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屋首頁| 總點擊排行| 周點擊排行| 月點擊排行 | 總搜藏排行 繁體中文版| 收藏黃金屋| 設為首頁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首 頁 手機版 最新章節 玄幻·奇幻 武俠·仙俠 都市·言情 歷史·軍事 游戲·競技 科幻·靈異 全本·全部 移動版 書架  
  文章查詢:         熱門關鍵字: 道君 大王饒命  神話紀元  飛劍問道  重生似水青春  
黃金屋中文 >> 大國院士  >>  目錄 >> 第一千二百八十章 巡天號·空天母艦

第一千二百八十章 巡天號·空天母艦

作者:少一尾的九尾貓  分類: 科幻 | 超級科技 | 輕松 | 重生 | 少一尾的九尾貓 | 大國院士 | 更多標簽...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大國院士 第一千二百八十章 巡天號·空天母艦

深邃的太空中,人類歷史上第一艘長度超過五百米的太空母艦·巡天號空天母艦正安靜的懸停在近地軌道上。

它的的名字取自一首七言律詩。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

寓意著它將代替華夏文明乃至整個人類文明巡視天際,巡弋星河。

這是一個極具動態感和主宰力的名字,仿佛這艘巨艦生來就是為了巡視廣袤的宇宙疆域,氣魄宏大。

而事實上也是,正如它的名字一般,這艘龐大的巨艦其意義遠超一艘普通的飛船,它將是一個改變人類文明進程的劃時代工程。

它的存在,就是人類科技與工程能力的一座‘活體豐碑’。證明人類已經掌握了在太空長期、大規模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技術。

這不僅是航天領域的進步,它將帶動所有基礎科學和工業技術的爆炸性增長。

漂浮在太空中,穿著厚重的艙外宇航服,來自華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工程師楊天遠通過目鏡觀測指揮著現場的工程。

“七號機械臂準備入場,艦首模塊與'千里眼探測裝置核心模塊'對接開始!”

透過耳麥,楊天遠沉穩的下達了指令。

“收到!”

很快,耳麥中相關的施工人員的回復便傳遞了回來。

而部署在臨時空間站上的七號機械臂緩緩入場。

與此同時,成群的小型無人機組,如同遷徙的鳥群,拖著微弱的推進劑藍光,將千里眼探測裝置核心模塊從倉庫模塊中推動運送到指定位置。

目光落在巡天號的艦艏區域,楊天遠注視著這艘龐大的太空母艦。

從船首向船尾延伸展望而去,巨大的艦體在幽暗的背景中泛著金屬特有的冷冽光澤。

即便是已經并非第一次看了,但每一次都會讓他熱血澎湃,心跳加速。五百米的長度,意味著即使從數公里外望去,它也占據了大片的視野。

站在他此刻位置眺望,龐大的艦身更是幾乎占據了視野的全部。

而如果將它豎起來,將遠超任何人類曾建造過的大部分摩天大樓,預留出的機庫艙門巨大得足以吞沒一個小型空間站。

與之相比,在它周圍忙碌的工程船、穿梭機和身著宇航服的工程師們,渺小得如同圍繞鯨魚游弋的磷蝦。

目光落在巡天號那深邃的艦首部,楊天遠注視著緩緩移動伸向艦艏的七號機械臂,指揮著對方移動向對接口。

在那里,有一個預留出的巨大凹槽,是安裝超級雷達‘千里眼’的位置。

這是航天南湖專門定制的超級預警雷達系統,采用了最新將氮化鎵AN\/tpY3復合雷達技術制造,能承受更高的功率和溫度,帶來更遠的探測距離、更高分辨率和更強可靠性。

在外太空中,千里眼的探測能力如其名字一般,能夠探測到超過九千公里的遙遠距離,并且還能夠保持至少五十里面以上的超高精度探測。

很快,通訊頻道中,負責推進千里眼組裝部件小隊的匯報聲傳遞了過來。

“第三結構組報告,千里眼探測裝置核心模塊已就位,視野清晰度百分之九十九點八,對接校準開始!”

“收到!”

