸也。”
“能橫掃天下如卷席,而威震海內,非我之功,伏惟大王瑞命昭明,賴宗廟之幸,高祖神靈庇佑也。”
能輔佐劉使君走到今日的地步,已經讓不少人眼紅羨慕他了。
荀彧可沒貪天之功的想法,認為漢王成事就靠他,他荀文若不過做了些幕僚力所能及的事罷了。
玄德公之才,乃天授也。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