陳天遠快速的回復了一句,旋即重新下達了指令。

“推進組介入,四號、六號霍爾推進引擎啟動!務必保證千里眼探測裝置核心模塊的姿態穩定!”

“對接組,請務必保證信號傳遞的穩定性!”

“導航組,陣列校準千里眼探測裝置核心模塊與安裝凹槽的精度,保證誤差在一毫米以下!”

一系列的指令快速的從陳天遠的口中下達給各個小組,有條不紊的指揮著千里眼探測裝置核心模塊的安裝。

在外太空中組裝一艘空天母艦,是和在地球上組裝一艘航空母艦完全不同方式。

毫無疑問,前者的難度要更高。

首先太空本身的惡劣環境就極大的提高了施工的難度。

比如在外太空的失重、極端溫度波動、高真空與原子氧、宇宙輻射等等各種外界麻煩。

在近地軌道上,失重環境會帶來沒有穩定的“上”和“下”,那些巨大的結構件不會老實待著,任何輕微的受力都會導致飄移、旋轉。

傳統的起重和支撐方法完全失效。

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開發全新的太空建筑機械。

比如那安裝在船塢與航天飛機上同步運行的巨型機械臂,就是解決方案之一。

它不僅能夠進行三百六十度的自由度精確操控,還使用了復雜的阻尼系統來吸收動量,以控制在對接的時候出現的動能沖擊導致對接失敗。

而太空的惡劣環境僅僅是在外太空組裝艦船的麻煩之一。

除此之外,一艘直徑超過五百米的巨型母艦,其本身的存在對于工程學來說就是噩夢級別的了。

任何一個物體的體積變大,都會帶來規模效應。

在地球上,當你將物體的尺寸放大一倍,其重量和承受的應力會以立方級增長。

而在太空中,雖然沒有了重力,但慣性、動量以及結構在機動時承受的載荷問題依然存在。

一個在地面上測試完美的連接點,在太空巨艦的尺度下可能會因為微小的振動而疲勞斷裂。

這意味著太空母艦的設計需要進行前所未有的計算機模擬和地面縮比模型測試,它的每一處結構設計必須極度冗余和優化。

與此同時,將兩個幾十米長,乃至上百米長的模塊在太空中以毫米級精度對接,其難度堪比在數公里外穿針引線。

部件之間需要臨時的對接和固定裝置,才能進行焊接或螺栓連接。任何微小的錯位都會在整體結構上產生無法接受的應力集中。

這些都是和在地球上修建航空母艦完全不同的問題與困難點。

當然,在外太空組裝一艘空天母艦也并非沒有優點。

最大的優勢便是在外太空中失重的環境下,空天母艦可以不受結構重量限制。

在地面建造的飛船,必須擁有足夠堅固的結構來支撐自身重量,并在發射時承受巨大的過載。

而在微重力乃至失重的太空環境下,結構設計可以極大地優化,不再需要對抗重力。

這意味著可以使用更輕、更高效的材料,打造出在地面上會因為自重而坍塌的龐大體型和高聳結構。

比如在地球上,在大氣層中,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打造出一艘直徑超過五百米的巨型戰艦的。

即便是有可控核聚變技術提供無盡的能源,即便是推進引擎技術能夠提供足夠的動力....

它也無法飛上天。

因為龐大的重力會直接將它自身的結構撕扯成一塊塊碎片,除非人類文明掌握的材料科技再往前推進幾個量級。

當然,盡管在外太空中組裝母艦可以使用更輕的材料。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對材料就沒要求了。

雖然沒有重力,但空天母艦在慣性、動量以及結構在機動時承受的載荷問題依然存在。

只不過相對比重力的影響,這些載荷難題已經是目前的人類材料可以解決的而已。

伴隨著千里眼在機械臂的操控下朝著巡天母艦的艦艏區域對接而來,那巨大的凹槽逐漸被陰影覆蓋。

不多時,一陣輕微的震動透過船塢結構傳來,楊天遠扶住身邊的扶手,穩定住身形。

耳麥中,對接小組的匯報聲伴隨著姿態調節推進器的運作傳遞了過來。

“千里眼探測裝置核心模塊對接完成!精度指標符合要求!”

“姿態調節推進器已啟動,預計于十五秒后恢復補償因質量增加而產生的軌道擾動。”

聽著耳麥中的匯報,楊天遠的臉龐上浮現出一抹笑容。

“干得漂亮!”

這已經是這艘龐大的空天母艦最后一個需要組裝的大型零部件了。

只要接下來完成冷焊和保護裝甲的覆蓋,那么它便已然成型,可以展開后續的航行測試了。

對于華國,乃至對于整個人類文明而言,這不僅僅是造一艘船,而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軌道重工業體系。

這套體系是人類真正走出地球搖籃,邁向太陽系的基石。

它意味著人類文明從“行星文明”向“星際文明”的蛻變正式開始。

在巡天號·空天母艦逐步完成最后的模塊組裝工作時,另一邊。

地球的近地軌道上,一架并不起眼的二代航天飛機正安靜的航行在深邃的太空中,繞著這艘龐大的母艦飛行著。

透過居住室的舷窗,徐川眺望著不遠處地球軌道上的宛如一只展翅翱翔的銀色巨龍的空天母艦,眼神中帶著一絲饒有興趣的神色。

巡天號·空天母艦的修建他是知道的,不過這還是他第一次親眼看到這艘空天母艦的存在。

畢竟他并不會閑著沒事就坐航天飛機來太空,而從下蜀航天基地那邊看過的概念設計圖并不能真正意義上體現出這艘空天母艦的宏偉。

不得不說,即便是他,也被這一龐大的工程所震撼驚艷到了。

那龐大的母艦本體,那如同蜂群般的無人智能單元,那巡航在附近的空天戰艦與空間站,共同組成了繁華的‘星際工程’。

站在徐川的身旁,鄭海的的目光眺望著不遠處的巡天母艦,緩緩掃過那尚未完全封閉的艦體內部。

“真是難以想象,十年前,我們連月球都沒有去過。十年后,這樣一艘龐大的空天母艦都快完成建造了。”

似乎是想起了什么,鄭海輕聲的感慨了一句。

透過那層層防護甲板,他仿佛能看到未來那里將布滿居住區、指揮中心、武器陣列和能源核心。

未來有一天,乘坐它的艦員在其中穿梭,引擎啟動時整艘巨艦傳來的輕微震動,以及它最終掙脫“搖籃”的束縛,駛向更深遠宇宙的那一天。

一旁,徐川笑著開口道:“如果再等十年,說不定我們的足跡已經抵達冥王星甚至是更遙遠的太陽系邊疆了。”

事實上,說十年之后人類的足跡抵達冥王星都可能是謙虛的說法。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用一句科技大爆炸來形容都不為過。

可控核聚變技術的突破帶給了人類無盡的能源,而航天技術的發展又賦予了一切無限的可能。

巡天號·空天母艦的出現,足夠承載超過兩千人用一整年乃至數年的時間來完成前往冥王星乃至更遙遠的太陽系邊疆的可能性。

就如同航空母艦在地球的海洋中遨游一樣,它也能承載著人類文明的夢想在太陽系中遨游。

甚至,如果是不計代價的話。

這樣的空天母艦,如果組成一支艦隊的話,已經有了一定的資格遠航太陽系之外,前往其他的星系了。

盡管那可能需要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時間。

但幾十艘空天母艦組成的龐大艦隊的確有這樣的資格。

尤其是在月面生物圈工程已經得到了驗證的情況,自循環的生態系統理論上來說足夠支持艦隊在離開太陽系前補充最后一批物質后巡航到距離最近的比鄰星系了。

當然,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枯燥航行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接受得了的。

如果真要遠征比鄰星系的話,最好還是將休眠技術點出來。

這樣既能減輕生態系統的壓力和降低對各種生存物資的需求補給,也能夠讓乘員度過幾十年的無聊時間。

或者,等虛擬現實技術更成熟后,應用到遠征艦隊上,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
上一章  |  大國院士目錄  |  下一章
大國院士 手機網頁版
瀏覽記錄

字母索引: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頁面執行時間: 0.1707105